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1例血管免疫母T细胞淋巴瘤临床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王彦艳 吕艳芳 庄永志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659-661,共3页
目的:探讨血管免疫母T细胞淋巴瘤(AITL)的发病情况、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995年1月至2008年1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31例AITL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分析其发病情况、临床特征... 目的:探讨血管免疫母T细胞淋巴瘤(AITL)的发病情况、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995年1月至2008年1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31例AITL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分析其发病情况、临床特征、诊断及不同治疗方案对有效率的影响。结果:31例完全缓解率(CR)为54.8%,部分缓解率为(PR)16.1%,总有效率为(70.9%),中位生存时间27.3个月,5年总生存率为35%,CHOP(CTX VCR ADM PDN)组和COP(CTX VCR PDN)组有效率分别为76.5%和75%,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AITL临床表现多样且无特异性,其首发部位广泛,化疗对本病有效率较高。COP化疗方案与CHOP疗效相似且不良反应小,值得推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霍奇金淋巴瘤 血管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瘤病 T细胞 化疗
下载PDF
盐酸贝那普利治疗心房颤动的临床研究
2
作者 王洪静 周雪艳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年第1期147-148,共2页
目的:探讨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盐酸贝那普利(洛汀新)治疗心房颤动的临床意义。方法:将60例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2组,常规治疗设为对照组,在给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ACEI类药物(洛汀新)的设为治疗组,观测2组心房颤动患者的转复成... 目的:探讨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盐酸贝那普利(洛汀新)治疗心房颤动的临床意义。方法:将60例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2组,常规治疗设为对照组,在给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ACEI类药物(洛汀新)的设为治疗组,观测2组心房颤动患者的转复成功率、房颤复发率、左心功能EF%、左房大小、血管紧张素Ⅱ水平(AngⅡ)、心电图ST段改变,随访6个月。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AngⅡ浓度降低、房颤转复成功率高、复发率低、左心房缩小,6个月后发生心功能不全的比例均较对照组低。结论:心房颤动患者早期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可改善房颤的转律效果及抑制心房重构,改善心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盐酸贝那普利
下载PDF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研究
3
作者 王洪静 王红坤 《中外医疗》 2012年第9期71-71,共1页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分析我院2010年1月1日至2011年9月30日期间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非老年组(A)与老年组(B)设为2组,每组均为40例,从临床症状,危险因素、并发症及治疗结局进行对比观察,并...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分析我院2010年1月1日至2011年9月30日期间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非老年组(A)与老年组(B)设为2组,每组均为40例,从临床症状,危险因素、并发症及治疗结局进行对比观察,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A组中临床症状明显者32例(80.00%),危险因素24例次,并发症10例次,死亡3例(7.50%);B组中临床症状明显者18例(45.00%),危险因素60例次,并发症52例次,死亡12例(30.00%)。结论老年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症状不明显,危险因素多,并发症多,病死率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急性心肌梗死 临床特征
下载PDF
BNP在慢性心衰患者诊疗中的价值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王洪静 《中国伤残医学》 2013年第5期180-181,共2页
目的:观察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血浆B型利钠肽(BNP)和左心室射血分数(EF)水平的相关性及不同心功能分级的心衰患者经过治疗症状缓解后上述指标的变化。方法:按美国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随机抽取心功能I级、Ⅱ级、Ⅲ级及Ⅲ级以上心内科住院... 目的:观察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血浆B型利钠肽(BNP)和左心室射血分数(EF)水平的相关性及不同心功能分级的心衰患者经过治疗症状缓解后上述指标的变化。方法:按美国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随机抽取心功能I级、Ⅱ级、Ⅲ级及Ⅲ级以上心内科住院患者各3O例,采用美国博适(BzositeTriagoe)BNP快速定量诊断仪ELISA法测定血浆BNP的含量,使用日本东芝心脏彩超测定左室EF,慢性心功能不全(Ⅱ级及以上心功)患者经常规治疗症状缓解后同法测上述指标,数据采用SPSS1O.O统计分析软件分析。结果:血浆BNP水平与EF呈负相关,不同心功能分级患者的血浆BNP水平差异具统计学意义,经抗心衰治疗后,患者心衰症状缓解,BNP含量下降而EF升高,但仅BNP的变化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浆BNP水平是慢性心功能不全诊断、治疗疗效评价的敏感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充血性 利钠肽 心功能不全 左心室射血分数
原文传递
络活喜联合小剂量倍他乐克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王洪静 《中国伤残医学》 2013年第6期232-233,共2页
目的:观察口服小剂量络活喜及小剂量倍他乐克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效果。方法:老年高血压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对照组60例,观察组给予口服络活喜5mg/次,1次/d;倍他乐克片,25mg/次,2次/d。对照组单纯给予络活喜5mg/次,1... 目的:观察口服小剂量络活喜及小剂量倍他乐克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效果。方法:老年高血压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对照组60例,观察组给予口服络活喜5mg/次,1次/d;倍他乐克片,25mg/次,2次/d。对照组单纯给予络活喜5mg/次,1次/d。2组疗程均为8周,分别观察比较0周、4周、8周血压下降情况,同时于治疗后评定2组临床疗效,并检测治疗前后血糖、血脂、肝肾功能及心率等。结果:观察组比对照组临床疗效显著提高。结论:联合应用小剂量络活喜及小剂量倍他乐克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可使治疗效果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络活喜 倍他乐克 老年高血压
