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科技需要伦理评价和制约吗——兼析科学研究的禁区
被引量:2
- 1
-
-
作者
徐宗良
-
机构
复旦大学应用伦理研究中心
-
出处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4期7-10,共4页
-
文摘
在当前科技的效用越来越强的情形下 ,有必要对科学研究 ,特别是对一些高新技术的应用作伦理上的评价 ,并给与一定的制约与引导。这样做 ,既可以在某种程度上防止其滥用 ,不让潜在的危害转变为现实 ;又有助于认清科学研究自身的局限或某种不足 ,以便及时纠偏补纳 ,改善其理论与技术。可以断言 ,对科学研究、技术应用作必要的价值评估与引导 ,不仅不会阻碍科学技术的进步 ,相反 。
-
关键词
科学研究
伦理评价
伦理制约
价值评估
科技进步
价值观念
科学技术
-
Keywords
scientific research
ethical evaluation
ethical constraint
-
分类号
B82-057
[哲学宗教—伦理学]
G30
[文化科学]
-
-
题名人类基因组多样性研究及其伦理问题
- 2
-
-
作者
徐宗良
-
机构
复旦大学应用伦理研究中心
-
出处
《医学与社会》
2002年第3期29-31,共3页
-
文摘
人类基因组多样性研究在人类发生学、人类进化史以及诊断、预防和治疗疾病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人类基因组多样性研究和环境基因组、药物基因组研究的结合 ,呈现出复杂性和伦理价值倾向 ;在人类基因组多样性研究过程中必须十分重视和贯彻伦理原则。
-
关键词
人类基因组多样性
伦理问题
人类发生学
人类进化史
-
Keywords
Human Genome Diversity
Ethical Problems
-
分类号
R-052
[医药卫生]
-
-
题名从人工智能难题反思AI伦理原则
被引量:26
- 3
-
-
作者
杨庆峰
-
机构
复旦大学应用伦理研究中心
复旦大学复旦发展研究院
-
出处
《哲学分析》
CSSCI
2020年第2期137-150,199,共15页
-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智能革命与人类深度科技化前景的哲学研究”(项目编号:17ZDA028)
中科院学部项目“大数据伦理问题及其治理研究”。
-
文摘
不同于以往的任何技术类型,人工智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基于这样的背景,应对AI本身及其应用过程中产生的社会伦理问题就变成AI伦理思考的重要目标。目前AI伦理的很多思考多是从人类的权利和原则出发来构建伦理框架,如信任、安全、自主和尊严。事实上,AI伦理问题的产生很多是源自人工智能发展中的难题。人工智能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哲学、社会和技术等三个方面的基本难题。因此,发出AI伦理的中国声音从根本上来说还是要从应对人工智能发展面临的难题入手。一旦从难题入手,就会发现不可解释性成为上述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难题。仅仅从技术上理解不可解释性已经不足以为AI伦理构建提供原则基础。通过人工智能与解释学两个路径的梳理,透明性与关联性成为支撑AI伦理的两个必要概念。
-
关键词
人工智能
不可解释性
透明性
关联性
-
Keywords
AI
unexplainability
transparency
connectivity
-
分类号
B80
[哲学宗教—思维科学]
-
-
题名略论生命伦理学的中西方文化背景
被引量:6
- 4
-
-
作者
徐宗良
-
机构
复旦大学应用伦理研究中心
-
出处
《医学与社会》
2003年第1期24-26,共3页
-
文摘
生命伦理学虽然具有某些人类共同持有的道德理念与准则 ,但作为西方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产物烙有西方文化的深刻印记 ,因此 ,在建构和应用生命伦理学时 ,要注意中西方不同文化的背景及其价值观念的差异 。
-
关键词
生命伦理学
中西文化
医学伦理学
-
Keywords
Bioethics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
分类号
R-052
[医药卫生]
-
-
题名生命伦理学的前景展望
