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浅谈美育教育对博物馆陈列设计的要求 被引量:5
1
作者 李竞艳 索素苏 《博物馆研究》 2014年第2期37-42,共6页
美育教育是一种审美教育,对陶冶人的情操,培养完美人格,促进社会和谐有着重要作用。它不同于其他教育,是一种无声胜有声的直观教育。而博物馆教育是直观性最强的教育方式之一,且其主要通过陈列、展览来实现其教育功能。因此,要想充分发... 美育教育是一种审美教育,对陶冶人的情操,培养完美人格,促进社会和谐有着重要作用。它不同于其他教育,是一种无声胜有声的直观教育。而博物馆教育是直观性最强的教育方式之一,且其主要通过陈列、展览来实现其教育功能。因此,要想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美育教育功能,我们首先就要从陈列、展览入手,为美育教育创造良好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育教育 博物馆 陈列设计
下载PDF
更好地实现博物馆网站的信息交流功能——对博物馆网站内容构建的一点看法 被引量:5
2
作者 平佳健 邬蔓菁 《南方文物》 2005年第4期123-125,共3页
关键词 数字化博物馆 电子信息技术 网站建设 内容构建 交流功能 GOOGLE 信息传播 搜索引擎 教育功能 对外开放
下载PDF
洛阳北窑西周墓出土青铜器科技分析研究
3
作者 郁永彬 陈坤龙 +1 位作者 陈建立 梅建军 《文博》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97-104,共8页
本文对洛阳北窑西周墓地出土青铜器进行科技分析。结果表明,北窑墓地出土西周铜器的锡料用量与殷墟二期铜器相当,其锡料来源充足,暗示西周早期,周贵族能够控制和使用稳定的锡料矿源;铅同位素比值基本上都属于普通铅的范畴,其与部分殷墟... 本文对洛阳北窑西周墓地出土青铜器进行科技分析。结果表明,北窑墓地出土西周铜器的锡料用量与殷墟二期铜器相当,其锡料来源充足,暗示西周早期,周贵族能够控制和使用稳定的锡料矿源;铅同位素比值基本上都属于普通铅的范畴,其与部分殷墟青铜器铅同位素比值重叠在一起,表明北窑墓地铜器与部分殷墟铜器的制作使用了相同矿料,说明商代晚期殷人开发利用的部分矿料到了西周早期开始大规模开采使用。研究还表明,西周时期金属矿料流通是普遍的、常态化的社会行为,是当时社会生产中最重要的物流实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阳北窑墓地 西周时期 青铜器 铅同位素比值
下载PDF
环太湖与宁绍平原史前社会复杂化比较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郑建明 陈淳 《南方文物》 2005年第4期19-27,共9页
关键词 史前社会 平原 太湖 依存关系 相关理论 国家起源 文化演变 美国学者 社会成员 关联程度
下载PDF
14世纪以前钴蓝在西亚和中国的运用——兼谈元青花的产生 被引量:6
5
作者 赵琳 《南方文物》 2013年第3期60-65,I0003,I0004,共8页
本文探讨了14世纪以前钴蓝釉料在西亚和中国的使用情况,指出钴蓝在西亚有着悠久的使用传统,出于对青金石的崇尚,钴蓝釉料被广泛运用在模仿青金石色彩的人工制品上,主要包括釉面砖、玻璃、陶器等。而在14世纪以前的中国,钴蓝釉料的使用... 本文探讨了14世纪以前钴蓝釉料在西亚和中国的使用情况,指出钴蓝在西亚有着悠久的使用传统,出于对青金石的崇尚,钴蓝釉料被广泛运用在模仿青金石色彩的人工制品上,主要包括釉面砖、玻璃、陶器等。而在14世纪以前的中国,钴蓝釉料的使用出现较晚,运用也缺乏普遍性、延续性。通过西亚和中国情况的对比,笔者对元青花在14世纪得以突然勃兴的原因,提出了新的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4世纪以前 钴蓝 西亚 中国
下载PDF
甘肃玉门火烧沟四坝文化墓地发掘简报 被引量:6
6
作者 张学正 孙峰(绘图) +6 位作者 孙明霞(绘图) 景小庆(绘图) 赵吴城(绘图) 王辉 温成浩 艾婉乔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21,F0002,共20页
