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高校大学生青春健康现状及对策思考 被引量:6
1
作者 王欢 张军生 《科教文汇》 2016年第20期11-12,共2页
高校大学生青春健康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同伴教育作为一个人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将是一个新的尝试。本文旨在通过调查大学生青春健康现状,得出在大学生青春心理健康教育中开展同伴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高校大学生青春健康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同伴教育作为一个人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将是一个新的尝试。本文旨在通过调查大学生青春健康现状,得出在大学生青春心理健康教育中开展同伴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形成同伴教育工作模式,丰富和改进大学生青春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伴教育 大学生 青春健康教育
下载PDF
曹操的“异端”历史认识
2
作者 郝虹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 CSSCI 2016年第2期38-47,共10页
曹操具有很强的打通现实和历史的能力,他总能在理解历史情境与把握现实决策中,抓住关键点,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在动乱争战的建安时代,因急于用人的现实需要,曹操三下'唯才是举令'。其中,对孟公绰和齐桓公的评价,他挖掘了不为... 曹操具有很强的打通现实和历史的能力,他总能在理解历史情境与把握现实决策中,抓住关键点,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在动乱争战的建安时代,因急于用人的现实需要,曹操三下'唯才是举令'。其中,对孟公绰和齐桓公的评价,他挖掘了不为人注意的历史侧面;对陈平和苏秦的看法,他点出了时人在现实与历史之间的矛盾性;对吴起的认可,则是对当时主流历史观的颠覆。从中可见曹操的历史认识有迥然超出同时代人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操 历史认识 唯才是举令
下载PDF
文理交融:课堂教学的尝试、困境和思考--以史学和数学的合作为案例 被引量:3
3
作者 郝虹 张成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4-16,共3页
本文通过介绍大连大学2010年的一项教改课题"文理深层交融的通识教育改革:以史学和数学的合作为探索"的设计和实施,重点谈了在课堂教学,主要是新生研讨课、专业课和"文化"类通识教育课中文理交融的尝试,并对目前文... 本文通过介绍大连大学2010年的一项教改课题"文理深层交融的通识教育改革:以史学和数学的合作为探索"的设计和实施,重点谈了在课堂教学,主要是新生研讨课、专业课和"文化"类通识教育课中文理交融的尝试,并对目前文理交融教学困境的解决途径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理交融 课堂教学 学科文化
下载PDF
日俄战争后的日本《帝国国防方针》与中国东北
4
作者 吕秀一 聂奎全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1期141-144,共4页
19世纪末,日本基本确立了旨在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日俄战争以后,日本为了进一步明确日本的国家发展方向,于1907年制定了《帝国国防方针》,其主要宗旨是以"攻势战略"来替代"守势战略"。该方针以俄国、美国为假想敌... 19世纪末,日本基本确立了旨在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日俄战争以后,日本为了进一步明确日本的国家发展方向,于1907年制定了《帝国国防方针》,其主要宗旨是以"攻势战略"来替代"守势战略"。该方针以俄国、美国为假想敌国,不仅全面阐述了日本在中国东北防御俄国的军事战略,而且还对日后在东北所要获取的重要利权提出了具体方案。这一企图全面扩大日本在东北权益的《帝国国防方针》,是日本业已形成发展的大陆政策的具体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帝国国防方针》 日本 东北 利权
下载PDF
威尔逊“十四点计划”述评 被引量:1
5
作者 王俊铮 《黑龙江史志》 2012年第1期40-41,共2页
正19世纪末,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强国后,便开始依凭其强大的经济实力重新审视与世界的关系和对自己的定位。
关键词 威尔逊 第一次世界大战 秘密外交 计划 门户开放 裁减军备 殖民地 战后世界 航行自由 美国
下载PDF
杨宽与马克思主义史学 被引量:1
6
作者 贾鹏涛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 CSSCI 2018年第1期162-177,共16页
1949年之前,杨宽认为社会史派的最大弊病是教条主义,也不看好唯物史观能在建设古史方面起作用。之后,结合上海博物馆工作,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短暂学习适应后,积极的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指导和从事古史研究和讨论。他运用马克... 1949年之前,杨宽认为社会史派的最大弊病是教条主义,也不看好唯物史观能在建设古史方面起作用。之后,结合上海博物馆工作,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短暂学习适应后,积极的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指导和从事古史研究和讨论。他运用马克思主义史学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是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宽 古史研究 马克思主义史学
