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0~2002年上海地区小儿呼吸道病毒感染病原学研究 被引量:31
1
作者 丁韻珍 苏犁云 +1 位作者 孙家娥 徐锦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20-221,共2页
关键词 2000-2002年 上海 小儿 呼吸道病毒感染 病原学 检测
下载PDF
流式细胞术检测儿童肾病综合征血小板活化功能的研究
2
作者 张广舫 顾小锋 吴玥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33-135,共3页
目的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 (PNS)时存在着明显的高凝状态和血栓并发症 ,肾内微血栓形成可能是促使疾病进展及导致肾小球硬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血小板活化功能异常在儿童PNS的病理生理和血栓并发症中的作用仍然不完全清楚 ,目前未见国内报... 目的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 (PNS)时存在着明显的高凝状态和血栓并发症 ,肾内微血栓形成可能是促使疾病进展及导致肾小球硬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血小板活化功能异常在儿童PNS的病理生理和血栓并发症中的作用仍然不完全清楚 ,目前未见国内报道。故有必要了解儿童PNS时血小板活化状态和活化功能的变化 ,探讨血小板活化在儿童PNS发病中的病理作用及其与病理类型的关系 ,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利用流式细胞术(FCM )三色荧光标记法检测 1 5例PNS患儿微量全血血小板活化特异性单克隆抗体CD6 2P、PAC - 1ADP激活前后血小板表面阳性表达的百分比 ,同时选择 1 6例外科畸形择期手术前儿童作为正常对照组。观察PNS患儿血小板CD6 2P、PAC - 1阳性表达的变化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PNS患儿ADP激活前后血小板CD6 2P阳性表达分别为 3.97± 4 .0 1和 34.38± 1 7.0 5均高于正常对照组 0 .5 7± 0 .75和 1 0 .80± 8.38(P <0 .0 1 )。PAC - 1的表达分别为 2 4 .72± 33.2 6和 72 .6 1± 2 4 .2 1与正常对照组 2 1 .1 6± 1 4 .72和 80 .4 1± 1 8.37比较无显著变化 (P>0 .0 5 )。结论 儿童PNS时体内血小板活化和ADP激活后血小板活化功能均增强。提示血小板活化增强在PNS高凝状态的发生中起一定作用 ,并与PNS的病理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式细胞术 检测 儿童 肾病综合征 血小板活化 病理类型
下载PDF
环状RNA circHIPK3在儿童哮喘中的表达和作用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梁秋妍 郑红梅 +4 位作者 付劲蓉 刘丽娟 张晓波 钱莉玲 周玉峰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6-70,共5页
背景环状RNA在多种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但目前尚无环状RNA在儿童哮喘中的研究报道。有报道环状RNA circHIPK3在过敏性鼻炎中调控Th2细胞的分化。目的探讨环状RNA circHIPK3在儿童哮喘发病中可能的作用机制。设计收集临床样本,检测circHI... 背景环状RNA在多种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但目前尚无环状RNA在儿童哮喘中的研究报道。有报道环状RNA circHIPK3在过敏性鼻炎中调控Th2细胞的分化。目的探讨环状RNA circHIPK3在儿童哮喘发病中可能的作用机制。设计收集临床样本,检测circHIPK3的表达并检测其与T细胞转录因子的相关性。构建小鼠哮喘模型进一步验证。进行相关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并分析circHIPK3与儿童哮喘相关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7年8月26日至2019年8月5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呼吸科门诊确诊的哮喘患儿(哮喘组),以同期体检的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分离两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通过qRT⁃PCR检测circHIPK3和T盒子转录因子(T⁃bet)在两组的表达情况,并进行相关性分析。