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版《辞源》中部分词语释义、引证考 被引量:2
1
作者 王立 《外交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08-111,共4页
释义,是辞书释文的主体部分,释义的质量决定辞书的优劣。引证同样是辞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佐证释义,补充释文的不足,证明释义是信而有据的。新版《辞源》的部分词条在释义及引证上似有不足之处。文章试予指出并以诸多实例分别予以... 释义,是辞书释文的主体部分,释义的质量决定辞书的优劣。引证同样是辞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佐证释义,补充释文的不足,证明释义是信而有据的。新版《辞源》的部分词条在释义及引证上似有不足之处。文章试予指出并以诸多实例分别予以证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辞源 释义 引证 考释
下载PDF
蒋士铨书院戏曲创作高潮形成的客观原因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春晓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50-54,共5页
乾隆三十年至乾隆四十年之间,是蒋士铨戏曲创作的一次高潮。在此期间,他流转于江浙一带的书院,共创作了五部剧作。蒋士铨中年书院时期戏曲创作高潮的形成除却与他早年的坎坷遭际与南归之后的复杂心态密切相关外,也有一定的客观促因:江... 乾隆三十年至乾隆四十年之间,是蒋士铨戏曲创作的一次高潮。在此期间,他流转于江浙一带的书院,共创作了五部剧作。蒋士铨中年书院时期戏曲创作高潮的形成除却与他早年的坎坷遭际与南归之后的复杂心态密切相关外,也有一定的客观促因:江浙地区戏曲品评之风的盛行、演出活动的激励以及众多剧作家汇聚所形成的客观文化环境都对蒋氏的戏剧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蒋士铨 戏曲创作 书院
下载PDF
谈形声字特点及组成
3
作者 王立 《外交学院学报》 CSSCI 2000年第1期91-95,共5页
形声字是在纯表意字的基础上形成的 ,是由表意和表音两部分组成。它既是古代汉字最能动的造字方法 ,也是方块字发展的最高阶级。但是 ,形声字也不是简单的表意、表音相加。有些形声字的形旁不仅不能准确地表示意义 ,甚至连类属也不能准... 形声字是在纯表意字的基础上形成的 ,是由表意和表音两部分组成。它既是古代汉字最能动的造字方法 ,也是方块字发展的最高阶级。但是 ,形声字也不是简单的表意、表音相加。有些形声字的形旁不仅不能准确地表示意义 ,甚至连类属也不能准确表示 ,声旁也常常与实际读音不完全相同 ,这也就是“右文说”的局限性。而同源分化词的个性要求 ,又孳乳分化出大批的形声字 ,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些特殊情况 ,势必影响对这些形声字的分析和辨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声字 声符 意符 汉字
下载PDF
从迂腐走向世俗——《歧路灯》人物惠养民形象分析
4
作者 王春晓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4期108-112,共5页
《歧路灯》是清人李绿园所创作的长篇白话小说,书中对当时开封一带的世貌人情作出了精彩的描摹。在其众多的出场人物中,惠养民这一角色虽然来去匆匆,但却是作者着力塑造的"假道学"之代表。惠养民的形象不仅深入而细致地表现... 《歧路灯》是清人李绿园所创作的长篇白话小说,书中对当时开封一带的世貌人情作出了精彩的描摹。在其众多的出场人物中,惠养民这一角色虽然来去匆匆,但却是作者着力塑造的"假道学"之代表。惠养民的形象不仅深入而细致地表现出其时、其地、其人的风貌与特色,更进一步向读者揭示出那个时代下层知识分子悲剧性命运的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歧路灯》 惠养民 假道学
下载PDF
论王维诗中的人格形象
5
作者 张福庆 《晋阳学刊》 2000年第1期60-64,共5页
王维的一生,是正直的一生,对他的诗中所表现的正直的人格形象,我们应当给予足够的肯定。他有些干谒权贵,与权贵酬唱诗,细分析。
关键词 王维 人格形象 正直 诗歌 文学评论
下载PDF
走出“自我之狱”——布朗肖论死亡、文学以及他者 被引量:3
6
作者 朱玲玲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11-216,共6页
