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5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在普外科应用85例 被引量:8
1
作者 何涛 潘杰 +1 位作者 董佳天 程志俭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691-1692,共2页
脐是胚胎时期人体的自然通道,脐孔是腹壁唯一可见的天然瘢痕,脐孔皮肤皱褶便于隐藏手术造成的瘢痕,既能达到隐藏瘢痕的美容效果,又可避免经胃、直肠、阴道等自然孔道引起的继发感染及人为穿孔,因而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TU-LESS)成为微创... 脐是胚胎时期人体的自然通道,脐孔是腹壁唯一可见的天然瘢痕,脐孔皮肤皱褶便于隐藏手术造成的瘢痕,既能达到隐藏瘢痕的美容效果,又可避免经胃、直肠、阴道等自然孔道引起的继发感染及人为穿孔,因而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TU-LESS)成为微创外科医生们的首选。本研究旨在探讨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疗效。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85例患者中男26例,女59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脐单孔入路 腹腔镜
下载PDF
胆石性肠梗阻的外科诊治体会 被引量:7
2
作者 朱卫平 李学庆 程志俭 《肝胆胰外科杂志》 CAS 2011年第2期123-124,共2页
目的总结胆石性肠梗阻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2000-2009年收治的12例胆石性肠梗阻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10例患者有明确胆道疾病史,术前经B超、CT确诊11例,12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切口感染3例,... 目的总结胆石性肠梗阻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2000-2009年收治的12例胆石性肠梗阻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10例患者有明确胆道疾病史,术前经B超、CT确诊11例,12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切口感染3例,肺部感染1例,无死亡病例,8例获随访无复发。结论胆石性肠梗阻诊断主要靠病史及影像学检查。手术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应根据具体病情决定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石性肠梗阻 并发症 手术方式
下载PDF
直肠脱垂的外科治疗及进展 被引量:19
3
作者 席晨辉 叶桃 蔡元坤 《上海医药》 CAS 2016年第18期3-7,共5页
直肠脱垂是最常见的后盆底疾病,病因复杂,临床较难处理,由其所致的相关合并症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巨大影响。目前,因尚无彻底有效的治愈方法,主要采用手术治疗。本文系统回顾直肠脱垂的基础理论及手术方式。
关键词 直肠脱垂 外科治疗 综述
下载PDF
成人结肠冗长症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4
4
作者 殷庆章 齐翀 +2 位作者 洪亮 朱卫平 汤承辉 《中国临床医学》 2012年第6期633-634,共2页
目的:探讨成人结肠冗长症的诊断和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复旦大学附属第五人民医院2000年2月—2010年2月收治的24例成人结肠冗长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4例患者中,行乙状结肠切除者14例,其中通过腹腔镜辅助乙状结肠切除者8例;... 目的:探讨成人结肠冗长症的诊断和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复旦大学附属第五人民医院2000年2月—2010年2月收治的24例成人结肠冗长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4例患者中,行乙状结肠切除者14例,其中通过腹腔镜辅助乙状结肠切除者8例;横结肠切除者3例;降结肠、乙状结肠切除,将脾曲横结肠向下游离与直肠上端吻合3例;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切除,再将横结肠右半拉下与直肠上端吻合者2例;全结肠切除,回肠末端与直肠上端吻合者2例。结论:根据顽固性便秘病史和X线钡剂灌肠透视或仿真肠镜检查结果可确诊成人结肠冗长症。外科手术治疗该病效果确切,有症状者应尽早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冗长症 成人 外科治疗
下载PDF
雷公藤甲素对乳腺癌细胞P53、P73基因甲基化的影响以及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9
5
作者 梅怡 史永照 +2 位作者 冯雯 殷庆章 李方明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80-384,共5页
