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肺结核空洞与周围型肺癌伴囊腔形成的CT表现对照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熊婧彤 吴昊 +4 位作者 沈晶 伍建林 张冠男 张国庆 葛颖 《结核病与肺部健康杂志》 2015年第3期157-161,共5页
目的 回顾性分析肺结核空洞与周围型肺癌伴囊腔形成的CT表现特点,旨在提高对该两种病变的认识和CT诊断水平.方法 收集2011年8月至2014年10月大连市多家医院经胸部CT检查、手术病理和临床证实的22例肺结核空洞和24例周围型肺癌伴囊腔形... 目的 回顾性分析肺结核空洞与周围型肺癌伴囊腔形成的CT表现特点,旨在提高对该两种病变的认识和CT诊断水平.方法 收集2011年8月至2014年10月大连市多家医院经胸部CT检查、手术病理和临床证实的22例肺结核空洞和24例周围型肺癌伴囊腔形成的临床与CT检查资料,除常规的临床资料外,着重对两组的CT征象进行比较和分析.两组资料比较采用独立样本£检验,组间比较采用Pearson 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肺结核组平均年龄(43.59±13.16)岁低于肺癌组[(62.92±10.21)岁](t=5.591,P<0.001);两组发生部位上均以右肺多于左肺(以"右肺例数/左肺例数"表示,分别为"14/8"、"15/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06,P=0.936).肺癌组的囊腔形态不规则[41.7% (10/24)]、内壁欠规整[62.5%(15/24)]、内壁结节[45.8%(11/24)]、腔内血管影[41.7% (10/24)]和出现分叶征[20.8% (5/24)]的比率均大于肺结核组[分别为:13.6%(3/22)、27.3%(6/22)、18.2%(4/22)、0%(0/22)和0%(0/22)],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4.448、5.741、6.379、1.713、5.124,P值均<0.05);结核组出现"卫星灶"的比率[68.2% (15/22)]大于肺癌组[0.0%(0/24)],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x2=24.282,P<0.001).结论 肺结核空洞与周围型肺癌囊腔形成的CT征象有较多不同,尤其是囊腔的形态与腔内结构及"卫星灶"有助于两者的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肺/放射摄影术 肺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诊断 鉴别
下载PDF
涂阴、涂阳活动性肺结核CT征象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38
2
作者 路希伟 伍建林 +4 位作者 张国庆 权占盛 刘微 刘晶华 王毳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337-1341,共5页
目的探讨CT征象在涂阴和涂阳活动性肺结核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搜集2006年1至11月间登记治疗的新发涂阴肺结核92例,涂阳肺结核90例,分别进行CT和HRCT扫描,观察两组CT征象的表现以及检出率的差异,筛选有助于诊断涂阴与涂阳活动性肺结核的... 目的探讨CT征象在涂阴和涂阳活动性肺结核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搜集2006年1至11月间登记治疗的新发涂阴肺结核92例,涂阳肺结核90例,分别进行CT和HRCT扫描,观察两组CT征象的表现以及检出率的差异,筛选有助于诊断涂阴与涂阳活动性肺结核的有价值CT征象。结果毛玻璃密度影、节段分布小叶中心结节影、小叶样实变、网状及细线影,在涂阴组检出率分别为85.9%、84.8%、69.6%、22.8%;涂阳组分别为92.2%、90.0%、77.8%、30.0%(P>0.05)。空洞征、树芽征、气道壁增厚、段及亚段肺实变征象,涂阴组分别为19.6%、46.7%、69.6%和13.0%;涂阳组为61.1%、63.3%、84.4%、35.6%(P<0.05)。涂阳组气道壁破坏的CT征象明显高于涂阴组(P<0.05)。涂阴肺结核病变以累及单肺叶为主;涂阳组以多叶受累为主(P<0.01)。涂阳组检出的活动性CT征象种类多于涂阴组。结论涂阴与涂阳活动性肺结核的部分CT征象检出率具统计学意义,有助于涂阴活动性肺结核的临床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病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诊断
下载PDF
周围型肺癌薄壁空洞与肺结核薄壁空洞的CT表现与鉴别 被引量:1
3
作者 刘颖 张冠男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CAS 2017年第11期365-367,共3页
目的探讨周围型肺癌薄壁空洞与肺结核薄壁洞壁CT表现特点,提高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穿刺证实24例周围型肺癌伴空洞和临床治疗及实验室证实22例肺结核伴空洞患者的CT资料,最大洞壁厚≤4mm,对CT征象进行比较和... 目的探讨周围型肺癌薄壁空洞与肺结核薄壁洞壁CT表现特点,提高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穿刺证实24例周围型肺癌伴空洞和临床治疗及实验室证实22例肺结核伴空洞患者的CT资料,最大洞壁厚≤4mm,对CT征象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结合检测可以发现,在病发部位、大小以及壁厚、形态等方面,2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周围型肺癌与肺结核的薄壁空洞CT表现各具自身的特点,与其病变性质及病理机制不同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型肺癌 肺腺癌 空洞性肺结核
下载PDF
囊腔型肺癌与空洞型肺结核的CT鉴别诊断研究
4
