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腹部去脂整形的进展
1
作者 许涛 亓发芝 《中国临床医学》 2001年第5期578-579,共2页
关键词 整形术 进展 腹部去脂
下载PDF
小切口剥除法治疗腋臭295例 被引量:4
2
作者 吴坤南 施越冬 +2 位作者 顾建英 张学军 亓发之 《中国临床医学》 2001年第3期234-235,共2页
目的 :介绍一种小切口剥除法治疗腋臭。方法 :经腋窝中部约 3cm切口剥除皮下大汗腺组织治疗腋臭 2 95例。结果 :随访 13 2例 ,有效率 10 0 % ,气味减轻不要求进一步治疗者 5例 ,要求再次手术 7例。出血、血肿、皮肤坏死是最常见并发症... 目的 :介绍一种小切口剥除法治疗腋臭。方法 :经腋窝中部约 3cm切口剥除皮下大汗腺组织治疗腋臭 2 95例。结果 :随访 13 2例 ,有效率 10 0 % ,气味减轻不要求进一步治疗者 5例 ,要求再次手术 7例。出血、血肿、皮肤坏死是最常见并发症。结论 :小切口剥除治疗腋臭效果确切可靠 ,术后瘢痕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腋臭 小切口 剥除法 疗效
下载PDF
硅胶所致纤维包膜移植后的转归 被引量:2
3
作者 许涛 李卫 +2 位作者 陆平言 吴晓峰 亓发芝 《中国临床医学》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87-689,共3页
目的:研究硅胶所致纤维包膜在移植后的转归,以验证其作为自体移植物的可能性和对隆乳术包膜挛缩是否有必要切除包膜。方法:20只白色SD大鼠,四肢皮下分别埋置硅胶片,1个月后取出硅胶片并将已形成的纤维包膜移植至其他处或留于原位,于移植... 目的:研究硅胶所致纤维包膜在移植后的转归,以验证其作为自体移植物的可能性和对隆乳术包膜挛缩是否有必要切除包膜。方法:20只白色SD大鼠,四肢皮下分别埋置硅胶片,1个月后取出硅胶片并将已形成的纤维包膜移植至其他处或留于原位,于移植后3d、2周,1个月、3个月观察其组织结构、纤维构成和吸收情况。结果:移植后随着时间延长纤维包膜的厚度、强度、阳性面积率均有所下降,有一定程度的吸收,留于原位的吸收较多,异位移植的吸收较少,两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纤维包膜切碎组吸收最少,与未切碎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硅胶所致纤维包膜,在硅胶取出后留于原位可逐渐被吸收,故隆乳术后的挛缩包膜没有必要切除;包膜异位移植后吸收较少,其作为自体移植物有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包膜 移植 转归
下载PDF
硅凝胶所致纤维包膜移植术后的组织形态学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许涛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 CAS 2007年第10期8-10,共3页
目的:究硅凝胶所致纤维包膜在移植后的组织形态学特点。方法:用16只白色封闭群SD大鼠,四肢皮下分别埋置硅凝胶片,1个月后取出硅凝胶片并将所形成的纤维包膜移植至他处或留于原位,于移植后3 d、1周、2周、1个月观察其组织结构及形态学特... 目的:究硅凝胶所致纤维包膜在移植后的组织形态学特点。方法:用16只白色封闭群SD大鼠,四肢皮下分别埋置硅凝胶片,1个月后取出硅凝胶片并将所形成的纤维包膜移植至他处或留于原位,于移植后3 d、1周、2周、1个月观察其组织结构及形态学特点,并比较异位移植和原位移植后吸收率的变化。结果:纤维包膜异位移植后虽有一定的吸收,但仍具有一定厚度和强度,其组成主要是Ⅰ型纤维。结论:硅凝胶作为异物会刺激周围组织形成纤维包膜,这是隆乳术后包膜挛缩的可能原因,且此纤维包膜可能有临床使用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包膜 形态学分析 硅凝胶 动物 实验 SD大鼠
下载PDF
硅凝胶所致纤维包膜移植后的组织观察
5
作者 许涛 高成金 +3 位作者 叶宣光 史继敏 范卫 亓发芝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618-620,共3页
目的研究硅凝胶所致纤维包膜移植后的组织变化。方法取16只白色封闭群SD大鼠,分别于四肢皮下埋置硅凝胶片,1个月后取出硅凝胶片并将形成的纤维包膜移植至他处或留于原位,于纤维包膜移植后3 d (A组)、1周(B组)、1个月(C组)、3个月(D组)... 目的研究硅凝胶所致纤维包膜移植后的组织变化。方法取16只白色封闭群SD大鼠,分别于四肢皮下埋置硅凝胶片,1个月后取出硅凝胶片并将形成的纤维包膜移植至他处或留于原位,于纤维包膜移植后3 d (A组)、1周(B组)、1个月(C组)、3个月(D组)观察其组织结构及纤维构成。结果移植部位均有轻度红肿,术后1周左右红肿消退,所有伤口均平整愈合好,局部组织柔软,移植的纤维包膜没有掉落发生。A组左、右两侧(即未移植包膜和移植后包膜)纤维包膜厚度及回缩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B、C、D组左、右两侧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A组右侧纤维包膜厚度及回缩率与其余3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B组与C组及C组与D组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A组右侧纤维包膜强度、阳性面积率及吸收率与其他3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B、C、D组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A组左、右两侧纤维包膜强度、阳性面积率及吸收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B、C、D组左、右两侧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硅凝胶作为异物刺激周围组织形成的纤维包膜在假体取出后会逐渐吸收,可能并不需要同时去除,并且这个纤维包膜可能成为一个有前途的自体移植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包膜 硅凝胶 移植