目的研究雷公藤甲素(triptolide,TP)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系增殖的影响及其与P53、P73基因表达和甲基化状态的关系。方法用不同浓度(10、20、40 ng/ml)TP处理MCF-7细胞,采用MTT法检测TP对MCF-7细胞增殖的作用;RT-PCR检测MCF-7细胞甲基转... 目的研究雷公藤甲素(triptolide,TP)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系增殖的影响及其与P53、P73基因表达和甲基化状态的关系。方法用不同浓度(10、20、40 ng/ml)TP处理MCF-7细胞,采用MTT法检测TP对MCF-7细胞增殖的作用;RT-PCR检测MCF-7细胞甲基转移酶1(DNMT1)、DNMT3a、DNMT3b mRNA的表达;甲基特异性PCR检测TP对MCF-7细胞P53、P73基因甲基化的影响;蛋白质印迹分析检测MCF-7细胞中P53、P73蛋白的表达。结果 TP剂量依赖性地抑制MCF-7细胞的增殖(P<0.05,P<0.01),其半数抑制浓度(IC50)约为20 ng/ml,高浓度(40 ng/ml)时抑制率达(70.1±3.52)%。TP可明显抑制MCF-7细胞中DNMT1、DNMT3a、DNMT3b mRNA的表达(P<0.05,P<0.01)。TP处理MCF-7细胞后P53启动子区的甲基化降低,TP(20 ng/ml)处理后P53 mRNA的表达升高,而在高浓度(40 ng/ml)TP作用下表达明显上调(P<0.01);TP处理MCF-7细胞后P73基因启动子区的甲基化则明显降低,且TP(10 ng/ml)处理后P73 mRNA的表达亦明显增强(P<0.05),并呈剂量依赖性。蛋白质印迹分析检测TP(20 ng/ml)处理MCF-7细胞后,P53、P73蛋白的表达均增强。结论TP可通过抑制甲基转移酶活性和抑制P53特别是P73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促进P53、P73的表达,并且能够抑制MCF-7细胞的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公藤内酯醇 甲基化 甲基转移酶类 P53基因 P73基因 乳腺肿瘤
下载PDF
结直肠癌致急性梗阻内镜支架治疗后再手术临床观察 被引量:7
6
作者 赵加应 蔡元坤 +4 位作者 沈强 程志俭 何秉 程明荣 柴宇啸 《实用肿瘤杂志》 CAS 2012年第1期68-72,共5页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致急性梗阻内镜支架治疗后再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两家医院36例结直肠癌致急性梗阻患者行内镜支架治疗,观察内镜支架治疗的成功率、疗效和并发症;对30例患者内镜支架治疗后接受再手术治疗,手术前后血清CRP水平变化、...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致急性梗阻内镜支架治疗后再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两家医院36例结直肠癌致急性梗阻患者行内镜支架治疗,观察内镜支架治疗的成功率、疗效和并发症;对30例患者内镜支架治疗后接受再手术治疗,手术前后血清CRP水平变化、血清ALB水平变化、肿瘤周围组织病理变化、肿瘤根治性切除率、吻合口一期吻合率、近端肠造口率、清扫淋巴结数、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肿瘤复发率和术后生存率等指标,与同期30例急诊手术组患者比较。结果 33例放置内镜支架成功,成功率91.7%,支架治疗后6-12小时肠梗阻缓解,血清CRP明显下降,血清ALB升高,肠管扩张明显缓解,肿瘤周围组织黏连水肿消退。两组患者术前血清CRP分别为(26.3±9.5)mg/L和(133.4±25.2)mg/L;血清ALB分别为(34.6±6.1)g/L和(28.4±5.8)g/L,肿瘤根治性切除率分别为73.3%(22/30)和36.7%(11/30);吻合口一期吻合率分别为81.8%(18/22)和36.4%(4/11);近端肠造口率分别为46.7%(14/30)和80.0%(24/30);清扫淋巴结数分别为(10.7±4.3)个/例和(6.4±2.5)个/例;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分别为(4.3±1.6)天和(5.6±2.2)天;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3.3%(4/30)和53.3%(16/3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结直肠癌致急性梗阻内镜支架治疗能迅速解除梗阻,再手术时全身情况和肿瘤局部环境明显改善,肿瘤根治性切除率升高,手术风险和术后并发症降低,疗效改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肠梗阻 结肠镜检查 支架 手术后并发症
下载PDF
结直肠癌术后患者血清趋化因子CXCL9变化及其与肿瘤复发、转移的关系 被引量:7
7
作者 洪亮 殷庆章 +3 位作者 程志俭 徐宏智 汤承辉 龚梨峰 《胃肠病学》 2015年第1期10-13,共4页
