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_(1)-mapping评估慢性肾病肾功能损伤的价值 被引量:1
1
作者 索朗尼玛 冒炜 +5 位作者 曾蒙苏 周建军 丁玉芹 曹波红 丁小强 傅彩霞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039-1043,共5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T_(1)-mapping成像评估慢性肾脏病(CKD)肾功能损伤的应用价值。方法:招募60例CKD患者和2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检测CKD患者的血清肌酐值并计算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将CKD患者分为两组,轻度肾损伤组[eGFR≥60 mL/(m... 目的:探讨磁共振T_(1)-mapping成像评估慢性肾脏病(CKD)肾功能损伤的应用价值。方法:招募60例CKD患者和2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检测CKD患者的血清肌酐值并计算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将CKD患者分为两组,轻度肾损伤组[eGFR≥60 mL/(min·1.73m^(2))]31例和中重度肾损伤组[eGFR<60 mL/(min·1.73 m^(2))]29例。所有受试者行双肾T_(1)-mapping检查,测量肾皮质和肾髓质的T_(1)值。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各组中肾皮质与肾髓质T_(1)值的差异,3组之间肾皮质和肾髓质T_(1)值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CKD组肾皮质和肾髓质T_(1)值与eGFR之间的相关性评估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采用ROC曲线评估肾皮质和髓质T_(1)值评估肾功能损伤程度的诊断效能。结果:对照组、轻度肾损伤组及中重度肾损伤组中肾髓质的T_(1)值均明显高于肾皮质T_(1)值(P均<0.05)。三组之间肾皮质和肾髓质T_(1)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CKD患者eGFR与肾皮质T_(1)值呈高度负相关(r=-0.773,P<0.01),与肾髓质T_(1)值呈中度负相关(r=-0.689,P<0.01)。鉴别对照组与轻度肾损伤时,肾髓质T_(1)值的ROC曲线下面积大于肾皮质T_(1)值(0.866 vs.0.821);肾髓质T_(1)值的截断值为1505.2 ms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3.9%和80.0%。鉴别中重度与轻度肾损伤时,肾皮质T_(1)值的ROC曲线下面积大于肾髓质T_(1)值(0.874 vs.0.820);当肾皮质T_(1)值的截断值为1457.3 ms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2.8%和83.9%。结论:T_(1)-mapping技术对于评估CKD肾功能损伤具有一定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肾脏病 肾功能 磁共振成像 T_(1)-mapping
下载PDF
肾嫌色细胞癌:动态增强CT及MR表现 被引量:24
2
作者 周建军 丁建国 +5 位作者 曾蒙苏 王建华 周康荣 程伟中 周易 李清海 《放射学实践》 2008年第2期161-164,共4页
目的:分析肾嫌色细胞癌的影像学表现及其血液动力学特征与病理的关系,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嫌色细胞癌16例,术前经螺旋CT或多层螺旋CT平扫、皮髓交界期和实质期扫描,注射流率3ml/s;3例经MRISE T1WI、T2WI和... 目的:分析肾嫌色细胞癌的影像学表现及其血液动力学特征与病理的关系,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嫌色细胞癌16例,术前经螺旋CT或多层螺旋CT平扫、皮髓交界期和实质期扫描,注射流率3ml/s;3例经MRISE T1WI、T2WI和扰相梯度回波动态增强成像。仔细复习CT和MRI扫描结果并与手术病理作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16例嫌色细胞癌中肿瘤呈球形14例,椭圆形2例,边缘光整。所有肿瘤平扫软组织密度均匀,3例可见钙化,1例瘢痕伴钙化。肿瘤直径3.5~13.0cm,平均7.6cm。实质性肿瘤15例,1例实质期增强可见小囊变。肿瘤平扫CT值22.7~34.2HU,平均27.1HU;动态增强皮髓交界期CT值30.4~71.8HU,平均43.3HU;实质期CT值32.9~82.4HU,平均51.7HU。4例可见轮辐状强化。3例行MRI检查,MRT1WI为略低信号,T2WI为略高信号,1例可见中心轮辐状瘢痕,皮髓交界期轻中度强化,实质期强化相仿。结论:肾嫌色细胞癌多位于髓质,瘤体呈球形,坏死囊变很少见,瘤肾分界截然;皮髓交界期强化低于、等于或高于肾髓质,但明显低于肾皮质,实质期强化多低于或等于皮髓交界期,少数高于皮髓交界期;轮辐状强化或轮辐状中心瘢痕超过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十二指肠壶腹周围部间质瘤的MSCT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2