下载PDF
应用耳区皮瓣和颞浅筋膜神经岛状瓣的一期耳再造
6
作者 吴坤南 施越冬 +3 位作者 张学军 顾建英 亓发芝 朱红梅 《中国临床医学》 2002年第4期403-404,共2页
目的 :报告一种应用耳区皮瓣和颞浅筋膜神经岛状瓣的一期耳再造方法。方法 :应用耳区皮瓣和颞浅筋膜神经岛状瓣一期再造耳 4 1例。支架分别用自体肋软骨、硅橡胶和多孔聚乙烯 (MEDPOR)材料。结果 :2 9例软骨支架和 3例MEDPOR支架无任何... 目的 :报告一种应用耳区皮瓣和颞浅筋膜神经岛状瓣的一期耳再造方法。方法 :应用耳区皮瓣和颞浅筋膜神经岛状瓣一期再造耳 4 1例。支架分别用自体肋软骨、硅橡胶和多孔聚乙烯 (MEDPOR)材料。结果 :2 9例软骨支架和 3例MEDPOR支架无任何即时并发症。 3例软骨支架再造耳有所变形。 2例硅橡胶支架在术后 1~ 3个月内外露。经 3个月~ 11年的随访 ,再造耳形态满意 ,色泽良好并能恢复部分感觉功能。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再造 颞浅筋膜 耳区皮瓣 颞浅筋膜神经岛状瓣
下载PDF
热注塑剂所致深度烫伤创面的治疗体会
7
作者 许涛 寿勇明 亓发芝 《中国临床医学》 2003年第5期762-762,共1页
关键词 热注塑剂 深度烫伤 创面 治疗
下载PDF
次全切口切开法重睑成形术
8
作者 张平修 亓发芝 《中国临床医学》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097-1098,共2页
目的:介绍一种简便有效、恢复快的次全切口重睑成形术。详细阐述了该方法的手术要点、重睑术所遵循的原则等。方法:术前灵活定位,局麻下做长约20mm小切口,去除切口内部分眼轮匝肌及睑板前脂肪,将上睑皮肤与睑板固定。结果:采用该法手术... 目的:介绍一种简便有效、恢复快的次全切口重睑成形术。详细阐述了该方法的手术要点、重睑术所遵循的原则等。方法:术前灵活定位,局麻下做长约20mm小切口,去除切口内部分眼轮匝肌及睑板前脂肪,将上睑皮肤与睑板固定。结果:采用该法手术89 例,效果满意。术中应严格遵循无创操作,宁窄勿宽,对过度依赖额肌的受术者术前术后进行睁眼训练。结论:次全切口重睑术创伤小,恢复快,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睑 切开
下载PDF
皮瓣转移结合负压抽吸治疗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 被引量:21
9
作者 施越冬 亓发芝 +2 位作者 张学军 顾建英 吴坤南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30-432,共3页
目的 探讨一种治疗乳腺癌根治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手术方法。方法  2 0 0 1~ 2 0 0 2年我们采用侧胸壁皮瓣或背阔肌肌皮瓣转移结合上肢负压抽吸治疗 10例单侧乳腺癌根治术后上肢淋巴水肿患者。结果 术后所有患者上肢周径均有不同程... 目的 探讨一种治疗乳腺癌根治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手术方法。方法  2 0 0 1~ 2 0 0 2年我们采用侧胸壁皮瓣或背阔肌肌皮瓣转移结合上肢负压抽吸治疗 10例单侧乳腺癌根治术后上肢淋巴水肿患者。结果 术后所有患者上肢周径均有不同程度减小 ,核素淋巴管造影显示淋巴回流有显著改善。术后随访 3~ 18个月 ,疗效稳定。结论 皮瓣转移结合负压抽吸可以有效地治疗乳腺癌根治术后淋巴水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瓣转移 负压抽吸 手术治疗 乳腺癌 术后并发症 上肢淋巴水肿
原文传递
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巨噬细胞极化促进创面愈合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璐 顾建英 +1 位作者 卫传元 栾文杰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275-1278,共4页
如何促进复杂创面快速愈合、减少瘢痕增生是整形外科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当前细胞治疗的研究热点,具有多向分化潜能,控制炎症及促进修复的作用。作者通过复习文献,对MSCs通过释放可溶性细胞因子,调节巨噬细胞... 如何促进复杂创面快速愈合、减少瘢痕增生是整形外科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当前细胞治疗的研究热点,具有多向分化潜能,控制炎症及促进修复的作用。作者通过复习文献,对MSCs通过释放可溶性细胞因子,调节巨噬细胞极化特性,使其向抗炎型M2细胞极化,减少炎症因子释放,激活组织修复和再生功能的机制进行总结,认为间充质干细胞对巨噬细胞的极化作用为解决创面愈合难题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巨噬细胞 创面愈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