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石器时代出土漆器的跨区域比较研究
1
作者 秦小丽 《中原文化研究》 2024年第4期17-24,共8页
漆器作为人类早期的重要发明,与早期陶器一样是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之一,也是人类对自然资源认识与利用的结晶。目前考古发现最早使用漆器的国家是中国与日本。我国长江下游在距今8200年的井头山遗址出土了迄今世界上最早的漆... 漆器作为人类早期的重要发明,与早期陶器一样是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之一,也是人类对自然资源认识与利用的结晶。目前考古发现最早使用漆器的国家是中国与日本。我国长江下游在距今8200年的井头山遗址出土了迄今世界上最早的漆器,而日本绳文时代鸟滨遗址也出土了距今6000年前的红色漆梳。本文在梳理中日两国新石器时代出土资料的基础上,从漆器原料、制漆工具、制作技术及科技分析等方面,对这一时期漆器制作工艺的复杂性、艺术性和礼仪性进行了跨区域比较分析。漆器作为早期国家祭祀礼仪体系的物化体现之一,彰显了漆器手工业在东亚早期国家进程中具有的重要性和对周边其他国家地区的影响与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石器时代 东亚早期漆器 跨区域比较 早期国家 祭祀礼仪
下载PDF
宾福德的周口店埋藏学研究与旧石器考古学理论建构 被引量:4
2
作者 张萌 陈淳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36-546,共11页
本文回顾了1985年美国考古学家路易斯·宾福德访华的背景和产生的影响,认为这次中美旧石器考古合作的失败原因是两国学者之间在认识论和范式上的巨大差异。宾福德对周口店的埋藏学思考是立足于过程考古学中程理论和他自己的埋藏学... 本文回顾了1985年美国考古学家路易斯·宾福德访华的背景和产生的影响,认为这次中美旧石器考古合作的失败原因是两国学者之间在认识论和范式上的巨大差异。宾福德对周口店的埋藏学思考是立足于过程考古学中程理论和他自己的埋藏学探索的基础之上,并体现在他的《纽纳缪特民族考古学》和《骨骼:古代人类与现代之谜》两本著作中。宾福德中程理论和参考框架建设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启示和借鉴,有助于中国旧石器考古学努力构建和完善自己的考古学理论框架。这种框架需要重视材料的分析和归纳,提出研究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然后根据埋藏学和动物考古学排除遗址形成过程中的自然改造因素,提炼人类行为的信息。最后从民族考古学类比的参考框架来达到重建文化历史、人类生存方式和文化变迁的三大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埋藏学 周口店遗址 宾福德 旧石器考古学 理论建构
下载PDF
笔谈:公共考古/公众考古概念下的考古学教育思辨 被引量:2
3
作者 高蒙河 魏峻 +5 位作者 杭侃 高大伦 方向明 王涛 李飞 王良 《中国文化遗产》 2022年第2期4-20,共17页
考古学和当代社会方方面面的联系越来越多,种种联系组成了公众考古/公众考古学要关注的诸多领域。脱胎于英文“Public Archaeology”的“公共考古”或者“公众考古”概念,在中国的实践和讨论均体现为考古学面向公众的沟通和共享姿态。... 考古学和当代社会方方面面的联系越来越多,种种联系组成了公众考古/公众考古学要关注的诸多领域。脱胎于英文“Public Archaeology”的“公共考古”或者“公众考古”概念,在中国的实践和讨论均体现为考古学面向公众的沟通和共享姿态。公共性是公共考古最核心的特征,公共性体现得越充分,越能促进政府、机构、专家和民众之间的共赢;公共考古的教育性体现在能够架起专业考古与普通民众之间沟通的桥梁,让更多的民众理解考古学能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什么,以便获得更多的支持;公共考古的开放性则要解决“谁的公共考古”这样的问题,通过改变考古学/考古学家与公众之间的单向关系,变考古学家的“他们的公共考古学”为公众的“我们的公共考古学”。今天公众考古已从最初“什么是”和“要不要做”的认识论阶段,发展到如何做好和怎样推进的实践论阶段,因此需要专业化、高质量的专业人才。应该从人才现存问题的导向出发,依托有条件的高校,推动公众考古课程建设并逐步发展到课程体系建设。公众考古需要常态化、体系化、制度化。对“公众”本身也需要研究和分类加以引导。从考古现场到遗址公园和博物馆的展厅,都是考古学家与“考古学利益相关者”“交流”和“解释”的最佳场域。利用公众考古活动系统开发设计针对中小学生的考古主题课程,可以将考古文博资源转化为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教育资源。而对高校尤其是师范院校而言,开展考古教育将大有可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考古 公众考古 考古教育 人才培养 公共性 开放性 共享 项目式学习 课程体系