3
作者 汤敏 曾蒙苏 +2 位作者 饶圣祥 鲍伊雯 陈刚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772-775,共4页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壶腹周围部间质瘤(GIST)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手术或病理证实的十二指肠壶腹周围部间质瘤的CT表现。结果:9例中良性GIST1例,交界性1例,恶性7例(其中6例为中低度恶性)。病灶大小2.5m×3.0cm...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壶腹周围部间质瘤(GIST)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手术或病理证实的十二指肠壶腹周围部间质瘤的CT表现。结果:9例中良性GIST1例,交界性1例,恶性7例(其中6例为中低度恶性)。病灶大小2.5m×3.0cm~10cm×10cm,平均4cm×6cm。MSCT平扫示瘤内出血2例,无出血7例;分叶8例,无分叶1例。增强扫描示病灶周边部不规则环状强化伴中央坏死6例,明显强化但不伴中央坏死3例;9例均表现为门脉期持续强化。胆总管轻度扩张2例,胰管轻度扩张3例。多种后处理方法相结合可清楚显示十二指肠壶腹部的解剖结构、病灶的位置、形状、大小及所致胰胆管扩张。结论:十二指肠壶腹周围部GIST诊断关键是准确定位和肿瘤强化方式,MSCT三维图像重组更有助于确定诊断和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指肠间质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诊断
下载PDF
Micro-CT对急性肺结核小鼠模型动态演变的监测价值 被引量:2
4
作者 王青乐 张志勇 +7 位作者 施裕新 朱召芹 冯艳玲 张兴伟 冯峰 张昊凌 曾蒙苏 陈刚 《中国临床医学》 2017年第4期531-535,共5页
目的:探讨micro-CT对急性肺结核小鼠动态演变过程的监测价值。方法:用滴鼻法建立急性感染C57BL/6J小鼠肺结核模型,设为实验组,同时设立对照组。两组分别在实验组滴鼻后第1、4、8、12周进行micro-CT扫描,并与病理学检查结果对比。结果:... 目的:探讨micro-CT对急性肺结核小鼠动态演变过程的监测价值。方法:用滴鼻法建立急性感染C57BL/6J小鼠肺结核模型,设为实验组,同时设立对照组。两组分别在实验组滴鼻后第1、4、8、12周进行micro-CT扫描,并与病理学检查结果对比。结果:实验组共40只小鼠,死亡9只,3只肺内阴性,余28只小鼠分为4个亚组(分别7、6、8、7只)。对照组4亚组,每组5只。实验组小鼠感染第1周,71.4%表现为磨玻璃密度影(GGO),57.1%表现为支气管充气征,对应病理表现为肺泡腔渗出和肺泡间隔增宽;感染第4周,micro-CT主要表现为GGO和小灶性实变(66.7%),对应病理表现为肺泡腔渗出和实变,可见类上皮细胞、多核巨细胞和泡沫细胞;感染第8周,结节、支气管充气征和实变3种表现比例相当,病理对应实变和结核小结;感染第12周,结节出现比例最高(57.1%),对应病理表现为结核肉芽肿形成。结论:急性小鼠肺结核模型的肺部micro-CT及病理动态演变基本一致,可用于模拟人类肺结核感染过程,评估疾病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结核 动物模型 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病理学
下载PDF
裸鼠原位肝细胞癌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成像与组织病理表现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杨烁慧 陆方 +5 位作者 郭然 韩志宏 傅彩霞 赵梦龙 白雪芹 林江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549-553,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观测时间点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各参数与裸鼠原位肝细胞癌(HCC)组织病理指标的相关性。 方法制备裸鼠HCC-LM3原位移植瘤模型40只。当瘤鼠生长到第21天时采用数字表法随机选出10只作为基线组(A组),然后采用数字... 目的探讨不同观测时间点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各参数与裸鼠原位肝细胞癌(HCC)组织病理指标的相关性。 方法制备裸鼠HCC-LM3原位移植瘤模型40只。当瘤鼠生长到第21天时采用数字表法随机选出10只作为基线组(A组),然后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别于瘤鼠生长的第28、35、42天分别选取10只作为B、C、D组。各组裸鼠分别行肝脏肿瘤IVIM检查,测量裸鼠肿瘤的ADC值、真扩散系数(D)、假扩散系数(D*)和灌注分数(f)。完成MRI扫描后,去除肿瘤行病理检查,测量计算坏死分数(NF)、肿瘤大小和微血管密度(MVD)。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比较4组间的IVIM参数,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性检验评价IVIM各参数和病理指标的相关性。 