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惠特曼城市生态诗学中的“道” 被引量:1
1
作者 马特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58-164,共7页
惠特曼的城市书写体现了其独特的城市生态诗学思想,蕴含着以"道"为核心的中国古典道家思想。惠特曼认为,城市中的人们应当遵从客观规律,道法自然,建立人类与自然、个体与他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达到"人乐"和"天乐... 惠特曼的城市书写体现了其独特的城市生态诗学思想,蕴含着以"道"为核心的中国古典道家思想。惠特曼认为,城市中的人们应当遵从客观规律,道法自然,建立人类与自然、个体与他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达到"人乐"和"天乐"的境界。在他的城市想象中,人类是整个生态系统中相连相通的普通一环。作为天地万物的一部分,人与万物皆为一体。惠特曼从事物本质出发,展现出人化了的自然与自然化了的人,在探寻人与自我之间生态关系的过程中,建构出物我合一的生态自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沃尔特·惠特曼 城市生态诗学 古典道家 物我为一
下载PDF
宗教意识·信仰皈依·福音文学-论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基督宗教文化描写
2
作者 马娃 刘贤汉 《芜湖师专学报》 2003年第2期37-40,共4页
本文简要描述基督宗教文化在中国当代文学发展中的流变,旨在提倡宗教宽容与文化多无论,并指出,在中国当代的道德和信仰的重新构建中,基督宗教文化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思想文化资源。
关键词 宗教意识 信仰皈依 中国 当代文学 基督教 宗教文化 道德 信仰 文学评论
下载PDF
《望春风》与格非的写作 被引量:13
3
作者 格非 王中忱 +6 位作者 解志熙 旷新年 孟悦 李旭渊 吕正惠 森冈优纪 叶纹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4-91,共18页
2017年7月15日—16日,清华大学中文系、清华大学文学创作与研究中心主办了清华大学"国际文学工作坊"(第一期),围绕"《望春风》与格非的写作"主题进行研讨。来自美国、日本、韩国、加拿大、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的近2... 2017年7月15日—16日,清华大学中文系、清华大学文学创作与研究中心主办了清华大学"国际文学工作坊"(第一期),围绕"《望春风》与格非的写作"主题进行研讨。来自美国、日本、韩国、加拿大、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的近20位学者参加了研讨。与会学者从各个角度对格非的创作尤其是《望春风》进行了严谨、细致、真率的文本解读。森冈优纪指出,《望春风》非常自然地在三种叙事方式之间灵活转换,在"知识分子叙事人面对古老的农村"这一主题上做出了全新的突破。解志熙认为,这部小说最吸引他的是作者借助文学想象对故乡的深情回顾,并且提出了"还有没有回故乡之路"的问题。吕正惠称赞格非文字有独特的魅力,恢复了中国古代文人特殊的表述方式,把中国古代传统和西方文学的叙事技巧融合起来。旷新年提出"农民可以说话吗"的问题,从"中国农民"的立场表述对中国现代主义的隔膜和困惑。孟悦则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视角分析小说,思考农耕文明消亡对生命的价值和意味的改变。叶纹同样关注小说中乡村的消逝,并分析了《望春风》与格非早期作品的差异,以及与世界文学的关联。李旭渊讨论了小说中对乌托邦的渴望与处女母亲的想象。王中忱强调《望春风》为读者提供了许多社会学、人类学、政治经济学著作无法提供的东西,凸显了小说的独特价值。在讨论过程中,格非就《望春风》的写作缘起、叙事动力和小说结构等与会者关注的问题做了回应,并讲述了"江南三部曲"与《望春风》的关联。为尽可能重现这场研讨会的原貌,现根据会议记录稿将重要发言整理刊发,供读者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望春风》 格非 叙事动力 小说结构 世界文学
原文传递
儒家利他主义、慷慨和正义:对全球化的回应 被引量:1
4
作者 沈清松 张志祥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2期40-45,共6页