下载PDF
述评典型阿舍利遗址的石器技术及其蕴含的古人类行为 被引量:2
4
作者 李浩 雷蕾 +1 位作者 李大伟 张萌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54-369,共16页
近年来,有关中国含手斧石器工业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进展,但是,在更深层次的人群社会行为研究方面的相关工作较为薄弱。本文以肯尼亚Olorgesailie遗址、以色列Gesher Benot Ya‘aqov遗址和英国Boxgrove等典型遗址为例,对国外不同地区、... 近年来,有关中国含手斧石器工业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进展,但是,在更深层次的人群社会行为研究方面的相关工作较为薄弱。本文以肯尼亚Olorgesailie遗址、以色列Gesher Benot Ya‘aqov遗址和英国Boxgrove等典型遗址为例,对国外不同地区、不同阶段阿舍利遗址中有关古人类社会行为的研究案例进行介绍和评述。通过这些述评,一方面促进我们对手斧人群社会行为的深入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也为推动国内相关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舍利手斧 技术策略 环境适应 社会行为 文化演进
下载PDF
新疆阿勒泰地区青铜—早期铁器时代居民生业模式研究——以骨骼同位素为依据 被引量:5
5
作者 董惟妙 安成邦 +1 位作者 于建军 陈晓露 《西域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5-54,170,共11页
人和动物骨骼中的碳、氮稳定同位素能够有效区分其食谱中粟黍和麦类作物的贡献程度,以及肉类蛋白的摄入水平,进而探究不同文化人群的迁移过程和生业模式。先前的研究认为,进入早期铁器时代,欧亚大陆内部先民才开始更多地食用粟黍。为了... 人和动物骨骼中的碳、氮稳定同位素能够有效区分其食谱中粟黍和麦类作物的贡献程度,以及肉类蛋白的摄入水平,进而探究不同文化人群的迁移过程和生业模式。先前的研究认为,进入早期铁器时代,欧亚大陆内部先民才开始更多地食用粟黍。为了探究阿勒泰地区史前居民食物构成和生业模式,我们分析了阿勒泰地区青铜—早期铁器时代4处墓地出土的动物和人骨碳、氮稳定同位素,发现本地区青铜—早期铁器时代先民普遍大量摄入肉类蛋白,食谱中粟黍来源食物的比重整体偏低。结合本区域作物生长积温要求和过去气候重建结果,我们认为:阿勒泰地区气候条件不利于发展粟黍农业。早期铁器时代,人群大规模的流动可能促进了粟黍类作物在整个欧亚大陆人群食谱中的流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阿勒泰地区 同位素 古食谱 生业模式 青铜—早期铁器时代
原文传递
宁波北仑大榭遗址的动物遗存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董宁宁 朱旭初 雷少 《南方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46-252,共7页
宁波北仑大榭遗址是宁绍地区一处新石器末期的岛屿聚落遗址,相当于良渚文化晚期和钱山漾时期。动物考古研究结果表明,当地先民的生计以"渔猎为主、饲养为辅"。先民采用多样的狩猎手段获取各类鹿类动物、野猪、猕猴等野生动物... 宁波北仑大榭遗址是宁绍地区一处新石器末期的岛屿聚落遗址,相当于良渚文化晚期和钱山漾时期。动物考古研究结果表明,当地先民的生计以"渔猎为主、饲养为辅"。先民采用多样的狩猎手段获取各类鹿类动物、野猪、猕猴等野生动物,可能存在饲养猪的行为。鲻鱼、棘鲷属、硬头海鲶以及一部分软骨鱼等近海鱼资源的利用也是大榭的生计特色之一,体现了沿海地区因地制宜的生计策略。大榭遗址代表了新石器时代末期长江下游地区中小型村落的典型生业经济。本研究一方面为认识该地区的生计方式补充了新的材料,另一方面,也为探索中小型聚落的生业研究作出了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榭遗址 动物考古 良渚文化 钱山漾文化 鱼类资源
原文传递
新疆克亚克库都克唐代烽燧遗址粪化石脂质记录的动物利用
