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血管外科的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48
1
作者 王玉琦 史振宇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AS 2008年第6期387-389,共3页
关键词 动脉疾病 静脉疾病 实验研究 腔内治疗
下载PDF
血管内超声消融术治疗急性动脉血栓的实验研究
2
作者 郭大乔 符伟国 +3 位作者 蒋俊豪 杨珏 史振宇 王玉琦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552-554,共3页
目的 评价血管内超声消融治疗急性动脉血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12条实验犬制作双侧股动脉急性血栓模型 ,血栓长度 >5cm。每条犬一侧股动脉血栓予超声消融治疗 2min ,另一侧仅用消融导管作机械性穿插。观察超声组和对照组操作... 目的 评价血管内超声消融治疗急性动脉血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12条实验犬制作双侧股动脉急性血栓模型 ,血栓长度 >5cm。每条犬一侧股动脉血栓予超声消融治疗 2min ,另一侧仅用消融导管作机械性穿插。观察超声组和对照组操作前后血栓处的血流变化 ,比较两组血栓段动脉经实验操作后的损伤系数及远端栓塞情况。结果 股动脉血栓超声消融后远端血流量为 (2 8.9± 4 .2 )ml/min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 (9.6± 5 .0 )ml/min(P <0 .0 1) ;超声消融后TIMI分级指数为 2 .6 7± 0 .4 9,而对照组为 1.0 8± 0 .90 (P <0 .0 1) ;血栓处动脉损伤系数分别为 1.83± 0 .39和 1.6 7± 0 .4 9(P >0 .0 5 )。超声消融后无远端动脉栓塞现象。结论 血管内超声消融术治疗急性动脉血栓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动脉血栓 血管内超声消融术 治疗 实验研究 有效性 安全性
下载PDF
L-精氨酸促进移植血管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实验研究
3
作者 范隆华 陈福真 +3 位作者 叶建荣 符伟国 杨珏 周康 《中国临床医学》 2001年第6期612-614,共3页
目的 :探讨外源性L -精氨酸 (L -Arg)对移植血管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影响。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 15只随机分成3组 ,建立双侧颈动脉间置颈外静脉移植动物模型 ,高剂量组每日喂食L -Arg 2 5 0mg/kg ,低剂量组每日喂食L -Arg 12 5mg/kg ... 目的 :探讨外源性L -精氨酸 (L -Arg)对移植血管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影响。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 15只随机分成3组 ,建立双侧颈动脉间置颈外静脉移植动物模型 ,高剂量组每日喂食L -Arg 2 5 0mg/kg ,低剂量组每日喂食L -Arg 12 5mg/kg ,对照组不喂食L -Arg ,持续 2周。观察移植血管术前、术后 3周和术后 6周血浆一氧化氮 (NO)水平 ,组织匀浆一氧化氮合酶 (NOS)活性和诱导型NOS的mRNA表达。结果 :(1)血浆NO水平 :实验组血浆NO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高剂量组血浆NO水平高于低剂量组。 (2 )组织匀浆NOS活性 :实验组组织匀浆NOS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 ,3组术后 6周NOS活性高于术后 3周。 (3)组织匀浆iNOSmRNA表达 :术后 3周实验组iNOSmRNA表达 ,对照组无表达 ;术后 6周 3组iNOSmRNA均有表达 ,实验组iNOSmRNA表达高于对照组 ,高剂量组高于低剂量组。结论 :外源性L -Arg促进移植血管iNOS表达 ,增进NOS活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精氨酸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 血管移植 平滑肌细胞
下载PDF
中国血管外科现状
4
作者 王玉琦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531-534,共4页
关键词 血管外科疾病 诊断 治疗 双功能彩色超声诊断 螺旋CT 磁共振血管成像
下载PDF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与传统开腹手术的临床对照研究 被引量:15
5
