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53篇文章
< 1 2 7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8吉林大学考古学术论坛——文化遗产研究”会议召开
1
作者 张礼艳 《博物馆研究》 2008年第4期91-91,共1页
2008年10月,由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举办的“2008吉林大学考古学术论坛一文化遗产研究”于10月17—18日在长春市吉林大学召开。本次会议旨在为学术界在文化遗产研究方面提供一个交流和学习的平台,促进相关领域的学者深入开展文化... 2008年10月,由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举办的“2008吉林大学考古学术论坛一文化遗产研究”于10月17—18日在长春市吉林大学召开。本次会议旨在为学术界在文化遗产研究方面提供一个交流和学习的平台,促进相关领域的学者深入开展文化遗产研究,推动我国的文化遗产研究和保护事业向前发展。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办事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天津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武汉博物馆、南京市明孝陵博物馆、沈阳故宫博物馆、吉林省博物院、伪满皇宫博物院、吉林省白城市博物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遗产 吉林大学 学术论坛 考古 中国国家博物馆 会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下载PDF
辽金元瓷器的整合研究——记2010吉林大学考古学术论坛
2
《国际学术动态》 2011年第4期23-25,共3页
2010年8月6-7日,2010吉林大学考古学术论坛一辽金元瓷器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长春召开。此次研讨会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吉林大学文学院主办,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协办。本次研讨会的学术负责人为... 2010年8月6-7日,2010吉林大学考古学术论坛一辽金元瓷器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长春召开。此次研讨会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吉林大学文学院主办,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协办。本次研讨会的学术负责人为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彭善国教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学术研讨会 吉林大学 文物考古 论坛 瓷器 整合 人文社会科学
下载PDF
陕西泉护村古代黄牛的分子考古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蔡大伟 胡松梅 +2 位作者 孙洋 王炜林 周慧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16-120,共5页
我们对陕西泉护村遗址出土的距今3000年左右的8个黄牛遗骸进行了线粒体DNA分析,成功地获得了5个古代黄牛序列。泉护村黄牛由T3和T4世系组成,其中T3世系占统治地位(80%)。中介网络分析,泉护村黄牛与5个北方早期青铜时代遗址古代黄牛密切... 我们对陕西泉护村遗址出土的距今3000年左右的8个黄牛遗骸进行了线粒体DNA分析,成功地获得了5个古代黄牛序列。泉护村黄牛由T3和T4世系组成,其中T3世系占统治地位(80%)。中介网络分析,泉护村黄牛与5个北方早期青铜时代遗址古代黄牛密切相关,极有可能来自上述地区。此外,主成分分析表明泉护村黄牛与现代中国北方组黄牛的遗传关系最近,遗传结构呈现连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牛 普通牛 瘤牛 古DNA 线粒体DNA
下载PDF
中国边疆地区古代居民DNA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朱泓 张全超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86-92,共7页
将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于考古学研究而形成的新兴的分支学科———分子考古学,利用分子研究技术,对出土的古代可研究对象进行分子水平的分析和研究。分子考古学对解决人类的起源、迁徙,动、植物的家养与驯化过程以及农业的起源和早... 将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于考古学研究而形成的新兴的分支学科———分子考古学,利用分子研究技术,对出土的古代可研究对象进行分子水平的分析和研究。分子考古学对解决人类的起源、迁徙,动、植物的家养与驯化过程以及农业的起源和早期发展等重大考古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考古DNA实验室自1998年成立以来,先后对内蒙古、辽宁、吉林、河南、河北、新疆、青海等地多批古代人类遗骸进行了古DNA的提取和分析,初步建立了中国边疆地区古代居民的基因库,为研究中国边疆地区古代居民的人群构成、迁徙模式、混杂程度以及文化的传承与交流等问题,提供了宝贵的遗传学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边疆地区 古代居民 古DNA 分子考古学
下载PDF
近年科尔沁沙地新石器时代考古发现与研究的新进展 被引量:3
5
作者 朱永刚 陈醉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6-82,197,共7页
