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经外科诊疗新技术与研究的最新进展
1
作者 庄骐源 陈亮 毛颖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1-38,共8页
神经外科领域临床需求的快速增长推动了技术的不断创新迭代,从精细手术到个体医疗,从分子可视化到数字智能化,从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到恢复神经功能,不断涌现的新发现、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器械拓宽了诊疗窗口,提升了治疗效能,也给神经外科... 神经外科领域临床需求的快速增长推动了技术的不断创新迭代,从精细手术到个体医疗,从分子可视化到数字智能化,从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到恢复神经功能,不断涌现的新发现、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器械拓宽了诊疗窗口,提升了治疗效能,也给神经外科医师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本文从神经影像、神经导航、机器人手术辅助系统等新技术的应用出发,围绕中枢神经系统肿瘤、脑血管病外科治疗、功能神经外科、神经损伤与神经修复等多个亚专科的实际临床问题,详细总结了影像技术创新应用、精细手术发展、个体化神经功能替代治疗及多维信息数字化等研究热点,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外科手术 机器人 神经影像 神经肿瘤 脑血管病 功能神经外科 神经修复 数字化
原文传递
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前庭神经鞘瘤术后短期和长期面神经功能的影响因素分析
2
作者 任军伟 徐健 +5 位作者 黄翔 徐铭 陈明宇 王莹 王炜 钟平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183-1190,共8页
目的总结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手术切除前庭神经鞘瘤的术后短期和长期面神经功能情况及面神经保护经验,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8年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由颅底外科小组行显微镜下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手术的前庭神经鞘... 目的总结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手术切除前庭神经鞘瘤的术后短期和长期面神经功能情况及面神经保护经验,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8年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由颅底外科小组行显微镜下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手术的前庭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共纳入308例,其中男性132例、女性176例,年龄17~79岁,平均年龄47.9岁。记录患者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术中所见及术后面神经功能随访结果。使用SPSS 23.0统计软件,对短期及长期面神经功能及影响其恢复的变量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304例肿瘤完全切除,4例近全切除;306例面神经解剖保留,2例面神经离断,术中均予行神经吻合一期重建。300例成功随访,8例失访。随访时间1~60个月(平均52.0个月)。术后2周内面神经功能良好[House-Brackmann(HB)分级Ⅰ~Ⅱ级]96例,功能不良(HB分级Ⅲ~Ⅵ级)212例;术后1年随访共295例,其中198例面神经功能良好,97例功能不良;术后3年随访共294例,其中面神经功能良好者219例,功能不良75例;随访到术后5年者共189例,其中面神经功能良好者155例,功能不良者34例。逻辑回归分析显示,影响术后短期面神经功能的相关因素有肿瘤直径(P=0.011)和术末面神经刺激阈值(P<0.001);影响术后长期面神经功能的相关因素包括肿瘤直径(P=0.005)、术末面神经刺激阈值(P=0.005)及面神经康复训练等。结论肿瘤直径是与术后面神经功能相关的独立因素,肿瘤越大术后面神经功能更差;术中电生理监测的肌电图微小电流刺激(刺激阈值≤0.05 mA)可以预测短期和长期的面神经功能预后;系统的面部康复训练能有效促进手术后面神经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庭神经鞘瘤 显微外科手术 面神经功能 监测 手术中 康复训练
原文传递
血流导向时代颅内全域脑血管搭桥术治疗颅内动脉瘤之应用方略
3
作者 刘佩玺 史源 朱巍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4年第8期613-618,共6页
脑血管搭桥术是复杂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治疗方法,经过近60年的探索,其应用范围已覆盖颅内全区域。随着可解脱弹簧圈的问世及相关辅助技术的成熟应用,血管内治疗因其微侵袭和快速的特点在常规动脉瘤的治疗中备受青睐,血流导向装置的引入更... 脑血管搭桥术是复杂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治疗方法,经过近60年的探索,其应用范围已覆盖颅内全区域。随着可解脱弹簧圈的问世及相关辅助技术的成熟应用,血管内治疗因其微侵袭和快速的特点在常规动脉瘤的治疗中备受青睐,血流导向装置的引入更是开启动脉瘤治疗的新时代。本文回顾脑血管搭桥术治疗动脉瘤的历史和发展,阐述血流导向装置的应用和推广,进而讨论在血流导向时代血管内治疗的局限性以及颅内全域脑血管搭桥术的应用和展望,以重申颅内全域脑血管搭桥术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脑血管重建术 血流导向装置(非MeSH词) 综述
下载PDF
复杂颅内动脉瘤颅内-颅内血管搭桥术
4
作者 苏赢 刘佩玺 +4 位作者 史源 李培良 安庆祝 田彦龙 朱巍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4年第8期644-650,共7页
目的 探讨颅内-颅内血管搭桥术治疗复杂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与结果 纳入2015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行颅内-颅内血管搭桥术的32例复杂颅内动脉瘤患者,手术方式为脑血管原位重建、再移植、再吻合及短距桥接... 目的 探讨颅内-颅内血管搭桥术治疗复杂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与结果 纳入2015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行颅内-颅内血管搭桥术的32例复杂颅内动脉瘤患者,手术方式为脑血管原位重建、再移植、再吻合及短距桥接,其中大脑中动脉动脉瘤(16例)原位重建5例,再移植1例,再吻合3例,短距桥接7例;大脑前动脉动脉瘤(8例)原位重建5例,再移植3例;前交通动脉动脉瘤(2例)均为原位重建;后循环动脉瘤(6例)原位重建3例,再吻合2例,短距桥接1例。术中桥血管通畅率达100%,无桥血管闭塞患者。参与术后6个月以上影像学随访的23例患者影像学均未见明显复发;参与改良Rankin量表随访的28例患者中5分1例,3分5例,2分2例,1分1例,0分19例。术后出现出血性并发症3例(9.37%),缺血性并发症10例(31.25%),无患者接受非计划二次手术治疗并发症。结论 颅内-颅内血管搭桥术治疗复杂颅内动脉瘤疗效及安全性较好,在复杂颅内动脉瘤的显微外科治疗中具有独特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脑血管重建术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