被引量:3
- 5
-
-
作者
徐宗良
-
机构
复旦大学应用伦理研究中心
-
出处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3年第1期34-35,共2页
-
-
关键词
生命伦理学
尊严
生命价值
-
分类号
R-05
[医药卫生]
-
-
题名对《生命伦理学是对生命的爱》的评论
- 6
-
-
作者
朱伟
-
机构
复旦大学应用伦理研究中心
-
出处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8年第5期12-13,共2页
-
文摘
Macer教授以"爱"作为普遍的伦理基础,来概括生命伦理学的本质、或以爱为生命伦理的基本概念,可资证明其有效的资源和证据十分有限。其实,"爱"与其说是基础,还不说是伦理学起源的一个动因,因为从伦理学的源头来说,绝大多数都与同情和仁慈有关。
-
关键词
生命伦理
伦理学动因
理论推演
问题导向的理论模式
-
Keywords
bioethics
ethics motive
theory deduction
issue - oriented model
-
分类号
R-052
[医药卫生]
-
-
题名回到记忆现象本身:后现象学的错失之谜
被引量:4
- 7
-
-
作者
杨庆峰
-
机构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复旦大学应用伦理研究中心
复旦发展研究院
-
出处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4-41,共8页
-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智能革命与人类深度科技化前景的哲学研究”(17ZDA028)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数据记忆的伦理研究”(2017BZX004)成果
-
文摘
基于跨学科的哲学方法,唐·伊德通过对利科现象学的合理解读成功地建立了后现象学流派,这一解读的合理性不仅体现在准确地抓住了利科解释学中的方法特征,而且也给后来他自身的物质化转向提供了哲学根据;但是这种解读也错失了对记忆现象的阐述。这种错失的内在原因是知觉优先性的预设导致的结果,其外在原因是对技术体验和科学解释等问题的关注。此外,这个错失是必然性的错失。利科本人也经历了忽略记忆和重视记忆的过程,在保罗·利科那里,记忆是作为抵抗理性反思傲慢的武器存在,呈现了遗忘在人类历史中的作用。通过发现伊德的错失可以让技术现象学获得与经典现象学进行有效融合、构建记忆现象学谱系以及获得应对构建人工智能哲学不可缺少的基础概念。
-
关键词
唐·伊德
记忆
技术现象学
-
分类号
B089
[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
-
题名从记忆与智能的关系看人工智能的发展
被引量:4
- 8
-
-
作者
杨庆峰
-
机构
复旦大学应用伦理研究中心
-
出处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2期1-9,共9页
-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7ZDA028)阶段性成果
中科院学部“大数据伦理问题及其治理研究”阶段性成果。
-
文摘
在记忆与认识的关系上,存在着记忆附属论的观点。这一观点主要表现为:记忆是知识的来源、记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和记忆是知觉的滞留。在“知识驱动”和“数据驱动”的人工智能的代际话语中,记忆附属论依然有效,即记忆附属于智能。知识路径则突出了记忆在知识形成中的作用,记忆则被看作是信息的存储和编码;数据路径则偏重智能体对相关数据的提取,突出的是记忆的提取环节,记忆被看作是数据的存储和提取。从哲学角度看,附属论观点的存在将限制人工智能代际的理解。如果能够摆脱记忆附属论的观点,“经验驱动”作为第三代人工智能的特征呼之欲出。
-
关键词
记忆
智能
附属论
-
Keywords
memory
intelligence
attachment theory
-
分类号
N03
[自然科学总论—科学技术哲学]
-
-
题名安乐死立法问题刍议
- 9
-
-
作者
徐宗良
-
机构
复旦大学应用伦理研究中心
-
出处
《科学》
2003年第5期20-22,共3页
-
文摘
本文主要不是讨论安乐死如何立法,而是从伦理学角度,就安乐死是否应立法谈一些肤浅的看法,以求教于方家.