科尔沁沙地介于辽西、松嫩、吉长和下辽河几个考古文化区之间,新石器时代这里是连接内蒙古东部与东北地区不同区系考古文化的交汇地带,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但以往考古工作十分薄弱。近年来在这一地区开展的一系列考古调查和大规模发掘,尤... 科尔沁沙地介于辽西、松嫩、吉长和下辽河几个考古文化区之间,新石器时代这里是连接内蒙古东部与东北地区不同区系考古文化的交汇地带,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但以往考古工作十分薄弱。近年来在这一地区开展的一系列考古调查和大规模发掘,尤其是多项重大考古发现,使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学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据目前掌握的材料,已初步建立起的编年序列共识别9类文化遗存,可划分六个时段。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各类遗存文化内涵的分析及其动态分布范围的考察,探讨了区域考古学文化的特点和处于多边文化格局中的区位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尔沁沙地 新石器时代 编年序列 分布 区位
下载PDF
赤峰市魏家窝铺遗址2010-2011年出土动物的考古学研究 被引量:10
6
作者 陈全家 张哲 《草原文物》 2017年第1期104-114,共11页
魏家窝铺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区文钟镇魏家窝铺村东北约2公里处的丘陵台地上,是内蒙古目前发现的规模较大、保存最完整、发掘面积最大的红山文化时期聚落遗址。2009年7月初到9月底、2010年7月初到10月初与2011年7月2日到10... 魏家窝铺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区文钟镇魏家窝铺村东北约2公里处的丘陵台地上,是内蒙古目前发现的规模较大、保存最完整、发掘面积最大的红山文化时期聚落遗址。2009年7月初到9月底、2010年7月初到10月初与2011年7月2日到10月21日,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组成联合考古队,先后三次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了大量的遗迹和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魏家窝铺 红山文化 动物骨骼
下载PDF
中国边疆地区汉代以后古人骨的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朱泓 周慧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18-123,共6页
近年来,在新疆、辽宁、吉林、黑龙江、青海和内蒙古等地出土了一些有关古代车师、鲜卑、高句丽、渤海、吐蕃和契丹等族的人骨资料。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承担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课题组对这些古人骨资料进行... 近年来,在新疆、辽宁、吉林、黑龙江、青海和内蒙古等地出土了一些有关古代车师、鲜卑、高句丽、渤海、吐蕃和契丹等族的人骨资料。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承担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课题组对这些古人骨资料进行了体质人类学和分子考古学研究,取得了一批重要的学术成果,填补了多项该领域学术研究的空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边疆 汉代以后 古代人骨 体质人类学 分子考古学
下载PDF
GIS在环境考古研究中应用的若干案例 被引量:10
8
作者 滕铭予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96-102,共7页
具有空间数据管理和空间数据分析功能的G IS,是环境考古学研究的重要手段。运用G IS对遗址的空间位置与环境间的关系以及遗址域进行定量分析,可研究古代遗址的分布模式,人类对不同资源的开发过程,以及对应环境变化的生存策略;对不同类... 具有空间数据管理和空间数据分析功能的G IS,是环境考古学研究的重要手段。运用G IS对遗址的空间位置与环境间的关系以及遗址域进行定量分析,可研究古代遗址的分布模式,人类对不同资源的开发过程,以及对应环境变化的生存策略;对不同类型的遗址进行可视域分析,可研究遗址的功能及其在区域中的地位;对遗址的分布模式与资源间关系进行分析,可以研究社会不同人群对资源的控制以及社会等级的划分及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环境考古 空间分析 研究个案
下载PDF
京、津、保地区夏时期考古学文化研究的讨论与思考 被引量:2
9
作者 段天璟 唐淼 祝立业 《文物春秋》 2008年第6期6-10,共5页
本文回顾了学界对京、津、保地区夏时期考古学文化的研究与讨论。在总结以往考古发现的基础上,找到了一些新的线索,进一步证实了雪山二期文化不是燕山以南地区夏时期考古学文化遗存的源头,京、津地区考古学文化的主体是北方的夏家店下... 本文回顾了学界对京、津、保地区夏时期考古学文化的研究与讨论。在总结以往考古发现的基础上,找到了一些新的线索,进一步证实了雪山二期文化不是燕山以南地区夏时期考古学文化遗存的源头,京、津地区考古学文化的主体是北方的夏家店下层文化,保定地区则为先商文化,该地区作为南北方文化的重要交流孔道和文化交流的前沿地带,在南、北、西方考古学文化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多元的文化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地区 夏时期 先商文化 夏家店下层文化
下载PDF
史前玉器工艺的实验考古研究之一——不同线切割方式的痕迹特征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闯 李海波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3期139-144,共6页
线切割技术是史前玉器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开展模拟实验,明确了线切割的三种不同切割方式,即单人双手拉切、双人对拉和弓锯切割,遗留在玉器表面的痕迹特征以及切割效能存在明显的区别。结合实验数据和分析结果,与史前考古出土玉器... 线切割技术是史前玉器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开展模拟实验,明确了线切割的三种不同切割方式,即单人双手拉切、双人对拉和弓锯切割,遗留在玉器表面的痕迹特征以及切割效能存在明显的区别。结合实验数据和分析结果,与史前考古出土玉器进行比对,以此验证史前时期人们在制作玉器过程中,不仅使用了三种线切割方式,而且能够根据玉料特点来选择采用哪种适合的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前玉器 实验考古 线切割技术 痕迹特征
