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转移复发-肝癌研究的重中之重 被引量:12
1
作者 汤钊猷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1期2-2,共1页
最近不断有杂志约我写关于开展肝癌转移复发研究方面的述评。我原先打算婉拒,以避免重复,但最终还是同意了。因为癌转移复发的研究毕竟是当前癌症研究的重大课题,而且的确是提高包括肝癌在内所有癌症疗效的关键。根据我们有限的经验... 最近不断有杂志约我写关于开展肝癌转移复发研究方面的述评。我原先打算婉拒,以避免重复,但最终还是同意了。因为癌转移复发的研究毕竟是当前癌症研究的重大课题,而且的确是提高包括肝癌在内所有癌症疗效的关键。根据我们有限的经验,在转移复发的领域内,很多是共性的东西。为此,研究肝癌转移复发,对其他实体瘤也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移复发 肝癌 参考价值 实体瘤 癌症
原文传递
负载不同转移潜能肝癌细胞exosomes的树突状细胞激活T淋巴细胞体外杀伤作用的初步研究
2
作者 王凯峰 叶胜龙 +5 位作者 宋丽杰 崔杰峰 翁永强 梁春敏 孙瑞霞 汤钊猷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658-662,共5页
目的分离制备高、低转移潜能肝癌细胞exosomes,并研究负载相应exosomes的树突状细胞(DC)激活的T淋巴细胞在体外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分析不同转移潜能肝癌细胞系分泌的exosomes的成分差异。方法采用四步离心法分离exosomes,电镜观察... 目的分离制备高、低转移潜能肝癌细胞exosomes,并研究负载相应exosomes的树突状细胞(DC)激活的T淋巴细胞在体外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分析不同转移潜能肝癌细胞系分泌的exosomes的成分差异。方法采用四步离心法分离exosomes,电镜观察。分离小鼠DC,并且负载高、低转移潜能细胞株的exosomes,激活T淋巴细胞后,采用^3H-TdR掺入法进行体外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应用蛋白质组学弱阳离子交换芯片(SELDI-TOF-MS)检测不同转移潜能肝癌细胞分泌的exosomes蛋白成分的差异。结果电镜观察高转移潜能的肝癌细胞分泌的exoxomes的密度分布、exosomes内容物均不同于低转移组。CD80、CD86、MHC-;Ⅰ、MHC-Ⅱ,在高转移组分别为64.27±5.00、44.89±10.11、84.35±19.89、59.03±19.37,低转移组分别为71.53.±4.85、50.01±9.50、80.68±29.87、58.86±21.11,与对照组相比P〉0.05,负载exosomes后测得cpm值在高转移组为528.40±179.06,低转移组为78.80±24.44,与对照组相比P〈0.01。蛋白质组学弱阳离子交换芯片结果表明高、低转移组细胞系的exosomes蛋白组分有着明显的差异。结论exosomes具有潜在的免疫治疗价值,在肝癌的转移和复发防治以及生物治疗中具有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转移 免疫治疗
原文传递
绿脓杆菌制剂对人肝癌MHCC97L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7
3
作者 周建炜 李涛 +4 位作者 任正刚 刘彬彬 黄修燕 居旻杰 汤钊猷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55-459,共5页
目的 探讨绿脓杆菌制剂(pseudomonas aeruginosa vaccine,PA)对有转移潜能的人肝癌MHCC97L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 采用不同浓度的PA分别作用于MHCC97L细胞,观察细胞增殖、生长曲线、克隆形成率、流式细胞术分析(FCM)、侵袭... 目的 探讨绿脓杆菌制剂(pseudomonas aeruginosa vaccine,PA)对有转移潜能的人肝癌MHCC97L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 采用不同浓度的PA分别作用于MHCC97L细胞,观察细胞增殖、生长曲线、克隆形成率、流式细胞术分析(FCM)、侵袭、运动、迁移、VEGF和MMP2蛋白表达(ELISA法).结果 PA明显抑制MHCC97L细胞增殖和克隆形成,呈良好的剂量-效应关系.PA 48 h和72 h的IC50分别为3.1×108/ml和1. 9×108/ml.PA浓度为0.5×108/ml、1×108/ml和2×108/ml时,其细胞倍增时间依次增加,克隆形成率依次降低(P均<0.01);FCM显示,G1期细胞比例随PA浓度增加而增加,S+G2期细胞比例随PA浓度增加而降低(P均<0.01).PA浓度为1×108/ml时,穿过人工基底膜(侵袭实验)和上室底膜(运动实验)的细胞数(分别为4.8±1.3和8.8±2.2)明显低于对照组(8.6±2.1和15.6±1.2)(P均<0.01);细胞经72 h培养后,对照组划痕逐渐愈合,1×108/ml的PA组细胞划痕依然明显.ELISA法检测发现,1×108/ml的PA组其VEGF蛋白和MMP2蛋白含量和对照组相比均无明显差异(P均>0.05).结论 在一定条件下,绿脓杆菌制剂可抑制人肝癌MHCC97L细胞增殖和克隆形成,其作用部分是通过使细胞周期阻滞在G1期实现的;绿脓杆菌制剂可以明显抑制MHCC97L细胞的侵袭、运动和迁移能力,其作用和VEGF、MMP2蛋白分泌关系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绿脓杆菌制剂 细胞增殖 侵袭性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金属蛋白酶