笛卡尔之后,以"我思"为基础建构的主体,在自我同一性以及经验的我属性的双重保障之下运作,从而,主体以理解、表象以及实践活动等手段为自己建造了一个精致复杂的"自我之狱"。因为,我只能与经过我的感觉和理性篡改... 笛卡尔之后,以"我思"为基础建构的主体,在自我同一性以及经验的我属性的双重保障之下运作,从而,主体以理解、表象以及实践活动等手段为自己建造了一个精致复杂的"自我之狱"。因为,我只能与经过我的感觉和理性篡改的他人和他物相遇,从而,我也只能遇上我自己。布朗肖通过对死亡、文学以及他者的分析,发现自我中包涵着一个非我(I-less)的维度,主体面临着一种主体之死(dying)的状态,这成为布朗肖打开自我之狱,走向外边的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之狱 外边 死亡的不可能性 写作的需要 主体之死(dying)
下载PDF
多媒体视觉艺术的文化特征 被引量:4
7
作者 唐骅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08年第4期24-27,共4页
当代视觉艺术正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向前发展。这种新媒体艺术与传统艺术相比较,与人民生活、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越来越发生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具有艺术受众的普泛化、艺术媒介的综合性、艺术接受的投入式、欣赏过程的互动性和艺术体验... 当代视觉艺术正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向前发展。这种新媒体艺术与传统艺术相比较,与人民生活、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越来越发生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具有艺术受众的普泛化、艺术媒介的综合性、艺术接受的投入式、欣赏过程的互动性和艺术体验的真实性等文化特征。发展当代视觉艺术,应该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并与培育现代人文精神相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艺术 文化特征 受众 网络游戏 语言艺术 影视艺术 视觉影像 现代人文精神 互动性 价值取向
下载PDF
诗心隽语,情词之宗——《长亭送别》赏析
8
作者 王春晓 张燕瑾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7-49,共3页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往者读元人杂剧而善之,以为能道人情,状物态,词采俊拔,而出乎自然,盖古所未有,而后人所不能仿佛...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往者读元人杂剧而善之,以为能道人情,状物态,词采俊拔,而出乎自然,盖古所未有,而后人所不能仿佛也。”元杂剧是在宋金杂剧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一种新戏曲,它的诞生为中国古代文学史增添了辉煌的一页,它的原创性与独特性使其成为一代文学的代表。在诸多元代杂剧精品中,就作品而论,最受欢迎且影响深远的当推《西厢记》。 王实甫《西厢记》描写了以老夫人为代表的封建卫道者同以崔莺莺、张生、红娘为代表的礼教叛逆者之间的&gt;中突,鲜明地提出“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婚恋理想。它出神入化的心理刻画、峰回路转的结构安排、绮丽当行的语言艺术,也为它赢得了历代读者的赞赏,使它成为北曲的压卷之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亭送别》 中国古代文学史 诗心 《西厢记》 赏析 情词 宋元戏曲 宋金杂剧
下载PDF
乾隆时期文人戏曲的伦理道德化 被引量:1
9
作者 王春晓 《文艺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18-121,共4页
