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机器学习预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干预及再出血的风险价值 被引量:1
1
作者 刘界宇 黄继华 +3 位作者 李泗云 吉玉屏 刘中建 张帆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5期748-755,共8页
目的:探讨机器学习(ML)对急性上消化道出血(AUGIB)患者输血干预及再出血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至2023年10月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512例AUGIB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极端梯度提升树(XGBoost)进行变量重要度分析,将筛选... 目的:探讨机器学习(ML)对急性上消化道出血(AUGIB)患者输血干预及再出血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至2023年10月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512例AUGIB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极端梯度提升树(XGBoost)进行变量重要度分析,将筛选得到的重要度排名前10项的因素作为模型中的变量;使用logistic回归、XGBoost、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SVM)及K近邻算法(KNN)进行分类预测并对比,选取最佳模型并采用SHAP图对ML筛选出的特征进行可解释性分析;并用最佳模型与临床常用AUGIB评分系统进行比较,评估临床价值。结果:XGBoost算法模型中输血干预危险因素得分前10项分别为血红蛋白、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白蛋白、收缩压、尿素、麻醉风险评分、脉搏、肌酐、年龄、是否休克。利用以上重要特征进行建模,XGBoost预测AUGIB患者输血干预效果最好,得分最高,即能够尽可能找出更多发生消化道出血进行输血干预的患者,且优于临床常用格拉斯哥—布拉奇福德出血评分(GBS)、AIMS65、ABC及T评分系统。通过XGBoost算法模型中再出血患者重要特征得分前10项为年龄、肌酐、INR、血红蛋白、麻醉风险评分、白蛋白、收缩压、尿素、肝硬化、性别。利用得分排前10的危险因素进行建模,XGBoost预测AUGIB患者再出血的效果最佳,且优于以上4种评分系统。结论:在预测AUGIB患者输血干预及再出血的价值中,ML模型优于GBS、AIMS65、ABC及T评分系统;XGBoost模型算法更佳,具有更好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学习 极限梯度提升算法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 风险评估
下载PDF
33例超声引导ERAT治疗急性非复杂性阑尾炎临床分析
2
作者 李泗云 刘中建 +3 位作者 刘界宇 黄继华 吉玉屏 张帆 《临床医学进展》 2024年第1期1216-1223,共8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超声引导内镜下逆行阑尾炎治疗术治疗急性非复杂性阑尾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2年09月至2023年05月大理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超声引导内镜下逆行阑尾炎治疗术的33例急性非复杂性阑尾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超声引导内镜下逆行阑尾炎治疗术治疗急性非复杂性阑尾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2年09月至2023年05月大理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超声引导内镜下逆行阑尾炎治疗术的33例急性非复杂性阑尾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临床特点、手术疗效及预后情况。结果:纳入研究的33例患者中,男性18例(54.5%),女性15例(45.5%),年龄为46 (30, 61)岁;术前阑尾直径为1.03 ± 0.34 cm;33例患者均插管成功,插管成功率为100% (33/33),手术时长为45 (30, 62) min、术中出血量为(0.42 ± 1.03) ml;术后腹痛完全缓解时间为2 (1, 3) d,压痛完全缓解时间3 (1, 3) d,反跳痛完全缓解时间1.5 (1, 3) d,麦氏点压痛缓解时间3 (2, 3.75) d。术后3天复查阑尾直径为0.85 ± 0.28 cm。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并发症;共随访33例,随访中阑尾炎复发率为3.0% (1/33)。结论:超声引导内镜下逆行阑尾炎治疗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治疗急性非复杂性阑尾炎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阑尾炎 急性非复杂性阑尾炎 内镜下逆行阑尾炎治疗术 超声引导 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
下载PDF
肝硬化患者营养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2
3
作者 付志鹏 郑盛 杨涓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3年第23期3341-3344,共4页
早期对肝硬化患者营养状况进行评估,并及时进行营养支持,对缩短肝硬化患者住院时间、减少肝硬化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意义重大。因此,营养评价工具选择十分重要。目前,肝硬化营养评价方法包括营养风险筛查方法及营养评定方法,本文... 早期对肝硬化患者营养状况进行评估,并及时进行营养支持,对缩短肝硬化患者住院时间、减少肝硬化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意义重大。因此,营养评价工具选择十分重要。目前,肝硬化营养评价方法包括营养风险筛查方法及营养评定方法,本文对肝硬化营养风险筛查方法及营养评定方法的优缺点及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分析,以明确各个工具在肝硬化患者中的应用价值,为建立肝硬化患者营养评价金标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营养不良 营养风险 肌肉质量 预后 进展
下载PDF
结肠息肉与代谢综合征的相关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张秋心(综述) 郑盛(审校) 《现代医药卫生》 2023年第15期2624-2629,共6页
结肠息肉指肠腔黏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一类赘生物的统称。代谢综合征(MS)是由肥胖、高血糖、高血压及血脂异常等集结发病的一组临床症候群。目前,多项研究表明,结肠息肉的发生、发展与MS密切相关。结肠息肉经各种物理、化学、肠道微生物... 结肠息肉指肠腔黏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一类赘生物的统称。代谢综合征(MS)是由肥胖、高血糖、高血压及血脂异常等集结发病的一组临床症候群。目前,多项研究表明,结肠息肉的发生、发展与MS密切相关。结肠息肉经各种物理、化学、肠道微生物及心理等影响因素刺激,大部分可发展成结肠腺瘤,是结肠癌的癌前病变,可进一步发展为结肠癌。回顾性分析结肠息肉与MS的相关性发现,控制结肠息肉发生、发展的相关因素是降低息肉发生及癌变的关键。该文对结肠息肉与MS的相关性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通过控制影响结肠息肉发生、发展的相关因素降低其发生率及癌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息肉 代谢综合征 结直肠肿瘤 综述