背景:结直肠癌(CRC)术后复发、转移风险的预测为临床研究热点之一。研究发现一些趋化因子和趋化因子受体在CRC组织微环境中表达显著上调,其中抗血管生成趋化因子CXCL9与CRC预后的关系尚不明确。目的:探讨CRC术后患者血清CXCL9水平的变... 背景:结直肠癌(CRC)术后复发、转移风险的预测为临床研究热点之一。研究发现一些趋化因子和趋化因子受体在CRC组织微环境中表达显著上调,其中抗血管生成趋化因子CXCL9与CRC预后的关系尚不明确。目的:探讨CRC术后患者血清CXCL9水平的变化及其与肿瘤术后复发、转移的关系。方法:收集CRC术后患者60例,5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以ELISA法随访监测血清CXCL9水平,以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其变化与CRC术后复发、转移的关系。结果:CRC组术前血清CXCL9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并随Dukes分期的进展呈升高趋势(P<0.05);术后6个月和12个月,各Dukes分期CRC组血清CXCL9水平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其中Dukes C、D期组在术后12个月时虽有所回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确诊复发/转移时的血清CXCL9水平高低行分组分析,发现复发转移率随CXCL9水平的升高呈上升趋势(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ukes分期和血清CXCL9水平是CRC术后复发、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CRC患者术后血清CXCL9仍处于相对高水平状态,并与肿瘤术后复发、转移密切相关。血清CXCL9水平监测可能有助于指导CRC的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趋化因子CXCL9 复发 肿瘤转移
下载PDF
消化道肿瘤患者手术前后代谢改变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全应军 吴国豪 +1 位作者 郑烈伟 吴肇汉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530-533,共4页
目的评估消化道肿瘤根治术对机体能量和物质代谢的影响,并评价个体化能量供给对消化道肿瘤手术应激患者能量和物质代谢的影响。方法60例行腹部中、大型手术的消化道肿瘤患者随机均分为营养支持组(术后当天按术前测定的能量消耗量开具营... 目的评估消化道肿瘤根治术对机体能量和物质代谢的影响,并评价个体化能量供给对消化道肿瘤手术应激患者能量和物质代谢的影响。方法60例行腹部中、大型手术的消化道肿瘤患者随机均分为营养支持组(术后当天按术前测定的能量消耗量开具营养配方)和普通补液组(术后第1天起每天输注5%或10%葡萄糖100~150 g)。肠道功能恢复后,可经口饮食。采用间接能量代谢测定仪测定氧气消耗量(VO_2)、二氧化碳产生量(VCO_2)、呼吸商(RQ)、静息能量消耗(REE)。测量时间分别为术前和术后第1、3、7天。并计算患者手术前、后底物氧化量、能量代谢平衡、氮平衡,监测患者前白蛋白浓度变化。结果与术前相比,营养支持组术后第1、3天的REE显著增加,术后第3天的增幅显著高于普通补液组(P<0.05);术后第7天降至术前水平以下。两组术后RQ均下降,营养支持组术后第3天的降幅显著小于普通补液组(P<0.05)。营养支持组葡萄糖利用、脂肪动员改变等均较普通补液组缓和。术后第7天,营养支持组的氮平衡和能量平衡均由术前负代谢平衡变为正代谢平衡,与普通补液组的差异有显著性(P<0.01)。术后第7天营养支持组前白蛋白浓度显著高于普通补液组(P<0.01)。结论不伴并发症的择期消化道肿瘤手术后REE变化较小,术后不必增加能量供给。根治性肿瘤切除后患者REE值有下降趋势;个体化能量供给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术后机体应激程度,改善能量和氮代谢平衡及患者营养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息能量消耗 间接测热法 底物利用 手术应激 营养支持 肿瘤
下载PDF
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44例分析 被引量:17
9
作者 何涛 潘杰 +1 位作者 董嘉天 程志俭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305-1307,共3页
目的:探讨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应用的可行性,为胆囊良性疾病的治疗提供更加微创、美容、快速康复的手术方式。方法:回顾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普外科2010年5月至2011年12月间实施的44例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 目的:探讨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应用的可行性,为胆囊良性疾病的治疗提供更加微创、美容、快速康复的手术方式。方法:回顾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普外科2010年5月至2011年12月间实施的44例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资料。结果:44例患者中,3例转换为常规3孔法腹腔镜胆囊切除(6.8%)。全部病例中,无死亡、大出血、胆漏、胆管损伤等严重相关并发症发生。平均手术时间为(43.8±23.4)min,平均术中出血(12.0±10.2)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1.5±1.0)d,平均术后疼痛数字评分1~3分。术后随访1~3个月,均无异常。除手术时间延长外,其疼痛减轻程度、美容效果明显优于传统腹腔镜手术。结论: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安全可行,具有更加微创、美容、安全、快速康复等优点,但其操作较传统腹腔镜手术困难,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脐单孔入路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下载PDF
