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 被引量:62
1
作者 周平红 姚礼庆 +5 位作者 徐美东 陈巍峰 钟芸诗 马黎丽 张轶群 秦新裕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7年第11期1063-1065,共3页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M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内镜发现的19例消化道SMT(食管6例,胃6例,十二指肠1例,乙状结肠1例,直肠5例)进行超声内镜检查(18...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M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内镜发现的19例消化道SMT(食管6例,胃6例,十二指肠1例,乙状结肠1例,直肠5例)进行超声内镜检查(18例病变位于黏膜下层,1例位于固有肌层),应用头端弯曲的针形切开刀进行ESD治疗。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抬高病变,使病变与肌层相分离,预切开病变周围黏膜,剥离病变下方黏膜下层结缔组织,完整切除病变。结果病变最大直径0.5~3.0cm(平均1.6cm)。18例成功完成ESD治疗,手术时间15~105min(平均45min)。2例ESD术中出现内镜难以控制的大出血,1例成功保守治疗(三腔管食管囊压迫),1例转开腹手术。无术后出血。ESD穿孔3例:2例术中消化道穿孔(十二指肠球部和胃底),应用金属夹缝合成功,未转开腹手术;1例直肠类癌剥离深至肌层,术后出现皮下气肿,保守治疗气肿减退。所有ESD剥离病变包膜完整,基底和切缘未见病变累及。结论ESD治疗消化道SMT安全、有效,可以完整切除消化道黏膜下层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诊断资料。对于来源于固有肌层的SMT,应慎行ES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内镜外科手术 黏膜下肿瘤 消化道
下载PDF
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治疗进展 被引量:12
2
作者 许剑民 钟芸诗 朱德祥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10期785-790,共6页
结直肠癌肝转移是影响结直肠癌预后的重要因素,治疗方案包括手术治疗、化疗(全身静脉化疗和介入治疗)、基因治疗和局部治疗(射频消融、激光消融、无水酒精注射和冷冻切除术)等,其中手术是目前唯一有效的治愈手段,手术死亡率1%~... 结直肠癌肝转移是影响结直肠癌预后的重要因素,治疗方案包括手术治疗、化疗(全身静脉化疗和介入治疗)、基因治疗和局部治疗(射频消融、激光消融、无水酒精注射和冷冻切除术)等,其中手术是目前唯一有效的治愈手段,手术死亡率1%~2.8%,术后5年生存率34%-38%,但仅有10%.25%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确诊时适合于手术切除,因此各种非手术治疗的作用正日益受到关注。本文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综合治疗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肝转移 手术
下载PDF
c-metprotoncogene在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3
3
作者 韦烨 许剑民 +4 位作者 卢雪一 钟芸诗 任黎 牛伟新 秦新裕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12期993-997,共5页
背景与目的:早期诊断肝转移对结直肠癌预后有重要作用。本研究探讨c-m etprotoncogene(c-m et)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关系,评价其在结直肠癌肝转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无肝转移、术时... 背景与目的:早期诊断肝转移对结直肠癌预后有重要作用。本研究探讨c-m etprotoncogene(c-m et)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关系,评价其在结直肠癌肝转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无肝转移、术时合并肝转移和术后发生肝转移各30例结直肠癌组织、30例癌旁正常粘膜组织中的c-m et表达水平,分析与性别、年龄、Dukes分期等临床特征之间的联系,比较无肝转移、术后肝转移、术时肝转移的结直肠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c-m et表达水平的差异。结果:c-m et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性别、年龄、术前CEA和CA19-9无关(P>0.05),与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c-m et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粘膜组织(P<0.05);c-m et在术时肝转移组中的表达显著高于无肝转移组(P<0.05),术后肝转移组与无肝转移组中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c-m et过度表达与结直肠癌发生、发展、肝转移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metprotoncogene(c—met) 结直肠癌 肝转移 免疫组化
