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腔静脉成形术在原位肝移植中的应用(附63例报道) 被引量:1
1
作者 钱建民 张浩 +5 位作者 芮晓晖 史留斌 宋宁 石伟 王乾伟 张元芳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811-813,共3页
目的 对腔静脉成形术这种新的肝移植术式进行评价。方法 总结 2 0 0 2年 6月~ 2 0 0 4年 6月采用腔静脉成形术完成的 6 3例原位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 ,并与同期采用经典原位肝移植技术完成的 32例肝移植患者的资料进行对比。结果 ... 目的 对腔静脉成形术这种新的肝移植术式进行评价。方法 总结 2 0 0 2年 6月~ 2 0 0 4年 6月采用腔静脉成形术完成的 6 3例原位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 ,并与同期采用经典原位肝移植技术完成的 32例肝移植患者的资料进行对比。结果 腔静脉成形肝移植组术中大剂量血管收缩药的应用、术后腹腔出血再次探查和术后肾功能衰竭的发生率较经典原位肝移植组显著减少 (P <0 .0 5 ) ;前者未发生腔静脉并发症 ,后者发生腔静脉并发症 4例 ;腔静脉成形肝移植组的手术时间为 (5 .3± 1.9)h ,明显短于经典原位肝移植组的 (7.7± 2 .5 )h(P <0 .0 1) ;腔静脉成形肝移植组的无肝期时间为 (6 2± 13)min ,经典原位肝移植组为 (73± 19)min ,两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腔静脉成形肝移植组的失血量和输血量分别为 (2 10 0± 114 0 )ml和 (2 4 0 0± 110 0 )ml,均明显少于经典原位肝移植组的 (4 380± 2 10 0 )ml和 (4 80 0± 170 0 )ml(P值均 <0 .0 1) ;腔静脉成形肝移植组的术后腹腔引流量为 (970± 2 30 )ml,明显少于经典原位肝移植组的 (116 0± 310 )ml(P <0 .0 5 )。两组拔除气管插管时间、重症监护室留置时间和住院时间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腔静脉成形肝移植术无需解剖肝后腔静脉 ,肝下腔静脉得以保留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肝移植 腔静脉成形术 并发症 患者 输血量 手术时间 肝移植术 维持 显著性 解剖
下载PDF
肝移植治疗慢性重型肝炎手术时机的选择(附59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钱建民 张浩 +4 位作者 芮晓晖 史留斌 王乾伟 石伟 宋宁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06年第4期292-294,共3页
目的:探讨慢性重型肝炎行肝移植术的合适手术时机。方法:总结2003年9月~2005年7月我科收治的59例慢性重型肝炎病人的临床资料,有52例行肝移植术,7例未行肝移植术,并就病人肝移植手术时机的选择和预后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59例慢性... 目的:探讨慢性重型肝炎行肝移植术的合适手术时机。方法:总结2003年9月~2005年7月我科收治的59例慢性重型肝炎病人的临床资料,有52例行肝移植术,7例未行肝移植术,并就病人肝移植手术时机的选择和预后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59例慢性重型肝炎病人,肝移植组的1年存活率为83.3%,明显高于内科综合治疗组的14.3%(P<0.01)。肝移植组中,术前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16分病人的1年生存率为76.5%,明显低于MELD评分<16分病人的89.5%(P<0.05);术前MELD评分≥16分的病人平均手术时间(7.3±2.6)h,明显长于MELD评分<16分的(5.4±1.5)h(P<0.05);术前MELD评分≥16分病人的术中失血量和输血量分别为(4860±1980)ml和(5240±2160)ml,明显多于MELD评分<16分病人的(1780±670)ml和(2110±790)ml(P<0.01);术前MELD评分≥16分病人的术后呼吸支持时间I、CU留置时间和住院时间分别为(5.3±2.2)d(、6.1±2.7)d和(31.7±11.6)d,明显长于MELD评分<16分病人的(3.2±2.1)d(、3.4±2.0)d和(23.8±7.5)d(P<0.05);术前MELD评分≥16分病人的平均住院费用为(36.9±9.3)万元,明显高于MELD评分<16分病人的(23.2±5.2)万元(P<0.05);术前MELD评分≥16分病人的术后各种感染及肾功能衰竭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71.4%和23.8%,明显高于MELD评分<16分病人的35.4%和3.2%(P<0.01)。结论:慢性重型肝炎病人术前MELD评分≥12分并<16分时是比较合适的手术时机,而术前MELD评分≥16分的病人手术预后明显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手术时机 重型肝炎 MELD
下载PDF
缺氧预适应抑制内皮细胞冷缺氧/温复氧损伤 被引量:2
3
作者 史留斌 宋宁 +4 位作者 芮晓晖 张浩 王乾伟 石伟 钱建民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30-232,共3页
目的研究缺氧预适应对内皮细胞冷缺氧/温复氧损伤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培养的内皮细胞ECV-304分成4组,A组,对照组;B组,冷缺氧/温复氧(A/R)组95%N2/5%CO2缺氧装置中用4℃UW液保存24h;C组,缺氧预适应组(APC),内皮细胞在缺氧前遭受4个循... 目的研究缺氧预适应对内皮细胞冷缺氧/温复氧损伤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培养的内皮细胞ECV-304分成4组,A组,对照组;B组,冷缺氧/温复氧(A/R)组95%N2/5%CO2缺氧装置中用4℃UW液保存24h;C组,缺氧预适应组(APC),内皮细胞在缺氧前遭受4个循环短时间缺氧/复氧;D组,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抑制组缺氧预适应前,细胞培养液中加入5μmol/L的HIF-1α抑制剂NS398,余同C组。缺氧结束后,各组37℃5%CO295%空气中复氧6h。分别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HIF-1αmRNA和蛋白表达,内皮细胞保护作用通过细胞存活率(台盼蓝拒染法)、LDH释出率及ICAM-1的表达判定。结果缺氧预适应明显上调HIF-1α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抑制冷保存内皮细胞缺氧/复氧损伤,表现为更高的细胞存活率,更少的LDH释出和ICAM-1的表达。而HIF-1α抑制剂可逆转这种保护作用。结论缺氧预适应能有效地抑制冷保存内皮细胞缺氧/复氧损伤,这种细胞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HIF-1α介导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复氧损伤 再灌注损伤 内皮细胞 缺氧诱导因子-1Α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