建立蟑螂提取物(CRE)诱导的小鼠哮喘模型,用qRT⁃PCR检测小鼠肺组织中的circHIPK3、T⁃bet的表达情况。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circHIPK3与T⁃bet之间的调控关系。分析circHIPK3与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的相关性。主要结局指标circHIPK3和T⁃bet的相对表达量以及二者的相关系数。结果哮喘组43例,均为轻度哮喘,男35例,中位年龄6.5岁。对照组28例,男22例,中位年龄6.4岁。与对照组相比,circHIPK3(t=4.627,P<0.001)和T⁃bet(t=2.727,P<0.01)在哮喘组PBMCs中均呈低表达;在哮喘患儿中circHIPK3与T⁃bet呈正相关(R=0.4830,P=0.0007)。哮喘小鼠肺组织中的检测结果与之一致。检索GEO数据库发现,哮喘患儿miR⁃485⁃3p增高。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circHIPK3与miR⁃485⁃3p存在竞争结合关系,T⁃bet是miR⁃485⁃3p的可能靶基因。哮喘患儿中,circHIPK3与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呈负相关(R=-0.3692,P=0.0191)。结论circHIPK3在儿童哮喘和哮喘模型小鼠中表达下调,可能通过吸附miR⁃485⁃3p的方式影响T⁃bet的表达,引起Th1/Th2失衡,影响哮喘的炎症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状RNA 儿童哮喘 T细胞分化
下载PDF
内皮素及其受体在家兔体、肺循环中的分布 被引量:2
4
作者 叶明 贾兵 +3 位作者 陈张根 李炘 杨毅 陈莲 《中国临床医学》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14-215,共2页
目的:了解正常情况下体、肺循环组织及血管中内皮素的分布及其受体mRNA的表达。方法:新西兰兔12只,体重3~4 kg。取肺、肾动脉长1.5 cm,肺、肾组织1.5 cm×1.5 cm。采用逆转录、酶联免疫扩增法及ELISA法测定内皮素受体mRNA表达,... 目的:了解正常情况下体、肺循环组织及血管中内皮素的分布及其受体mRNA的表达。方法:新西兰兔12只,体重3~4 kg。取肺、肾动脉长1.5 cm,肺、肾组织1.5 cm×1.5 cm。采用逆转录、酶联免疫扩增法及ELISA法测定内皮素受体mRNA表达,采用免疫组化方法了解内皮素受体的分布情况。结果:肺动脉与肾动脉的内皮素A受体(ETAR)mR- NA表达有显著差异(P<0.01),其余组织、血管中内皮素受体表达无差异。光镜下观察发现肺组织切片中在支气管粘膜上皮及气管软骨中内皮素有特异性深棕色强阳性表达。结论:正常动物中,同一个体除肺动脉ETAR表达明显高于肾动脉外,其余组织的内皮素受体分布无明显差异。内皮素在正常动物体、肺循环中的表达无明显差异。但支气管粘膜上皮及气管软骨细胞有特异性强阳性显色,提示可能与肺动脉高压时肺功能异常有关,并进一步影响肺高压的发生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素 内皮素受体 体循环 肺循环
下载PDF
新生儿肉碱-酰基肉碱移位酶缺乏症的临床特征及基因诊断 被引量:5
5
作者 陆炜 罗飞宏 +6 位作者 吴梦圆 吴弘疆 孙卫华 曹云 周文浩 吴冰冰 郑章乾 《发育医学电子杂志》 2019年第4期269-273,共5页
目的探讨肉碱-酰基肉碱移位酶缺乏症(carnitine-acylcarnitine translocase deficiency,CACTD)的临床特征及基因检测结果。方法对2016年7月至2018年7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分子医学中心确诊的4例CACTD患儿的临床特点、生化改变、基... 目的探讨肉碱-酰基肉碱移位酶缺乏症(carnitine-acylcarnitine translocase deficiency,CACTD)的临床特征及基因检测结果。方法对2016年7月至2018年7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分子医学中心确诊的4例CACTD患儿的临床特点、生化改变、基因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2例为同卵双生子。结果4例患儿的主要临床特点为生后发现低血糖、喂养困难、肌张力低下、呼吸节律异常、心律失常。生化指标提示低血糖、高血氨、高钾血症及肌酶升高。血串联质谱氨基酸/酰基肉碱谱分析提示棕榈酰肉碱C16、棕榈烯酰肉碱C16:1、硬酯酰肉碱C18、(C16+硬酯烯酰肉碱C18:1)/乙酰肉碱C2均明显升高,游离肉碱C0降低。