作者 符伟国 黄俊 +4 位作者 王玉琦 郭大乔 陈斌 蒋俊豪 杨珏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537-540,共4页
目的 验证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在中国人群的可行性。方法 前瞻性收集我院 1997年 9月~ 2 0 0 1年 10月间收治的 92例行择期手术的腹主动脉瘤患者 ,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比较腔内修复术治疗患者 (腔内组 ,n =31)与传统开腹手术治... 目的 验证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在中国人群的可行性。方法 前瞻性收集我院 1997年 9月~ 2 0 0 1年 10月间收治的 92例行择期手术的腹主动脉瘤患者 ,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比较腔内修复术治疗患者 (腔内组 ,n =31)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患者 (手术组 ,n =6 1)的术前状况、术中失血量、并发症、术后恢复时间及手术死亡率 ,并随访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和生存率情况。结果 腔内组的年龄为 4 2~ 89岁 ,平均为 (70 .8± 10 .2 )岁 ;手术组的年龄为 30~ 82岁 ,平均为 (6 4 .5± 12 .9)岁 ,两组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4 )。腔内组患者合并冠心病、脑血管病的比例分别为 4 1.9%和 2 9.0 % ,手术组分别为 2 1.3%和 6 .6 % ,两组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38、0 .0 0 8)。两组腹主动脉瘤累及髂动脉、吸烟史等基线状况 ,以及合并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肾功能不全、高血压、恶性肿瘤、动脉硬化闭塞症和糖尿病等疾病的差异均无显著性。腔内组术中失血量和输血量中位数分别为 30 0ml和 0ml,手术组分别为 10 0 0ml和 10 0 0ml,两组差异均有显著性 (P值均 <0 .0 0 1)。腔内组术后ICU观察时间和禁食时间的中位数分别为 0h和 2 4h ,手术组分别为 6 7h和 96h ,两组差异均有显著性 (P值均<0 .0 0 1)。两组的手术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主动脉瘤 腔内修复术 传统开腹手术 临床对照研究 人工血管内支架
下载PDF
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术和大隐静脉内瘘术的临床评价 被引量:9
6
作者 陈斌 符伟国 +5 位作者 郭大乔 蒋俊豪 杨珏 范隆华 史振宇 王玉琦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6期468-470,共3页
1996年 4月~ 2 0 0 2年 3月 ,47例尿毒症患者 ( 4 9肢 )接受肱动脉 -头静脉人工血管内瘘术和动脉 -大隐静脉内瘘术。其中 40例行肱动脉 -头静脉人工血管内瘘术 ( 4 1肢 ) ,7例行股动脉 -大隐静脉内瘘术 ( 8肢 )。人工血管内瘘组围手... 1996年 4月~ 2 0 0 2年 3月 ,47例尿毒症患者 ( 4 9肢 )接受肱动脉 -头静脉人工血管内瘘术和动脉 -大隐静脉内瘘术。其中 40例行肱动脉 -头静脉人工血管内瘘术 ( 4 1肢 ) ,7例行股动脉 -大隐静脉内瘘术 ( 8肢 )。人工血管内瘘组围手术期 4例发生急性心功能不全 ,死亡 1例。平均随访 3 4个月 ( 6~ 70个月 ) ,1年初始通畅率为 82 .9% ,再手术通畅率为 95 .1% ;2年初始通畅率为 67.3 % ,再手术通畅率为 78.4%。初始通畅时间最长的为 75个月 ,最短的为 1个月。大隐静脉内瘘组 8例无围手术期死亡。平均随访 13个月 ( 2~ 3 9个月 ) ,1例因脑出血于术后 2个月死亡。 1例术后 6个月血栓形成 ,再行对侧下肢大隐静脉内瘘术至今 3 3个月 ,内瘘通畅。其余 5例均通畅。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术和下肢大隐静脉内瘘术虽有操作复杂、创伤相对较大等缺点 ,但可以作为传统方法的重要补充 ,为一部分患者提供一条安全持久的血透通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血管 动静脉瘘/外科学 静脉瘘/外科学 大隐静脉
下载PDF
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外科治疗方法的选择及疗效评估 被引量:3
7
作者 史振宇 符伟国 +11 位作者 陈斌 郭大乔 徐欣 蒋俊豪 杨珏 竺挺 董智慧 石赟 王利新 唐骁 岳嘉宁 王玉琦 《临床误诊误治》 2014年第3期91-93,共3页