1976年6~11月,甘肃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现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玉门火烧沟墓地进行清理,发掘总面积2520平方米,共清理四坝文化墓葬312座,出土陶、玉/石、金属、骨、木质文物近两千件(套)。火烧沟墓地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四坝文化最大的... 1976年6~11月,甘肃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现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玉门火烧沟墓地进行清理,发掘总面积2520平方米,共清理四坝文化墓葬312座,出土陶、玉/石、金属、骨、木质文物近两千件(套)。火烧沟墓地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四坝文化最大的一处墓地。该墓地的发掘为深入研究河西走廊青铜时代的社会和文化及早期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一批具有重要价值的物质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门 火烧沟墓地 四坝文化 青铜时代
下载PDF
符号·记忆·共情——博物馆展示中面孔墙的使用 被引量:3
7
作者 渠雨桐 《博物院》 2019年第5期110-115,共6页
面孔墙是博物馆经常使用的一种展示手段,一般是将整面墙壁作为布景,在墙上有规律地铺陈群体或个体的肖像。通常,面孔墙在纪念馆中使用较多,往往以罹难者照片墙、名人肖像墙的形式出现,在其他类型博物馆中亦有应用的实例。在面孔墙中,人... 面孔墙是博物馆经常使用的一种展示手段,一般是将整面墙壁作为布景,在墙上有规律地铺陈群体或个体的肖像。通常,面孔墙在纪念馆中使用较多,往往以罹难者照片墙、名人肖像墙的形式出现,在其他类型博物馆中亦有应用的实例。在面孔墙中,人物的面孔被符号化,成为过去历史或社区当下的见证,观众通过想象构建自己的个人体验,完成与其表征群体的共情。但这一过程往往伴随着个体记忆的消解,重构的记忆被纳入博物馆自身的叙事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展览 面孔墙 集体记忆 个体记忆 共情
原文传递
糅杂与权宜:苏州杨家桥天主堂“混合性”建造溯源研究
8
作者 潘一婷 王军 陈曦 《华中建筑》 2021年第9期127-132,共6页
苏州三香路杨家桥天主堂是具有典型性的中西文化与建造技术冲突与交融的载体。天主教的中国本土化策略,导致该建筑在空间布局、山墙立面、屋架结构、构造节点上都具有显著的中西合璧的特征,体现了近代教会建筑遗产独特的价值。该文以杨... 苏州三香路杨家桥天主堂是具有典型性的中西文化与建造技术冲突与交融的载体。天主教的中国本土化策略,导致该建筑在空间布局、山墙立面、屋架结构、构造节点上都具有显著的中西合璧的特征,体现了近代教会建筑遗产独特的价值。该文以杨家桥天主堂为例,分析其在形制与工艺上的西方溯源与地方传统的关系,并探讨"混合性"的建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水 香山帮 苏州 教堂 建造
下载PDF
安徽萧县金寨遗址陶器产地分析
9
作者 陆青玉 王芬 +4 位作者 张小雷 武昊 蒋成成 栾丰实 文德安 《考古》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2-113,共12页
金寨遗址位于安徽省宿州市萧县庄里乡金寨村周边,西北距萧县30公里,东北距徐州35公里。遗址西、南、东部三面环山,西、北、东南部临近小河,总面积约50万平方米。从1991年起,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三次系统考古发掘,探明该... 金寨遗址位于安徽省宿州市萧县庄里乡金寨村周边,西北距萧县30公里,东北距徐州35公里。遗址西、南、东部三面环山,西、北、东南部临近小河,总面积约50万平方米。从1991年起,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三次系统考古发掘,探明该遗址的主体年代相当于大汶口文化中晚期至龙山文化中期,是徐淮地区面积最大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此外,金寨遗址的发现还首次将大汶口文化中期的分布范围向南推进到皖北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寨遗址 陶器产地 岩相分析 大汶口文化 龙山文化