尿气相色谱-质谱有机酸谱分析提示二羧酸尿症。4例患儿均进行了基因检测,其中3例为SLC25A20基因复合杂合变异(例1和例2检测到c.199-10T>G和c.270delC杂合变异,例4检测到c.550G>T和c.199-10T>G杂合变异),1例为SLC25A20基因纯合变异(例3检测到c.720_720insCCCACAGC纯合变异)。4例患儿的父母经基因验证均证实为上述基因变异的携带者。4例患儿均在生后1周内死亡。结论新生儿CACTD发病早,临床表现危重,死亡率高。应提倡开展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的质谱筛查,对临床可疑患儿及早行血、尿代谢标志物检测及基因分析明确诊断。对明确携带基因变异的家庭应开展遗传咨询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碱-酰基肉碱移位酶缺乏症 新生儿 临床特点 生化 基因
下载PDF
再障和溶贫患者外周血CD55及CD59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2
6
作者 高帅 吴玥 《中国卫生产业》 2011年第01Z期9-10,共2页
目的检测再生障碍性贫血(AA)及溶血性贫血患者外周血细胞中CD55、CD59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用荧光素标记CD55、CD59单克隆抗体,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30名正常人、12例AA及20例溶贫患者外周血红细胞和中性粒细胞(PMN)中CD55、... 目的检测再生障碍性贫血(AA)及溶血性贫血患者外周血细胞中CD55、CD59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用荧光素标记CD55、CD59单克隆抗体,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30名正常人、12例AA及20例溶贫患者外周血红细胞和中性粒细胞(PMN)中CD55、CD59表达情况。结果正常人红细胞及中性粒细胞CD55、CD59标记率均>95%,12例AA患者中7例标记率正常,另外5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减低,溶血性贫血患者的标记率均正常。结论流式细胞术检测再障患者CD55、CD59表面抗原有重要意义,可以早期发现再障-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综合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障性贫血 阵发性血红蛋白尿 CD55 CD59 流式细胞术
下载PDF
谷固醇血症的临床特征及生化和基因诊断
7
作者 裴舟 吴梦圆 +2 位作者 吴冰冰 罗飞宏 陆炜 《发育医学电子杂志》 2021年第5期329-334,共6页
目的对谷固醇血症患儿的临床特征及生化和基因检测结果进行分析,以提高临床对该病的认识和诊疗水平。方法对2016年11月至2021年6月,因皮肤黄瘤病伴高胆固醇血症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就诊的4例患儿,回顾其临床特征及常规生化检测结果,... 目的对谷固醇血症患儿的临床特征及生化和基因检测结果进行分析,以提高临床对该病的认识和诊疗水平。方法对2016年11月至2021年6月,因皮肤黄瘤病伴高胆固醇血症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就诊的4例患儿,回顾其临床特征及常规生化检测结果,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测定患儿血清中的植物固醇谱。采用全外显子测序方法,分析其致病基因,对所发现的ABCG5基因变异,采用Sanger测序方法进一步验证。结果4例患儿中,男性2例,女性2例,年龄为15月龄~10岁6月。患儿关节伸侧面等处皮肤有线样或结节状多发黄色瘤,血总胆固醇均高于正常。4例患儿的菜油固醇为129.83~325.37μmol/L(正常范围0.01~17.96μmol/L),豆固醇为23.54~40.10μmol/L(正常范围0.01~10.25μmol/L),谷固醇为152.49~531.71μmol/L(正常范围0.01~15.44μmol/L)。4例患儿的基因检测结果提示均为ABCG5基因的复合杂合变异,共检出6种不同的变异类型。结论谷固醇血症患儿以关节附近皮肤皱褶处的黄色瘤为主要表现,常规生化提示血胆固醇升高,建议完善血清植物固醇谱分析并结合基因测序,以便尽早饮食指导和药物干预,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固醇血症 黄瘤病 高胆固醇血症 植物固醇 基因
下载PDF
降低呼吸道合胞病毒医院感染的对策及效果评价 被引量:5
8