7
作者 黄有良 胡兴军 +6 位作者 董惟妙 李志伦 陈林 杨瑞 曹凯喻 芦永秀 周爱锋 《地理科学》 2024年第11期2051-2059,共9页
烽燧是中原王朝对边疆地区控制力的重要体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尉犁县的克亚克库都克唐代烽燧遗址曾是中国唐代以来边疆地区重要的军事据点,对其出土遗物的研究为理解各时段军事组织形式、军事制度、军队生活等提供重要的证据。本... 烽燧是中原王朝对边疆地区控制力的重要体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尉犁县的克亚克库都克唐代烽燧遗址曾是中国唐代以来边疆地区重要的军事据点,对其出土遗物的研究为理解各时段军事组织形式、军事制度、军队生活等提供重要的证据。本研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遗址中发现的9块粪化石中甾类化合物进行了提取、检测及分析,并结合已有研究及现代草食动物粪便中甾类化合物的含量和分布特征,对粪化石的来源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显示遗址中存在草食性动物(马、羊)和杂食性动物(犬类),其中马在遗址中可能担任了代步和运输等重要功能,犬类在遗址内可能参与了军民的狩猎和护卫活动。本研究为了解唐代新疆地区军事据点的动物利用以及当时的军民生产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 粪化石 甾类生物标志物 动物考古学
下载PDF
山西太原盆地龙山文化时期的生业经济——以阳曲县西殿南遗址人和动物骨骼的C、N稳定同位素分析为例 被引量:1
8
作者 杨柳红 姬凌飞 +3 位作者 裴静蓉 邓惠 张国文 侯亮亮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12-226,共15页
以山西太原阳曲西殿南遗址(38°03′45″N,112°45′55″E)出土的3例人骨和34例动物骨骼(3例鹿、3例狗、5例牛、6例羊、17例猪)为研究对象,运用AMS-14C测年与C、N稳定同位素分析的研究方法,研究该遗址所处的年代、动物和人的食... 以山西太原阳曲西殿南遗址(38°03′45″N,112°45′55″E)出土的3例人骨和34例动物骨骼(3例鹿、3例狗、5例牛、6例羊、17例猪)为研究对象,运用AMS-14C测年与C、N稳定同位素分析的研究方法,研究该遗址所处的年代、动物和人的食物结构以及先民对家畜的饲喂方式,进而还原龙山文化时期太原盆地的生业经济。AMS-14C测年结果显示,M1墓主人骨骼的14C年代为4200±30 a B.P.,树轮校正后的年代范围为4844~4620 cal.a B.P.,结合该遗址遗存及其组合群特征初步判断其应为一处龙山文化时期遗址。C、N稳定同位素测试结果显示,鹿(δ^(13)C:-20.8‰~-18.7‰,均值-19.6‰±1.1‰;δ^(15)N:2.9‰~3.6‰,均值3.3‰±0.4‰,n=3)主要以C3类食物为生,说明当地野生植被主要为C3类植物;与鹿不同,羊的δ^(13)C值和δ^(15)N值(δ^(13)C:-17.2‰~-14.3‰,均值-16.2‰±1.0‰;δ^(15)N:6.7‰~9.6‰,均值8.1‰±1.2‰,n=6)明显高于鹿,其内部存在一些差异性,可分为A、B、C三组:A组羊(YQ17和YQ19)的δ^(13)C值偏高(分别为-16.4‰和-16.3‰),δ^(15)N值(分别为9.3‰和9.6‰)较高,其年龄较小,食物中包含较多的羊奶或生活于缺水的环境中,抑或被投喂了高蛋白的饲料;B组羊(YQ16、YQ18、YQ20)的δ^(13)C值偏低(分别为-16.8‰、-14.3‰和-17.2‰),但δ^(15)N值(分别为8.3‰、7.4‰和7.2‰)偏高,其受到人工干扰的可能性最大,特别是在冬春季节,野外植被较少,羊群很可能无法自行获得充足的食物资源,这时人为投放的饲料(如粟黍的秸秆等)可能作为其食物的补充;C组羊(YQ15)的δ^(13)C值(-16.3‰)和δ^(15)N值(6.7‰)都较低,其食物来源以C3类植物为主,也有少量C4类食物,其数值符合羊作为食草动物的特征,同时反映出当地野生植被主要以C3类植物为主。显然,以野外放养为主的羊,它们的食物结构仍然受到粟黍农业的强烈影响。大部分牛(δ^(13)C:-20.2‰~-14.6%,均值-16.4‰±2.6‰;δ^(15)N:3.5‰~6.8‰,均值5.3‰±1.6‰,n=4)的食物主要以C3类植物为主,但也添加了少量的C4类食物;家猪(δ^(13)C:-7.5‰~-6.3‰,均值-6.9‰±0.3‰;δ^(15)N:6.1‰~8.4‰,均值7.5‰±0.6‰,n=17)、家犬(δ^(13)C:-7.3‰~-6.8‰,均值-7.0‰±0.3‰;δ^(15)N:6.6‰~7.9‰,均值7.1‰±0.7‰,n=3)及牛YQ13(δ^(13)C:-10.7‰;δ^(15)N:8.7‰)主要以C4类食物为生。