原文传递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疗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邓庆梅 《中国伤残医学》 2012年第5期24-26,共3页
目的:观察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对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38例NAFLD患者,按1:2比例随机分为二甲双胍治疗组(A组,12例)和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组(B组,26例),观察6个月。比较2组治疗前后肝酶学、腰围、血压、血... 目的:观察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对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38例NAFLD患者,按1:2比例随机分为二甲双胍治疗组(A组,12例)和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组(B组,26例),观察6个月。比较2组治疗前后肝酶学、腰围、血压、血脂、血糖、胰岛素以及HOMA胰岛素抵抗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2组转氨酶均下降,B组转氨酶复常率高于A组(75%对56%,P<0.05);体重指数(BMI)在A组从26.0±3.4降至3个月的24.8±3.3和6个月的24.3±3.1(P<0.05),B组从26.5±3.3至25.4±2.5和25.0±2.3(P<0.05);腰围在观察期间2组均下降(幅度2cm至4cm);6个月治疗后空腹、糖耐量试验2h(OGTT-2h)血糖/胰岛素和甘油三脂浓度均明显下降,下降幅度B组高于A组(P<0.05);代表胰岛素抵抗的指标HOMA-IR在2组均明显改善(P<0.05),B组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对NAFLD患者予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治疗,在改善肝酶学的异常和胰岛素抵抗方面疗效优于单用二甲双胍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肝 二甲双胍 吡格列酮 胰岛素抵抗
原文传递
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王洪静 《中国伤残医学》 2012年第8期71-72,共2页
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方法:不稳定心绞痛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0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30ml静脉滴注。2周后观察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电图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不... 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方法:不稳定心绞痛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0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30ml静脉滴注。2周后观察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电图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不稳定心绞痛总有效率、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丹红注射液能明显提高不稳定心绞痛的疗效,且不良反应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红注射液 不稳定型心绞痛 心电图
原文传递
应用阿托伐他汀钠治疗慢性心力衰竭
8
作者 王洪静 《中国伤残医学》 2013年第8期244-245,共2页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钠对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效果。方法:2010年1月~2012年12月于我科入院8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钠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强心、利尿、扩血管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钠对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效果。方法:2010年1月~2012年12月于我科入院8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钠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强心、利尿、扩血管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钠,剂量为20mg,每晚1次,疗程6个月,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统计2组治疗后症状改善率、再住院率、死亡率。结果:阿托伐他汀钠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2组左室射血分数均有所提高,左室收缩末内径均有缩小,但阿托伐他汀钠组明显,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阿托伐他汀钠组症状改善率、心衰再住院率、死亡率下降更明显,2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结论:阿托伐他汀钠能改善慢性心衰患者的心功能、并使患者住院率、死亡率明显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托伐他汀钠 心力衰竭 左室射血分数
原文传递
他汀类药物治疗3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
9
作者 王洪静 《中国伤残医学》 2014年第12期128-129,共2页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2年9月~2013年9月来笔者所在医院住院治疗的7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36例,B组进行常规治疗(扩冠、抗凝、ACEI),A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2年9月~2013年9月来笔者所在医院住院治疗的7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36例,B组进行常规治疗(扩冠、抗凝、ACEI),A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每天加用80mg氟伐他汀。结果:经过半年的治疗,A组与B组比较,A组发生心绞痛的频率及持续时间显著降低,心电图示缺血的情况明显得到改善,主要冠脉事件发生率显著降低。结论:他汀类药物用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心功能,降低冠脉事件发生率,降低死亡率,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汀类药物 不稳定型心绞痛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