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科学发展观与媒介化社会构建”系列报告之三 我国社会的媒介影响与媒介依赖 被引量:4
1
作者 林爱珺 张晓锋 童兵 《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10,共3页
大众媒介的飞速发展使人类社会步入媒介化时代。如今,媒介已经成为人们社会政治生活和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人们对大众传媒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大众媒介具有巨大的影响,它缔造了人们所处的大众文化环境,制约了人们的认知与行为,这... 大众媒介的飞速发展使人类社会步入媒介化时代。如今,媒介已经成为人们社会政治生活和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人们对大众传媒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大众媒介具有巨大的影响,它缔造了人们所处的大众文化环境,制约了人们的认知与行为,这种无形的影响力被认为是产生媒介化的主要原因。伴随着媒介对社会无孔不入的渗透,受众对媒介的依赖也愈发增强,突出地表现为人对媒介的工具性依赖和内容依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影响 政治生活 日常生活 媒介依赖
下载PDF
论媒介化社会形成的三重逻辑 被引量:74
2
作者 张晓锋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5-18,共4页
媒介化社会是社会媒介化的结果,是媒介与社会之间互动关系模式的一种表述。媒介化社会的形成有三大逻辑,一是以媒介融合为特征和趋势的媒介技术演化的结果提供了媒介化社会形成的技术支撑力,为社会的不断媒介化提供了可能性;二是受众对... 媒介化社会是社会媒介化的结果,是媒介与社会之间互动关系模式的一种表述。媒介化社会的形成有三大逻辑,一是以媒介融合为特征和趋势的媒介技术演化的结果提供了媒介化社会形成的技术支撑力,为社会的不断媒介化提供了可能性;二是受众对信息永无止境的需求甚至依赖构成了媒介化社会形成的主体牵引力,是媒介化社会形成的必要性前提;三是现代社会信息环境的不断"环境化"展示了巨大的媒体影响力和建构性,是媒介化社会的必然性后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化 媒介融合 信息依赖 环境建构
下载PDF
“科学发展观与媒介化社会构建”系列报告之二 我国受众的媒介角色认知与评价 被引量:4
3
作者 张晓锋 童兵 《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7,5,共3页
受众对于媒介角色的认知及其评介是科学建构媒介化社会的重要参照。调查显示,受众对于媒介促进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等方面的作用趋于赞同,而不同层次的受众对于媒介的可信度和媒介能否解决现实问题的认知情况并不明朗。对于媒介在和... 受众对于媒介角色的认知及其评介是科学建构媒介化社会的重要参照。调查显示,受众对于媒介促进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等方面的作用趋于赞同,而不同层次的受众对于媒介的可信度和媒介能否解决现实问题的认知情况并不明朗。对于媒介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角色承担,受众对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评价,也为信息传播与媒介发展提供了需要解决的一些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角色 认知 评价
下载PDF
“科学发展观与媒介化社会构建”系列报告之一 我国受众的媒介占有与接触情况 被引量:3
4
作者 朱颖 童兵 《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3-5,共3页
我国新闻媒介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高峰,不仅仅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最快捷便利手段,更是人们生活众不可缺少的东西,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本报告通过对受众占有、接触媒介的情况调查,分析媒介发展与经济的关系,不同媒介的受众占有量... 我国新闻媒介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高峰,不仅仅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最快捷便利手段,更是人们生活众不可缺少的东西,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本报告通过对受众占有、接触媒介的情况调查,分析媒介发展与经济的关系,不同媒介的受众占有量和接触程度差别,及其受众接触媒介的动机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占有 媒介接触 传统媒体 新兴媒体
下载PDF
央视汶川地震直播的新闻框架选择之动因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朱春阳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5期42-47,共6页
央视关于汶川地震的现场直播是一次成功的灾难报道。分析央视汶川地震直播框架选择的动因,需要回到历史语境与中国国家媒体面临的当代信息传播格局。这一问题又被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本次地震报道对唐山地震报道的反思性镜鉴,二是多路媒... 央视关于汶川地震的现场直播是一次成功的灾难报道。分析央视汶川地震直播框架选择的动因,需要回到历史语境与中国国家媒体面临的当代信息传播格局。这一问题又被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本次地震报道对唐山地震报道的反思性镜鉴,二是多路媒体的真相报道的效率竞争构成的框架选择刺激-反应机制,三是具有自媒体的观众信息流通渠道对央视直播构成的效率考评机制。结合上述三个层面的考虑,可以勾勒出在这个时代,电视媒体如果想获得更大的作为,应该为我们提供什么样的电视直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央视直播 框架选择 动因分析
下载PDF
改进会议报道:我国新闻改革亟须突破的一大瓶颈——兼论中西方会议新闻报道理念与实务的异同 被引量:5
6
作者 孟建 左玥 《新闻传播》 2009年第12期6-8,10,共4页