结肠癌术后并发广泛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及短肠综合征 被引量:3
10
作者 韩晓东 岳正学 +2 位作者 蔡元坤 黄陶承 李雷 《疑难病杂志》 CAS 2003年第1期25-27,共3页
关键词 结肠癌 广泛肠系膜静脉血栓 短肠综合征 临床资料 根治性手术 并发症
下载PDF
结直肠癌淋巴微转移免疫组化检测及其意义 被引量:2
11
作者 程明荣 程志俭 +2 位作者 蔡元坤 赵家应 徐宏智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9-33,共5页
目的观察Ⅰ、Ⅱ期结直肠癌术后病理因素和淋巴结微转移对术后5年无瘤生存率的影响。方法纳入研究对象为Ⅰ、Ⅱ期结直肠癌患者共126例,均为我院胃肠组行结直肠癌根治术者,术后随访64~106月。平均每例结直肠癌患者检查淋巴结数10枚以上,... 目的观察Ⅰ、Ⅱ期结直肠癌术后病理因素和淋巴结微转移对术后5年无瘤生存率的影响。方法纳入研究对象为Ⅰ、Ⅱ期结直肠癌患者共126例,均为我院胃肠组行结直肠癌根治术者,术后随访64~106月。平均每例结直肠癌患者检查淋巴结数10枚以上,将所有淋巴结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对10个临床病理因素与免疫组化表达的关系及微转移对5年无瘤生存率的影响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多因素分析仅见"淋巴管侵犯"与淋巴结免疫组化表达阳性有正相关,而其他临床病理因素与淋巴结免疫组化表达均无明显相关性。淋巴结免疫组化表达阴性、孤立肿瘤细胞巢(isolated tumor cells,ITCs)和微转移(micrometastasis,MCM)的患者,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8.7%、65.5%和43.8%。ITCs与淋巴结(-)的患者5年无瘤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4),而MCM与淋巴结(-)的患者5年无瘤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对于Ⅰ、Ⅱ期结直肠癌患者,若淋巴结中检测出有微转移,其预后较差,术后复发率较高,术后应予以积极的辅助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淋巴结微转移 上皮膜抗原 癌胚抗原
下载PDF
胰高血糖素样肽2(GLP-2)促进肠切除术后大鼠小肠黏膜增殖及其与时间的相关性 被引量:2
12
作者 陈骏 蔡元坤 +3 位作者 周莹 楚晓 李小静 武景波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28-430,440,共4页
目的探索胰高血糖素样肽2(glucagon-like peptide-2,GLP-2)促进肠切除大鼠术后残余小肠黏膜的增殖情况及其与时间的相关性。方法 3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和空白组(每组10只)。实验组和对照组建立小肠切除术模型,实验... 目的探索胰高血糖素样肽2(glucagon-like peptide-2,GLP-2)促进肠切除大鼠术后残余小肠黏膜的增殖情况及其与时间的相关性。方法 3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和空白组(每组10只)。实验组和对照组建立小肠切除术模型,实验组术后每日注射GLP-2、对照组和空白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分别在注射当天、术后第7天和第14天分批处死大鼠,随机选取残余肠黏膜行HE染色,并计算其肠绒毛高度、厚度及陷窝深度。结果实验组较对照组、对照组较空白组在肠绒毛高度、厚度、陷窝深度的数值均有明显升高(P<0.05),且实验组第14天较第7天时数值亦有明显升高(P<0.05)。结论 GLP-2能有效改善肠切除大鼠术后小肠的黏膜增殖功能,且随着应用时间延长效能增加,并在2周后达到术前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高血糖素样肽2 肠切除 肠黏膜 大鼠
下载PDF
选择性经盲肠末端回肠置管造瘘术在保护结肠直肠高危吻合口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7
13
作者 赵加应 蔡元坤 +2 位作者 程志俭 何秉 程明荣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12年第5期472-476,共5页