目的 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外科治疗方法的选择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80例经外科治疗的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男58例,女22例,年龄59 ~ 83岁.80例均有高血压、肾功能不全,... 目的 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外科治疗方法的选择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80例经外科治疗的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男58例,女22例,年龄59 ~ 83岁.80例均有高血压、肾功能不全,经计算机断层X线血管造影、磁共振血管造影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确诊.全组共接受外科治疗83例次,其中支架成形73例次,球囊扩张6例次,腹主动脉肾动脉旁路3例次,肾动脉内膜切除1例次.80例均无围手术期死亡.随访67例,随访时间6 ~ 141个月,有3例发生远期死亡.随访患者血压为(140.3±14.4)/(78.1±8.3)mmHg,肌酐(130.7±65.2) μmol/L,与术前血压(152.5 ±18.3)/(83.1 ±9.3)mmHg与肌酐(145.8 ±90.3)μmol/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降压治疗有效率59.4% (38/64).结论 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通过外科治疗可有效改善血压和稳定肾功能,治疗方法首选腔内支架成形术.部分患者术后血压控制不佳主要原因可能是原发性高血压合并肾动脉狭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动脉梗阻 动脉粥样硬化 外科手术 血压 肾功能
下载PDF
聚己内酯-碳酸亚乙酯[Poly(CL-EC)]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静电混纺支架的构建及其生物学性能 被引量:1
8
作者 史振宇 张祥满 +1 位作者 陈枫 符伟国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0-56,共7页
目的以聚己内酯-碳酸亚乙酯[Poly(CL-EC)]共聚物混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采用静电纺的方法构建纳米支架并检测其生物学性能。方法按照EC/CL共聚物比例为1∶9、1∶6、1∶4,Poly(CL-EC)浓度分别... 目的以聚己内酯-碳酸亚乙酯[Poly(CL-EC)]共聚物混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采用静电纺的方法构建纳米支架并检测其生物学性能。方法按照EC/CL共聚物比例为1∶9、1∶6、1∶4,Poly(CL-EC)浓度分别为5%、10%、15%电纺纤维膜,分析电纺纤维膜的表征和力学性能。然后将VEGF按照0ng/g、10ng/g、100ng/g、1μg/g的质量比与Poly(CL-EC)溶液混合,电纺制备纳米支架。对混纺膜进行细胞增殖和黏附试验、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释放试验、间接溶血试验和皮下植入试验等检测。结果根据Poly(CL-EC)电纺纤维膜的表征和力学性能,我们选用EC/CL比例为1∶6的10%Poly(CL-EC)与VEGF构建混合电纺膜。细胞增殖和黏附试验证实Poly(CL-EC)/VEGF电纺膜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尤其是血管内皮细胞;LDH释放试验、接触溶血试验和体内植入试验显示该材料无细胞毒性、有较好的血液相容性和很低的异物反应。结论静电纺构建的Poly(CL-EC)/VEGF具有良好的生物学性能,能够作为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己内酯-碳酸亚乙酯[Poly(CL-EC)]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静电纺 生物学性能
下载PDF
锁骨下动脉闭塞的血管腔内治疗 被引量:2
9
作者 杨珏 徐欣 +2 位作者 符伟国 郭大乔 蒋俊豪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05年第1期54-55,72,共3页
目的:探讨经皮血管内成形术(PTA)和血管内支架置放术治疗锁骨下动脉起始段闭塞的疗效。方法:应用经皮血管内成形术(PTA)和血管内支架安置术治疗5例锁骨下动脉起始段闭塞的病人。结果:5例手术均获成功。术后患肢动脉搏动恢复正常,多普勒... 目的:探讨经皮血管内成形术(PTA)和血管内支架置放术治疗锁骨下动脉起始段闭塞的疗效。方法:应用经皮血管内成形术(PTA)和血管内支架安置术治疗5例锁骨下动脉起始段闭塞的病人。结果:5例手术均获成功。术后患肢动脉搏动恢复正常,多普勒测压双上肢血压压差由术前平均54mmHg降至术后9.6mmHg,术后随访1~3月;彩超提示支架无脱落及移位,病变部位血流通畅,椎动脉恢复为正常入颅血流。结论:PTA和血管内支架安置术是治疗锁骨下动脉起始段闭塞的一种微创、安全可行和疗效满意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骨下动脉闭塞 血管成形术 经腔 支架