-
关键词
安乐死
立法
死亡权利
个人自主权利
医学伦理学
-
分类号
D920.4
[政治法律—法学]
-
-
题名克隆人冒犯了人的尊严
- 10
-
-
作者
徐宗良
-
机构
复旦大学应用伦理研究中心//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部//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中心
-
出处
《上海科学生活》
2002年第12期26-29,共4页
-
文摘
近年来,克隆人问题争议颇多,我认为之所以要禁止克隆人,主要原因在于:
-
关键词
克隆人
尊严
价值理念
自主权
社会公益
-
分类号
Q785
[生物学—分子生物学]
B82-057
[哲学宗教—伦理学]
-
-
题名生物医学大数据共享中的“信任”与“配享信任”
被引量:2
- 11
-
-
作者
陈泓邑
-
机构
复旦大学人类表型组研究院
复旦大学生命医学伦理研究中心
复旦大学应用伦理研究中心
-
出处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3-27,共5页
-
基金
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应急管理项目(KRH3155090)。
-
文摘
当代大数据驱动的生物医学研究,需要在采集、汇聚并共享利用研究参与者(患者)的大量敏感数据的基础上进行。这些数据可以来自不同机构、地区,甚至不同国家。信任缺失问题阻碍着数据共享和利用。在规范层面,维持或重建信任必须做到配享信任,尽管配享信任不一定蕴含着获得信任。传统人际间信任蕴含一定程度的不透明,但配享信任蕴含透明、可审计等要素,实现配享信任首先要求承认不信任的合理性,进而通过实现透明、可审计等不要求传统信任的方式,辩证地重建信任。区块链技术以其“去信任”特征而能够帮助建立极高程度的配享信任,从而重建信任。
-
关键词
生物医学大数据区块链
隐私
配享信任
宽泛同意
-
Keywords
biomedical big data blockchain
privacy
trustworthiness
broad consent
-
分类号
R-05
[医药卫生]
-
-
题名浅论生命伦理学理论的哲学之源
被引量:12
- 12
-
-
作者
徐宗良
-
机构
复旦大学应用伦理研究中心
-
出处
《道德与文明》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8-31,共4页
-
文摘
生命伦理学的理论不能只看成是简单的两三条伦理原则或某个道德标准 ,而是经常需要道德哲学、生命哲学为其提供理论的支撑和方法论的指导。当前 ,许多令人困惑的生命伦理问题也只有从道德、生命的深层去分析、思考 ,才有可能获得较可靠的答案.
-
关键词
生命伦理学
道德哲学
生命哲学
道德标准
-
分类号
B82-058
[哲学宗教—伦理学]
-
-
题名权利、义务、责任的内涵探讨
被引量:2
- 13
-
-
作者
徐宗良
-
机构
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部
复旦大学应用伦理研究中心
-
出处
《道德与文明》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8-42,共5页
-
文摘
麦金太尔认为权利概念15世纪才出现,并怀疑以往是否存在自然权利;米尔恩则认为人类社会早就存在与权利相关的事实以及相应的权利意识。康德从权利、责任、义务的内在关系上揭示了权利概念的本质内涵,奠定了权利的道德价值基础。康德的思想存在不足,在理性与普遍形式理论两方面受到了非理性和历史主义的挑战。这些讨论有利于人们对权利、义务、责任本质内涵的深入理解。
-
关键词
权利
义务
责任
-
分类号
B82-02
[哲学宗教—伦理学]
-
-
题名当代科技的特征及其价值取向
- 14
-
-
作者
徐宗良
-
机构
复旦大学应用伦理研究中心
-
出处
《道德与文明》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7-50,共4页
-
文摘
科学是知识体系 ,又是一种社会活动 ,其发生、发展总是与人类需求、社会利益相关 ,因而与价值不可分离。在科技史上 ,科学始终存在着工具性价值和求真性价值之争 ,在当代又演化为“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之争。
-
关键词
当代科技
特征价值
取向
-
分类号
B82-057
[哲学宗教—伦理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