目的:探讨经盲肠末端回肠置管造瘘术(transcecum tube ileostomy,TTI)在保护结肠直肠高危吻合口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63例有结肠直肠高危吻合口瘘因素的病人分为TTI组(32例)和造瘘组(31例),TTI组行结肠直肠原发病灶常规手术切除一期... 目的:探讨经盲肠末端回肠置管造瘘术(transcecum tube ileostomy,TTI)在保护结肠直肠高危吻合口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63例有结肠直肠高危吻合口瘘因素的病人分为TTI组(32例)和造瘘组(31例),TTI组行结肠直肠原发病灶常规手术切除一期吻合后附加TTI,造瘘组行结肠直肠原发病灶常规手术切除附加预防性末端回肠造瘘,观察两组病人术后造瘘引流量、术后吻合口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和造瘘相关并发症发生率、附加手术时间、再手术率、造瘘维持时间及治疗费用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TTI组和造瘘组病人造瘘平均引流量分别为(520±60)mL/d和(630±80)mL/d;吻合口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5.6%(5/32)和45.2%(14/31);造瘘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2.5%(4/32)和38.7%(12/31);附加手术时间分别为(25±12)min和(40±24)min;再手术率分别为0和67.7%(21/31);造瘘维持时间分别为(17.6±3.4)d和(117.0±22.5)d;治疗费用分别为(31 500±3600)元和(40 300±3900)元,两组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附加TTI简单易行,转流肠内容物效果较好,对生活质量影响小,对结肠直肠高危吻合口有保护作用,且无需造瘘回纳,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盲肠末端回肠置管造瘘术 回肠造瘘 高危吻合口
下载PDF
三种术式治疗重度痔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5
14
作者 叶桃 赵加应 +2 位作者 蔡元坤 殷琛庆 陈骏 《上海医药》 CAS 2016年第18期8-12,共5页
目的:比较分析胶圈套扎术(RPH)联合外剥内扎术(M-M)、痔上黏膜环切钉合术(PPH)和M-M术治疗重度痔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2年6月普外科收治的重度痔患者300例,随机分为RPH术联合M-M术治疗(R-M组)、PPH术治疗(PPH组)和传统M-... 目的:比较分析胶圈套扎术(RPH)联合外剥内扎术(M-M)、痔上黏膜环切钉合术(PPH)和M-M术治疗重度痔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2年6月普外科收治的重度痔患者300例,随机分为RPH术联合M-M术治疗(R-M组)、PPH术治疗(PPH组)和传统M-M术治疗(M-M组)三组,每组100例。比较三种术式的疗效、住院时间、创面恢复时间、术后疼痛程度、术后并发症、手术对肛管动力学的影响、治疗费用、复发率和患者满意度。结果:R-M组、PPH组和M-M组患者手术过程均顺利,手术有效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4.2±2.3)d、(3.8±2.4)d和(7.5±2.6)d,R-M组和PPH组低于M-M组(P<0.05);创面恢复时间分别为(20.6±7.5)d、(10.5±4.6)d、(27.6±8.3)d,PPH组低于R-M组和M-M组(P<0.05);术后疼痛3 h间段视觉疼痛评分PPH组均低于R-M组和M-M组(P<0.05);术后并发症分别为16.0%、28.0%、30.0%,R-M组低于PPH组和M-M组(P<0.05);术后肛管静息压力和收缩压力增加值M-M组大于R-M组和PPH组(P<0.05),直肠感觉阈值和排便阈值降低值PPH组大于R-M组和M-M组(P<0.05);治疗费用M-M组低于R-M组和PPH组(P<0.05);复发率R-M组低于PPH组和M-M组(P<0.05);患者满意度R-M组优于PPH组和M-M组(P<0.05)。结论:RPH术联合M-M术和PPH术都是治疗重度痔的有效方法,RPH术联合M-M术具有手术简单、创伤小和并发症少等特点;联合PPH术具有疼痛轻、恢复快和肛门功能影响小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圈套扎术 痔上黏膜环切钉合术 Milligan—Morgan术
下载PDF
国内36例肛周Paget病的临床特点 被引量:6
15
作者 程明荣 蔡元坤 《实用肿瘤杂志》 CAS 2006年第5期459-462,共4页
目的总结肛周Paget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国内发表的35例肛周Paget病和1例本院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病男女之比为1.8∶1,中位年龄66岁;症状有肛周瘙痒(75.0%),湿疹样改变(36.1%),糜烂、溃疡(36.1%),肛周分泌物(30.6%),便血(27.8%)... 目的总结肛周Paget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国内发表的35例肛周Paget病和1例本院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病男女之比为1.8∶1,中位年龄66岁;症状有肛周瘙痒(75.0%),湿疹样改变(36.1%),糜烂、溃疡(36.1%),肛周分泌物(30.6%),便血(27.8%),肛周赘生物(25.0%),红肿(16.7%),大便习惯改变(13.9%),腹股沟肿块(13.9%)和灰白苔样物(11.1%)。误诊率高达50.0%,常被误诊为湿疹(72.2%)、痔疮(22.2%)、慢性炎症(11.1%)和B row n病(5.6%)。总手术率为69.4%,局部广泛切除占30.6%,M iles术占38.9%。结论本病在国内以中年男性居多,肛周Paget病的诊断依赖于典型的临床症状和活检;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对于远处转移者可辅以放疗和化疗等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get病/外科学 肛管肿瘤 诊断 回顾性研究