原文传递
叶家山曾侯墓地出土晚商青铜器组科技分析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郁永彬 陈建立 +3 位作者 陈坤龙 梅建军 陈丽新 黄凤春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7-114,共8页
叶家山晚商青铜器组多数器物上有族氏铭文,对研究商代晚期青铜器流通、商末周初青铜器矿料利用规律和西周早期青铜器“分器”制度具有重要价值。研究结果表明,这批器物有铸造和铸后受热两种组织形态;合金类型以铅锡青铜为主,另有少量锡... 叶家山晚商青铜器组多数器物上有族氏铭文,对研究商代晚期青铜器流通、商末周初青铜器矿料利用规律和西周早期青铜器“分器”制度具有重要价值。研究结果表明,这批器物有铸造和铸后受热两种组织形态;合金类型以铅锡青铜为主,另有少量锡青铜和铅青铜;这批器物使用的一部分铜料、铅料与曾国铜器和殷墟四期铜器相同,表明商代晚期开发使用的一部分矿料到西周早期还在继续使用中,而商晚期“锡料来源紧缺”,但西周早期曾国铜器锡料供应充足,这些锡料是晚商已开采使用后来被周人掌控,还是周人新开发的,亦需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家山墓地 青铜器 商代晚期 科技分析
原文传递
河北蔚县上新世旧石器的发现 被引量:7
11
作者 汤英俊 陈万勇 陈淳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9期2106-2109,共4页
河北省蔚县东窑子头大南沟发现的旧石器 ,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人工制品 ,也是研究中国人类文化起源 ,从古猿向猿人进化断代的有力证据 .根据产石器地层的综合研究 ,其时代为上新世 ,大约近 30
关键词 上新世 旧石器 河北 石制品
原文传递
古食谱与微量元素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轶华 《华夏考古》 CSSCI 2003年第3期98-108,共11页
近年来 ,古食谱研究已成为考古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领域。人体骨骼中微量元素已经广泛地应用为重建古代食物结构、生存方法、经济生活变化的指示剂。加以合理的研究设计 ,微量元素的分析能为我们研究过去生活方式和社会制度提供重要的资料。
关键词 食物结构 微量元素 古代 食谱 营养结构 生活习俗
原文传递
蒋绍煃《秋山图》与晚明时局
13
作者 承载 刘奥 《史林》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1-79,220,共10页
晚明政坛风云诡谲,而晚明的传统艺坛,也在社会文化的剧变进程中担当着重要角色。本文以晚明官员蒋绍煃的山水画《秋山图》为例,从作者的仕途经历、作画意图、赠画对象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历史与艺术的交叉考察,发现此图不但与晚明政坛纷争... 晚明政坛风云诡谲,而晚明的传统艺坛,也在社会文化的剧变进程中担当着重要角色。本文以晚明官员蒋绍煃的山水画《秋山图》为例,从作者的仕途经历、作画意图、赠画对象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历史与艺术的交叉考察,发现此图不但与晚明政坛纷争相关,还与李衷纯这位在晚明文坛声名颇著的人物密切相关。蒋、李二人同时同地任职,因志趣相合而密切合作,两人在官场生涯中体现的恪尽职守和正直不阿,均反映出传统"循吏"的种种基本特质。由是,本文认为,在历史研究中充分注意来自不同领域的不同类型史料,并对此进行客观合理的交叉考察,可能是深入发掘、解读历史真相的又一值得探索深究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明反阉 蒋绍煃 李衷纯 循吏 明代书画
原文传递