下载PDF
术后胃瘫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和治疗 被引量:134
4
作者 秦新裕 刘凤林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06年第1期13-15,共3页
关键词 胃瘫综合征 胃切除术
下载PDF
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刘凤林 邓进巍 秦新裕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06年第1期56-57,共2页
关键词 术后胃瘫综合征 胃切除术 治疗
下载PDF
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综合治疗 被引量:2
6
作者 许剑民 钟芸诗 +3 位作者 韦烨 任黎 牛伟新 姚礼庆 《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2006年第6期475-480,共6页
结直肠癌肝转移是影响结直肠癌预后的重要因素,治疗方案包括手术治疗、化疗(全身静脉化疗和介入治疗)、基因治疗和局部治疗(射频消融、激光消融、无水酒精注射和冷冻切除术)等,其中手术是目前唯一有效的治愈手段,手术死亡率为1%... 结直肠癌肝转移是影响结直肠癌预后的重要因素,治疗方案包括手术治疗、化疗(全身静脉化疗和介入治疗)、基因治疗和局部治疗(射频消融、激光消融、无水酒精注射和冷冻切除术)等,其中手术是目前唯一有效的治愈手段,手术死亡率为1%~2.8%,术后5年生存率为34%~38%,但仅有10%~25%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确诊时适于手术切除,因此各种非手术治疗的作用正日益受到关注。本文就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综合治疗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肿瘤转移 肝肿瘤
下载PDF
胃外科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7
作者 刘凤林 秦新裕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13-415,共3页
进入21世纪以来,随者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和蛋白质组、干细胞等基础研究的不断深入,内镜和腔镜等微创外科的发展,胃外科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对于胃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也有了一些新的进展。
关键词 胃部疾病 外科研究 分子生物学 蛋白质组 微创外科 基因组 干细胞
原文传递
吻合器痔上黏膜钉合术后直肠狭窄 被引量:55
8
作者 姚礼庆 钟芸诗 +4 位作者 许剑民 周平红 徐美东 宋陆军 刘厚宝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3期897-899,共3页
目的探讨吻合器痔上黏膜钉合术(PPH)后直肠狭窄的发生情况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7月至2004年12月共554例行PPH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术后随访资料。结果共随访了489例患者,随访率88.3%(489/554),平均随访时间(324±18)d... 目的探讨吻合器痔上黏膜钉合术(PPH)后直肠狭窄的发生情况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7月至2004年12月共554例行PPH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术后随访资料。结果共随访了489例患者,随访率88.3%(489/554),平均随访时间(324±18)d。共12例(12/489, 2.5%)患者在术后89-134(125±5)d出现了直肠狭窄,均可通过肠镜下气囊扩张或切开狭窄环而治愈。术后直肠狭窄的患者术前接受硬化剂治疗(58.3%vs.20.0%,P=0.02)和术后严重疼痛(25.0%vs.6.7%,P=0.003)的比率明显高于术后无直肠狭窄的患者。而两者性别(P=0.32)、既往痔手术史(P=0.11)、手术标本中有鳞形细胞(P=0.77)和术后复发率(P=0.53)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PH术前有硬化剂注射史和术后严重疼痛的患者较易发生术后直肠狭窄,多在术后4个月内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术后并发症 直肠 缩窄 病理性
原文传递
术前肝动脉联合区域动脉灌注化疗预防结直肠癌术后肝转移 被引量:20
9
作者 许剑民 钟芸诗 +6 位作者 牛伟新 任黎 赖衍翰 王建华 颜志平 程洁敏 秦新裕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88-92,共5页
