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2009年夏津县棉田伏蚜发生严重的原因及防控策略
被引量:1
- 1
-
-
作者
郭红
姜明凯
闫红芹
胡涛
于佃平
-
机构
山东省夏津县植保站
-
出处
《农业科技通讯》
2010年第5期139-140,共2页
-
文摘
我们针对2009年夏津县棉蚜发生严重的情况,通过对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等因素的分析,认为相对低温高湿的天气因素和天敌数量的减少是造成棉蚜猖獗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保护利用天敌生物和开展统防统治的防控策略,对指导开展棉蚜的科学防控具有现实意义。
-
关键词
棉花
伏蚜
防控策略
-
分类号
S435.622
[农业科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
-
题名韭菜迟眼蕈蚊的生测方法及防治药剂研究
被引量:57
- 2
-
-
作者
慕卫
丁中
何茂华
郭红
刘峰
-
机构
山东农业大学植保学院
湖南农业大学植保学院
山东夏津县植保站
-
出处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z1期12-16,共5页
-
基金
山东省计划委员会"丙线磷合成
中试及应用研究"资助 (鲁计科技字 1998- 2 96 )
-
文摘
报道了韭菜迟眼蕈蚊的人工饲养方法 ,测定了灭蝇胺、灭线磷、地亚农、辛硫磷、毒死蜱、丁硫克百威和硫丹对韭菜迟眼蕈蚊幼虫和成虫的毒力及药效。结果表明 ,药后 4 8h时以毒死蜱和硫丹对韭菜迟眼蕈蚊幼虫的毒力最高 ,药后 72h灭线磷和丁硫克百威的毒力迅速上升 ,对韭菜迟眼蕈蚊的毒力与硫丹、毒死蜱接近 ,LC50 约为 5 0~ 10 0 μg/mL。药后 4h毒死蜱和丁硫克百威对韭菜迟眼蕈蚊雌成虫的毒力较高 ,10h时以毒死蜱和灭线磷的毒力较高。田间药效证明 ,毒死蜱和灭线磷速效性好 ,药后 5d 75 0 0L/hm2 防效达到 75 %以上。药后 15d灭蝇胺的田间防效迅速提高 ,致使部分幼虫和蛹在形态上发生畸变 ,减少成虫产卵量。
-
关键词
饲养
韭菜迟眼蕈蚊
毒力
药效
-
Keywords
Artificial feeding
Bradysia odoriphaga
Toxicity
Control effect
-
分类号
S436.3
[农业科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
-
题名转Bt基因抗虫棉田昆虫群落结构的研究
被引量:9
- 3
-
-
作者
许立瑞
李洪刚
徐春明
于细平
-
机构
山东棉花研究中心
山东省农药检定所
巨野县植保站
夏津县植保站
-
出处
《山东农业科学》
2002年第3期13-17,共5页
-
文摘
不同类型棉田对比调查分析结果可看出 ,非抗虫棉田比转Bt基因抗虫棉田昆虫群落物种数减少 ,两类棉田昆虫群落中 ,棉蚜、棉蓟马、棉叶螨相对多度较大 ,在食叶蛀桃类害虫中 ,以棉铃虫的个体数量占优势 ,美洲斑潜蝇的个体数量在两类棉田中呈明显上升趋势。两类棉田比较分析主要害虫棉铃虫、棉蚜、棉叶螨的类群相对多度 ,转Bt基因抗虫棉田比非抗虫棉田减少 ,而棉蓟马、棉叶蝉、白飞虱、棉盲蝽类群相对多度增大 ,天敌类群相对多度较大。不同类型棉田昆虫群落结构特征分析结果表明 ,由于棉田施用农药多少不同 ,非抗虫棉田比转Bt基因抗虫棉田物种丰富度有不同程度的减少 ,两类棉田害虫优势度和优势种不完全相同 ,昆虫总群落、害虫亚群落和天敌亚群落多样性指数在时间序列上受外界环境条件影响较大 ,总的表现是转Bt基因抗虫棉田昆虫群落变化较规律 。
-
关键词
转BT基因抗虫棉
昆虫群落结构
害虫
天敌群落
丰富度
优势度
生态位
防治
-
Keywords
Bt transgenic field, pest community, natural enemy community, species richness, dominance, ecological niche, control stategy
-
分类号
S435.622
[农业科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
-
题名棉铃虫在不同寄主作物上的分布调查
被引量:3
- 4
-
-
作者
许立瑞
王留明
张学坤
魏毅
徐春明
于佃平
-
机构
山东棉花研究中心
巨野县植保站
夏津县植保站
-
出处
《山东农业科学》
2000年第5期12-15,共4页
-
文摘
1997~ 1999年在山东省南北 2个主要棉区的巨野和夏津县进行棉铃虫在不同寄主作物上的分布调查。 3年 2地调查结果平均 ,1代棉铃虫卵在小麦上占 93 48% ;2代棉铃虫卵在棉田占 74 13 % ,在春播花生、大豆上占 2 2 78% ;3代棉铃虫卵在棉花上占 72 6 7% ,在大豆上占 10 38% ,在玉米上占 9 38% ,在花生上占 5 17% ;4代棉铃虫卵在棉花上占 6 1 5 9% ,在玉米上占 32 0 2 %。棉铃虫幼虫在不同作物上的分布率与卵有所不同 ,1代幼虫仍然集中在小麦上 ,2、3、4代幼虫在棉花上的分布率减少 ,在花生、大豆、玉米上的分布明显增加。在对棉铃虫采取防治措施的情况下 ,棉花上的各代幼虫分布量进一步减少 ,4代幼虫分布量在棉田只占 2 1 96 % ,而在夏玉米上高达 5 2 5 6 %。特别是 1999年推广普及转Bt基因抗虫棉后 ,在棉花上的幼虫量仅占 9 5 2 % ,夏玉米上增加到 6 3 8%。
-
关键词
棉铃虫
寄主作物
数量分布
-
Keywords
Helicoverpa armigera, host crops, quantity distribution
-
分类号
S435.622.3
[农业科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