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90篇文章
< 1 2 1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交叠形态知识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以大连理工大学哲学类学术型研究生为例
1
作者 林丹 陈高华 +2 位作者 徐强 郭菁 王文敬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4年第5期135-142,共8页
第四次产业革命开启了信息技术时代,信息技术支撑的交叠形态知识呈现跨学科综合性知识特性与多维层次性特质,决定了研究生培养方式及教育理念的现代化变革。为满足“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科技、教育、人才一体化”发展对差异化... 第四次产业革命开启了信息技术时代,信息技术支撑的交叠形态知识呈现跨学科综合性知识特性与多维层次性特质,决定了研究生培养方式及教育理念的现代化变革。为满足“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科技、教育、人才一体化”发展对差异化、交叠形态知识的需求,大连理工大学哲学学科以导师团队协同培养为依托,设计多样性教学实践活动,创新发展全过程课程思政、体验式教学、专题式组会、经典读书会、论文工作坊“五位一体”培养模式,培养具备知识创新能力的卓越型实践性高质量哲学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叠形态知识 知识创新能力培养 哲学类学术型研究生 导师团队
下载PDF
网络文学中的“主题创作”与现实书写——以“金桅杆”奖获奖作品为例
2
作者 武文颖 郑文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96-102,共7页
现实题材创作逐渐成为中国网络文学“主流化”的风向标,以辽宁网络文学“金桅杆”奖获奖作品为代表的优秀现实题材作品脱颖而出,勾勒出网络文学中的“主题创作”轨迹,呈现出网络文学与社会现实的镜像关系。网络文学获奖作品贴近实际,塑... 现实题材创作逐渐成为中国网络文学“主流化”的风向标,以辽宁网络文学“金桅杆”奖获奖作品为代表的优秀现实题材作品脱颖而出,勾勒出网络文学中的“主题创作”轨迹,呈现出网络文学与社会现实的镜像关系。网络文学获奖作品贴近实际,塑造时代新人形象,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聚焦史实,记录人民奋斗史,与时代精神同向同行;守正创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与时代内涵同源共进。在对“主题创作”转向内在、外在动力因素揭示的同时,尝试寻求“现实”走向“艺术”的突破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文学 主题创作 现实书写 现实题材 现代主义
下载PDF
大连理工大学学风建设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陈晓晖 高超 +2 位作者 杜冲 黎晓明 郑中兴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4期81-84,共4页
文章在对大连理工大学学风建设现状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大连理工大学目前学风建设的特点及存在问题,从学生自身、学校、社会三方面分析了问题存在的原因,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加强学风建设的措施。
关键词 大连理工大学 学风建设 调查分析
下载PDF
高校学生媒介认知实证调查——以大连理工大学为研究个案 被引量:2
4
作者 武文颖 郑保章 《当代传播》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79-80,共2页
进入信息时代,在大学校园而言,大众媒介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大学生媒介消费的时间占其日常生活的比例越来越大,媒体已经成为影响当代大学生建立世界观、人生观的重要因素,由此媒介素养教育问题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关键词 大众媒介 大连理工大学 实证调查 高校学生 当代大学生 个案 信息时代 大学校园
下载PDF
公众环境意识测量指标研究——以大连理工大学环境意识调查为例 被引量:7
5
作者 宋悦华 《环境科学与管理》 CAS 2007年第5期5-8,共4页
环境意识是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和提高公众环境意识对中国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现代化建设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有关公众环境意识的调查没有统一的测量指标体系。本文尝试设计一套标准化环境意识测量指标体系,并通过... 环境意识是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和提高公众环境意识对中国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现代化建设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有关公众环境意识的调查没有统一的测量指标体系。本文尝试设计一套标准化环境意识测量指标体系,并通过对大连理工大学大学生的调查进行应用检验,以期为深化环境意识理论和实证研究打下基础,同时描述当代大学生环境意识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意识 测量指标 环境教育 大学生