作者 谭洋 邱太春 +2 位作者 伍建林 张冠男 张国庆 《结核病与肺部健康杂志》 2018年第4期241-244,共4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囊腔型肺癌与空洞型肺结核的CT表现特点,提高两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8年5月于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并经手术和(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23例囊腔型肺癌患者作为肺癌组;选取同期大连市结核病... 目的回顾性分析囊腔型肺癌与空洞型肺结核的CT表现特点,提高两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8年5月于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并经手术和(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23例囊腔型肺癌患者作为肺癌组;选取同期大连市结核病医院收治的经痰细菌学检查或临床治疗随访证实的31例空洞型肺结核患者作为结核组。收集患者的CT检查资料,对两组研究对象CT征象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肺癌组(60.9%,14/23)和结核组(61.3%,19/31)患者病灶均以右肺好发;肺癌组病灶直径平均为(17.19±11.02)mm,明显小于结核组的(27.13±10.4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5,P=0.014)。肺癌组囊腔平均壁厚为(1.91±0.73)mm,明显小于结核组的(2.69±0.47)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5,P<0.05)。肺癌组囊腔内见壁结节者占47.8%(11/23),高于结核组空洞内见壁结节者(19.4%,6/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9,P<0.05)。肺癌组囊腔内见血管分支影者占43.5%(10/23),而结核组患者空洞内均未见血管分支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71,P<0.01)。肺癌组囊腔边缘可见分叶征者5例(21.7%),见毛刺征者13例(56.5%);结核组空洞边缘可见分叶征者6例(19.4%),见毛刺征者16例(51.6%),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61,P >0.05)。肺癌组出现胸膜凹陷征者12例(52.2%),结核组出现23例(74.2%)并发不同程度邻近胸膜增厚,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04,P<0.05)。结论囊腔型肺癌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典型者可在临床上藉此做出该类肺癌的提示性诊断,并有助于与空洞型肺结核进行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结核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诊断 鉴别
下载PDF
非获得性免疫缺陷者肺隐球菌病的CT影像表现 被引量:11
5
作者 车思雨 张国庆 +3 位作者 蒋依宁 胡帅 刘爱连 李智勇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7期2831-2834,共4页
目的探讨非获得性免疫缺陷人群中肺隐球菌病(pulmonary cryptoccosis,PC)患者的CT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2008至2018年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大连市结核病医院确诊为PC的患者28例,均完成CT平扫,17例完成CT三期增强扫描,均具有较... 目的探讨非获得性免疫缺陷人群中肺隐球菌病(pulmonary cryptoccosis,PC)患者的CT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2008至2018年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大连市结核病医院确诊为PC的患者28例,均完成CT平扫,17例完成CT三期增强扫描,均具有较为完整的临床资料。结果28例PC患者均无明确鸽子粪便接触史,平均年龄47岁,男17例(60.71%),男女比例约1.5∶1,伴有基础病变者10例。57.14%无任何症状,28.57%咳嗽咳痰、14.29%胸痛,17.86%伴发隐球菌脑膜炎。按影像类型共分两型:结节或肿块型,20例(占71.43%);弥漫型,8例(占28.57%)。结节或肿块型中,55%位于胸膜下,含气支气管征40%,空洞存在25%,均无树芽征;弥漫型中,含气支气管征62.5%,空洞存在50%,均无树芽征。其中17例CT增强病例中,血管造影征35.29%;延迟强化70.59%。结论非获得性免疫缺陷者PC多数无特异性症状,结节或肿块型居多,胸膜下分布为优势,含气支气管征和血管造影征偏多见,延迟强化为主,均无树芽征,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肺隐球菌病 非获得性免疫缺陷
下载PDF
CT在肺结核疗效判断与随访观察中的应用评价 被引量:6
6
作者 宋其生 路希伟 +1 位作者 王镇山 张国庆 《国际呼吸杂志》 2008年第24期1482-1486,共5页
目的探讨活动性肺结核治愈后肺部病变CT表现的演变规律,评价CT在肺结核临床转归判断中的价值。方法观察60例获得细菌学治愈的涂阳肺结核患者治疗前、治疗后和随访6个月时的CT征象变化;使用呼气末CT扫描,观察小气道阻塞与空气潴留征... 目的探讨活动性肺结核治愈后肺部病变CT表现的演变规律,评价CT在肺结核临床转归判断中的价值。方法观察60例获得细菌学治愈的涂阳肺结核患者治疗前、治疗后和随访6个月时的CT征象变化;使用呼气末CT扫描,观察小气道阻塞与空气潴留征象,并探讨空气潴留体积与肺功能参数的相关性。结果在治疗前、治疗疗程结束和6个月随访3个阶段,肺结核活动性CT征象的检出率分别为95.0%、31.7%和3.3%。在停药随访期内仍有39例(65.0%)肺内残留病变进一步缩小和吸收。小气道病变在治疗结束后仍持续存在,气体潴留体积与肺功能指标MMEF、FEF25%、FEF50%相关(P〈0.05)。结论肺结核病变的CT影像转归滞后于细菌学转归;单凭CT征象对疗程结束时肺结核活动性进行判定存在限度;CT对肺结核细菌学治愈后的继发小气道改变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结核 活动性 X线计算机体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