原文传递
消炎痛对人肝癌MHCC97L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周建炜 汤钊猷 +3 位作者 李涛 任正刚 刘亮 张伟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53-455,共3页
目的观察消炎痛(Indomethacin)对有转移潜能的人肝癌MHCC97L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采用0.1、0.2、0.5mmol/L消炎痛分别作用于MHCC97L细胞,观察细胞增殖、克隆形成率、形态学、生长曲线、流式细胞术分析(FCM)。结果消... 目的观察消炎痛(Indomethacin)对有转移潜能的人肝癌MHCC97L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采用0.1、0.2、0.5mmol/L消炎痛分别作用于MHCC97L细胞,观察细胞增殖、克隆形成率、形态学、生长曲线、流式细胞术分析(FCM)。结果消炎痛明显抑制MHCC97L细胞增殖和克隆形成,呈良好的剂量-效应关系。0.1、0.2、0.5mmol/L消炎痛处理组细胞增殖抑制率依次升高,克隆形成率依次降低(P均〈0.01),镜下可见明显的形态学改变。其中,0.5mmol/L消炎痛组24、48、72h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50.6%、47.1%、43.4%;集落形成率为(0.00±0.00)%。0.1、0.2、0.5mmol/L消炎痛处理组细胞倍增时间分别为110.1、199.3、-614.2h,与对照组(58.6h)比较,0.1、0.2mmol/L消炎痛处理组细胞倍增时间分别延长了2.17倍和3.40倍,而0.5mmol/L消炎痛处理组第6天的细胞均数[(3.4±0.4)×10^4个]少于初始细胞数(4×10。个)结果细胞倍增时间为负值而无法计算。FCM显示,G,期细胞比例随消炎痛浓度增加而增加,S+G2期细胞比例随消炎痛浓度增加而降低(P均〈0.01)。结论在一定条件下,消炎痛可抑制人肝癌MHCC97L细胞增殖和克隆形成,其作用部分是通过使细胞周期阻滞在G1期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消炎痛 增殖 细胞周期
原文传递
从生物学角度看肝癌治疗趋势 被引量:14
5
作者 汤钊猷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01-402,共2页
一个多世纪以来,肝癌的治疗研究基本上是建立在“病理学”的基础上,即采用外科、放疗、化疗、介入和局部治疗等方法消灭病理证实的肿瘤。然而近年分子生物学和系统生物学的进步,这个背景已逐步变成“病理一生物学”。从病理学和生物... 一个多世纪以来,肝癌的治疗研究基本上是建立在“病理学”的基础上,即采用外科、放疗、化疗、介入和局部治疗等方法消灭病理证实的肿瘤。然而近年分子生物学和系统生物学的进步,这个背景已逐步变成“病理一生物学”。从病理学和生物学角度看肝癌有明显不同:诊断前者重形态,后者重生物学特性;治疗前者在于消灭肿瘤,后者则旨在降低癌侵袭转移潜能;应用手段前者有手术、放疗、化疗和局部治疗等,后者则注重生物学相关治疗;预后指标,前者重形态相关的生物学特性;后者则为分子相关的生物学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生物学 肝癌治疗 生物学特性 分子生物学 局部治疗 病理学 病理证实 转移潜能
原文传递
提高肝癌疗效的我见 被引量:22
6
作者 汤钊猷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561-562,共2页
20世纪提高肝癌疗效的努力主要有:50年代肝癌规则性切除和放、化疗的应用;60年代肝移植问世,到90年代其治疗肝癌的价值得到了肯定;70年代小肝癌的局部切除使切除疗效倍增;80年代局部治疗扩大了肝癌病人的受益面。这些努力的目标就... 20世纪提高肝癌疗效的努力主要有:50年代肝癌规则性切除和放、化疗的应用;60年代肝移植问世,到90年代其治疗肝癌的价值得到了肯定;70年代小肝癌的局部切除使切除疗效倍增;80年代局部治疗扩大了肝癌病人的受益面。这些努力的目标就是“消灭肿瘤”。过去半个世纪来每个10年我所住院肝癌病人的生存率都有所提高。预期21世纪提高肝癌疗效的目标将从单纯消灭肿瘤变为消灭肿瘤基础上加上调变肿瘤和机体。提高肝癌疗效有多种途径。有些途径疗效提高的幅度较大,如早诊早治;有些研究提高疗效的幅度较小,如肝癌手术切端远近的研究。有些是实质性提高疗效,如新疗法的研究与应用;有些则是限于肝癌某一亚群疗效的提高,如某一疗法适应证的研究。在21世纪初,生物学将是影响肝癌临床进步的关键因素。尽管消灭肿瘤依然是主要的、基本的,但是对残癌与机体的调变则是进一步提高疗效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诊早治 综合治疗 个体化 转移复发