下载PDF
屈伯川高等教育思想及其在大连理工大学的实践 被引量:1
6
作者 刘元芳 任增元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9年第2期5-8,共4页
屈伯川同志在长期的高等教育实践中,准确把握教育规律,锐意改革创新,形成了一套全面、系统、切合中国实际、颇具中国特色的教育思想体系。他的主要办学理念与战略定位是"理工结合,力争一流,服务社会",在具体实践中他高度重视... 屈伯川同志在长期的高等教育实践中,准确把握教育规律,锐意改革创新,形成了一套全面、系统、切合中国实际、颇具中国特色的教育思想体系。他的主要办学理念与战略定位是"理工结合,力争一流,服务社会",在具体实践中他高度重视发掘和培养人才,充分利用国际国内资源,采取多种办学形式,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对学校建设与发展的许多重要方面都做出了历史性、奠基性和开拓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办学理念 培养人才 理工结合 国际化办学战略
下载PDF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建设瓶颈期的发展思考——以大连理工大学为例 被引量:4
7
作者 张一 王一迪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第10期346-346,共1页
当前,微信公众平台建设已成为高校内多部门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尽管各高校都不断重视新媒体特别是微信公众号的运营建设,但从具体统计数据来看,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发展呈缓步之势,发展遇到瓶颈。本文以大连理工大学校内部分微信公众号... 当前,微信公众平台建设已成为高校内多部门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尽管各高校都不断重视新媒体特别是微信公众号的运营建设,但从具体统计数据来看,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发展呈缓步之势,发展遇到瓶颈。本文以大连理工大学校内部分微信公众号为例,结合对当前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建设情况的分析探究,提出思考与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微信 新媒体 新闻宣传 公众号运营
下载PDF
辽宁高校本科生媒介接触行为实证调查——以大连理工大学为研究个案
8
作者 武文颖 楼旭东 王倩 《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20-22,共3页
关键词 大连理工大学 媒介接触行为 大学本科生 实证调查 高校 辽宁 传媒素养
下载PDF
共同体美学视域下德勒兹“弱势文学”思想探赜
9
作者 王琦 张仕伟 《学习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69-178,F0002,共11页
“弱势文学”是卡夫卡在日记中提出,由德勒兹概念化并加以发展的重要思想。弱势文学是在已经结构化、秩序化并固化的文学共同体中生成的一种新兴的文学类型。德勒兹从弱势文学中发现了独有的语言观念、政治功能和集体价值。在德勒兹看来... “弱势文学”是卡夫卡在日记中提出,由德勒兹概念化并加以发展的重要思想。弱势文学是在已经结构化、秩序化并固化的文学共同体中生成的一种新兴的文学类型。德勒兹从弱势文学中发现了独有的语言观念、政治功能和集体价值。在德勒兹看来,逃逸于传统文学之外的弱势文学改变了原有文学共同体稳定的克分子结构,生成出一种包含独一性与多样性的“文学共通体”。文学共通体蕴含着对同一、封闭、僵化的传统文学共同体解构的力量,这与弱势文学在语言、政治、价值、表述行为等方面的追求有内在的一致性,客观上又与审美共同体的不可言明性有内在相通性。以弱势文学为逻辑起点,不仅可以串联起文学共同体与审美共同体的外展关系,深刻理解德勒兹的哲学思想;而且对于重思文学共通体中文学创作实践以及文学批评态度具有深刻的启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夫卡 德勒兹 弱势文学 文学共同体 政治共同体 审美共同体
下载PDF
从“进城”到“围城”:农民工叙事的另一个维度——论贾平凹的《河山传》 被引量:1
10
作者 梁海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3-98,共6页
《河山传》讲述的不仅是农民工进城的故事,还有农民工对城市的“围城”,这无疑是贾平凹对农民工问题的时代思考。如果说以往的农民工文学描绘了汹涌澎湃的“民工潮”,以及在这一社会结构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和中国农民心态的变迁,那么,贾... 《河山传》讲述的不仅是农民工进城的故事,还有农民工对城市的“围城”,这无疑是贾平凹对农民工问题的时代思考。如果说以往的农民工文学描绘了汹涌澎湃的“民工潮”,以及在这一社会结构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和中国农民心态的变迁,那么,贾平凹在《河山传》中则超越了这一层面,他将城市中包含的各种权力架构和彼此之间的角力关系、城市空间背后传统文化的形塑力量纳入叙事视野,由此,从经验的城市向文化生产的城市转移,呈现出更多的批判性和时代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平凹 《河山传》 农民工 现代性
