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川崎病并发肝功能损害患儿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雷小雨 贺美玲 孙玉婵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9年第2期167-169,共3页
目的探讨川崎病并发肝功能损害患儿的临床特点、预后及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8年9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大连市儿童医院收治的川崎病患儿105例为研究对象,统计并发肝功能损害患儿所占比例,按肝功能是否异常分为肝功能正常组70... 目的探讨川崎病并发肝功能损害患儿的临床特点、预后及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8年9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大连市儿童医院收治的川崎病患儿105例为研究对象,统计并发肝功能损害患儿所占比例,按肝功能是否异常分为肝功能正常组70例和肝功能损害组35例。比较两组患儿性别、年龄、住院时间、入院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γ谷氨酰转肽酶(GGT)、总胆汁酸、血清白蛋白、总胆红素、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无反应发生情况有无差异。结果肝功能损害组中32例患儿出院时肝功能恢复正常,余3例患儿随访肝功能至2个月基本恢复正常。肝功能正常组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无反应发生率为5.7%(4/70),显著低于肝功能损害组25.7%(9/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住院时间、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红细胞沉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功能损害组AST、GGT、总胆汁酸、总胆红素、C反应蛋白显著高于肝功能正常组,血小板计数低于肝功能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组急性川崎病患儿肝功能损害发生率较高,且存在肝功能损害的患儿C反应蛋白更高,血小板计数更低,免疫球蛋白无反应发生率更高。我们应重视川崎病的肝功能损害,保证治疗顺利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 肝功能损害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无反应 儿童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粪便抗原检测在川崎病患儿中的应用研究
2
作者 雷小雨 贺美玲 +2 位作者 王大利 李轶 孙玉婵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8年第5期428-430,共3页
目的川崎病患儿需长期口服阿司匹林,阿司匹林长期应用对胃黏膜易造成损害。阿司匹林和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又是两大最常见的胃黏膜损害因子,本研究采用Hp粪便抗原检测的方法,探讨川崎病患儿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与Hp感染在胃黏膜损伤中的... 目的川崎病患儿需长期口服阿司匹林,阿司匹林长期应用对胃黏膜易造成损害。阿司匹林和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又是两大最常见的胃黏膜损害因子,本研究采用Hp粪便抗原检测的方法,探讨川崎病患儿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与Hp感染在胃黏膜损伤中的相互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川崎病患儿这一特殊人群(需长期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至少3个月)。选择2016年7月至2018年6月在大连市儿童医院收治的川崎病患儿101例为研究对象,根据Hp粪便抗原检测结果划分为Hp阳性组27例和Hp阴性组74例。根除治疗前进行消化道症状评分。Hp感染阳性者进行根除Hp,给予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和洛赛克联合口服根除10d。停药1个月后再次给予评分并复查Hp粪便抗原。Hp感染阳性组在根除Hp成功后再次进行消化道症状评分。结果根除治疗前Hp阳性组及Hp阴性组消化道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Hp感染阳性患儿给予根除治疗后22例粪便抗原阴性,考虑根除治疗成功,5例根除失败。Hp阳性患儿根除治疗成功后与Hp阴性患儿比较消化道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川崎病患儿中口服阿司匹林及Hp感染在胃黏膜损伤中有协同作用,建议需要长期应用阿司匹林的患儿给予根除Hp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幽门螺杆菌粪便抗原检测 儿童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