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庆地震台网近震震级偏差分析与校正 被引量:2
1
作者 袁卫红 戴佩新 +2 位作者 杜江 朱镇 王宇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2年第2期27-31,共5页
选取大庆地震台网2002—2009年近震报告资料,以《黑龙江省地震目录》给出的震级为标准,进行震级偏差统计。按地区分段校正后,震级精度明显提高。
关键词 大庆地震台网 井下摆 震级偏差 台站校正值
下载PDF
大庆台网记录地震震相滞后问题的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王凤贤 魏小虹 +3 位作者 关玉辉 王玉先 杜伟 袁卫红 《东北地震研究》 1999年第3期30-37,共8页
本文主要分析了大庆台网记录地震Pg震相滞后的现象,探讨了大庆台网Pg震相的滞后程度及引起震相滞后的原因.
关键词 震相滞后 速度 速度模型 地震 地震数据
下载PDF
周期-频度谱方法在大庆台网数字化地震记录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2
3
作者 孟宪森 关玉辉 +3 位作者 朱玉文 潘国忱 魏晓红 姜永忱 《东北地震研究》 1997年第2期7-12,共6页
论述了周期-频度谱方法在分析数字化地震记录中的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对识别各类振动的性质较为有效。
关键词 周期-频度谱 地震记录 地震数据 地震台网
下载PDF
大庆林甸县M5.1地震序列尾波Q_c值特征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刘长生 魏晓红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5年第1期15-20,共6页
基于Sato单次散射模型,利用黑龙江省大庆数字化测震台网近场数字地震波形记录资料,分析计算2005年7月25日大庆林甸M5.1地震后地壳介质的尾波Qc值变化,拟合Qc值与频率之间的依赖关系,为Qc=36.58±8.67f(0.9787±0.0837)。对大庆... 基于Sato单次散射模型,利用黑龙江省大庆数字化测震台网近场数字地震波形记录资料,分析计算2005年7月25日大庆林甸M5.1地震后地壳介质的尾波Qc值变化,拟合Qc值与频率之间的依赖关系,为Qc=36.58±8.67f(0.9787±0.0837)。对大庆地区2005年7月至2006年2月的余震序列尾波Qc值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主震后该序列尾波Qc值发生显著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TO模型 尾波流逝时间 地震序列 尾波QC值
下载PDF
大庆台网地壳速度模型初步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凤贤 魏小虹 +2 位作者 王玉先 李波 彭春红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03年第4期75-79,共5页
采用两种方法,分别利用VSP测井资料确定沉积层的P、S波波速,利用牡丹江爆破观测资料确定黑龙江省及其邻区的地壳速度结构,再将两个结果综合起来,作为大庆台网的地壳速度模型,并与J-B走时表进行了比较。
关键词 大庆台网 地壳 速度模型 定位精度 VSP测井 波速 震相数据
下载PDF
朝阳沟地震子台爆破事件的判定
6
作者 魏小虹 傅维洲 +2 位作者 封明军 王玉先 周忠伟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1年第1期25-28,共4页
对大庆地震台网朝阳沟子地震台单台记录到的大量事件,从发生时间规律、记录波形特征与频谱特征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最终判定这些事件是爆破事件。结合大庆油田地区爆破作业较多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判别事件性质的建议。
关键词 朝阳沟地震子台 记录事件 判定 爆破
下载PDF
大庆台网震级测定偏差研究
7
作者 孟宪森 朱玉文 +3 位作者 关玉辉 姜永忱 魏晓虹 潘国忱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1997年第3期61-64,共4页
对大庆台网深井摆和DK-1仪器测定的震级偏差进行了研究。发现井下摆测定震级偏低,原因主要是井下摆记录穿透波缺少地面反射产生的二倍效应。DK-1测定震级偏高,产生偏差原因有两点:冲积层谐振引起地动位移放大;
关键词 震级 偏差 地震观测 地震台 大庆油田
下载PDF
大庆台网观测效果分析与振动事件研究
8
作者 孟宪森 朱玉文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1993年第5期60-65,共6页
应用周期-频度谱和复查分析等方法对大庆台网观测资料进行详细研究,从而取得了对台网的监测能力、某些小事件的性质等问题的明确认识.
