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清晨的语言:作为一种精神分析的书写
1
作者 耿占春 《扬子江(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7-90,共4页
九十年代以来被批评界称为“新散文”或“新锐散文”的一代作家,如格致、宁肯、祝勇等人的写作,极大地更新了当代散文写作的语言与文体。这一命名至少在纯粹描述的意义上注意到格致等人写作的新异之处。如果说人们曾经把文学视为“史之... 九十年代以来被批评界称为“新散文”或“新锐散文”的一代作家,如格致、宁肯、祝勇等人的写作,极大地更新了当代散文写作的语言与文体。这一命名至少在纯粹描述的意义上注意到格致等人写作的新异之处。如果说人们曾经把文学视为“史之余”,散文似乎就是“文之余”,似乎散文是小说之余,诗歌之余,思想之余,然而现在,在格致等人的写作实践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析 语言 书写 散文写作 新散文 九十年代 写作实践 格致
下载PDF
秩序的图像:美学的与伦理的——向以鲜《生命四重奏》的一个导读
2
作者 耿占春 《原诗》 2022年第1期453-472,共20页
向以鲜教授的这部诗集将看似互不相干的金鱼与乌鸦、犀牛与孩子、春天与万物、孙登、嵇康与山中观音组成一部“生命四重奏”,意在将物性的论述与人性的思辨联系起来。诗总是涉及对物性的论述,可以把《生命四重奏》视为一部现代意义上的... 向以鲜教授的这部诗集将看似互不相干的金鱼与乌鸦、犀牛与孩子、春天与万物、孙登、嵇康与山中观音组成一部“生命四重奏”,意在将物性的论述与人性的思辨联系起来。诗总是涉及对物性的论述,可以把《生命四重奏》视为一部现代意义上的“物性论”,毫无疑问它也是一种独具视角的人性论,隐含着发端于古老世代却仍属于现代社会的伦理主题,而又处在美学主题的透视之下。可以说这是一部有着观念史与思想视野的诗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重奏 观念史 思想视野 物性论 伦理主题
下载PDF
在语义畸变中求索意义秩序——以朱涛为个案的诗学札记 被引量:1
3
作者 耿占春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22-127,共6页
在遭遇现代诗阅读上的阻隔时,要么我们断言说某个诗文本是无序的,既可能是感知-意识的无序,也可能是体现在语言符号层面的无序状态;要么我们认为其中隐含着意识-感知-语言符号的隐秘秩序。那么一种阅读体验又怎样辨认意识-经验-语言的... 在遭遇现代诗阅读上的阻隔时,要么我们断言说某个诗文本是无序的,既可能是感知-意识的无序,也可能是体现在语言符号层面的无序状态;要么我们认为其中隐含着意识-感知-语言符号的隐秘秩序。那么一种阅读体验又怎样辨认意识-经验-语言的无序状态或是相反,即揭示出其话语的隐秘秩序?本文以个案对此诗学问题进行修辞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 语义 意义秩序 朱涛
下载PDF
经验世界与“天真的时刻”——育邦的诗札记
4
作者 耿占春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38-44,共7页
一种从中年开始的诗歌,有如育邦《迷楼》一诗所说,"背叛肉体与远方/仿佛我们从来都不曾年轻过"。生命真正的青春期是社会历史特性赋予的,一如虚无气息也隐隐来自历史属性。育邦却把它转向了非历史的佛学意味的领悟:"我... 一种从中年开始的诗歌,有如育邦《迷楼》一诗所说,"背叛肉体与远方/仿佛我们从来都不曾年轻过"。生命真正的青春期是社会历史特性赋予的,一如虚无气息也隐隐来自历史属性。育邦却把它转向了非历史的佛学意味的领悟:"我只要这飘零萧索的秋天/你所褫夺的,正是我所轻视的/拥有一片落叶就是拥有整个世界"(《四行诗》8)。但育邦在《中年》时刻的自省仍然带有某种伦理意义,"我与世界的媾和/玷污了我的日子以及从前的我",诗人着迷于美的表象与精神洁净,"在人与人构成的森林里/我总是采撷/那些色彩绚烂、光怪陆离的蘑菇/仅仅因为它们是有毒的",对经验之物的失望让他的目光投向迟暮的时刻,"迎接日趋衰老的夕阳/它简朴得如一滴清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理意义 四行诗 自省 青春期
下载PDF
作为一种意义实践的诗歌——胡弦的诗札记 􀁃
5
作者 耿占春 《钟山》 2021年第2期175-187,共13页
读胡弦的诗,时常会让人对意义现象的发端产生浓厚兴致,这也是阅读当代优秀诗作的魅力所在。对事物的感知如何转化为一种思想,一种思绪又怎样具有了可见性或可感性,一种感受又如何与意识或心识建立了隐秘的联系,读诗可以说是体验思想即... 读胡弦的诗,时常会让人对意义现象的发端产生浓厚兴致,这也是阅读当代优秀诗作的魅力所在。对事物的感知如何转化为一种思想,一种思绪又怎样具有了可见性或可感性,一种感受又如何与意识或心识建立了隐秘的联系,读诗可以说是体验思想即时生成的试验性场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感性 胡弦 可见性 即时生成 读诗 试验性
原文传递
回顾或展望:作为一种话语的文学 被引量:2
6
作者 耿占春 《南方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5-9,共5页
在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回望1978,那的确是一个非同寻常的历史时刻,不仅政治领域开始拨乱反正,与之相伴的是文学界也出现了许多标志性的事件,停刊多年的文学期刊相继复刊,同时一些新杂志乃至诗歌民刊也相继创刊.
关键词 文学界 话语 展望 改革开放 拨乱反正 政治领域 文学期刊 标志性
原文传递
西藏的灵性书写——读陈人杰《西藏书》札记 被引量:1
7
作者 耿占春 《作家》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4-52,共9页
没有哪片空间如此无限敞开,又如此密封;它向一切感官敞开自身,而其符号意义又秘而不宣。这就是西藏的迷魅之处。在那曲生活工作已七年的援藏干部、诗人陈人杰将这一体验称为“出现在伟大事物的身旁”,或“分享伟大事物的反光”。他... 没有哪片空间如此无限敞开,又如此密封;它向一切感官敞开自身,而其符号意义又秘而不宣。这就是西藏的迷魅之处。在那曲生活工作已七年的援藏干部、诗人陈人杰将这一体验称为“出现在伟大事物的身旁”,或“分享伟大事物的反光”。他看到写满箴言的西藏披着“神秘主义的袈裟”,却又听见“一个民族的饥饿用诵经声填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陈人 札记 藏书 书写 灵性 符号意义 援藏干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