安徽省蚌埠双墩遗址2014年~2015年度发掘出土猪骨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11
14
作者 戴玲玲 张东 《南方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12-118,共7页
本文围绕淮河流域新石器时代的双墩遗址2014年~2015年度出土的猪骨遗存,从骨骼部位发现率、牙齿尺寸、死亡年龄结构、死亡季节、性别比例等方面开展研究,结果显示:双墩遗址的猪群组成较为复杂,存在家猪和野猪以外的群体,如两者之间的杂... 本文围绕淮河流域新石器时代的双墩遗址2014年~2015年度出土的猪骨遗存,从骨骼部位发现率、牙齿尺寸、死亡年龄结构、死亡季节、性别比例等方面开展研究,结果显示:双墩遗址的猪群组成较为复杂,存在家猪和野猪以外的群体,如两者之间的杂交个体等;与含肉量高的肩带骨、腰带骨的发现率较高不同,下颌骨在遗址中的高发现率可能与仪式性活动等非食用目的有关;无论是饲养的家猪还是捕获的野猪,多集中于冬季进行宰杀,应与冬季食物资源匮乏有关;双墩遗址数量众多的猪骨遗存,并非来源于大规模的集中性饲养,而是小规模的家庭化饲养。双墩遗址猪骨的分析不仅为了解猪在该遗址居民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提供了重要材料,还对探讨该遗址出土的猪形象刻画符号的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墩遗址 动物考古
原文传递
几何形态测量和稳定同位素视角下河南下王岗遗址出土猪骨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戴玲玲 高江涛 胡耀武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25-135,共11页
野猪驯化为家猪的过程中,存在野猪的管理(控制)、家猪逃离人类控制返回自然环境、家猪和野猪的杂交等环节。本文利用几何形态分析和稳定碳、氮同位素方法,对河南下王岗遗址出土猪骨(牙)进行牙齿形态和食物结构分析。整体上看,下王岗遗... 野猪驯化为家猪的过程中,存在野猪的管理(控制)、家猪逃离人类控制返回自然环境、家猪和野猪的杂交等环节。本文利用几何形态分析和稳定碳、氮同位素方法,对河南下王岗遗址出土猪骨(牙)进行牙齿形态和食物结构分析。整体上看,下王岗遗址猪的M2质心值小于野猪,牙齿形态与野猪差别明显。龙山文化时期猪骨稳定同位素有两组情况:一组猪食用大量C4类植物,应源于中原地区圈养方式饲养的家猪;另一组猪的食物结构与野生鹿科相似,似为野猪。然而,几何形态分析显示,牙齿尺寸大的猪,其牙齿形态仍属家猪范围,暗示这部分猪很可能为返野的家猪。本研究突破以往对考古遗址猪群"非家即野"的二分法,对深入了解我国家猪驯化的复杂化过程极具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王岗遗址 几何形态测量 稳定同位素
原文传递
安徽淮北渠沟遗址出土动物遗存的初步分析
16
作者 戴玲玲 张义中 《边疆考古研究》 2021年第2期267-282,共16页
一、背景动物考古、古DNA、几何形态测量等研究表明,大约9000年前贾湖遗址就开始了家猪饲养。自此,家猪饲养揭开了新石器时代古代居民肉食资源获取方式变革的序幕。但是受自然和人文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家猪的驯化和饲养在各个地区... 一、背景动物考古、古DNA、几何形态测量等研究表明,大约9000年前贾湖遗址就开始了家猪饲养。自此,家猪饲养揭开了新石器时代古代居民肉食资源获取方式变革的序幕。但是受自然和人文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家猪的驯化和饲养在各个地区并非均衡,呈现出地域性特征。根据前人的研究可知,黄河中游地区自新石器时代中期开始,家猪饲养发展迅速,表现在诸多考古遗址中,家猪逐渐取代以鹿科动物为主的野生动物,在数量和比例中占据绝对优势;而在长江流域,直至新石器时代晚期,家猪在人们的肉食结构中并未占据主导性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考古 新石器时代晚期 考古遗址 鹿科动物 黄河中游地区 贾湖遗址 古DNA 几何形态测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