下载PDF
原发性腹膜后恶性肿瘤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5
16
作者 蔡元坤 程明荣 +2 位作者 赵加应 高斌 程志俭 《中国临床医学》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97-198,共2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对经手术治疗的9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无症状性包块(6/9),组织学类型繁多,本组分别为脂肪肉瘤4例、平滑肌肉瘤2例、副... 目的:探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对经手术治疗的9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无症状性包块(6/9),组织学类型繁多,本组分别为脂肪肉瘤4例、平滑肌肉瘤2例、副神经节瘤2例、间叶瘤1例。本组病例手术切除率为77.78%(7/9)。2例部分切除患者因术后肿瘤迅速复发增大,短期死亡;2例术后复发再手术患者1例于再手术后1年半死亡,余5例仍健在。结论: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临床表现多为无症状性包块,组织学类型复杂,以脂肪肉瘤多见,完整切除是惟一有效的治疗方法,也是降低术后复发的主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 外科手术
下载PDF
胆汁回输联合肠内营养在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减黄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7
作者 赵加应 蔡元坤 +5 位作者 程志俭 任重 廖晓寰 徐火根 程明荣 李方明 《中国临床医学》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17-819,共3页
目的:观察应用胆汁回输联合肠内营养对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减黄治疗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总结60例恶性梗阻性黄疸行姑息性减黄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胆汁回输组23例,单纯外引流组18例,内引流组19例,分别检测术前当天、术后第6、10天丙... 目的:观察应用胆汁回输联合肠内营养对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减黄治疗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总结60例恶性梗阻性黄疸行姑息性减黄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胆汁回输组23例,单纯外引流组18例,内引流组19例,分别检测术前当天、术后第6、10天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内毒素(ET)、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水平,比较3组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和治疗费用等指标。结果:①术后3组患者ALT、TH、ET、TNF-α、sIL-2R较术前明显降低,术后第6天胆汁回输组明显低于外引流组和内引流组,术后第10天内引流组与胆汁回输组无显著差异,但两组均低于外引流组(P<0.05)。②术后3组患者Alb和PA较术前明显升高,术后第6天胆汁回输组高于外引流组和内引流组,中术后第10天内引流组与胆汁回输组无显著差异,但两组均高于外引流组(P<0.05)。③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治疗费用胆汁回输组低于外引流组和内引流组(P<0.05)。结论:胆汁回输联合肠内营养符合生理.能更快地改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减黄治疗后的营养状况,促进肝功能的恢复.减轻炎症反应.增强免疫力.降低并发症发生.减少治疗费用。胆汁回输联合肠内营养具有简单、安全、有效、价廉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汁回输 肠内营养 恶性梗阻性黄疸
下载PDF
围手术期免疫增强型全肠外营养对胃肠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8
作者 殷庆章 洪亮 +2 位作者 殷琛庆 齐翀 汤承辉 《中国临床医学》 2011年第4期502-504,共3页
