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亚进程与中国外交:新格局、新均衡、新作为——从东亚峰会说开去 被引量:6
1
作者 魏玲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9-60,共12页
2011年东亚峰会的特点是,东盟坚持主导地区议程与规范,美国意图塑造地区架构与进程,东亚一体化前程充满变数。在各方博弈下,东亚的新格局和新均衡正在孕育之中,可能走向协调秩序、多元制度和折中规范。中国外交仍然具有较大的作为空间,... 2011年东亚峰会的特点是,东盟坚持主导地区议程与规范,美国意图塑造地区架构与进程,东亚一体化前程充满变数。在各方博弈下,东亚的新格局和新均衡正在孕育之中,可能走向协调秩序、多元制度和折中规范。中国外交仍然具有较大的作为空间,可以承担地区责任,提供地区治理公共产品,谋划建设东亚价值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峰会 东亚一体化 中国外交
原文传递
东亚地区化:困惑与前程 被引量:15
2
作者 魏玲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29-44,共16页
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东亚地区化出现了一些新的复杂情况,政治安全问题突出,架构竞争日益明显,东盟、中国与美国等关键行为体的东亚战略进入调整期。但是在复杂的现象背后,以和平、发展和繁荣为目标的东亚一体化基本面并没有发生重大变化,... 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东亚地区化出现了一些新的复杂情况,政治安全问题突出,架构竞争日益明显,东盟、中国与美国等关键行为体的东亚战略进入调整期。但是在复杂的现象背后,以和平、发展和繁荣为目标的东亚一体化基本面并没有发生重大变化,东亚出现新冷战的可能性不大,地区合作前景依然乐观。根据对新地区主义理论、欧盟经验和东亚模式的分析,文章指出东亚地区化应坚持软性制度主义、不对称互动和过程主导,并提出了坚持东盟制度中心、加强大国战略协调以及推进10+1务实合作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地区化 东亚模式 东盟制度中心 大国战略协调 10+1
原文传递
规范·制度·共同体——东亚合作的架构与方向 被引量:13
3
作者 魏玲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67-81,共15页
近来,围绕东亚一体化的制度、架构与方向的讨论非常活跃,各方纷纷抛出自己的倡议与构想,"共同体"再次成为东亚合作中的热点问题。本文试图从地区主义的相关理论与东亚合作的现实进展两条脉络入手,探讨东亚一体化的未来架构和... 近来,围绕东亚一体化的制度、架构与方向的讨论非常活跃,各方纷纷抛出自己的倡议与构想,"共同体"再次成为东亚合作中的热点问题。本文试图从地区主义的相关理论与东亚合作的现实进展两条脉络入手,探讨东亚一体化的未来架构和发展方向。文章指出,规范和制度是共同体建设的核心要素。东盟方式和东盟中心仍将是东亚合作的主导规范,多重层叠和不断扩展的制度网络是东亚一体化的动力和共同体建设的重要内容,模糊性和过程性是东亚共同体建设的特点和现实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规范 制度 共同体 东亚合作 架构
原文传递
第二轨道外交:现实主义渊源与社会规范转向 被引量:5
4
作者 魏玲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8-70,共13页
"第二轨道外交"作为一个术语是在美苏冷战期间提出来的,带有明显的现实主义色彩;它以心理安全困境为理论出发点,是一轨外交的工具和补充。20世纪80—90年代,随着地区主义掀起新浪潮以及冷战结束,"第二轨道外交"研... "第二轨道外交"作为一个术语是在美苏冷战期间提出来的,带有明显的现实主义色彩;它以心理安全困境为理论出发点,是一轨外交的工具和补充。20世纪80—90年代,随着地区主义掀起新浪潮以及冷战结束,"第二轨道外交"研究出现了从现实主义到社会规范研究纲领的转向;它以互动、观念、规范和身份为核心概念,以经济和安全为核心议题,探讨第二轨道外交对地区规范和身份的建构作用。虽然"第二轨道外交"研究迄今已取得重大进展,但仍然存在理论研究匮乏、研究议题狭窄等比较明显的问题。随着"第二轨道外交"重要性和自主性的不断提高,加强相关研究已成为迫切的现实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轨道外交 现实主义 心理安全困境 制度合作 社会规范转向
原文传递
后本质主义文明与国际政治 被引量:11
5
作者 魏玲 《世界经济与政治》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34-44,共11页
以国际关系学界对文明的三次讨论为背景,作者重点论述了"后本质主义文明"的基本假定和分析框架,并由此延伸讨论了国际政治文明研究的未来议程。后本质主义从文明的过程本体出发,构建了一个"过程(process)"、"... 以国际关系学界对文明的三次讨论为背景,作者重点论述了"后本质主义文明"的基本假定和分析框架,并由此延伸讨论了国际政治文明研究的未来议程。后本质主义从文明的过程本体出发,构建了一个"过程(process)"、"实践(prac-tice)"和"参与者(participants)"三位一体的文明研究模式;文明就是文明化过程,实践是塑造文明内在逻辑和相对边界的政治和话语实践,参与者逻辑就是从参与者的视角观察文明化过程。后本质主义颠覆了文明本质决定论,强调了文明的能动性和文明化的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本质主义 文明 过程 实践 参与者
原文传递
负责任主权、大国合作与国际秩序--评《权力与责任:构建跨国威胁时代的国际秩序》 被引量:2
6
作者 王燕 魏玲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47-152,共6页
关键词 国际秩序 负责任 大国合作 威胁 跨国 权力 布鲁金斯学会 主权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