下载PDF
三国时期正统观的全面登场及其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曾彥 郝虹 《大连大学学报》 2021年第2期54-59,共6页
三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各种正统观全面登场的时期。正统观可从时间维度、空间维度、人的维度和神秘维度等四个方面分为循环正统观、直线正统观、中原正统观、统一正统观、德者正统观、血统正统观、祥瑞正统观、帝王异象正统观等多个层... 三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各种正统观全面登场的时期。正统观可从时间维度、空间维度、人的维度和神秘维度等四个方面分为循环正统观、直线正统观、中原正统观、统一正统观、德者正统观、血统正统观、祥瑞正统观、帝王异象正统观等多个层次。三国时期正统观的全面登场,使中原正统观在与德者正统观的较量中败给了后者;使统一正统观作为可统摄所有正统观的归宿而深入人心;使正统观因政治需要而被工具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国 正统观 循环论 中原正统观
下载PDF
《孔子家语》是否王肃伪作问题新探——从汉魏思想史角度的辨析 被引量:4
8
作者 郝虹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89-97,共9页
《孔子家语》应是一部很早就有了基本原型的书,并未经两汉官方意识形态的规整,因此其内容中的某些思想倾向与东汉官方意识形态不仅很疏离,而且其被王肃推上历史前台,恰是因为有反东汉官方意识形态且与汉魏之际思想解放潮流的几大主题如... 《孔子家语》应是一部很早就有了基本原型的书,并未经两汉官方意识形态的规整,因此其内容中的某些思想倾向与东汉官方意识形态不仅很疏离,而且其被王肃推上历史前台,恰是因为有反东汉官方意识形态且与汉魏之际思想解放潮流的几大主题如重人事轻天命、抑君申臣、反思礼情关系和教刑关系等相符的东西。这是王肃以《家语》为依据而非伪造《家语》以反郑玄之学的思想史背景。但王肃是否对《家语》动过手脚,其评判仍需格外慎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家语》 王肃 郑玄 汉魏思想史
原文传递
魏晋儒学盛衰之辨——以王肃之学为讨论的中心 被引量:2
9
作者 郝虹 《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5-59,共15页
汉末以降,儒学独尊地位被打破,这缘于天命论的动摇,使汉代官方以儒学为核心内容的完整严密的解释系统出现了漏洞,从而给道、名、法等家的兴起让出了空间。但更重要的是,天命论的动摇,使抑君申臣思潮和"时遇论"命运观兴起,导... 汉末以降,儒学独尊地位被打破,这缘于天命论的动摇,使汉代官方以儒学为核心内容的完整严密的解释系统出现了漏洞,从而给道、名、法等家的兴起让出了空间。但更重要的是,天命论的动摇,使抑君申臣思潮和"时遇论"命运观兴起,导致儒学凝聚社会精神的作用崩塌,这是魏晋儒学衰落的真正内涵。汉末社会流弊刺激了礼学的兴起,魏晋时期礼教兴盛,夯实了儒学的文化传统主体地位,这是魏晋儒学强盛的有力表现。魏晋儒学衰落与强盛的对立观点共存,是因为其集学术思想、官方意识形态、文化传统三重角色于一体,且三者互相纠葛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命论 礼学 王肃 学术思想 官方意识形态 文化传统
原文传递
德与才的较量:从“唯才是举令”到九品中正制 被引量:4
10
作者 郝虹 《孔子研究》 CSSCI 2015年第1期103-110,共8页
从儒学史的视角看,九品中正制的出台是为了解决选人的依据问题。察举征辟制选人有重"德"的偏向;曹操"唯才是举令"则明确重"才"。两种用人观在争论、颉颃中逐渐走向并存。九品中正制的出台,正是将两个依... 从儒学史的视角看,九品中正制的出台是为了解决选人的依据问题。察举征辟制选人有重"德"的偏向;曹操"唯才是举令"则明确重"才"。两种用人观在争论、颉颃中逐渐走向并存。九品中正制的出台,正是将两个依据的并列地位给予了明确的、制度性的规定。九品中正制摒弃了已被察举征辟制的实践证明,会产生对德行无限高扬的不可控的做法,而主要立足对违德的惩戒,从而更深入地维护了儒家的伦理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才是举令 九品中正制 察举征辟制 儒学史
原文传递
三重视角下的王肃反郑:学术史、思想史和知识史 被引量:1
11
作者 郝虹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4-24,共11页
王肃反郑有其家学渊源,《论衡》由其父王朗传之,《论衡》反谶纬神学的理性精神和类推的认识方法对王肃有明显影响,这是除荆州学派的师学渊源外,王肃反郑的另一学术史背景。从郑玄到王肃,既是社会思潮由东汉的道德理想主义转为魏晋的实... 王肃反郑有其家学渊源,《论衡》由其父王朗传之,《论衡》反谶纬神学的理性精神和类推的认识方法对王肃有明显影响,这是除荆州学派的师学渊源外,王肃反郑的另一学术史背景。从郑玄到王肃,既是社会思潮由东汉的道德理想主义转为魏晋的实用主义的时代,也是学术思潮由东汉僵化的儒学独尊转为魏晋多元的思想解放的时代,这是王肃反郑的思想史背景。王肃反郑还有知识史层面的原因,如郑学的错误以及经文矛盾与经义模糊造成的郑王分歧等。在王肃反郑问题上,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王学对郑学有继承的一面。此外,王学作为魏晋经学的代表、郑学作为两汉经学的代表,对比两者后可以看出,魏晋经学在学理层面与两汉经学相比没有突破和创新,但对谶纬不遗余力的摈除,有其时代的进步性和学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肃 郑玄 《论衡》 谶纬 魏晋经学 汉魏思想史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