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师专院校汉字文化课程思政元素的探索——以大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1
作者 李惠 《汉字文化》 2024年第20期52-54,共3页
汉字是世界上唯一传承至今的自源文字,经过五千多年的发展演变,其背后承载着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深入挖掘汉字背后的文化内涵是汉字文化课程的重要指标。近几年来,课程思政建设在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得如火如荼,把汉字文化课程中的思政元... 汉字是世界上唯一传承至今的自源文字,经过五千多年的发展演变,其背后承载着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深入挖掘汉字背后的文化内涵是汉字文化课程的重要指标。近几年来,课程思政建设在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得如火如荼,把汉字文化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大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探索汉字文化导读课程里的思政元素,从而推进我校本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字文化 思政元素 探索
原文传递
现当代文学作品的“红楼笔法”研究--以张爱玲小说为例
2
作者 王晓侠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98-101,共4页
目前学界对张爱玲及其作品的分散性研究较多,但张爱玲受传统文学的影响与创作中应用的研究却成果了了。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以“笔法”为切入点,将张爱玲研究与《红楼梦》研究相结合,分析“红楼笔法”对张爱玲小说语言、叙事方式与意境... 目前学界对张爱玲及其作品的分散性研究较多,但张爱玲受传统文学的影响与创作中应用的研究却成果了了。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以“笔法”为切入点,将张爱玲研究与《红楼梦》研究相结合,分析“红楼笔法”对张爱玲小说语言、叙事方式与意境营造的影响及应用。具体而言,张爱玲模仿、套用、描摹《红楼梦》的语言表达,借鉴其简约凝练的语言风格,赋予文章含蓄蕴藉、韵味深远的美感。在叙事层面,借鉴《红楼梦》的多元叙事视角与封闭的叙事结构,结合“镜子”“月亮”等意象营造出苍凉诗境,极大地扩展了小说的艺术效果,令人回味无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笔法 语言风格 叙事方式 意境营造 张爱玲小说
下载PDF
《诗经·国风》中的情与思--基于意象图式的解读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彦明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第7期22-23,共2页
意向图式理论是语言学的重要理论,后经学者不断研究,将其扩展到诗歌研究和文学批评领域,为诗歌研究提供了新思路。《诗经》是一部情与思的集大成之作。运用意象图式理论中的路径图式对《诗经·国风》中的部分篇目进行解读,可以使读... 意向图式理论是语言学的重要理论,后经学者不断研究,将其扩展到诗歌研究和文学批评领域,为诗歌研究提供了新思路。《诗经》是一部情与思的集大成之作。运用意象图式理论中的路径图式对《诗经·国风》中的部分篇目进行解读,可以使读者窥探诗人是如何通过文学创作表达自己内心世界以及文学创作与诗人对现实世界的认知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国风》 意象图式 路径图式
下载PDF
情境认知理论视域下高校现代汉语教学创新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彭志刚 《济南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第3期54-56,共3页
随着新课改理念在各个阶段教学中的渗透与实践,高等教育阶段的现代汉语教学也受到其影响,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多地考量学生的学习感受,并且依照此进行课程的改革。情境认知理论的研究与实践正是关注学生的学习感受,在教学中应用这一理论,... 随着新课改理念在各个阶段教学中的渗透与实践,高等教育阶段的现代汉语教学也受到其影响,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多地考量学生的学习感受,并且依照此进行课程的改革。情境认知理论的研究与实践正是关注学生的学习感受,在教学中应用这一理论,自然地将学生引入学习的氛围以及环境当中,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以及能力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境认知理论 高校现代汉语 教学创新
下载PDF
刘从善事的传承与流变
5
作者 万佳 《安康学院学报》 2020年第2期38-42,67,共6页