关键词 地震周期 地震观测
下载PDF
2005年林甸Ms5.1地震的震源深度 被引量:1
9
作者 陈均亮 蒋鸿亮 +3 位作者 李忠权 李波 林春华 朱德丰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08-113,118,共6页
关键词 松辽盆地 林甸地震 震源深度 时深转换 深大断裂
下载PDF
2005年7月25日黑龙江省林甸5.1级地震——地下流体前兆异常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孔令昌 王桂清 +6 位作者 王志敏 赵佳 赵宜 范义 史金平 缪祥财 李波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06年第3期16-19,共4页
分析了2005年7月25日林甸5.1级地震和2005年2月23日富裕3.7级地震前,林甸1井大地微电流、林甸04井的氦气和大庆地震台的地温异常变化。大地微电流在这2次地震前具有明显的异常变化,其异常幅度达正常背景值的10-20倍。氦气在林甸5.... 分析了2005年7月25日林甸5.1级地震和2005年2月23日富裕3.7级地震前,林甸1井大地微电流、林甸04井的氦气和大庆地震台的地温异常变化。大地微电流在这2次地震前具有明显的异常变化,其异常幅度达正常背景值的10-20倍。氦气在林甸5.1级地震前具有明显前兆异常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甸5.1级地震 大地微电流 氦气异常
下载PDF
黑龙江省大庆地区尾波Q值特征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长生 彭春红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5年第2期1-5,共5页
利用Sato单次散射模型,对黑龙江省大庆地区2002—2012年11个数字化测震台网记录的地震波形资料进行计算和分析。拟合尾波窗长60 s时尾波Qc值对频率的依赖关系,得到黑龙江大庆地区Qc值随频率的变化关系式为Qc=(24.57±6.05)f0.9937&#... 利用Sato单次散射模型,对黑龙江省大庆地区2002—2012年11个数字化测震台网记录的地震波形资料进行计算和分析。拟合尾波窗长60 s时尾波Qc值对频率的依赖关系,得到黑龙江大庆地区Qc值随频率的变化关系式为Qc=(24.57±6.05)f0.9937±0.0713。庆新台Q0值最高,朝阳沟台Q0值最低。研究区内地震台站表现为低Q0值,高η值,符合Q0值与频率的依赖关系,表明该地区地下介质非均匀程度高,构造活动强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TO模型 Q0值 流逝时间 衰减
下载PDF
林甸5.1级地震及震后趋势判断 被引量:3
12
作者 袁卫红 魏晓虹 孟宪森 《东北地震研究》 2006年第2期46-52,共7页
本文介绍了林甸5.1级地震的基本情况。对地震序列特征进行了研究,对震后趋势进行了判断。
关键词 林甸地震 地震序列 趋势判定
下载PDF
大庆及周围地区相对地应力分布状态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波 佟艳英 +2 位作者 王玉先 王凤贤 吴健红 《东北地震研究》 2001年第4期28-32,共5页
使用DYL型地应力测量仪 ,利用天然场源在地面上探测地下 5km、 7km、 1 0km深部地质体所承受地应力的相对大小。通过探测的地应力值相对大小和绘制等值线图的方法研究地下应力分布状态 。
关键词 地应力 等值线圈 地震危险区
下载PDF
松嫩盆地井下摆记录到的地方震地表反射波 被引量:1
14
作者 韦庆海 孟宪森 +5 位作者 杨家亮 高东辉 郝永梅 刁桂苓 孟令蕾 佟艳英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32-438,共7页