下载PDF
中文核心期刊创新驱动发展优化路径——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为例
11
作者 崔燕 崔银河 《科学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4-73,共10页
21世纪的今天,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变得越来越显著,科技创新有助于改善传媒、教育、通讯、交通等科技环境,推动社会全面发展。基于传媒环境创新驱动发展的形势,中文核心期刊评价工作因科技创新发展需要应运而生;中文核心期刊评... 21世纪的今天,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变得越来越显著,科技创新有助于改善传媒、教育、通讯、交通等科技环境,推动社会全面发展。基于传媒环境创新驱动发展的形势,中文核心期刊评价工作因科技创新发展需要应运而生;中文核心期刊评价不仅是文献计量学研究的实际应用和组成部分,同亦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内容之一,更是媒介科技创新发展的必要环节;可促进学术交流和国际合作,推动科研水平提升,防范学术不端行为;对于学术研究和科研社群的发展、优化期刊使用、合理分配学术资源、提升期刊传媒竞争力、促进中文期刊国际化、激励科研人员学术研究积极性等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创新 核心期刊 评价 传媒竞争力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探索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价值逻辑
12
作者 洪晓楠 林丹 《甘肃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21,共10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深刻探索,系统诠释了中国式现代化“解决什么问题”“何以解决问题”“效果如何”等重大问题,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式现代化总体构架与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深刻探索,系统诠释了中国式现代化“解决什么问题”“何以解决问题”“效果如何”等重大问题,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式现代化总体构架与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中国式现代化这一重要思想具有深厚的历史逻辑、深刻的理论逻辑和鲜明的价值逻辑,从科学内涵、本质要求、发展布局、重大原则等方面深刻揭示“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等重大问题,凸显中国共产党牢牢把握中国独特历史命运与基本国情的新贡献,构成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的重大丰富和发展,全面系统地回答了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实现现代化的重大命题,开辟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崭新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世界现代化理论 独特世界观 人类文明新形态
下载PDF
短视频侵权案件中合理使用的认定标准探究——基于中国裁判文书网136份判决书的分析
13
作者 柴玥 杨静 邓润 《青年记者》 2024年第3期91-95,101,共6页
合理使用制度平衡著作权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在涉短视频侵权案件中起到关键作用。但我国现行的合理使用制度存在封闭式列举滞后于短视频行业发展、原则性判断标准存在误解与误用、抗辩理由分析不充分、自由裁量权行使不当等四方面问... 合理使用制度平衡著作权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在涉短视频侵权案件中起到关键作用。但我国现行的合理使用制度存在封闭式列举滞后于短视频行业发展、原则性判断标准存在误解与误用、抗辩理由分析不充分、自由裁量权行使不当等四方面问题。对此,可采用“要素定义+具体规则”的制度设计,同时推动构建著作权多元许可市场,以此增强合理使用认定结果的可预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视频 著作权 合理使用 司法认定标准
下载PDF
是道德的悬置,还是“中国式情感”——论邵丽小说的性别叙事
14
作者 梁海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7-93,共7页
邵丽以无差别视角展开性别叙事。她笔下的男性和女性,无论出身如何、处境怎样,常常被剥去复杂的社会身份,回归到个体日常生活中,打破了传统的角色限定,揭示出家庭中的权力关系、性别角色的冲突与和解,以及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价值取舍。... 邵丽以无差别视角展开性别叙事。她笔下的男性和女性,无论出身如何、处境怎样,常常被剥去复杂的社会身份,回归到个体日常生活中,打破了传统的角色限定,揭示出家庭中的权力关系、性别角色的冲突与和解,以及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价值取舍。面对复杂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邵丽并没有进行过多的道德评判,而是从“仁”“和”“孝”等中国传统文化理念中找寻解决现代家庭问题的良方,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下的现实转化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邵丽 性别叙事 家庭伦理 中国式家庭