刘从善事自元代始有雏形,以后便在民间与文人中广泛流传。历经明清小说、戏曲的演绎,特别是《双螭璧》的出现,将这一故事发挥到极致。该故事至今仍有旺盛的生命力。本文以比较研究法,从历史演进的角度对刘从善事进行分析整合,明确了刘... 刘从善事自元代始有雏形,以后便在民间与文人中广泛流传。历经明清小说、戏曲的演绎,特别是《双螭璧》的出现,将这一故事发挥到极致。该故事至今仍有旺盛的生命力。本文以比较研究法,从历史演进的角度对刘从善事进行分析整合,明确了刘从善事在不同时代、不同文体之间具体的新变情况,梳理出刘从善事流变的轨迹,继以探讨同题材故事传承演进的规律。同时亦对刘从善事的外延进行了分析,揭示出它对其他故事形成所产生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从善事 传承 流变 杂剧 小说 传奇
下载PDF
庄严的消解与荒诞的重构——《起死》荒诞美探析
6
作者 万佳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9年第1期39-42,共4页
戏剧体小说《起死》是一部具有浓郁的荒诞色彩的作品,被鲁迅收入小说集《故事新编》。《起死》的人物戏拟、情节反转和环境营构都带有荒诞美,体现出明显的价值削平的特点和平板化色彩。可以说,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大师,已经自觉地在小... 戏剧体小说《起死》是一部具有浓郁的荒诞色彩的作品,被鲁迅收入小说集《故事新编》。《起死》的人物戏拟、情节反转和环境营构都带有荒诞美,体现出明显的价值削平的特点和平板化色彩。可以说,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大师,已经自觉地在小说创作中尝试"荒诞"这一西方文学技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死》 鲁迅 荒诞美 消解 重构
下载PDF
原乡情结与人际情结绾合下的一曲还乡悲歌——芦焚《一吻》的文本分析
7
作者 万佳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第1期47-51,共5页
中国文学有对故乡言说的传统,作家们也赋予故乡多重旨归。果园城是芦焚文学创作的一方天地,是他精神想象的故土。从社会现实和人性选择的角度来看,《一吻》的还乡书写是原乡情结与人际情结绾合下的一种精神诉求,有助于提升小说的艺术力... 中国文学有对故乡言说的传统,作家们也赋予故乡多重旨归。果园城是芦焚文学创作的一方天地,是他精神想象的故土。从社会现实和人性选择的角度来看,《一吻》的还乡书写是原乡情结与人际情结绾合下的一种精神诉求,有助于提升小说的艺术力量。同时,《一吻》所选择的初恋的文学话题,冲破了阅读的时间阻隔,获得了宽阔的话语空间,是小说能进行当代延伸的一个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吻》 还乡 原乡情结 人际情结 蔡格尼克效应
下载PDF
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民俗学意识解析
8
作者 万佳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第4期23-24,共2页
中国文学作品中的民俗学意识,经历了由"神话传说"到"关注现实"的漫长发展历程,而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民俗学意识,正是社会现实的典型反映,与时代背景、社会现实、思想冲突等存在息息相关的联系,是当时社会的人性化折... 中国文学作品中的民俗学意识,经历了由"神话传说"到"关注现实"的漫长发展历程,而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民俗学意识,正是社会现实的典型反映,与时代背景、社会现实、思想冲突等存在息息相关的联系,是当时社会的人性化折射.民俗文学意识还存在着感性民俗学意识(即直观美学意识)和理性民俗学意识(即深入思考意识)两种基本形式.有效观照文学作品中的民俗学意识的发展进程和存在形式,有助于消除目前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中对于民俗学的偏见和认知误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当代文学 民俗学意识 人性化 理性 感性
下载PDF
《诗经》隐喻的容器图式解读
9
作者 李彦明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0年第4期59-61,共3页
认知语言学认为,意象图式理论可以分析隐喻、认识隐喻。基于此,运用意象图式理论中的容器图式对《诗经》婚姻诗和亲情诗的隐喻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在古代先民的认知中,婚姻家庭的相关隐喻与百姓对于容器的感知息息相关,婚姻家庭是承载女... 认知语言学认为,意象图式理论可以分析隐喻、认识隐喻。基于此,运用意象图式理论中的容器图式对《诗经》婚姻诗和亲情诗的隐喻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在古代先民的认知中,婚姻家庭的相关隐喻与百姓对于容器的感知息息相关,婚姻家庭是承载女子的容器;亲情与思乡之愁,与百姓对于液体的感知息息相关,亲情与思念类似于流动的液体,源源不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婚姻诗 亲情诗 隐喻 容器图式
下载PDF
试析诗歌意境审美空间的构成及其特征
10
作者 梁建平 《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第4期93-96,共4页