其中,猪和狗则主要以粟黍及其副产品为生,并食用了较多先民食物残余和/或残羹冷炙,甚至先民的粪便等;牛YQ13可能受到先民的特殊饲喂,其食物中添加了大量的粟黍及其副产品。先民(δ^(13)C:-8.6‰~-7.1‰,均值-7.7‰±0.8‰,δ^(15)N:9.5‰~10.3‰,均值10.0‰±0.4‰,n=3)主要以C4类食物为生,即粟黍及其副产品饲喂的家猪和家犬。因此,西殿南遗址所在太原盆地龙山文化时期先民的生业经济以粟黍农业及家猪饲喂业为主,也对外来的牛和羊进行放养和饲喂;与处于同时期且邻近的中原腹地新砦遗址、临汾盆地的陶寺遗址和清凉寺墓地、忻定盆地的辛章遗址以及陕北地区的神圪垯梁遗址已发表的人和动物骨骼的C、N稳定同位素相关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西殿南遗址所在太原盆地的生业经济相比略显单一,社会复杂化程度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殿南遗址 龙山文化时期 C、N稳定同位素 粟黍农业
原文传递
骨骼同位素揭示的天山南麓中部地区察吾呼文化人群生业模式——以和静县莫呼查汗遗址为例 被引量:3
9
作者 董惟妙 安成邦 +1 位作者 张铁男 阿里甫江·尼亚孜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80-91,共12页
察吾呼文化是青铜时代晚期至早期铁器时代新疆天山中部地区一支非常重要的考古学文化类型,尽管发现和发掘的该文化遗存较多,但针对该文化人群的生业模式的研究尚待深入。本研究选取了位于天山南麓中部的和静县莫呼查汗墓地以及遗址出土... 察吾呼文化是青铜时代晚期至早期铁器时代新疆天山中部地区一支非常重要的考古学文化类型,尽管发现和发掘的该文化遗存较多,但针对该文化人群的生业模式的研究尚待深入。本研究选取了位于天山南麓中部的和静县莫呼查汗墓地以及遗址出土的人和动物骨骼材料进行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以揭示距今约3000年前该区域居民的食谱构成和生业模式形态。分析结果显示,人和动物骨骼的氮同位素平均值分别为12.6±0.6‰(n=9)和5.0±2.1‰(n=20),表明上述人群食谱中包含了大量动物蛋白,碳同位素平均值分别为-18.2±0.7‰(n=9)和-18.6±1.0‰(n=20),证实该人群植物性食物摄入以C_(3)占绝对优势。结合莫呼查汗遗址和墓地所处环境以及墓葬中陪葬器物的种类和组合,本研究认为该遗址居民生计模式以放牧为主,羊等动物资源可能构成了其主要的食物来源,食谱中少量的植物性食物,尤其是C_(4) 来源食物可能来自与山谷外从事粟黍种植的人群的交换所得。结合周边其他察吾呼文化遗址的生计相关研究,本文认为该文化体系内人群依各自所生活的环境不同发展出了不同的生态适应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中部 骨骼同位素 察吾呼文化 牧业经济 生态适应
原文传递
16-17世纪的瓷器贸易全球化:以沉船资料为中心 被引量:7
10
作者 魏峻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16,130,共14页
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欧洲航海者发现新大陆,开辟了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新航线,给世界政治和经济版图带来翻天覆地且深远的影响。以中国为中心的瓷器贸易体系也在此时迎来了从区域走向全球的重要转折。贸易规模的扩大、海洋上商船的增加... 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欧洲航海者发现新大陆,开辟了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新航线,给世界政治和经济版图带来翻天覆地且深远的影响。以中国为中心的瓷器贸易体系也在此时迎来了从区域走向全球的重要转折。贸易规模的扩大、海洋上商船的增加,国家和地区间交流的频繁,导致世界各大海域中遗留的沉船数量也有较大增长。20世纪70年代以来,水下考古的兴起和商业打捞的繁荣,揭露出大量运载贸易瓷器的沉船,为研究瓷器贸易的全球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本文以16至17世纪世界范围内的沉船及出水贸易瓷器为研究对象,透过沉船编年和阶段性特征分析,观察经济全球化早中期阶段,瓷器这一具有世界意义的商品在品类构成、贸易模式及时空格局方面的特征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销瓷 沉船 全球化 东印度公司