下载PDF
血管内超声显像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人工血管内支架术中的应用
10
作者 蒋俊豪 符伟国 +3 位作者 郭大乔 陈斌 杨珏 王玉琦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546-548,共3页
目的 评价血管内超声 (IVUS)显像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人工血管内支架术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 2 0 0 1年4月~ 2 0 0 2年 12月在我院血管外科行人工血管内支架术的降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7例 ,评价IVUS在支架尺寸选择、操作定位和疗效观察... 目的 评价血管内超声 (IVUS)显像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人工血管内支架术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 2 0 0 1年4月~ 2 0 0 2年 12月在我院血管外科行人工血管内支架术的降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7例 ,评价IVUS在支架尺寸选择、操作定位和疗效观察等方面的作用。结果 在夹层动脉瘤人工血管内支架术中 ,通过IVUS测量近端真腔的最大直径可验证支架尺寸的选择 ,通过测量破口距左锁骨下动脉开口的距离可确定支架的释放部位 ,结合IVUS的套圈方法可确保支架在真腔内释放。支架释放后 ,可通过IVUS观察支架与真腔壁的贴附状况 ,及时发现Ⅰ型内漏。结论 在降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人工血管内支架术中 ,IVUS可验证支架尺寸的选择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人工血管内支架术 血管内超声显像 临床应用
下载PDF
创伤性血管病变的腔内治疗
11
作者 王玉琦 蒋俊豪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535-536,共2页
关键词 创伤性血管病变 腔内治疗 人工血管内支架 治疗 大血管损伤 外周血管损伤
下载PDF
血管内超声定位下主动脉夹层球囊开窗术的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蒋俊豪 王玉琦 +3 位作者 杨珏 竺挺 郭大乔 陆秀芳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605-607,共3页
目的 观察血管内超声 (IVUS)定位下主动脉夹层球囊开窗术的疗效。方法 制作犬降主动夹层模型 (n =8) ,在IVUS定位下行球囊开窗术。观察夹层远端血压和血流量以及真假腔血压差、面积和形态等的变化 ,评价球囊开窗术的有效性。比较IVUS... 目的 观察血管内超声 (IVUS)定位下主动脉夹层球囊开窗术的疗效。方法 制作犬降主动夹层模型 (n =8) ,在IVUS定位下行球囊开窗术。观察夹层远端血压和血流量以及真假腔血压差、面积和形态等的变化 ,评价球囊开窗术的有效性。比较IVUS测得的夹层长度与解剖学长度 ,测量开窗后残留夹层的长度 ,评价IVUS定位的准确性。结果 夹层远端血压和血流量由( 10 4± 8)mmHg和 ( 61± 12 )ml/min下降为夹层形成后的 ( 5 2± 2 0 )mmHg和 ( 2 7± 11)ml/min(P <0 .0 1) ,开窗后恢复为 ( 10 0± 8)mmHg和 ( 5 9± 12 )ml/min( P >0 .0 5 )。真假腔血压差在夹层形成后为 ( 5 9± 15 )mmHg ,开窗后为 ( 11± 4)mmHg( P <0 .0 1)。假腔面积和百分比由夹层形成后的 ( 5 6.4± 10 .3 )mm2 和 ( 64 .0± 10 .9) %下降为开窗后的 ( 4 4.5± 6.4)mm2 和 ( 5 1.3± 5 .8) %(P <0 .0 1)。夹层形态由凹陷型转变为开窗后的凸出型。IVUS测得的夹层长度与解剖学长度明显相关 (r=0 .97,P <0 .0 1)。开窗后残留夹层的长度≤ 3mm。结论 IVUS定位下的球囊开窗术是治疗夹层引起的外周动脉缺血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超声定位 主动脉夹层 球囊开窗术 动物模型 外周动脉缺血
原文传递
脾动脉瘤的传统手术和腔内治疗的比较 被引量:8
13
作者 陈斌 符伟国 +2 位作者 史振宇 竺挺 董智慧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11年第5期488-490,共3页
