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新世纪德语文学的叙事格调与审美取向 被引量:1
1
作者 张帆 李双志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0-57,共8页
新世纪德语文学坚守庄重和雅正之根,聚焦"现实"与"真实"的回归和重塑。叙事格调与审美取向表现在,由峻急宏大的现实主义向温和的"小叙事"蜕变,对特定历史和现实的指涉成为叙事潮流,作者回归与"虚拟... 新世纪德语文学坚守庄重和雅正之根,聚焦"现实"与"真实"的回归和重塑。叙事格调与审美取向表现在,由峻急宏大的现实主义向温和的"小叙事"蜕变,对特定历史和现实的指涉成为叙事潮流,作者回归与"虚拟自传"的真实品格,"碎片化"拼贴叙事的"破碎的现实主义"。一种与后现代解构叙事、传统现实主义宏大叙事相映成趣的新现实主义"小叙事"勃然兴起,肩负起将德语小说再次推向世界的重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世纪 德语文学 叙事格调 审美取向
原文传递
离合的姿态:罗丹雕塑《人与他的精神》在里尔克中后期作品中的诗学变形
2
作者 沈冲 《外国文学评论》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5-77,共23页
罗丹的双人雕塑《人与他的精神》定格了一个模棱两可的瞬间:男子肩头的女子仿佛在为他加冕,又似欲离他而去。这座雕塑在交易流通过程中的多重命名和女子残躯的艺术史联想进一步彰显了其姿态的复杂性以及词与物之间的张力。里尔克在文学... 罗丹的双人雕塑《人与他的精神》定格了一个模棱两可的瞬间:男子肩头的女子仿佛在为他加冕,又似欲离他而去。这座雕塑在交易流通过程中的多重命名和女子残躯的艺术史联想进一步彰显了其姿态的复杂性以及词与物之间的张力。里尔克在文学演绎中通过叙事上的突变反映雕塑中的歧义,将这一独特的姿态融入了自己中后期的诗学之中,他视女子的离开为爱着的女人超越所爱的男人而走向超验的敞开,并以英雄和胜利女神的结合致意他的赞助人南妮·翁德利-伏尔卡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里尔克 姿态 雕塑 分离 合一
原文传递
格奥尔格对波德莱尔《致一位过路女子》的诗学变形
3
作者 沈冲 《国外文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20-130,共11页
对波德莱尔十四行诗《致一位过路女子》的诗学变形贯穿了格奥尔格从早期到后期的诗歌创作,折射出这位德国诗人在形式和美学上从以法国象征主义为师到回归德意志“浪漫-古典”传统的转向。波德莱尔笔下以瞬间和偶然为特征的现代性在格奥... 对波德莱尔十四行诗《致一位过路女子》的诗学变形贯穿了格奥尔格从早期到后期的诗歌创作,折射出这位德国诗人在形式和美学上从以法国象征主义为师到回归德意志“浪漫-古典”传统的转向。波德莱尔笔下以瞬间和偶然为特征的现代性在格奥尔格的翻译、仿写和改写中被逐步演绎成永恒和绝对的艺术宗教。稍纵即逝、爱而不得的陌生女子让位于以“危机-救赎”的叙事机制显现的马克西敏,他以先验的理念存在,在相遇的经验中获得形体,并在死后作为超验的奥义维系格奥尔格圈的身份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奥尔格 波德莱尔 马克西敏 瞬间
原文传递
魏育青教授致辞
4
作者 魏育青 《都市文化研究》 2022年第1期418-420,共3页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上午好!今天非常高兴,参加“第二届郑克鲁学术思想研讨会”,缅怀郑老宏富的人生,辉煌的业绩,继承先生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文革”结束后,郑克鲁、袁可嘉等合编的多卷本《外国现代派作品选》...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上午好!今天非常高兴,参加“第二届郑克鲁学术思想研讨会”,缅怀郑老宏富的人生,辉煌的业绩,继承先生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文革”结束后,郑克鲁、袁可嘉等合编的多卷本《外国现代派作品选》出版,首次在国内大规模译介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惠泽几代学人和广大读者,对我这样的77届大学生影响自不待言。而第一次见到郑老则是新世纪了,在同济大学沪西校区(就是原上海铁道学院)参加可能是与职称有关的评审会上。会间休息时看见郑老一个人安安静静地在一个角落里抓紧时间看书写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思想研讨会 袁可嘉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 多卷本 郑克鲁 精神财富 译介 同济大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