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氢质子磁共振波谱定量分析在脑梗死可存活区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
3
1
作者
黄丙仓
李欢欢
+4 位作者
许晓岚
弋春燕
陈杰
武刚
郑海宁
《肿瘤影像学》
2013年第1期19-22,共4页
目的应用磁共振波谱技术(MRS)观察脑梗死后主要代谢物:N-乙酰基天冬氨酸(NAA)、乳酸(Lac)、脂质(Lip)、胆碱(Cho)、肌酸(Cr)在病灶区、对侧镜像区及最终可存活区的分布状况,分析急性脑梗死代谢物的变化规律,以获得可存活区的MRS特征及...
目的应用磁共振波谱技术(MRS)观察脑梗死后主要代谢物:N-乙酰基天冬氨酸(NAA)、乳酸(Lac)、脂质(Lip)、胆碱(Cho)、肌酸(Cr)在病灶区、对侧镜像区及最终可存活区的分布状况,分析急性脑梗死代谢物的变化规律,以获得可存活区的MRS特征及评定标准。方法对32例发病时间在24 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行磁共振灌注成像(PWI)和氢质子磁共振波谱成像(1H-MRS)检查方法,并在30 d后复查T2WI确定最终梗死范围,测量梗死中心区、对侧镜像区及最终可存活区的物质代谢改变。结果初检时病灶中心的NAA水平较对侧镜像区降低;Lac峰及Lip峰出现并重叠。可存活区MRS特征为:NAA水平与对侧镜像区比较差异不明显,与病灶中心比略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ac水平升高,但较病灶中心区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存活区未见明显Lip峰。结论应用MRS分析急性脑梗死不同区域代谢物浓度可预测急性脑梗死的最终存活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波谱
脑梗死
可存活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联合磁共振弥散加权及灌注加权成像定量研究急性脑梗死可存活区
被引量:
1
2
作者
李欢欢
黄丙仓
+4 位作者
弋春燕
武刚
张宏艳
蒋伟
杨晓丹
《肿瘤影像学》
2013年第1期23-26,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磁共振弥散加权和灌注加权成像(DWI和PWI)技术判断急性脑梗死后可存活脑组织的范围及特征,从而影像学定位脑梗死可存活区,确定适合溶栓治疗的患者,并预测可存活区域。方法对76例发病24 h以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行常规MRI、DWI...
目的探讨应用磁共振弥散加权和灌注加权成像(DWI和PWI)技术判断急性脑梗死后可存活脑组织的范围及特征,从而影像学定位脑梗死可存活区,确定适合溶栓治疗的患者,并预测可存活区域。方法对76例发病24 h以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行常规MRI、DWI、PWI,根据患者就诊治疗时间的不同分为3组(分别在发病3 h、6 h、24 h内就诊)。通过PWI与DWI不匹配区确定缺血半暗带(IP)区,追踪1个月后再次复查MRI常规、DWI。复查时T2高信号区定为最终梗死区,初检PWI异常区减去最终梗死区即为可存活区。确定可存活区的表观弥散系数(ADC)范围,及其与梗死中心区、IP区的关系。结果 6 h内就诊的患者普遍存在IP区(PWI>DWI),7~24 h就诊的患者大部分病灶PWI≤DWI,部分病灶依然存在IP区。可存活区与IP区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存活面积大于IP区且与IP区面积呈正相关,可存活区面积随就诊时间延长而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IP区存在的时间界限约为6 h,部分病例可延长至8~24h;在IP区存在的情况下,可存活区面积与IP区面积呈正相关,可存活区面积>IP区面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脑梗死
缺血半暗带
可存活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氢质子磁共振波谱定量分析在脑梗死可存活区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
3
1
作者
黄丙仓
李欢欢
许晓岚
弋春燕
陈杰
武刚
郑海宁
机构
复旦大学
附属
中山医院
青浦
分院
(
上海市
青浦区
中心医院
)
放射科
上海市
浦东新区公利
医院
医学影像科
出处
《肿瘤影像学》
2013年第1期19-22,共4页
基金
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No:114119a9700)
