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胰高血糖素样肽2对移植小肠结构和功能恢复的作用 被引量:10
1
作者 朱亮 宫德正 +7 位作者 邹原 李幼生 吴云红 袁博 关莉莉 吴琼 高子淇 刘立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8期3401-3405,共5页
背景:胰高血糖素样肽2是新近发现的肠上皮生长因子,具有肠道特异性的促生长作用。目的:实验拟进一步验证胰高血糖素样肽2对小肠原位移植大鼠小肠结构和功能恢复的促进作用。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5-08/2006-09在大连... 背景:胰高血糖素样肽2是新近发现的肠上皮生长因子,具有肠道特异性的促生长作用。目的:实验拟进一步验证胰高血糖素样肽2对小肠原位移植大鼠小肠结构和功能恢复的促进作用。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5-08/2006-09在大连医科大学生理教研室完成。材料:将75只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3组,小肠移植组30只(供、受体各15只),胰高血糖素样肽2组30只(供、受体各15只),假手术组15只。方法:小肠移植组及胰高血糖素样肽2组大鼠采用改良的kort法行2步法原位小肠移植;假手术组仅行开关腹手术。胰高血糖素样肽2组小肠移植后给予胰高血糖素样肽2以250μg/(kg·d)分2次皮下注射,间隔12h,连续给3d。主要观察指标:术后2周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并行肠黏膜组织病理学检查;分别于术后2,4,8周检测移植小肠功能酶(Na+,K+-ATP酶、双糖酶)活性。结果:①术后2周胰高血糖素样肽2组肠黏膜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均高于小肠移植组,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水平高于小肠移植组。②小肠移植组肠黏膜功能酶活性在术后2周下降明显,术后4周双糖酶活性恢复正常,术后8周Na+,K+-ATP酶活性也接近正常。胰高血糖素样肽2组术后2周时双糖酶活性恢复正常,术后4周时Na+,K+-ATP酶活性恢复正常。结论:外源性胰高血糖素样肽2能促进原位移植小肠结构和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肠/移植 胰高血糖素 肠吸收 组织移植
下载PDF
大鼠颈部异位肾移植术 被引量:1
2
作者 朱亮 宫德正 +7 位作者 邹原 李幼生 吴云红 袁博 关莉莉 吴琼 李红玉 刘靖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873-876,共4页
目的建立一种简单、稳定、成功率高的大鼠颈部异位肾移植模型。方法取健康成年雄性近交系清洁级Wistar大鼠208只,体重220~260g,随机配对。整块获取带肾动脉、肾静脉和带膀胱瓣输尿管的供肾,血管重建采用供体肾动脉与受体的左颈总动脉... 目的建立一种简单、稳定、成功率高的大鼠颈部异位肾移植模型。方法取健康成年雄性近交系清洁级Wistar大鼠208只,体重220~260g,随机配对。整块获取带肾动脉、肾静脉和带膀胱瓣输尿管的供肾,血管重建采用供体肾动脉与受体的左颈总动脉套叠式吻合、供体肾静脉与受体右颈外静脉套管吻合。供肾输尿管远端行膀胱瓣皮肤造口。结果共进行大鼠异位肾移植术104次,其中预实验阶段62次,成功50次(80.6%),失败12次,主要原因为麻醉意外、动脉吻合口血栓和大出血、静脉空气栓塞、静脉闭塞等;正式实验42次,成功40次(95.2%),失败2次,分别为迟发性动脉吻合口出血和吻合口血栓引起。手术时间(40±6)min,其中供体手术时间(20±5)min,供肾修整时间(8±2)min;受体手术时间(18±3)min,其中动脉吻合时间(5±2)min,静脉吻合时间(2±1)min。移植肾冷缺血时间(15±3)min。移植术后1周移植肾血供良好,移植肾均长期存活(超过6个月)。6个月时受体大鼠一般状况良好,生长发育正常。结论大鼠颈部异位肾移植操作简便,冷缺血时间短,成功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移植 异位 动物模型 套叠吻合法 套管吻合法
下载PDF
大鼠小肠颈部异位移植模型的建立
3
作者 朱亮 宫德正 +7 位作者 邹原 李幼生 吴云红 袁博 关莉莉 吴琼 李红玉 张军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627-628,共2页
本实验建立的大鼠小肠颈部异位移植模型,供、受者动脉采用套叠式(Sleeve)吻合,静脉采用套管(Cuff)吻合,手术方式在传统大鼠小肠颈部异位移植模型的基础上做了较大改进。报告如下。
关键词 移植模型 颈部 小肠 大鼠 静脉采用 手术方式 套叠式 吻合
原文传递
生理学教学中艾滋病健康教育与效果评价
4
作者 朱亮 邹原 +3 位作者 吴云红 初炜 孔祥金 李爱萍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07年第5期118-122,共5页
目的评价生理学教学中进行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效果,为医学院校开展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和新思路。方法以大连医科大学2004级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216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在大学二年级第一学期的生理学理论教学第十章第五节"本能行为&qu... 目的评价生理学教学中进行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效果,为医学院校开展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和新思路。方法以大连医科大学2004级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216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在大学二年级第一学期的生理学理论教学第十章第五节"本能行为"的讲解中,进行有关艾滋病的健康教育。通过健康教育实施前后共2次的问卷调查,评价生理学教学中进行艾滋病健康教育在大学生预防艾滋病中的实施效果。结果艾滋病健康教育实施后,大学生对艾滋病和安全性行为总知识的得分从31.36±5.12分提高到47.73±6.43分(P<0.01)。学生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增加了28.28%,安全性行为知识知晓率增加了41.94%,对艾滋病病人的态度也随着艾滋病知识水平的提高而明显改善。结论生理学教学中进行艾滋病健康教育适用于医学生,对保护他们自己免受艾滋病威胁以及在全社会开展控制艾滋病疫情的活动具有重要意义,效果明显,可以在医学院校中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艾滋病 生理学教学 健康教育 评价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