地震波在地球表面的反射波PP、SS由于需经地球表面的一次反射,因此属于远震记录观测到的震相。本文利用井下摆观测数据,对2003年吉林松原震群和2005年黑龙江林甸地震震相进行认真研究,根据台站附近的测井资料确定的上地壳速度模型,对选... 地震波在地球表面的反射波PP、SS由于需经地球表面的一次反射,因此属于远震记录观测到的震相。本文利用井下摆观测数据,对2003年吉林松原震群和2005年黑龙江林甸地震震相进行认真研究,根据台站附近的测井资料确定的上地壳速度模型,对选定的地表反射点进行地震波的走时计算,初步判定在特定的震中距内井下摆可以记录到地方震的地球表面反射波。为和远震记录的PP和SS震相相区别,本文暂定此震相为PgPg,SgS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原震群 地表反射波 井下摆
下载PDF
基于单片机的温度采集和无线传输系统设计 被引量:2
15
作者 朱镇 《中国设备工程》 2019年第8期105-106,共2页
单片机属于一种微控制器,在很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根据地震前兆水温观测的实际工作需要,设计了一种基于单片机的温度采集与无线传输系统,系统控制内核为STC89C52,结合DS18B20单线数字温度传感器,对温度数据进行采集和传输,并通过LLE... 单片机属于一种微控制器,在很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根据地震前兆水温观测的实际工作需要,设计了一种基于单片机的温度采集与无线传输系统,系统控制内核为STC89C52,结合DS18B20单线数字温度传感器,对温度数据进行采集和传输,并通过LLED数码管实时显示。无线传输系统方面,选择ZigBee无线通讯模块,能够实现单片机和上位机PC端数据的有效传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片机 温度采集 无线传输 系统设计
下载PDF
井下摆记录地方震地表反射波
16
作者 韦庆海 孟宪森 +2 位作者 高东辉 孟令蕾 佟艳英 《国际地震动态》 2012年第6期192-192,共1页
地震波在地球表面的反射波PP、SS由于需经地球表面的一次反射,因此属于远震记录观测到的震相。而2003年吉林松原发生的小震群和2005年大庆市林甸发生的5.1级地震记录中,发现松原台井下摆和大庆台网中的部分井下摆记录到了一些特殊震... 地震波在地球表面的反射波PP、SS由于需经地球表面的一次反射,因此属于远震记录观测到的震相。而2003年吉林松原发生的小震群和2005年大庆市林甸发生的5.1级地震记录中,发现松原台井下摆和大庆台网中的部分井下摆记录到了一些特殊震相(图1)。对于松原台观测到2003年小震群全部数据进行分析,结合地面有感地点调查,判定震中距为21km,震源深度在5km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射波 下摆 地方震 地表 地球表面 地震记录 震源深度 大庆市
下载PDF
浅析DYL型地应力探测仪工作原理及应用效果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文祥 唐方头 +3 位作者 杨武洋 王凤贤 李波 王玉先 《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文集》 1998年第1期160-171,共12页
1985年哈斯特取得地壳浅部应力状态的第一批资料之后,地应力探测技术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已有20多个国家开展了地应力测量。测量方法有十余类,测量仪器近百种。由于该项技术的发展,一开始就受到钻探工程的限制,人们对地壳内... 1985年哈斯特取得地壳浅部应力状态的第一批资料之后,地应力探测技术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已有20多个国家开展了地应力测量。测量方法有十余类,测量仪器近百种。由于该项技术的发展,一开始就受到钻探工程的限制,人们对地壳内的地应力测量一般均局限在浅层地表,大多为十几米至几百米;采用水压致裂方法之后,测量深度可达几千米。1977年海姆森(BC Haimson)在5.1km深的钻孔中采用水压致裂方法,成功地进行了应力测量。对于5km以下更深处的地应力测量,至今还是一个盲区。地应力测量从原理上可分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YL 浅层 探测技术 水压致裂 间接测量 应力状态 应力测量 截频 物性参数 主压应力方向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