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硅酸盐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控效果及对子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5
1
作者 吴寅 周宏美 +2 位作者 贺德先 王东勇 高红云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B12期377-381,共5页
为寻求安全、简便的白粉病化学防治技术,2010-2011年度以周麦16号为材料,研究了硅酸盐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控效果,以及对生育后期叶片光合性能、子粒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指出,生育后期喷施硅酸钾和硅酸钠均可有效防止白粉病发生,尤以前... 为寻求安全、简便的白粉病化学防治技术,2010-2011年度以周麦16号为材料,研究了硅酸盐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控效果,以及对生育后期叶片光合性能、子粒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指出,生育后期喷施硅酸钾和硅酸钠均可有效防止白粉病发生,尤以前者的效果为佳。在2~10 g/L质量浓度条件下,喷施相对较低浓度的硅酸盐,生育后期旗叶叶绿素含量提高9.1%~28.6%,净光合速率提高12.3%~39.0%,产量增加8.6%~11.9%,穗粒数和千粒质量分别提高4.4%~5.8%和4.1%~5.8%,蛋白质含量提高1.5%~4.9%。研究表明,喷施硅酸盐可有效防控白粉病,生产实践中宜采用硅酸钾,其质量浓度以2~5 g/L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白粉病 硅酸盐 旗叶光合性能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豫东平原地区小麦中产变高产关键栽培技术研究
2
作者 贺德先 周宏美 +2 位作者 任文毅 张青杰 杨钦孟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1期4-7,共4页
近年来,河南省小麦生产处在徘徊不前的状况,如何提高小麦单产,使大面积中产麦田变高产,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为此,我们于1988—1990年选能够代表豫东平原中产发展水平的夏邑县,进行了小麦中产变高产的关键栽培技术研究。以期为实现豫东平... 近年来,河南省小麦生产处在徘徊不前的状况,如何提高小麦单产,使大面积中产麦田变高产,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为此,我们于1988—1990年选能够代表豫东平原中产发展水平的夏邑县,进行了小麦中产变高产的关键栽培技术研究。以期为实现豫东平原乃至全省广大中产麦区中产变高产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高产 栽培
下载PDF
不同耕作方式及施氮水平对砂姜黑土物理性状、微生物学特性及小麦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3
3
作者 杜聪阳 杨习文 +3 位作者 王勇 周宏美 王文亮 贺德先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3-21,共9页
在玉米秸秆还田条件下,以矮抗58为材料,探讨旋耕高氮(RT+HN)、旋耕中氮(RT+MN)、旋耕低氮(RT+LN)、深耕高氮(DT+HN)、深耕中氮(DT+MN)、深耕低氮(DT+LN)6个处理对砂姜黑土物理性状、微生物学特性及小麦产量的影响,以期探明砂姜黑土农田... 在玉米秸秆还田条件下,以矮抗58为材料,探讨旋耕高氮(RT+HN)、旋耕中氮(RT+MN)、旋耕低氮(RT+LN)、深耕高氮(DT+HN)、深耕中氮(DT+MN)、深耕低氮(DT+LN)6个处理对砂姜黑土物理性状、微生物学特性及小麦产量的影响,以期探明砂姜黑土农田适宜的耕作和施氮组合并为土壤改良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从耕作方式来看,与旋耕处理相比,深耕处理可显著降低15~35 cm土层土壤的容重,深耕处理15~25 cm和25~35 cm土层土壤容重分别降低5.9%和7.7%;可显著提高苗期15~35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可提高15~25 cm土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显著提高15~25 cm土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可显著提高土壤酶活性;可显著提高穗粒数和千粒质量,2 a分别增产7.5%和7.7%。从施氮水平来看,施氮水平对土壤容重和土壤含水量影响不显著,氮肥能够抑制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促进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增加;与中氮和低氮处理相比,2 a高氮处理分别增产2.3%、2.6%和7.2%、6.9%。从不同处理来看,DT+HN/MN处理对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含水量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效果较好,对增强土壤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效果较好;小麦产量以DT+HN处理最高,DT+MN处理次之,两者差异不显著,RT+LN处理最低,DT+HN处理分别较DT+MN和RT+LN处理增产2.7%和14.7%。综合考虑,DT+MN处理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姜黑土 耕作方式 土壤容重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 土壤酶活性
下载PDF
耕作模式与氮肥运筹对土壤主要理化性状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2
4
作者 张玉娥 杨习文 +3 位作者 王勇 周宏美 杜聪阳 贺德先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86-193,共8页
在冬小麦-夏玉米轮作条件下,以小麦品种矮抗58和玉米品种郑单958为材料,研究了不同耕作方式(小麦季深耕、玉米季免耕;小麦季旋耕、玉米季免耕)及不同氮肥总量(540,420,300 kg·hm^(-2))和不同氮肥运筹方式(不同追肥比例及追肥时期)... 在冬小麦-夏玉米轮作条件下,以小麦品种矮抗58和玉米品种郑单958为材料,研究了不同耕作方式(小麦季深耕、玉米季免耕;小麦季旋耕、玉米季免耕)及不同氮肥总量(540,420,300 kg·hm^(-2))和不同氮肥运筹方式(不同追肥比例及追肥时期)对豫东潮土和豫南砂姜黑土物理性状及氮含量的周年变化以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深耕能显著降低潮土和砂姜黑土20~40 cm土层土壤容重,显著提高两类土壤20~40 cm土层土壤总孔隙度以及田间持水量,且深耕处理下两类土壤周年作物产量分别比旋耕处理增加4.30%和2.63%;土壤全氮以及碱解氮含量均随着氮肥施用总量的增加而升高,在氮肥施用量相同条件下,追施氮肥前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含量随着底施氮量的增加而升高,追施氮肥后随着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研究认为,本试验条件下,考虑到经济效益,建议采用小麦季隔年深耕而玉米季免耕直播的耕作方式,在潮土区的B1C3(小麦季300 kg·hm^(-2)纯氮,按照底肥与拔节期追肥之比为1∶1施入,玉米季240 kg·hm^(-2)纯氮,按底肥与拔节期追肥大喇叭口期追肥之比为2∶1∶1施入)施肥模式,和砂浆黑土地区的B2C1(小麦季240 kg·hm^(-2)全底施,玉米季180 kg·hm^(-2)纯氮,底肥与拔节期追肥之比3∶1施入)施肥模式为两地最优的氮肥施用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模式 氮肥运筹 潮土 砂姜黑土 土壤理化性状 作物产量
下载PDF
河南省夏玉米最佳收获期试验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刘耀广 张东升 周宏美 《中国农技推广》 2010年第2期22-23,共2页
为确定河南省夏玉米最适宜收获期,进一步探索玉米增产潜力,为"双晚"(玉米晚收、小麦晚播)技术大面积推广提供科学依据,省农技人员进行了本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河南省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种植制度下,玉米最佳收获时期应在比... 为确定河南省夏玉米最适宜收获期,进一步探索玉米增产潜力,为"双晚"(玉米晚收、小麦晚播)技术大面积推广提供科学依据,省农技人员进行了本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河南省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种植制度下,玉米最佳收获时期应在比常规收获期晚10天,此时收获的玉米产量较高,又不影响小麦的播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分期收获 产量 品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