诗歌意境的审美空间,是诗人在诗歌中运用相互联系的具体意象,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并通过暗示、象征、比喻等手法所创造的万物跃动、精力弥满、情思绵长的辽阔深远的艺术世界。这一审美空间,是诗人将自己对世界之美的发现、生命之美的体... 诗歌意境的审美空间,是诗人在诗歌中运用相互联系的具体意象,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并通过暗示、象征、比喻等手法所创造的万物跃动、精力弥满、情思绵长的辽阔深远的艺术世界。这一审美空间,是诗人将自己对世界之美的发现、生命之美的体验、内心之情的激荡的艺术呈现。它既凸显出人的生存困境,更表现出人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和对高洁品性的坚守。诗人只有在诗歌的意境中创造出美的审美空间,方能更深入地表现自己的精神世界;而读者唯有在诗歌的意境中体验到美的审美空间,才能更丰富地感受到生命情感的美好与真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 意境 意象 审美空间
下载PDF
面向阐释学的文学理论发展探究
11
作者 梁建平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第9期35-36,共2页
文学理论在逐渐与阐释学进行深入融合的过程中,从研究基本问题逐渐发展至研究具体问题,对文学的理解也从最初的有限性逐步发展至无限性,并开始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未来,面向阐释学的文学理论还将在继续对相关基本知识进行统一明确的基... 文学理论在逐渐与阐释学进行深入融合的过程中,从研究基本问题逐渐发展至研究具体问题,对文学的理解也从最初的有限性逐步发展至无限性,并开始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未来,面向阐释学的文学理论还将在继续对相关基本知识进行统一明确的基础上,确定文学理论的研究意义并高度关注文学价值评价,从而真正推动我国文学理论实现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阐释学 文学理论 发展历程
下载PDF
审美视角下的文学理论教学困境与对策探究
12
作者 梁建平 《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第5期87-89,共3页
在新时期师范专科学校的文学理论教学中,传统教学重理论、重逻辑且将教学目的工具化,存在着学生、教师、教材诸方面的局限所形成的困境。而突破困境的关键,在于强化学生的审美体验。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要汲取中国传统文化重视生命体验... 在新时期师范专科学校的文学理论教学中,传统教学重理论、重逻辑且将教学目的工具化,存在着学生、教师、教材诸方面的局限所形成的困境。而突破困境的关键,在于强化学生的审美体验。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要汲取中国传统文化重视生命体验的精髓,可以通过"起于兴""行于诗""成于理"三个层面来引领学生品味生命的诗意,陶冶性情,滋养性灵,让学生带着丰沛浓烈的审美情感行进在文学与文学理论的世界,感受文学理论中那些理性的原理、规律背后,都蕴含着无数文学作品中活泼泼的趣味情致和崇高的生命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理论 教学目的 教学困境 审美体验
下载PDF
试析古代诗歌中“苔”意象的形成及其意蕴
13
作者 梁建平 《汉字文化》 2023年第14期43-45,共3页
“苔”意象是中国古代诗歌中一个重要的意象。它是由中华民族深厚的精神文化和独特的审美体验孕育而成,并在历代诗人的诗歌创作中积淀了丰富的文化意蕴和审美意蕴。诗人在诗歌中运用“苔”意象,或抒发仕途不遇的忧怨哀伤;或寄寓信守节... “苔”意象是中国古代诗歌中一个重要的意象。它是由中华民族深厚的精神文化和独特的审美体验孕育而成,并在历代诗人的诗歌创作中积淀了丰富的文化意蕴和审美意蕴。诗人在诗歌中运用“苔”意象,或抒发仕途不遇的忧怨哀伤;或寄寓信守节操的高洁情志;或表现怡情自然的闲雅情怀;或传递怀人悼亡、吊古伤今的叹惋惆怅;或表达在静默观照中的自我超越与哲理思考……“苔”意象的独特形象和丰富意蕴是中国古代诗歌意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诗歌的创作与欣赏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 “苔”意象 意蕴
原文传递
《诗经》与《楚辞》中的女性形象异同探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胡永明 《汉字文化》 2020年第23期59-60,共2页
《诗经》是中国文学史第一部诗歌总集,又名"诗三百",一共收录了305首诗,其中包括160首15国风,31首大雅,74首小雅,40首颂。15国风是15个诸侯国的民谣,大雅和小雅是周王朝统治区内的音乐,颂是统治者用于祭祀的乐歌。《楚辞》是... 《诗经》是中国文学史第一部诗歌总集,又名"诗三百",一共收录了305首诗,其中包括160首15国风,31首大雅,74首小雅,40首颂。15国风是15个诸侯国的民谣,大雅和小雅是周王朝统治区内的音乐,颂是统治者用于祭祀的乐歌。《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屈原的《离骚》,因此后人又称《楚辞》为"骚"。《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并称为"风骚",泛指诗文与才华。在《诗经》和《楚辞》中,均有独特的女性形象,两部作品的女性形象存在明显的异同,本文将举例分析《诗经》与《楚辞》的女性形象异同,希望能为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工作提供参考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楚辞》 女性形象