儒家推己及人、恕者善推的"外推"步骤,可以视为各方差异或不同文明沟通的可行策略。"外推"是一种走出自我封闭、走向多元他者、从熟悉走向陌生的一种行动,可以分语言的外推、实践的外推、本体的外推三步骤为之。儒... 儒家推己及人、恕者善推的"外推"步骤,可以视为各方差异或不同文明沟通的可行策略。"外推"是一种走出自我封闭、走向多元他者、从熟悉走向陌生的一种行动,可以分语言的外推、实践的外推、本体的外推三步骤为之。儒学中的"恕"可诠释为一无私地走出自我封闭,走向多元他者的行动。"恕"可用"推"来诠释和实践。孔子尝谓"恕"可终身行之。人可不断外推,从自我到家庭,从家庭到社群,从社群到国家,从国家到天下,也就是所谓全球化世界。在全球化时代,通过发扬"仁"、"恕"所预设的原初慷慨,儒学必能复兴,而原初慷慨虽超越相互性,并不否认相互性,反而能整合并成全相互性。由"仁"生"义",由"义"生"礼",道德的正义优先于分配的正义。当儒学强调的"仁"所发展的相互性,能经由"恕"的外推而扩张,才能真正实现正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化 外推 原初慷慨 利他主义 正义
原文传递
“可视语音”:汉字革命与字母普遍主义在中国 被引量:6
5
作者 钟雨柔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90-203,208,共15页
汉字革命是20世纪中国文化与文学革命的重要一环。作为汉字革命的开端,罗马化运动标志着语音中心主义和字母普遍主义在中国的发生。本文以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赵元任的罗马化工作为线索,重审废除汉字的激进主张的理论源流、跨国际发展,... 汉字革命是20世纪中国文化与文学革命的重要一环。作为汉字革命的开端,罗马化运动标志着语音中心主义和字母普遍主义在中国的发生。本文以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赵元任的罗马化工作为线索,重审废除汉字的激进主张的理论源流、跨国际发展,以及随之带来的技术化书写观的结果。一方面,汉字字母化的进程高度契合殖民全世界的语音中心主义。另一方面,罗马化运动以支持改用拉丁罗马字母为前提,在追求可视语音,并与先进声音复制技术碰撞的过程中,出人意料地否定了字母普遍主义,提示重新思考书写意义的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元任 汉字革命 罗马化 可视语音 声谱仪 字母普遍主义
原文传递
人文研究如何触及生态危机 被引量:3
6
作者 孟悦 《文化与诗学》 2019年第2期2-24,共23页
这是孟悦教授"生态人文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系列讲座的第一讲。本讲主要在梳理生态批评和生态书写传统,面对当代地球体系和全球生态危机的基础上,提出一个核心问题,即如何从人文研究和文化思想史的角度,去讨论气候变迁、生物多... 这是孟悦教授"生态人文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系列讲座的第一讲。本讲主要在梳理生态批评和生态书写传统,面对当代地球体系和全球生态危机的基础上,提出一个核心问题,即如何从人文研究和文化思想史的角度,去讨论气候变迁、生物多样性丧失和其他地球生态危机?本讲指出,只有当人文研究反思相应认知方式以及连带的美学理论、真实观、写作方式和文学批评范畴,不再继续生产这些认知方式、思想观念和文化传统,人文研究者才算得上是开始从自己的领域面对和"解决"生态危机。在这个意义上,生态问题正是人文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批评 生态危机 资本世 人类世 人文研究
原文传递
儒家利他主义、慷慨和正义:对全球化的回应
7
作者 沈清松 《中国哲学年鉴》 2016年第1期299-300,共2页
全球化是一个跨越界域的历史进程。“外推”可作为一个透过构建有效对话来克服对立的工具。从词源上来说,这个词的含义是个人走出自己、迈向多元他者的行动,或超越自己熟悉的范畴,走向陌生领域,走向众多陌生人。现今不同文化传统和宗教... 全球化是一个跨越界域的历史进程。“外推”可作为一个透过构建有效对话来克服对立的工具。从词源上来说,这个词的含义是个人走出自己、迈向多元他者的行动,或超越自己熟悉的范畴,走向陌生领域,走向众多陌生人。现今不同文化传统和宗教之间所需的对话,应被理解为是相互外推的过程。在相互外推形式下的外推和对话,要比哈贝马斯理解为论辩的沟通行动更为重要。哈贝马斯的论点预设了先前外推的努力,即对于表达个人的论题来说,必须用他人的语言或他人能理解的语言来表达,如果没有这种努力,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互相理解和反思。哈贝马斯的四个理想主张,即可理解性、真理性、真诚性和正当性,在现实世界中根本行不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沟通行动 有效对话 利他主义 可理解性 哈贝马斯 真诚性 历史进程 全球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