原文传递
肝癌患者血浆循环DNA杂合性缺失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4
7
作者 逄锦忠 钦伦秀 +6 位作者 王强庆 任宁 孙冰生 林国领 叶青海 刘银坤 汤钊猷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906-909,共4页
目的检测HCC患者血浆循环DNA杂合性缺失(LOH),并探讨将其作为有关临床预测标记的可能性。方法选择位于染色体8p上3个具有高度多态性的微卫星标记D8S277、D8S298和D8S1771,对62份HCC患者血浆循环DNA进行LOH检测,并进一步探讨LOH与患... 目的检测HCC患者血浆循环DNA杂合性缺失(LOH),并探讨将其作为有关临床预测标记的可能性。方法选择位于染色体8p上3个具有高度多态性的微卫星标记D8S277、D8S298和D8S1771,对62份HCC患者血浆循环DNA进行LOH检测,并进一步探讨LOH与患者HBsAg表达、是否肝硬化、血清AFP水平、肿瘤大小及细胞分化程度和有无肝内转移等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在62份HCC患者血浆循环DNA标本中,36份(58.1%)在1个或多个位点发生LOH,D8S277、D8S298和D8S1771位点杂合度分别为74.2%(46/62)、75.8%(47/62)和69.4%(43/62),LOH频率分别为32.6%(15/46)、44.7%(21/47)和46.5%(20/43)。D8S298位点有肝内转移患者血浆循环DNA标本的LOH频率(62.5%)明显高于无肝内转移者(2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临床病理特征与3个位点上的LOH频率无明显相关。结论血浆循环DNA中D8S298位点LOH有可能成为HCC术后转移复发及预后的一个潜在的预测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血浆 循环DNA 杂合性缺失
原文传递
染色体杂合性缺失在肝细胞癌根治术后预后预测中的价值 被引量:2
8
作者 逄锦忠 钦伦秀 +5 位作者 王强庆 李雯 任宁 叶青海 刘银坤 汤钊猷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52-454,共3页
目的通过生存分析探讨染色体杂合性缺失(LOH)在肝细胞癌(HCC)患者根治术后预后预测中的价值。方法选取1P、8p、17p、4q、13q及16q共6条染色体上24个具有高度多态性的微卫星标记,对1999年1月至2000年5月225例行根治术的HCC石蜡标本... 目的通过生存分析探讨染色体杂合性缺失(LOH)在肝细胞癌(HCC)患者根治术后预后预测中的价值。方法选取1P、8p、17p、4q、13q及16q共6条染色体上24个具有高度多态性的微卫星标记,对1999年1月至2000年5月225例行根治术的HCC石蜡标本应用微切割技术,获取纯净肿瘤DNA进行LOH检测,并分析LOH与HCC患者根治术后5年总体生存(OS)、元瘤生存(DFS)的关系。结果LOH在检测的染色体位点上发生明显。在单因素分析中,D8S298位点LOH的患者根治术后5年OS、DFS率皆明显低于无LOH的患者[(39±6)比(54±5),P〈0.05;(36±7)比(60±6),P〈0.01]。同样,在D1S199基因位点,LOH患者术后5年OS、DFS率亦显著低于无LOH者[(28±7)比(55±5)。P〈0.01;(29±8)比(53±5),P〈0.05]。在其他22个检测位点,未发现LOH与HCC术后生存相关。在多因素分析中,Cox比例风险模型显示D8S298、DIS199位点LOH分别是HCC患者根治术后DFS、OS较差的独立因素(P均〈0.05)。结论D8S298、D1S199位点LOH有可能分别成为HCC患者根治术后预测转移复发及总体生存的分子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杂合性缺失 预后
原文传递
肝细胞癌患者肿瘤循环DNA的变异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9
作者 逄锦忠 钦伦秀 汤钊猷 《国际外科学杂志》 2015年第4期257-260,共4页
肿瘤循环DNA的变异检测可分为定量和定性两种:前者主要检测循环DNA(血清或血浆)的总量,后者主要检测血清或血浆中肿瘤特异性基因的改变,如基因突变、抑癌基因的甲基化及微卫星变异等.两者均可反映肿瘤的存在和严重程度.本文现就肝细... 肿瘤循环DNA的变异检测可分为定量和定性两种:前者主要检测循环DNA(血清或血浆)的总量,后者主要检测血清或血浆中肿瘤特异性基因的改变,如基因突变、抑癌基因的甲基化及微卫星变异等.两者均可反映肿瘤的存在和严重程度.本文现就肝细胞癌患者肿瘤循环DNA的变异检测及有关临床意义作一简要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循环DNA 基因组结构变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