目的:评价免疫增强型全肠外营养对胃肠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免疫功能、营养状况及预后的影响。方法:120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组(术前和术后应用免疫增强型全肠外营养组)、B组(术后应用免疫增强型全肠外营养组)和对照组(常规全... 目的:评价免疫增强型全肠外营养对胃肠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免疫功能、营养状况及预后的影响。方法:120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组(术前和术后应用免疫增强型全肠外营养组)、B组(术后应用免疫增强型全肠外营养组)和对照组(常规全肠外营养组)。于入院时、术后第1天和第6天时分别检测各项免疫、营养及预后指标。结果:与入院时比较,3组免疫和营养指标于术后第1天降低,术后第6天均有所恢复。术后第6天,A、B组中的淋巴细胞总数和IgA、IgM、IgG、CD3、CD4、CD4/CD8值及中性数细胞吞噬率均显著高于C组,A、B组的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C组,平均住院时间则显著长于C组(P<0.05),而A组和B组间各项免疫及预后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期间各组白蛋白、前白蛋白和转铁蛋白血清浓度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免疫增强型全肠外营养可增强胃肠恶性肿瘤患者术后机体免疫功能并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增强型全肠外营养 胃肠肿瘤 免疫功能 预后
下载PDF
半乳糖基壳聚糖5氟尿嘧啶纳米粒的制备及其抑制小鼠结肠癌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何秉 程明荣 +5 位作者 万涛 陈厚祥 程志俭 叶桃 徐宏智 侯益明 《中国临床医学》 2011年第6期738-741,共4页
目的:半乳糖基壳聚糖纳米材料与5-氟尿嘧啶(5-FU)合成5-FU纳米粒,并观察其在体内抑制小鼠结肠癌的疗效。方法:将体外培养的C26细胞接种小鼠肝左叶,成瘤后,分别用0.9%氯化钠液、空纳米粒、5-FU和5-FU纳米粒行尾静脉注射,观察5-FU纳米粒... 目的:半乳糖基壳聚糖纳米材料与5-氟尿嘧啶(5-FU)合成5-FU纳米粒,并观察其在体内抑制小鼠结肠癌的疗效。方法:将体外培养的C26细胞接种小鼠肝左叶,成瘤后,分别用0.9%氯化钠液、空纳米粒、5-FU和5-FU纳米粒行尾静脉注射,观察5-FU纳米粒的抗肿瘤效果。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血清γ干扰素(IFN-γ)和白细胞介素-2(IL-2)含量,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测定小鼠脾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CTL细胞)活性。结果:与0.9%氯化钠液组及纳米粒组相比,5-FU组和5-FU纳米粒组的瘤质量显著降低(P<(0.01),尤其5-FU纳米粒组降低更显著(P<0.01)。与其他各组比较,5-FU组小鼠,外周血IFN-γ和IL-2含量均显著降低(P<0.01),5-FU纳米粒组与0.9%氯化钠液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FU组的脾NK细胞和CTL细胞杀伤活性较其他各组显著降低(P<0.01),5-FU纳米粒组与0.9%氯化钠液组比较未见降低(P>0.05),纳米粒组NK和CTL杀伤活性0.9%氯化钠液组增高(P<0.05)。结论:5-FU纳米粒治疗结肠癌模型,具有明显抗肿瘤效应,纳米粒材料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减低5-FU对机体免疫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氟尿嘧啶 壳聚糖 半乳糖 结肠癌肝转移
下载PDF
CK20在检测结直肠癌淋巴结微转移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5
20
作者 董嘉天 程明荣 徐宏智 《中国临床医学》 2010年第3期351-353,共3页
目的:研究PT1-4N0M0结直肠癌患者术后病理因素和淋巴结微转移对5年无瘤生存率的影响。方法:纳入PT1-4N0M0结直肠癌126例,均行结直肠癌根治术,用免疫组化染色术后平均随访64.11(64~106)个月。观察临床病理因素及微转移对术后5年无瘤... 目的:研究PT1-4N0M0结直肠癌患者术后病理因素和淋巴结微转移对5年无瘤生存率的影响。方法:纳入PT1-4N0M0结直肠癌126例,均行结直肠癌根治术,用免疫组化染色术后平均随访64.11(64~106)个月。观察临床病理因素及微转移对术后5年无瘤生存率的影响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临床病理因素中,"淋巴管浸润"及"侵袭肠壁深度"与CK20的表达呈正相关,而其它临床病理因素与淋巴结的CK20表达无明显相关性。临床病理因素与5年无瘤生存率均无明显相关性。在淋巴结CK20表达阴性、孤立肿瘤细胞巢(isolated tumor cells,ITCs)和微转移(micrometastasis,MCM)的患者中,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5.6%、63.5%和50.0%。ITCs和CK20(-)患者5年无瘤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9),而MCM与CK20(-)患者,5年无瘤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结论:对于PT1-4N0M0期结直肠癌患者,若淋巴结中检测出微转移,其预后较差,术后复发率较高,应予以积极的术后辅助综合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预后 淋巴结微转移 病理因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