作者 胡晓静 袁琳 +5 位作者 张玉侠 顾莺 陈超 王菊 徐锦 苏黎云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82-684,共3页
目的探索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的传播途径,制定出切实可行切断传播途径的措施,并评价该措施的效果。方法收集医院新生儿科2007年1-12月RSV病例92例,对所有与其接触前和接触后物品的物体表面采用逆转录PCR方法进行病原学检测,以寻找RSV的... 目的探索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的传播途径,制定出切实可行切断传播途径的措施,并评价该措施的效果。方法收集医院新生儿科2007年1-12月RSV病例92例,对所有与其接触前和接触后物品的物体表面采用逆转录PCR方法进行病原学检测,以寻找RSV的传播途径,根据结果重新制定消毒隔离措施,并应用于2008年,比较2007、2008年RSV患儿医院感染情况以评价措施的有效性。结果 61.8%的工作人员接触患儿后手上检出RSV,38.5%的RSV患儿使用后的布类物品上发现RSV,60.9%的工作人员帽子上发现RSV,38.9%的患儿粪内检测出RSV,40.4%的患儿尿内检测出RSV;严格的消毒隔离措施制定后应用于2008年,与2007年的病例进行比较,RSV医院感染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SV的流行季节为冬春季节,但其他月份存在散在病例。结论 RSV可通过呼吸道以及接触传播,病毒存在于所有与患儿接触过的物品上,故应做好严格的消毒隔离措施,有效的控制可以大大降低RSV的医院内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道合胞病毒 新生儿 医院感染
原文传递
部分性DiGeorge异常三例临床特征及分子诊断 被引量:6
9
作者 孙金峤 王来栓 +8 位作者 齐春华 应文静 郭晓红 刘丹如 惠晓莹 刘芳 曹云 罗飞宏 王晓川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944-947,共4页
目的探讨3例部分性DiGeorge异常患儿的临床特征和分子诊断方法。方法分析3例患儿的临床表现和免疫学特征,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方法检测染色体22q11.2基因缺失。结果(1)临床特征:3例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感染病史和先天性心脏病... 目的探讨3例部分性DiGeorge异常患儿的临床特征和分子诊断方法。方法分析3例患儿的临床表现和免疫学特征,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方法检测染色体22q11.2基因缺失。结果(1)临床特征:3例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感染病史和先天性心脏病,影像学检查提示胸腺小;2例患儿有明显的低钙血症(分别为1.11mmol/L和1.22mmol/L),并伴有惊厥;仅有1例有腭裂,均无明显的面部畸形。(2)免疫学特征:3例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T细胞免疫功能缺陷(T淋巴细胞比例24%~43%,绝对值309~803个/μl),免疫球蛋白G、A、M水平,B淋巴细胞比例和绝对值均正常。(3)染色体22q11.2基因缺失检测:3例患儿各观察400个细胞,均显示2绿1红的杂交信号,表明存在染色体22q11.2的基因缺失。(4)预后:3例患儿均接受胸腺肽治疗,针对心脏畸形、低钙血症的临床干预,随访4—18个月,均预后良好。结论部分性DiGeorge异常临床表现多样,对于有先天性心脏病、胸腺小、低钙血症和免疫功能受损的患儿应考虑本病可能。采用FISH方法检测染色体22q11.2基因缺失,可作为准确、快速的诊断手段。胸腺肽治疗结合其他临床干预可能有效改善部分性DiGeorge异常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GEORGE综合征 胸腺 免疫 荧光原位杂交
原文传递
TBC1D24基因突变的婴儿局灶性肌阵挛癫痫一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文辉 周水珍 +5 位作者 张林妹 王新华 张赟健 吴冰冰 王慧君 杨皓玮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0-53,共4页