目的:比较脾动脉瘤的传统手术方法与血管腔内微创治疗。方法:回顾性总结1999年7月至2009年10月收治的46例脾动脉瘤病例,其中20例采用传统手术方法,包括近、远端动脉结扎加脾动脉瘤旷置术,动脉瘤切除加脾动脉重建术,脾动脉瘤切除加脾脏... 目的:比较脾动脉瘤的传统手术方法与血管腔内微创治疗。方法:回顾性总结1999年7月至2009年10月收治的46例脾动脉瘤病例,其中20例采用传统手术方法,包括近、远端动脉结扎加脾动脉瘤旷置术,动脉瘤切除加脾动脉重建术,脾动脉瘤切除加脾脏切除术等3种术式;26例采用血管腔内治疗方法,即脾动脉介入栓塞术。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死亡率及近期随访的结果。结果:腔内治疗组的平均手术时间和住院天数明显少于传统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7.3±14.5)min比(108.7±16.4)min,P=0.037;(3.6±1.3)d比(9.2±1.6)d,P=0.025]。传统手术组术中术后需输血的有3例,1例合并亚急性心内膜炎病人术后因心功能不全引发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而血管腔内治疗组术中、术后无输血病例,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血管腔内治疗组术后平均随访14个月,1例术后12个月瘤体仍有少量内漏,但瘤体直径未增大;其余病例瘤体均缩小。结论:与传统手术相比,血管腔内治疗具有安全、微创、恢复快等特点,应成为脾动脉瘤治疗方法的首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动脉瘤 传统开放手术 血管腔内治疗
下载PDF
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的中远期疗效和面临的问题 被引量:13
14
作者 符伟国 岳嘉宁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11年第2期112-116,共5页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TEVAR)最初仅被用于扩张性主动脉瘤的治疗,并获得满意的疗效。而TEVAR首次应用主动脉夹层则是于1999年分别由Dake等[1]和Nienaber等[2]报道,至今已超过10年。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腔内治疗 预后
下载PDF
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 被引量:13
15
作者 符伟国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2年第6期367-368,共2页
关键词 腹主动脉瘤 腔内治疗 适应证 微创外科 并发症
下载PDF
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诊治误区 被引量:3
16
作者 史振宇 符伟国 《临床误诊误治》 2014年第3期70-72,共3页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其导致的肺动脉栓塞是常见的急性致死性原因.本文就深静脉血栓形成目前临床常见诊治误区进行梳理分析后指出:D-二聚体只能用于排除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首选彩色多普勒超声;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以抗凝...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其导致的肺动脉栓塞是常见的急性致死性原因.本文就深静脉血栓形成目前临床常见诊治误区进行梳理分析后指出:D-二聚体只能用于排除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首选彩色多普勒超声;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以抗凝为基础,而非溶栓治疗;应用华法林抗凝时,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应控制在2.0 ~3.0;肿瘤患者合并深静脉血栓形成应同步治疗,抗凝首选低分子肝素;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有抗凝禁忌证或并发症时推荐使用下腔静脉滤器来预防肺栓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形成 超声检查 多普勒 抗凝药 误诊 误治
下载PDF
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的预后评价 被引量:4
17
作者 符伟国 岳嘉宁 《临床外科杂志》 2009年第5期293-295,共3页
