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老年脑出血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4
1
作者 俎若男 《中国实用医药》 2018年第3期167-168,共2页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老年脑出血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78例老年脑出血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观察组采取早期康复护理,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情感评分(63.1±1...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老年脑出血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78例老年脑出血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观察组采取早期康复护理,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情感评分(63.1±15.7)分高于对照组的(54.7±15.5)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3777,P<0.05)。观察组肢体功能评分(68.5±11.3)分高于对照组的(58.3±12.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8306,P<0.05)。结论采用早期康复护理对老年脑出血患者预后具有重要作用,可帮助患者尽快恢复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康复护理 老年脑出血 生活质量
下载PDF
替扎尼定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脊髓损伤下肢痉挛的临床体会 被引量:2
2
作者 高健 《中国伤残医学》 2016年第4期105-106,共2页
目的:观察替扎尼定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脊髓损伤下肢痉挛的效果。方法:重点分析我院收治的50例脊髓损伤合并下肢痉挛患者的病历资料,将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及治疗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综合康复训练法治疗,观察组采用替扎尼定和综合康复... 目的:观察替扎尼定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脊髓损伤下肢痉挛的效果。方法:重点分析我院收治的50例脊髓损伤合并下肢痉挛患者的病历资料,将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及治疗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综合康复训练法治疗,观察组采用替扎尼定和综合康复训练法治疗。通过改良的巴氏指数评定法(MBI)和Ashworth分级法评定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肌张力变化。结果:2组脊髓损伤下肢痉挛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显著提高,肌张力显著降低,治疗组的疗效远远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同时采用综合康复训练法和替扎尼定治疗脊髓损伤并下肢痉挛患者的疗效显著,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下肢痉挛症状,提高了生活自理能力,值得推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扎尼定 康复训练 下肢痉挛 MBI评分
下载PDF
体外冲击波治疗对肱骨外上髁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探讨
3
作者 罗金维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1年第22期145-147,共3页
目的探讨肱骨外上髁炎患者采用体外冲击波治疗对其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9年6月—2021年2月收治的82例肱骨外上髁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n=41)和观察组(n=41).对照组采用脉冲短波治疗,观察组采用体外冲... 目的探讨肱骨外上髁炎患者采用体外冲击波治疗对其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9年6月—2021年2月收治的82例肱骨外上髁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n=41)和观察组(n=41).对照组采用脉冲短波治疗,观察组采用体外冲击波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及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上肢功能障碍评定量表(DASH)评分、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MEPS)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7.56%,高于对照组的85.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的VAS、DASH、MEPS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4、12周,观察组的VAS、DASH评分均低于对照组,MEP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肱骨外上髁炎患者采用体外冲击波治疗的临床效果较为显著,可有效减轻患者疼痛,改善其肢体功能和肘关节功能,促进病情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外上髁炎 体外冲击波 脉冲短波 疗效 疼痛 上肢功能
下载PDF
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探析
4
作者 俎若男 《中国伤残医学》 2015年第18期133-134,共2页
目的:探究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探析。方法:选取我院自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90例,将其平均分为实验组(n=45)和对照组(n=45),实验组予以康复护理,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对2组脑卒中偏... 目的:探究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探析。方法:选取我院自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90例,将其平均分为实验组(n=45)和对照组(n=45),实验组予以康复护理,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对2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以及护理健康满意度进行观察和统计。结果:实验组45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对于生活质量评分以及脑卒中偏瘫患者对康复护理的满意度都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康复护理应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中的效果显著,使脑卒中偏瘫患者能够有效的提高运动功能,并且有效提高了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满意度,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偏瘫患者 康复护理 运动功能恢复
下载PDF
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出院后自我护理管理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2
5
作者 王亲华 赵琳琳 高莹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6年第30期238-239,共2页
目的随访观察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在出院后的治疗依从性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选择自愿参与随访的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40例,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教育模式,干预组采用授权教育模式要求患者自我管理,比较两组患者的一... 目的随访观察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在出院后的治疗依从性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选择自愿参与随访的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40例,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教育模式,干预组采用授权教育模式要求患者自我管理,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授权教育后治疗的依从性、尿路感染等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干预前一般资料、治疗依从性、尿路感染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在出院后24个月的治疗依从性、出现尿路感染等并发症次数及例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授权教育的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能够主动进行自我管理,依从治疗,明确并发症干预及观察方法,有效预防尿路感染、尿路结石等并发症,不断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授权教育 神经源性膀胱 治疗依从性 并发症
下载PDF
间歇导尿技术配合膀胱功能训练在神经源性膀胱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1
6
作者 王亲华 陈岩 +1 位作者 高莹 丁娜 《中国民康医学》 2012年第2期195-195,214,共2页
目的:探讨间歇导尿护理技术在神经源性膀胱的应用及护理。方法:对17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施行无菌间歇导尿技术,根据膀胱残余尿量调整间歇导尿次数,配合膀胱功能训练,控制入水量管理。结果:膀胱容量正常或接近正常15例,残余尿量小于100ml... 目的:探讨间歇导尿护理技术在神经源性膀胱的应用及护理。方法:对17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施行无菌间歇导尿技术,根据膀胱残余尿量调整间歇导尿次数,配合膀胱功能训练,控制入水量管理。结果:膀胱容量正常或接近正常15例,残余尿量小于100ml;不能自行排尿需留置导尿1例;残余尿量在100ml以上1例,继续实行间歇导尿,患者无尿路感染、肾盂积水、泌尿系结石的发生。结论:间歇导尿技术操作简单,效果可靠,极大地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其配合膀胱功能训练和科学的入水量管理,是解除神经源性膀胱排尿障碍的有效方法,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源性膀胱 间歇导尿护理技术 膀胱功能训练
下载PDF
功能性电刺激对偏瘫侧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罗金维 《医学信息(中旬刊)》 2011年第9期4695-4696,共2页
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对偏瘫侧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120例因初发急性脑卒中导致的侧肢体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均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加肢体训练,实验组配合功能性电刺激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FMA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FMA... 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对偏瘫侧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120例因初发急性脑卒中导致的侧肢体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均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加肢体训练,实验组配合功能性电刺激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FMA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FMA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实验组上、下肢的FMA评分分别为(36.92±6.28)和(32.54±3.71),均高于对照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功能性电刺激治疗能增强肌肉收缩能力,减少继发性残疾,恢复患者偏瘫侧肢体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电刺激 偏瘫侧肢体 功能恢复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