原文传递
绿松石、海贝与红玛瑙——公元前2000年前后的地域间交流 被引量:9
11
作者 秦小丽 《南方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7,共17页
序言科学研究认为,绿松石一般是含铜的地表水与含铝和含磷的岩石相互化合作用之后的生成物,多与其他岩石共生,单纯的绿松石纯矿极少,其原石产地也很有限,因而绿松石多是一些生长在沙石固化的石缝之间的薄而细小的原石块,很少有大型厚重... 序言科学研究认为,绿松石一般是含铜的地表水与含铝和含磷的岩石相互化合作用之后的生成物,多与其他岩石共生,单纯的绿松石纯矿极少,其原石产地也很有限,因而绿松石多是一些生长在沙石固化的石缝之间的薄而细小的原石块,很少有大型厚重的绿松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松石 科学研究 生成物
原文传递
北魏平城地区的农耕化:山西大同金茂府北魏墓群人和动物的C、N稳定同位素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周丽琴 吕晓晶 +3 位作者 崔贺勋 古顺芳 张国文 侯亮亮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749-1763,共15页
北魏王朝定都平城前后,大规模的移民潮使得当地人口数量剧增,人群成分骤然复杂,当地的生业经济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大同金茂府北魏墓群随葬动物及其组合以羊、牛及鱼为基本特征,提示相关人群从事的生业经济可能和当地传统的农耕经济不... 北魏王朝定都平城前后,大规模的移民潮使得当地人口数量剧增,人群成分骤然复杂,当地的生业经济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大同金茂府北魏墓群随葬动物及其组合以羊、牛及鱼为基本特征,提示相关人群从事的生业经济可能和当地传统的农耕经济不同。鉴于此,本研究选取山西省大同市金茂府墓地(40°03′54″N,113°17′22″E) 70例人骨及牙齿(27例长骨、 32例肋骨和11例牙本质)和8例动物骨骼进行C、 N稳定同位素分析,还原不同个体长时段内的生业经济及可能的变迁。结果显示,羊(δ^(13)C均值:-16.4‰±0.9‰;δ^(15)N均值:7.7‰±1.2‰, n=7)主要以C和C类植物为主,但主要偏向于C类植物,牛(δ^(13)C:-11.6‰;δ^(15)N:7.6‰, n=1)则主要是C类植物为食,尽管牛和羊的饲喂方式存在明显的区分,但都受到了粟黍农业明显的影响。33个先民个体不同部位组织(长骨、肋骨和牙本质)总体的数据(δ^(13)C均值:-9.8‰±1.1‰;δ^(15)N均值:9.9‰±0.8‰, n=70)显示,先民主要是以C类食物为生,包含粟黍及以其为基础饲喂的家畜等。金茂府先民长骨(δ^(13)C:-13.1‰~-8.5‰,均值-9.8‰±1.1‰;δ^(15)N:8.9‰~11.4‰,均值9.9‰±0.7‰, n=27)与大同操场城北魏太官粮储遗址炭化粟的稳定同位素值进行比较分析显示,金茂府先民主要以粟类食物为生。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之间的δ^(13)C和δ^(15)N值无显著性差异。然而,不同性别的肋骨δ^(15)N值则存在明显的差异(p=0.036<0.05),男性在死亡前2年~5年左右时间内的δ^(15)N值(均值10.5‰±0.8‰, n=14)普遍高于女性(均值9.8‰±0.8‰, n=12),这可能和他们的生活习惯相关。同时,不同组织的稳定同位素进行整体比较(长骨,δ^(13)C均值:-9.8‰±1.1‰,δ^(15)N均值:9.9‰±0.7‰, n=27;肋骨,δ^(13)C均值:-9.8‰±0.9‰,δ^(15)N均值:10.0‰±0.9‰, n=32;牙本质,δ^(13)C均值:-10.0‰±1.6‰,δ^(15)N均值:9.9‰±0.7‰, n=11)发现其值基本一致,说明大部分先民在整个生命过程中其饮食结构较为稳定。然而,男性在死亡前2年~5年的δ^(15)N值高于女性,这可能和二者的生活习惯有关。研究显示,金茂府北魏墓群先民主要以粟黍农业及家畜饲喂为生。随着北魏王朝的发展和巩固,多样化的生业经济逐渐被取代,粟黍农业及家畜饲喂业逐渐成为先民生业经济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茂府北魏墓群 碳氮稳定同位素 食物结构 粟黍农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