本文对我国新闻改革中"会议新闻报道"领域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在此基础上,本文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中西会议新闻报道的理念与实务进行了分析、研究。本论文认为,我国的会议新闻报道总体改革态... 本文对我国新闻改革中"会议新闻报道"领域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在此基础上,本文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中西会议新闻报道的理念与实务进行了分析、研究。本论文认为,我国的会议新闻报道总体改革态势较好,但也出现了"两极化的倾向",亟待注意。论文从传媒政党关系、新闻价值判断、新闻教育方法三方面进行了中西会议新闻报道的多层比较,并据此提出了"选择会议新闻报道角度"等多项改革的积极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会议新闻报道 新闻改革 中西方 报道理念 会议报道 实务 异同 新闻价值判断
下载PDF
电视剧产制模式与国际竞争力关系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朱春阳 《文化产业研究》 2008年第1期128-142,共15页
电视剧是当前电视节目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电视频道收视率的重要支撑。对于电视剧国际贸易中竞争优势形成原因的研究多以美国为范例,认为国内市场规模与文化贴现的程度是决定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因素所在。但这一结论无法解释韩国、中... 电视剧是当前电视节目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电视频道收视率的重要支撑。对于电视剧国际贸易中竞争优势形成原因的研究多以美国为范例,认为国内市场规模与文化贴现的程度是决定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因素所在。但这一结论无法解释韩国、中国的电视剧在国际市场的表现差异。作为对上述研究的修正,本文认为,在电视剧产业制度安排中,电视剧生产者的权益安排是电视剧国际竞争力的动力结构核心所在,不同的产制模式形成不同的动力结构,进而决定电视剧国际竞争力的大小。目前,国际电视剧的产制模式大致可以分为美国模式、英国模式和韩国模式,其中美国、英国模式为强调制播分离,而韩国模式强调制播合一。三种模式分别使用不同的权益分割技巧来分配市场收益和风险,为电视剧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不同的动力结构和国际市场扩张能力。对照上述三种模式的形成与演变,文章最后探讨了我国电视剧国际市场拓展乏力的病因,认为国有垄断性播出平台和民营主导的竞争性制作平台间的收益分配失衡是制约我国电视剧实现海外扩张战略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权益分割 电视剧 产制模式 国际竞争力
下载PDF
从芦山地震看灾难报道的“适度”策略 被引量:1
8
作者 夏德元 《新闻实践》 2013年第6期35-37,共3页
灾难性事件一般都具有难以预料的突发性、强大的破坏性及深远的危害性等特点,往往会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害,甚至使社会秩序陷入混乱。给人们带来恐慌和紧张情绪,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新闻媒介按其社会分工... 灾难性事件一般都具有难以预料的突发性、强大的破坏性及深远的危害性等特点,往往会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害,甚至使社会秩序陷入混乱。给人们带来恐慌和紧张情绪,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新闻媒介按其社会分工应具备四大职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灾难报道 地震 社会秩序 灾难性事件 紧张情绪 社会分工 新闻媒介 突发性
下载PDF
科学理性、后真相与人类交流的未来——日本核污染水排海的西方话语霸权展演及其根源剖析 被引量:1
9
作者 潘璟玲 张毓强 +3 位作者 马凌 吴瑛 纪莉 姬德强 《对外传播》 CSSCI 2023年第10期67-71,共5页
科学理性是人类认识世界与探寻真理的基础。在国际传播的具体实践中强调科学理性的正确运用尤为重要。客观中立、审慎报道国际事件既是对事件本身负责,也是对全世界人民负责。当下,国际社会突发事件频繁,围绕着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国际... 科学理性是人类认识世界与探寻真理的基础。在国际传播的具体实践中强调科学理性的正确运用尤为重要。客观中立、审慎报道国际事件既是对事件本身负责,也是对全世界人民负责。当下,国际社会突发事件频繁,围绕着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国际舆论受传播者立场影响呈现出不同的分野。后现代社会中制度性风险和系统性风险不断加剧,国际传播的场景更趋复杂,政治冲突、党派偏见、经贸争端、技术壁垒和跨文化障碍,凡此种种,都会影响国际传播的宏观叙事和微观表征。面对后真相时代可能带来的全球信任危机,需要多元主体从全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出发,站在科学理性的基点上反映现实、展开交流,共同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未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理性 国际传播 后真相 交流困境
下载PDF
熟悉的陌生人——格里尔逊在中国 被引量:8
10
作者 吕新雨 《电影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96-101,共6页
本文把孙明经的教育电影影像实践作为中国的"格里尔逊现象",与格里尔逊的纪录电影理念与实践,在20世纪以来中西热战与冷战的历史视野中进行比较分析,并追溯了八十年代中国的"格里尔逊模式"的来源与"误读"... 本文把孙明经的教育电影影像实践作为中国的"格里尔逊现象",与格里尔逊的纪录电影理念与实践,在20世纪以来中西热战与冷战的历史视野中进行比较分析,并追溯了八十年代中国的"格里尔逊模式"的来源与"误读",及其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里尔逊 中国 陌生人 熟悉 电影影像 纪录电影 历史视野 20世纪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