目的探讨术前肝动脉联合区域动脉灌注化疗(PHRAIC)预防结直肠癌根治术后肝转移的作用。方法将222例结直肠癌患者随机分成PHRAIC组(110例)和对照组(112例),两组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瘤大小、分期、肿瘤分化程度、术后化疗和随访时间... 目的探讨术前肝动脉联合区域动脉灌注化疗(PHRAIC)预防结直肠癌根治术后肝转移的作用。方法将222例结直肠癌患者随机分成PHRAIC组(110例)和对照组(112例),两组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瘤大小、分期、肿瘤分化程度、术后化疗和随访时间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HRAIC组术前7d予以肝动脉联合区域动脉灌注化疗[氟脱氧尿苷(FUDR)+丝裂霉素(MMC)+奥沙利铂],对照组则直接接受手术治疗,两组术后均常规接受全身静脉化疗。随访术后3年的肝转移率、无瘤生存率和总生存率以及中位生存期。结果PHRAIC组和对照组的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Ⅲ期结直肠癌PHRAIC组和对照组的3年肝转移率、3年无瘤生存率、总生存率和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2.7%和28.3%(P=0.01)、82.3%和58.7%(P<0.05)、87.7%和75.7%(P<0.05)以及40个月±5个月和36个月±3个月(P=0.03);对于Ⅲ期结直肠患者,术前采用PHRAIC可降低术后肝转移的风险55%、术后转移复发风险57%。对于Ⅱ期患者,术前PHRAIC作用不明显。结论术前肝动脉联合区域动脉灌注化疗安全、有效,可显著降低Ⅲ期结直肠癌术后肝转移发生率,延长患者生存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直肠肿瘤 灌注 局部 肿瘤转移
原文传递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大肠巨大平坦息肉18例分析 被引量:35
10
作者 周平红 姚礼庆 +3 位作者 徐美东 钟芸诗 陈巍峰 秦新裕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633-636,共4页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大肠巨大平坦息肉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006年8月至2007年3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应用肠镜检查发现的18例长径>2cm大肠平坦息肉进行染色、放大内镜观察和微探头超声检查,应用头端弯曲的针形切开刀...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大肠巨大平坦息肉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006年8月至2007年3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应用肠镜检查发现的18例长径>2cm大肠平坦息肉进行染色、放大内镜观察和微探头超声检查,应用头端弯曲的针形切开刀进行ESD治疗.(1)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抬高病变,使病变与肌层相分离;(2)预切开病变周围黏膜;(3)剥离病变下方黏膜下层结缔组织,完整切除病变.结果 18例大肠巨大平坦息肉,直肠11例,乙状结肠3例,降结肠1例,结肠肝曲1例,升结肠1例,盲肠1例.病变长径2.0~5.2 cm(平均3.1cm).所有病例术后全部得到病理证实.所有病变全部一次大块、完整剥离成功,ESD成功率100%.ESD手术时间(自黏膜下注射至完整剥离病变)55~115 min,平均75min.ESD术中未出现肠镜下无法控制的大出血,术后无一例出现须再次肠镜下治疗的出血.ESD治疗中1例剥离深至肌层,出现阴囊气肿和颈部皮下气肿,保守治疗后气肿减退.1例剥离病变后见肠壁外脂肪,应用金属夹成功缝合创面.ESD穿孔发生率11.1%(2/18).术后随访12例,平均随访期4.2个月,无一例病变残留和复发.结论 ESD治疗大肠巨大平坦息肉安全、有效,可以完整切除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内镜外科手术 大肠息肉
原文传递
无张力疝修补术在腹股沟复发疝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36
11
作者 许剑民 钟芸诗 +2 位作者 任黎 韦烨 赖衍翰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580-581,584,共3页
目的评价无张力疝修补术在腹股沟复发疝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993年1月至2002年12月163例腹股沟复发疝修补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63例复发疝患者中,男138例,女25例,年龄34~76岁,平均(54±11)岁。既往手术方式:传统疝修补术... 目的评价无张力疝修补术在腹股沟复发疝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993年1月至2002年12月163例腹股沟复发疝修补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63例复发疝患者中,男138例,女25例,年龄34~76岁,平均(54±11)岁。既往手术方式:传统疝修补术142例(87.1%),其中Bassini术65例、McWay术35例和Shouldice术42例;无张力疝修补术12例(7.4%),其中包括3例腹腔镜无张力疝修补术,另有9例(5.5%)既往手术方式不明。第一次术后疝复发时间3个月至10年,平均(36±14)个月。结果再次手术的方式:Shouldice术71例(43.6%),无张力疝修补术92例(56.4%),其中包括腹腔镜无张力疝修补术3例。随访率100%,随访时间30个月至12年,平均(56±21)个月,Shouldice术后复发率为16.1%(11/71),无张力疝修补术后复发率为2.2%(2/9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327,P<0.01)。结论无张力疝修补术应作为腹股沟复发疝的首选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股沟 再手术 复发 无张力修补术