下载PDF
三位中国考古学家类型学研究之比较 被引量:7
11
作者 陈畅 《四川文物》 2005年第6期87-92,共6页
李济、苏秉琦、邹衡三位考古学家及其代表作对中国考古学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三位先生及其代表作中所体现的考古类型学方法的异同,从个体社会化差异方面探讨造成学术研究方面差别的角度来看,现实考古工作和研究中应尽量排除历史过程... 李济、苏秉琦、邹衡三位考古学家及其代表作对中国考古学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三位先生及其代表作中所体现的考古类型学方法的异同,从个体社会化差异方面探讨造成学术研究方面差别的角度来看,现实考古工作和研究中应尽量排除历史过程和因果关系的影响,更加体现人本主义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济 苏秉琦 邹衡 考古类型学
下载PDF
古代人骨的分子考古学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2
12
作者 常娥 朱泓 《南方文物》 2008年第2期16-19,共4页
本文重点讨论分子生物学在考古学研究中的应用。根据对人类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在以研究人类的起源和进化为首要任务的人类学研究领域,由于现代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方法的应用,为人类学的发展提供了科学可信的研究方法和具发展前景的研究... 本文重点讨论分子生物学在考古学研究中的应用。根据对人类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在以研究人类的起源和进化为首要任务的人类学研究领域,由于现代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方法的应用,为人类学的发展提供了科学可信的研究方法和具发展前景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遗骸 古DNA 分子考古学
下载PDF
古DNA分析技术在考古学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3
作者 常娥 《文物春秋》 2004年第1期22-31,共10页
保留在古代生物遗骸中的遗传物质DNA是一种重要的遗传学资源,古DNA分析技术在考古学中的成功运用已成为一个新兴的考古学研究领域,将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于考古学的研究中而形成的一个新兴的分支学科——分子考古学,即指利用分子生... 保留在古代生物遗骸中的遗传物质DNA是一种重要的遗传学资源,古DNA分析技术在考古学中的成功运用已成为一个新兴的考古学研究领域,将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于考古学的研究中而形成的一个新兴的分支学科——分子考古学,即指利用分子生物学研究技术,对出土的古代可研究对象进行分子水平的分析和研究。分子考古学在解决人类的起源与迁徙、动植物的家养和驯化过程、及农业的起源和早期发展等重大考古学问题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时古DNA分析技术及其在考古学上的应用进行了综合论述,特别是对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考古DNA实验室在近年来所取得的新进展做了系统的回顾和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学 DNA分析技术 分子生物学技术 古代生物遗骸 历史文化
下载PDF
考古学研究的问题来自哪里? 被引量:3
14
作者 陈胜前 《南方文物》 2013年第2期94-100,112,共8页
问题通常是研究的中心,而考古学研究的问题来自哪里却长期困扰着中国考古学研究者以及即将进入研究领域的学生,因此有必要梳理考古学研究问题的形式、内容、来源与背景关联。文章侧重指出考古学研究的问题来自于考古学"透物见人&qu... 问题通常是研究的中心,而考古学研究的问题来自哪里却长期困扰着中国考古学研究者以及即将进入研究领域的学生,因此有必要梳理考古学研究问题的形式、内容、来源与背景关联。文章侧重指出考古学研究的问题来自于考古学"透物见人"多层次推理的过程,我们需要从外在与内在的关联之中来审视考古学所研究的问题,唯有如此,考古学研究的问题才可能丰富精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学理论 问题 范式 透物见人 考古材料
下载PDF
重庆奉节先秦时期考古的主要收获——来自长江三峡库区的两个考古学个案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赵宾福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95-101,共7页
20世纪90年代以前,重庆市奉节县的考古工作基本上属于空白。近十年来,配合三峡工程建设,考古工作者对该县三峡水库淹没区地下文物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和发掘,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其中先秦时期的重要考古收获主要有二:一是通过对三... 20世纪90年代以前,重庆市奉节县的考古工作基本上属于空白。近十年来,配合三峡工程建设,考古工作者对该县三峡水库淹没区地下文物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和发掘,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其中先秦时期的重要考古收获主要有二:一是通过对三个遗址的调查和发掘,辨识出了五种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存,第一次建立了奉节县先秦时期考古学文化的编年坐标,也为整个重庆三峡库区的先秦考古研究提供了一把可供比照的标尺。二是找到并确认了川东地区的第一个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老关庙下层文化,这一发现不仅填补了该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的空白,而且为进一步研究整个重庆三峡库区的新石器文化搭建了一个认识和讨论问题的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考古 重庆市奉节县 先秦文化编年 老关庙下层文化研究