浦东新区科技发展基金(No:PKJ2011-Y10)
文摘
目的应用磁共振波谱技术(MRS)观察脑梗死后主要代谢物:N-乙酰基天冬氨酸(NAA)、乳酸(Lac)、脂质(Lip)、胆碱(Cho)、肌酸(Cr)在病灶区、对侧镜像区及最终可存活区的分布状况,分析急性脑梗死代谢物的变化规律,以获得可存活区的MRS特征及评定标准。方法对32例发病时间在24 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行磁共振灌注成像(PWI)和氢质子磁共振波谱成像(1H-MRS)检查方法,并在30 d后复查T2WI确定最终梗死范围,测量梗死中心区、对侧镜像区及最终可存活区的物质代谢改变。结果初检时病灶中心的NAA水平较对侧镜像区降低;Lac峰及Lip峰出现并重叠。可存活区MRS特征为:NAA水平与对侧镜像区比较差异不明显,与病灶中心比略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ac水平升高,但较病灶中心区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存活区未见明显Lip峰。结论应用MRS分析急性脑梗死不同区域代谢物浓度可预测急性脑梗死的最终存活区。
关键词
磁共振波谱
脑梗死
可存活区
Keywords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Cerebral infarction
Survival area
分类号
R445.2 [医药卫生—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R743.3 [医药卫生—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联合磁共振弥散加权及灌注加权成像定量研究急性脑梗死可存活区
被引量:
1
2
作者
李欢欢
黄丙仓
弋春燕
武刚
张宏艳
蒋伟
杨晓丹
机构
复旦大学
附属
中山医院
青浦
分院
(
上海市
青浦区
中心医院
)
放射科
上海市
浦东新区公利
医院
医学影像科
出处
《肿瘤影像学》
2013年第1期23-26,共4页
基金
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No:114119a9700)
上海市浦东新区科技发展基金(No:PKJ2011-Y10)
文摘
目的探讨应用磁共振弥散加权和灌注加权成像(DWI和PWI)技术判断急性脑梗死后可存活脑组织的范围及特征,从而影像学定位脑梗死可存活区,确定适合溶栓治疗的患者,并预测可存活区域。方法对76例发病24 h以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行常规MRI、DWI、PWI,根据患者就诊治疗时间的不同分为3组(分别在发病3 h、6 h、24 h内就诊)。通过PWI与DWI不匹配区确定缺血半暗带(IP)区,追踪1个月后再次复查MRI常规、DWI。复查时T2高信号区定为最终梗死区,初检PWI异常区减去最终梗死区即为可存活区。确定可存活区的表观弥散系数(ADC)范围,及其与梗死中心区、IP区的关系。结果 6 h内就诊的患者普遍存在IP区(PWI>DWI),7~24 h就诊的患者大部分病灶PWI≤DWI,部分病灶依然存在IP区。可存活区与IP区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存活面积大于IP区且与IP区面积呈正相关,可存活区面积随就诊时间延长而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IP区存在的时间界限约为6 h,部分病例可延长至8~24h;在IP区存在的情况下,可存活区面积与IP区面积呈正相关,可存活区面积>IP区面积。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脑梗死
缺血半暗带
可存活区
Keywords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Cerebral infarction
Ischemic penumbra
Survival area
分类号
R445.2 [医药卫生—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R743.3 [医药卫生—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氢质子磁共振波谱定量分析在脑梗死可存活区研究中的应用
黄丙仓
李欢欢
许晓岚
弋春燕
陈杰
武刚
郑海宁
《肿瘤影像学》
2013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联合磁共振弥散加权及灌注加权成像定量研究急性脑梗死可存活区
李欢欢
黄丙仓
弋春燕
武刚
张宏艳
蒋伟
杨晓丹
《肿瘤影像学》
2013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