原文传递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直肠病变 被引量:102
12
作者 周平红 徐美东 +6 位作者 陈巍峰 钟芸诗 张轶群 王萍 王红美 姚礼庆 秦新裕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07年第1期4-7,共4页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直肠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对肠镜发现的较大直肠腺瘤和黏膜下肿瘤应用头端弯曲的针形切开刀进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1)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抬高病变,使病变与肌层相分离;(2)预切开病变周...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直肠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对肠镜发现的较大直肠腺瘤和黏膜下肿瘤应用头端弯曲的针形切开刀进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1)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抬高病变,使病变与肌层相分离;(2)预切开病变周围黏膜;(3)剥离病变下方黏膜下层结缔组织,完整切除病变。结果12例低位直肠病变,大小0.6~4.5cm(平均2.8cm),均成功完成ESD治疗。术后11例病理确诊基底和切缘未见病变累及;1例腺癌累及黏膜下层病例接受外科根治手术,手术标本病理未见肿瘤残留。ESD手术时间(自黏膜下注射至完整剥离病变)30~120min(平均52min)。术中出血量平均约75ml,均经电凝、氩离子凝固术和止血夹成功止血,未出现需再次肠镜下治疗的出血。2例剥离深至肌层,出现皮下气肿和少量膈下游离气体,保守治疗好转。9例1个月后肠镜复查,创面基本愈合。结论ESD是治疗消化道病变的新方法,不仅能切除较大的病变,还能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以往需要外科手术的消化道早期癌和部分黏膜下肿瘤,通过ESD可以达到同样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 内窥镜外科手术 内镜黏膜下剥离 消化道病变
原文传递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固有肌层肿瘤 被引量:92
13
作者 周平红 姚礼庆 +3 位作者 徐美东 钟芸诗 陈巍峰 秦新裕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08年第1期22-25,共4页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来源于消化道固有肌层黏膜下肿瘤(SM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内镜发现的消化道SMT进行超声检查,对来源于固有肌层的SMT应用头端弯曲的针形切开刀进行ESD治疗:(1)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2)...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来源于消化道固有肌层黏膜下肿瘤(SM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内镜发现的消化道SMT进行超声检查,对来源于固有肌层的SMT应用头端弯曲的针形切开刀进行ESD治疗:(1)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2)预切开病变周围黏膜;(3)剥离黏膜下层组织显露病变,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结果来源于固有肌层的消化道SMT10例,术后病理诊断为食管平滑肌瘤1例,胃平滑肌瘤1例,胃间质瘤6例,直肠平滑肌瘤和间质瘤各1例。病变最大直径0.5~3.0cm(平均1.4cm)。9例病变一次性完整剥离,1例创面肿瘤残留接受外科手术。ESD手术时间30~150min(平均73.5min)。1例术中出现消化道穿孔,应用金属夹成功闭合,未转开腹手术修补。术中平均出血量约40ml,术后均未出现出血,亦未出现其他并发症。结论ESD治疗来源于固有肌层的消化道SMT安全、有效,大多可以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达到外科手术同样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窥镜外科手术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黏膜下肿瘤 固有肌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