结果C组和D组中各有1只瘤鼠因IVIM的f值接近0而被剔除。4组间的ADC、D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D*、f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基线组(A组)相比,ADC值在A组后第7、14天明显下降;D值在A组后第7天下降明显。4组间的肿瘤大小、MVD和NF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基线组相比,肿瘤大小和NF在其后第7、14和21天明显上升,MVD则在其后第14天和第21天明显上升。去除基线数据后,ADC值和MVD、NF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461、0.442,P均〈0.05);D值和MVD、NF也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568、0.519,P均〈0.01)。含基线数据,f值与MVD、NF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590、0.458,P均〈0.01)。 结论IVIM参数可以反映HCC肿瘤内血管生成、细胞增殖和坏死程度,和病理指标具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磁共振成像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 肿瘤血管 肿瘤坏死
原文传递
局灶性肝紫癜的18F-FDG PET/CT显像表现
6
作者 刘志健 耿婷婷 +3 位作者 王明亮 董光 耿海 曾蒙苏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542-543,共2页
肝紫癜( peliosis hepatis, PH)是一种临床少见的肝脏良性病变,组织学上以肝实质内多发、大小不等、充满血液的囊腔为特征,常与肝窦相通[1]. 目前 PH 的18 F-脱氧葡萄糖( fluorodeoxyglucose, FDG) PET/CT显像特征尚不明确,本文对此进... 肝紫癜( peliosis hepatis, PH)是一种临床少见的肝脏良性病变,组织学上以肝实质内多发、大小不等、充满血液的囊腔为特征,常与肝窦相通[1]. 目前 PH 的18 F-脱氧葡萄糖( fluorodeoxyglucose, FDG) PET/CT显像特征尚不明确,本文对此进行总结,以提高临床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T/CT显像 肝脏良性病变 18F 紫癜 FDG 局灶性 脱氧葡萄糖 显像特征
原文传递
自主研发原位开窗系统在保留弓上分支动脉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7
作者 王利新 侯凯 +5 位作者 郭大乔 周修适 史振宇 唐骁 符伟国 王玉琦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88-192,共5页
目的探讨自主研发原位开窗系统在TEVAR术中保留弓上分支动脉的早期结果。方法2016年6月至2017年5月期间,对我科收治的近端锚定区不足的主动脉扩张性疾病进行TEVAR术中原位开窗以保留左锁骨下动脉。观察围手术期并发症并以CTA进行随访... 目的探讨自主研发原位开窗系统在TEVAR术中保留弓上分支动脉的早期结果。方法2016年6月至2017年5月期间,对我科收治的近端锚定区不足的主动脉扩张性疾病进行TEVAR术中原位开窗以保留左锁骨下动脉。观察围手术期并发症并以CTA进行随访。结果共入组患者12例,平均年龄(65±11)岁;其中胸主动脉瘤6例,主动脉夹层6例。手术平均时间(145±36)min,手术成功率100%。术后的即刻造影显示1例患者存在Ⅰ型内漏,1例患者存在Ⅱ型内漏;1例患者术后出现脑卒中,1例患者术后出现下肢轻度截瘫症状,脑卒中和轻度截瘫患者经药物治疗后好转。所有患者术后按时定期进行随访,随访率100%,平均随访时间(6.5±3.0)个月。随访期间1例患者仍有Ⅱ型内漏。结论采用自主研发原位开窗系统能够有效、快速地在TEVAR术中进行开窗保留左锁骨下动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疾病 血管成形术 原位开窗 近端锚定区
原文传递
嗜酸性乳头状肾细胞癌的MRI表现 被引量:3
8
作者 戴辰晨 丁玉芹 +3 位作者 谭沁璇 侯君 曾蒙苏 周建军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794-796,共3页
乳头状肾细胞癌(papillary renal cell carcinoma, PRCC )是肾癌常见的亚型,占14%~17%,常规PRCC主要分为I型和Ⅱ型。2005年,Lefevre等闭首先报道了具有嗜酸性细胞特征的PRCC,随着病理研究的深入,逐渐将其归为PRCC的第3种亚型... 乳头状肾细胞癌(papillary renal cell carcinoma, PRCC )是肾癌常见的亚型,占14%~17%,常规PRCC主要分为I型和Ⅱ型。2005年,Lefevre等闭首先报道了具有嗜酸性细胞特征的PRCC,随着病理研究的深入,逐渐将其归为PRCC的第3种亚型,并称之为嗜酸性乳头状肾细胞癌( oncocytic papillary renal cell carcinoma, OPRCC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头状肾细胞癌 嗜酸性 MRI表现 CARCINOMA CELL 细胞特征 亚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