原文传递
抖音APP中流行歌曲歌词的零度与偏离
15
作者 张杰 《汉字文化》 2019年第18期55-56,共2页
零度和偏离是修辞学中很重要的两个概念,流行歌曲歌词的创作者为了追求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往往自觉地临时打破语言规范(零度),偏离语言规范。本文以抖音APP中比较流行的、出现频率较高的歌曲为例,运用修辞学中的四个世界的零度与偏离... 零度和偏离是修辞学中很重要的两个概念,流行歌曲歌词的创作者为了追求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往往自觉地临时打破语言规范(零度),偏离语言规范。本文以抖音APP中比较流行的、出现频率较高的歌曲为例,运用修辞学中的四个世界的零度与偏离分析其歌词,即语言世界、物理世界、文化世界、心理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词 四个世界 零度 偏离
原文传递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的种类及特征解析
16
作者 姚娟 《汉字文化》 2020年第24期22-23,共2页
在古代汉语当中,宾语前置是一种比较特殊且常见的语言结构,也就是将宾语放在谓语之前,意义在于让语句押韵,更顺口。当我们用现代语言去翻译应用了宾语前置方法的古文时,需要调整语序。文章先阐述了当前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的研究现状,然后... 在古代汉语当中,宾语前置是一种比较特殊且常见的语言结构,也就是将宾语放在谓语之前,意义在于让语句押韵,更顺口。当我们用现代语言去翻译应用了宾语前置方法的古文时,需要调整语序。文章先阐述了当前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的研究现状,然后重点分析古代汉语中宾语前置的主要种类,结合例子对这些种类的特点进行分析,最后对古代汉语宾语前置句存在的原因和意义进行了研究,希望能为古代汉语的阅读理解和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汉语 宾语前置 种类 特征
原文传递
贾平凹小说的乡村世界及其人物形象分析
17
作者 梁建平 《汉字文化》 2020年第23期121-122,共2页
在贾平凹的小说中,他对于乡村世界的认知是非常深刻的,在他的小说中无不浸淫着他对乡村世界的解读,他对乡村世界的理解甚至偏爱。在贾平凹的乡村世界中,人物形象是非常立体生动的,但每一个人物形象都浓缩着贾平凹对乡村世界的认识。贾... 在贾平凹的小说中,他对于乡村世界的认知是非常深刻的,在他的小说中无不浸淫着他对乡村世界的解读,他对乡村世界的理解甚至偏爱。在贾平凹的乡村世界中,人物形象是非常立体生动的,但每一个人物形象都浓缩着贾平凹对乡村世界的认识。贾平凹对这些人物和乡村世界的书写既体现出他对乡村衰落的担忧,也展示出他对乡村出路可能性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平凹小说 乡村世界 人物形象 分析
原文传递
山西朔州方言中词类后缀“了”的用法研究
18
作者 李彦明 《汉字文化》 2022年第13期116-119,共4页
山西朔州方言助词“了”有一类特殊用法,即助词“了”可放在普通名词、动词、量词、形容词等后面做后缀,使这类词变成新的名词。文章将山西朔州方言后缀“了”与现代汉语后缀“子”的用法进行对比后得出以下结论:山西朔州方言中后缀“... 山西朔州方言助词“了”有一类特殊用法,即助词“了”可放在普通名词、动词、量词、形容词等后面做后缀,使这类词变成新的名词。文章将山西朔州方言后缀“了”与现代汉语后缀“子”的用法进行对比后得出以下结论:山西朔州方言中后缀“了”主要用于在朔州方言中替代构词后缀“子”,朔州方言从不用“子”做后缀。经过研究和分析,这里的“了”既不同于现代汉语中助词动态助词“了1”也不同于事态助词“了2”。文章在此研究基础之上,分析了以上现象的语音成因,以期丰富方言中“了”的用法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缀
原文传递
先秦文学中的儒家散文文学表现及历史性发展研究
19
作者 李露菲 《汉字文化》 2024年第20期64-66,共3页
儒家散文是先秦文学的重要内容,其丰富的文学表现力为先秦文学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儒家散文以《论语》《孟子》《荀子》为代表,文学题材广泛,以反映现实面貌与社会问题为主,笔调酣畅,语言表现技巧巧妙,层次清晰,为中国文学发展指明... 儒家散文是先秦文学的重要内容,其丰富的文学表现力为先秦文学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儒家散文以《论语》《孟子》《荀子》为代表,文学题材广泛,以反映现实面貌与社会问题为主,笔调酣畅,语言表现技巧巧妙,层次清晰,为中国文学发展指明方向。本文研究先秦文学儒家散文,根据儒家散文文学表现探讨《论语》《孟子》《荀子》的历史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文学 儒家散文 文学表现 历史性发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