下载PDF
人工智能技术在胃肠及肝脏疾病诊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5
作者 王鑫鑫(综述) 郑盛 杨涓(审核) 《现代医药卫生》 2023年第19期3329-3333,共5页
人工智能(AI)是集理论、方法、应用研究与开发于一体的新学科,其对医疗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目前,AI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消化系统疾病的诊疗中,其通过数据处理、模型建立和模型验证等流程辅助临床医生检测和评估病变、促进治疗及预测治疗... 人工智能(AI)是集理论、方法、应用研究与开发于一体的新学科,其对医疗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目前,AI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消化系统疾病的诊疗中,其通过数据处理、模型建立和模型验证等流程辅助临床医生检测和评估病变、促进治疗及预测治疗反应和预后。该文对AI技术在部分胃肠疾病和肝脏疾病诊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深度学习 人工神经网络 风险预测 综述
下载PDF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外周血Th1/Th2相关细胞因子表达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
6
作者 毛孝周 杨涓 郑盛 《医学信息》 2024年第7期102-105,共4页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患者外周血Th1/Th2相关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2月大理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56例CHB患者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时期31名体检健康的同龄者为对照组;依据乙肝两对半检测结果...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患者外周血Th1/Th2相关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2月大理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56例CHB患者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时期31名体检健康的同龄者为对照组;依据乙肝两对半检测结果将研究组分为HBeAg(+)组与HBeAg(-)组,以病毒载量10^(4)拷贝/ml为界值,将HBeAg(+)组进一步分为高病毒载量组(>10^(4)拷贝/ml)与低病毒载量组(<10^(4)拷贝/ml)。检测研究组与对照组外周血Th1/Th2相关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并比较研究组中HBeAg(+)组与HBeAg(-)组Th1/Th2相关细胞因子检测结果,进一步分析HBeAg(+)组中的高病毒载量组与低病毒载量组Th1/Th2相关细胞因子水平差异。结果研究组外周血IFN-y、IL-2、IL-4、IL-5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中HBeAg(+)组外周血IFN-γ和IL-2水平低于HBeAg(-)组,而外周血IL-4和IL-5水平高于HBeA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eAg(+)组中低病毒载量组外周血IFN-γ、IL-2、IL-4和IL-5水平均低于高病毒载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HB患者存在免疫调节功能紊乱,检测CHB患者外周血Th1/Th2相关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对疾病的诊断、病情严重程度的判断及预后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病毒性肝炎 IFN-Γ IL-2 IL-4 IL-5 免疫功能 TH1/TH2相关细胞因子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分析高良姜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作用机制
7
作者 刘界宇 李泗云 +3 位作者 黄继华 吉玉屏 刘中建 张帆 《医学信息》 2024年第18期31-36,共6页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分析高良姜治疗慢性胃炎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TCMSP)获取高良姜的活性成分,筛选出高良姜作用靶点,构建中药调控网络。通过收集数据库中的慢性萎缩性胃炎相关基因,进行基因合并绘...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分析高良姜治疗慢性胃炎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TCMSP)获取高良姜的活性成分,筛选出高良姜作用靶点,构建中药调控网络。通过收集数据库中的慢性萎缩性胃炎相关基因,进行基因合并绘制VENN图。将得到的药物相关靶点与疾病相关靶点进行映射筛选得到相关交集靶点,并构建PPI网络,对其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最后利用Vina软件进行分子对接实验验证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获得高良姜活性成分13个,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交集靶点85个,构建蛋白互作网络得出核心基因包括FOS、MYC、MAPK1等,核心药物成分主要包括槲皮素等。GO分析得出生物功能主要涉及对镉离子的反应等,KEGG分析得出高良姜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主要涉及到IL-17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等,以此调控胃黏膜细胞增殖与凋亡。进而发挥着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效果,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降低毒副作用,为深入高良姜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作用机制研究提供新思路。结论高良姜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但仍需进一步实验或临床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良姜 慢性萎缩性胃炎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