乾隆时期,曲家宋廷魁在《介山记·或问》中说:"吾闻治世之道,莫大于礼乐。礼乐之用,莫切于传奇,何则?庸人孺子,目不识丁,而论以礼乐之义,则不可晓。一旦登场观剧,目击古忠孝者廉者义者,行且为之太息,为之不平,为之扼腕而流涕,亦... 乾隆时期,曲家宋廷魁在《介山记·或问》中说:"吾闻治世之道,莫大于礼乐。礼乐之用,莫切于传奇,何则?庸人孺子,目不识丁,而论以礼乐之义,则不可晓。一旦登场观剧,目击古忠孝者廉者义者,行且为之太息,为之不平,为之扼腕而流涕,亦不必问古人实有是事否,而触目感怀啼笑与俱,甚至引为佳话,据为口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乾隆时期 道德化 伦理 戏曲 文人 礼乐 治世 实有
原文传递
乾隆时期文化政策对文人历史剧创作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春晓 《戏剧文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96-101,共6页
乾隆时期,戏曲由于被视为历史的一部分或历史的载体,成为朝廷文化清算的重点对象。在严苛的文化政策与酷厉的"文字狱"之下,文人出于明哲保身的考虑,极少以史事为题材进行文学创作,导致历史剧不仅数量锐减,而且光华黯淡。一些... 乾隆时期,戏曲由于被视为历史的一部分或历史的载体,成为朝廷文化清算的重点对象。在严苛的文化政策与酷厉的"文字狱"之下,文人出于明哲保身的考虑,极少以史事为题材进行文学创作,导致历史剧不仅数量锐减,而且光华黯淡。一些戏曲家转而将目光投向文人阶层自身挖掘创作素材,寻求突破,然而事与愿违,收效甚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乾隆 文化政策 文人历史剧
原文传递
君师合一的圣主极权——略论乾隆内廷承应大戏的思想倾向
11
作者 王春晓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3-36,共4页
清代乾隆和嘉庆时期的内廷连台大戏是迄今可见的我国古代剧作中的巅峰之作。清廷御制承应大戏除备娱乐与礼乐之需外,更深赜的用意在于借场中傀儡以施劝惩,在宣扬"忠孝节义"的同时,将道统、文统均纳入政统的权辖之下,为其君师... 清代乾隆和嘉庆时期的内廷连台大戏是迄今可见的我国古代剧作中的巅峰之作。清廷御制承应大戏除备娱乐与礼乐之需外,更深赜的用意在于借场中傀儡以施劝惩,在宣扬"忠孝节义"的同时,将道统、文统均纳入政统的权辖之下,为其君师合一的皇权思想助威鼓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乾隆 内廷 承应大戏
原文传递
一篇精采的译文——读王佐良译《谈读书》 被引量:2
12
作者 杨志才 《中国翻译》 1983年第9期40-44,共5页
翻译是一门艺术。好的译文能惟妙惟肖地表达出原作的丰姿神采,给读者以美的享受,犹如阅读原著所得到的一般。王佐良同志翻译的《谈读书》,就是这样的一篇佳作。王国维论词,有所谓"隔"与"不隔"之说。翻译作品也存在... 翻译是一门艺术。好的译文能惟妙惟肖地表达出原作的丰姿神采,给读者以美的享受,犹如阅读原著所得到的一般。王佐良同志翻译的《谈读书》,就是这样的一篇佳作。王国维论词,有所谓"隔"与"不隔"之说。翻译作品也存在这个问题。什么是"不隔"?那就是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翻译的媒介,能跟读者相沟通,起共鸣。作者所写的景,所状的物,所抒的情,所发的议论,都能在译文中得到完全的再现,为读者心领神会,这就是"不隔"。近读王佐良翻译的《谈读书》,很受教益,感到它好就好在"不隔"上。现就这篇译文谈一点肤浅的体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读书 译文 翻译作品 王佐 译者 王国维 怡情 思想感情 原文 良同志
原文传递
斯威夫特在中国的译介与传播
13
作者 蒋永影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8-56,191,共10页
18世纪英国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提供了作者跨文化旅行的典型案例。外来文学的译介开启了晚清文学新视野,斯威夫特也伴着这股潮流而涌入。本文结合晚清、现代时期以及新时期以来三个阶段的文化语境,梳理了百年来斯威夫特在中国的译... 18世纪英国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提供了作者跨文化旅行的典型案例。外来文学的译介开启了晚清文学新视野,斯威夫特也伴着这股潮流而涌入。本文结合晚清、现代时期以及新时期以来三个阶段的文化语境,梳理了百年来斯威夫特在中国的译介传播情况,从中我们看到了斯威夫特在文学之外的更多可能性,也看到了外国作家在中国文学走向现代化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威夫特 中国 译介 传播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