作为心血管系统中病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主动脉夹层至今仍被血管外科界定义为一种极具挑战性的主动脉病变。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近端夹层段切除及人工血管移植手术一直是Stanford B型夹层的标准外科术式。此类手术创伤巨大,围手术期... 作为心血管系统中病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主动脉夹层至今仍被血管外科界定义为一种极具挑战性的主动脉病变。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近端夹层段切除及人工血管移植手术一直是Stanford B型夹层的标准外科术式。此类手术创伤巨大,围手术期死亡率较高,特别是对高龄或合并系统性疾病的患者,单纯手术所带来的风险已超过夹层本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腔内治疗 预后
下载PDF
肾下腹主动脉重建术危险因素分析
18
作者 陈斌 王玉琦 +8 位作者 符伟国 陈福真 叶建荣 徐欣 郭大乔 蒋俊豪 杨珏 范隆华 史振宇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549-551,共3页
目的 研究影响肾下腹主动脉重建手术的危险因素 ,探讨防治策略。方法 收集 340例行肾下腹主动脉重建术的患者 ,将年龄、性别、病种、吸烟史、高血压、糖尿病、心电图异常、肺功能不全、肥胖、肾功能不全、腹腔手术史、手术时间作为手... 目的 研究影响肾下腹主动脉重建手术的危险因素 ,探讨防治策略。方法 收集 340例行肾下腹主动脉重建术的患者 ,将年龄、性别、病种、吸烟史、高血压、糖尿病、心电图异常、肺功能不全、肥胖、肾功能不全、腹腔手术史、手术时间作为手术的危险因素 ,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找出独立的危险因素。结果 手术总死亡率为 7.6 4 % (2 6 / 340例 ) ,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 2 2 .35 % (76 / 340例 )。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 (P <0 .0 0 5 )、术前肾功能不全 (P <0 .0 5 )、心电图ST段异常 (P <0 .0 5 )、高血压 (P <0 .0 5 )、长期大量吸烟史 (P <0 .0 5 )、腹部手术史 (P <0 .0 0 5 )和手术时间 (P <0 .0 1)是肾下腹主动脉重建手术独立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下腹主动脉重建术 危险因素 预防 治疗 腹主动脉瘤 主髂动脉闭塞症
下载PDF
严重全身周围动脉硬化闭塞症一例
19
作者 史振宇 符伟国 王玉琦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579-579,共1页
关键词 周围动脉硬化闭塞症 实验室检查 心电图 CT MRA 治疗 全身周围动脉硬化闭塞症
下载PDF
肾下主动脉夹层的腔内治疗
20
作者 王利新 符伟国 +11 位作者 郭大乔 徐欣 陈斌 蒋俊豪 杨珏 史振宇 竺挺 董智慧 石赟 唐骁 李玮淼 王玉琦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11年第2期130-132,共3页
目的:探讨肾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治疗的效果与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2004年1月至2010年11月期间15例以腔内修复为主治疗的肾下主动脉夹层。术前均通过MRA或CTA明确诊断。手术在DSA室进行,采用以腔内修复为主的方法进行治疗。病人术... 目的:探讨肾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治疗的效果与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2004年1月至2010年11月期间15例以腔内修复为主治疗的肾下主动脉夹层。术前均通过MRA或CTA明确诊断。手术在DSA室进行,采用以腔内修复为主的方法进行治疗。病人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以后每年于门诊进行随访。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总住院日数、随访时间和随访事件。结果:2例病人接受直管型移植物(支架型人工血管)植入;9例病人接受分叉型移植物植入;1例病人接受AUI型移植物植入、对侧髂动脉结扎加股-股人工血管旁路术;1例病人接受2枚直管型移植物植入、对侧髂动脉结扎加股-股人工血管旁路术;2例病人接受AUI型移植物植入,对侧髂动脉封堵器栓塞,加股-股人工血管旁路术。手术时间为(178±96)min,术中失血(152±103)mL,总住院时间为(11±5)d;随访时间(42±26)个月。1例病人6个月随访时发现存在少量内漏,随访24个月时假腔略有增大,但内漏消失;1例病人36个月时出现支架近端轻度移位,瘤腔未见扩大,未给予特殊处理;1例病人48个月时CTA检查发现股-股人工血管吻合口中度狭窄;2例病人随访半年后失访;其余10例病人随访结果满意。结论:腔内修复能有效治疗肾下主动脉夹层,具有简洁、微创的特点。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下主动脉夹层 支架型人工血管 腔内修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