目的探讨TBC1 D24基因突变的婴儿局灶性肌阵挛癫痫患儿的临床特征和基因突变。方法对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诊治的1例TBC1D24基因突变的婴儿局灶性肌阵挛癫痫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TBC1D24”“癫痫”及“TBC1D24”“Epilepsy”为... 目的探讨TBC1 D24基因突变的婴儿局灶性肌阵挛癫痫患儿的临床特征和基因突变。方法对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诊治的1例TBC1D24基因突变的婴儿局灶性肌阵挛癫痫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TBC1D24”“癫痫”及“TBC1D24”“Epilepsy”为关键词,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及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中心(NCBI)、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 Pubmed )建库至2016年4月收录的论文进行检索。总结TBC1 D24基因突变患儿临床表现及基因突变特点。结果患儿男,入院时2岁3月龄。因“反复抽搐2年”于2015年9月入院,发育较同龄儿迟缓。患儿于3月龄出现局灶性肌阵挛发作,不伴意识障碍,多在入睡后数分钟缓解,持续几小时至十几小时不等,每3-7天发作1次。6月龄出现局灶性肌阵挛继发全面性肌阵挛发作,伴有意识水平下降但未完全丧失,入睡后约半小时左右发作可缓解,每3-4个月发作1次。两种抽搐方式中左右两侧均不固定。入院体格检查发现患儿行走不稳,肌张力偏低,指鼻欠稳、欠快。视频脑电图显示发作期未见明显异常放电。基因突变分析发现患儿TBC1D24基因存在复合杂合错义突变:c.730G〉A,p.A244T和c.1571G〉C,p.R524P,其中前者遗传自父亲,后者遗传自母亲,均为新发突变。应用Polyphen-2和MutationTaster预测显示前者氨基酸序列高度保守和后者氨基酸序列相对保守,均显示潜在的致病性。文献检索共收集9篇文献(均为英文)包括本例患儿共24例患者,共发现10个TBC1D24突变,其中1个为移码突变,1个为终止突变,剩余8个均为错义突变;11例为复合杂合突变,13例为纯合突变。结论不伴意识障碍的婴儿期长程的局灶性肌阵挛发作,病因未明时,建议进行TBC1D24基因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肌阵挛 基因 TBC1D24 Genes TBC1D24
原文传递
双歧杆菌DNA上调脐带血单个核细胞Th1应答 被引量:1
11
作者 赵辉 王晓川 +3 位作者 王静漪 俞晔珩 王传清 杨毅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415-419,共5页
目的了解双歧杆菌基因组DNA(bDNA)的免疫调节作用、双歧杆菌制剂抗过敏可能的机制。方法使用bDNA体外刺激脐带血单个核细胞(CBMC),以空白、DNaseⅠ完全酶解的bDNA(d-bDNA)和人DNA(hDNA)作为对照。在刺激后不同时间点终止培养,测定培养... 目的了解双歧杆菌基因组DNA(bDNA)的免疫调节作用、双歧杆菌制剂抗过敏可能的机制。方法使用bDNA体外刺激脐带血单个核细胞(CBMC),以空白、DNaseⅠ完全酶解的bDNA(d-bDNA)和人DNA(hDNA)作为对照。在刺激后不同时间点终止培养,测定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IL-12、IL-10的水平;计数分泌IFN-γ和IL-4的阳性细胞数量;并检测细胞内信号蛋白T-bet(T-box expressed in T cells)、GATA3 mRNA表达强度的变化。结果刺激12 h bDNA组细胞培养上清IL-12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对照组(P<0.05),这种IL-12水平升高也发生在刺激后24、48 h。刺激12、24 h后,bDNA组细胞上清中IL-10水平比对照组、d-bDNA组和hDNA有所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bDNA组加佛波脂(PMA)刺激后,分泌IFN-γ的阳性细胞数高于对照组(P<0.05)。bDNA组分泌IL-4阳性细胞数少于对照组、d-bDNA组及hDNA组(P<0.05)。bDNA组细胞在6、12、24 h后,细胞中核转录因子T-betmRNA的表达强度比对照组增强(P<0.05)。bDNA刺激不同时间后,细胞中核转录因子GATA3 mRNA的表达强度与其他组相比无明显差异。结论双歧杆菌基因组DNA上调CBMC IL-12、IFN-γ分泌及T-bet表达,下调IL-4分泌,促进CBMC Th1应答。这可能是双歧杆菌产生抗过敏作用的重要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裂菌属 Th1细胞 胞间信号肽类和蛋白质类 DNA结合蛋白质类 反式激活因子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