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利用原油含氮化合物研究油气运移
被引量:
79
1
作者
王铁冠
李素梅
+3 位作者
张爱云
朱雷
李伯虎
周永炳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2000年第4期83-86,共4页
利用咔唑类非烃化合物作为油气运移示踪剂 ,探讨了松辽盆地新站油田油藏可能的油源和成藏模式。对其原油中吡咯类化合物的丰度、异构体参数的绝对大小与相对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 ,该油田原油间运移分馏效应并不显著 ,新站油田原油具有原...
利用咔唑类非烃化合物作为油气运移示踪剂 ,探讨了松辽盆地新站油田油藏可能的油源和成藏模式。对其原油中吡咯类化合物的丰度、异构体参数的绝对大小与相对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 ,该油田原油间运移分馏效应并不显著 ,新站油田原油具有原地与近源性 ,由此推测邻近的齐家—古龙凹陷为其主要的生油灶。根据对吡咯类化合物的分析 ,判断出油气注入点在大安北鼻状构造两条主要断裂间的隆起高部位 ,即英 411及大415一带。油气主要通过断层作垂向运移及侧向扩散聚集。油气的运移、聚集受构造控制 ,首先聚集于构造的高部位 (即北端 ) ,而后作侧向分配。该过程受断裂构造控制 ,两条主要断裂间的油气再次侧向运移方向为北北西—南南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运移
吡咯类化合物
分馏
原油
含氮化合物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东北地区中新生代盆地及其动力学——地幔柱及其调整作用:盆地形成的原动力
被引量:
4
2
作者
张帆
迟元林
+1 位作者
王东坡
王孔伟
《世界地质》
CAS
CSCD
1999年第4期13-17,共5页
盆地的形成主要受地球演化的动力学机制的控制。由于地幔的抬升和调整是盆地形成的主要原因,地幔梯度带的倾向变化,决定了一些盆地的形态特点,即:引起盖层构造变化的原因,归结为深部构造的不同。在此基础上,将东北地区中新生代盆...
盆地的形成主要受地球演化的动力学机制的控制。由于地幔的抬升和调整是盆地形成的主要原因,地幔梯度带的倾向变化,决定了一些盆地的形态特点,即:引起盖层构造变化的原因,归结为深部构造的不同。在此基础上,将东北地区中新生代盆地划分为两类:第一类为由于地幔抬升机制控制的盆地;第二类为分布于古陆边部受地幔调整机制控制的盆地。除此之外,还有一类盆地,即受地体构造控制的盆地。并对其盖层构造的特点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地区
新生代
盆地
动力学
地幔柱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利用原油含氮化合物研究油气运移
被引量:
79
1
作者
王铁冠
李素梅
张爱云
朱雷
李伯虎
周永炳
机构
石油
大学地球科学系
加拿大地质调查
局
卡尔加利分部
中国地质大学
大庆石油勘探局勘探开发研究院
出处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2000年第4期83-86,共4页
基金
石油大学(北京)校基础研究基金资助!(编号:昌97107)
文摘
利用咔唑类非烃化合物作为油气运移示踪剂 ,探讨了松辽盆地新站油田油藏可能的油源和成藏模式。对其原油中吡咯类化合物的丰度、异构体参数的绝对大小与相对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 ,该油田原油间运移分馏效应并不显著 ,新站油田原油具有原地与近源性 ,由此推测邻近的齐家—古龙凹陷为其主要的生油灶。根据对吡咯类化合物的分析 ,判断出油气注入点在大安北鼻状构造两条主要断裂间的隆起高部位 ,即英 411及大415一带。油气主要通过断层作垂向运移及侧向扩散聚集。油气的运移、聚集受构造控制 ,首先聚集于构造的高部位 (即北端 ) ,而后作侧向分配。该过程受断裂构造控制 ,两条主要断裂间的油气再次侧向运移方向为北北西—南南东 。
关键词
油气运移
吡咯类化合物
分馏
原油
含氮化合物
Keywords
Xinzhan oilfield
oil migration
pyrrolic nitrogen compounds
migration effects
分类号
TE122.113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勘探]
P618.130.1 [天文地球—矿床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东北地区中新生代盆地及其动力学——地幔柱及其调整作用:盆地形成的原动力
被引量:
4
2
作者
张帆
迟元林
王东坡
王孔伟
机构
长春科技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大庆石油勘探局勘探开发研究院
出处
《世界地质》
CAS
CSCD
1999年第4期13-17,共5页
文摘
盆地的形成主要受地球演化的动力学机制的控制。由于地幔的抬升和调整是盆地形成的主要原因,地幔梯度带的倾向变化,决定了一些盆地的形态特点,即:引起盖层构造变化的原因,归结为深部构造的不同。在此基础上,将东北地区中新生代盆地划分为两类:第一类为由于地幔抬升机制控制的盆地;第二类为分布于古陆边部受地幔调整机制控制的盆地。除此之外,还有一类盆地,即受地体构造控制的盆地。并对其盖层构造的特点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东北地区
新生代
盆地
动力学
地幔柱
Keywords
basin, mantal, terrane, overlying structure, transfer fault
分类号
P542.3 [天文地球—构造地质学]
P541 [天文地球—构造地质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利用原油含氮化合物研究油气运移
王铁冠
李素梅
张爱云
朱雷
李伯虎
周永炳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2000
79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东北地区中新生代盆地及其动力学——地幔柱及其调整作用:盆地形成的原动力
张帆
迟元林
王东坡
王孔伟
《世界地质》
CAS
CSCD
1999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