下载PDF
现代中国环境考古研究模式的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萌 《南方文物》 2012年第1期124-131,共8页
本文将1987年以来的中国环境考古研究称为"现代中国环境考古研究",并将之归纳为"考古地理的环境考古研究模式"、"文化历史环境考古研究模式"和"资源环境考古研究模式"。本文对这三种研究模式... 本文将1987年以来的中国环境考古研究称为"现代中国环境考古研究",并将之归纳为"考古地理的环境考古研究模式"、"文化历史环境考古研究模式"和"资源环境考古研究模式"。本文对这三种研究模式的合理性进行了分析。接下来,从考古学的基本理论假设出发,指出环境考古学、文化历史考古学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继承关系,中国环境考古研究的最大问题是核心概念的不匹配。最后,通过考察西方环境考古研究和考古学史,本文提出应该用文化适应,即"考古学中的文化"取代考古学文化而将之作为核心概念进行环境考古研究,让中国环境考古摆脱文化历史考古学概念体系的束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考古研究模式 考古学文化 适应 核心概念
下载PDF
草原丝绸之路考古学研究的新收获——评《金银器与草原丝绸之路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立新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5期141-144,共4页
张景明教授所著的《金银器与草原丝绸之路研究》,从中国北方草原地区出土的金银器入手,论述金银器在草原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以及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南方文化、西方文化交流的状况,提出草原丝绸之路不仅是沟通东西方文化交流的... 张景明教授所著的《金银器与草原丝绸之路研究》,从中国北方草原地区出土的金银器入手,论述金银器在草原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以及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南方文化、西方文化交流的状况,提出草原丝绸之路不仅是沟通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纽带,还是连接南北方文化交流的桥梁等一系列学术观点。可谓是"草原丝绸之路"考古学专题研究方面取得的一项重要收获,在一定程度上拓宽草原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研究领域,对探索草原文明的发展历程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对于当今"一带一路"的深入实施乃至"草原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银器 草原丝绸之路 文化交流 新收获
下载PDF
GIS在西拉木伦河以南地区环境考古研究中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7
18
作者 滕铭予 《内蒙古文物考古》 2007年第1期81-105,封3,共25页
  西拉木伦河源于内蒙古赤峰地区克什克腾旗西南部,向东流过赤峰地区中部,由西南而来的老哈河在赤峰地区东端汇人西拉木伦河,继而向东流入通辽地区开鲁县后称西辽河.西拉木伦河将赤峰地区分为南北两区,赤峰地区所属的10个旗县市中,林...   西拉木伦河源于内蒙古赤峰地区克什克腾旗西南部,向东流过赤峰地区中部,由西南而来的老哈河在赤峰地区东端汇人西拉木伦河,继而向东流入通辽地区开鲁县后称西辽河.西拉木伦河将赤峰地区分为南北两区,赤峰地区所属的10个旗县市中,林西县、巴林右旗、阿鲁科尔沁旗、巴林左旗等4个旗县分布在西拉木伦河以北,其中前3个旗县都以西拉木伦河为其南界;赤峰市三区、敖汉旗、喀喇沁旗、宁城县和翁牛特旗等7个旗县区分布在西拉木伦河以南,翁牛特旗以西拉木伦河为界与林西县、巴林右旗、阿鲁科尔沁旗为邻;位于赤峰地区西部的克什克腾旗则横跨西拉木伦河两岸(图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拉木伦河 GIS 考古工作 夏家店上层文化 兴隆洼文化 考古学文化 小河西文化 汉时期 红山文化 栗褐土
下载PDF
二十世纪辽代考古的发现与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彭善国 《内蒙古文物考古》 2006年第1期79-83,共5页
关键词 考古工作 辽代 庆陵 耶律羽之 陶瓷器 契丹人 砖室墓 缸瓦窑 家族墓地 赵德钧
下载PDF
沉船考古与瓷器外销——以“碗礁Ⅰ号”资料为中心 被引量:3
20
作者 吕军 《博物馆研究》 2007年第3期62-65,共4页
水下(沿船)考古,在国际上诞生于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目前已经发展成为考古学的分支之一。我国的水下考古,则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目前,已经在广东正式建立了水下考古基地,而且还建立了国家级相关机构——中国水下考古研究中心。20年来... 水下(沿船)考古,在国际上诞生于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目前已经发展成为考古学的分支之一。我国的水下考古,则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目前,已经在广东正式建立了水下考古基地,而且还建立了国家级相关机构——中国水下考古研究中心。20年来,我国水下考古事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开展的项目十数项。本文仅以"碗礁Ⅰ号"沉船资料为例,通过出水瓷器品种、器形以及装饰风格等方面特征的分析,主要探讨当时景德镇瓷业生产和海上"陶瓷之路"贸易情况以及清代瓷器外销路线等相关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下考古 沉船瓷器 清代外销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