下载PDF
问题域的历史性创新: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一种视角
15
作者 陈高华 赵文钰 《学习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19,共9页
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发展创新,关键在于以问题导向作为综合创新之源,进而将马克思主义理解为问题域的历史性集合。作为一种思想和实践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围绕“如何扬弃资本主义现代性、实现人类自由解放”这一问题历史地发生... 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发展创新,关键在于以问题导向作为综合创新之源,进而将马克思主义理解为问题域的历史性集合。作为一种思想和实践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围绕“如何扬弃资本主义现代性、实现人类自由解放”这一问题历史地发生与展开。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则立足于具体历史情势,提出了如何超越资本主义现代性、开辟现代化新道路,以此实现自由解放的历史性问题,这就开拓出“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新问题域。基于这种理解,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意味着立足于具体历史情势不断拓展和深化中国式现代化这一问题域;“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意味着根植于本民族优秀文化不断把握和解决中国式现代化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问题导向 中国式现代化 “两个结合”
下载PDF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感性维度探析--基于马克思劳动哲学的视角
16
作者 陈高华 赵强 《北京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23,共9页
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是人之成长的必要途径,构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体系是新时代党对劳动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当前存在的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与不会劳动的现象集中反映出劳动教育的弱化与困境。其中的... 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是人之成长的必要途径,构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体系是新时代党对劳动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当前存在的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与不会劳动的现象集中反映出劳动教育的弱化与困境。其中的根本症结在于当前劳动教育中对劳动教育感性维度的遗忘,即忽视了劳动作为一种感性活动,它是人与世界打交道的原初方式、是人的生命自我实现的基本方式、是人追求自由的根本途径。因此,摆脱劳动教育困境的出路就在于唤醒感性在劳动教育中的作用。新时代劳动教育立足于感性维度,将劳动教育的开展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坚持劳动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从而全面提升人的劳动价值意识、劳动精神面貌及劳动技能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教育 感性活动 马克思 劳动哲学
下载PDF
“人工智能取代人类”的三类叙事及其批判性反思
17
作者 陈高华 赵文钰 《江汉论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57-63,共7页
关于“人工智能取代人类”的主流叙事可分为三类,它们在不同层面上陷入了思维陷阱:“能力超越式取代论”将人的本质和尊严归结于特定行为能力,进而担忧人工智能超越了专属于人的能力,这是以物化思维理解人的尊严;“技术失业式取代论”... 关于“人工智能取代人类”的主流叙事可分为三类,它们在不同层面上陷入了思维陷阱:“能力超越式取代论”将人的本质和尊严归结于特定行为能力,进而担忧人工智能超越了专属于人的能力,这是以物化思维理解人的尊严;“技术失业式取代论”局限于特定社会形式来思考人类的社会存在方式,非历史地思考和应对技术失业问题,陷入了工作拜物教;“物种灭绝式取代论”指出超级人工智能带来的“存在论危险”,但需要明确其核心意义在于警示当前人类存在方式的失控状态。对三类叙事的反思凸显出对人之尊严的自我理解、对人的社会存在方式以及人类文明的存在论界限等问题的合理认识的迫切性。与探究人和机器本质区别的思路不同,另一种“智能之镜”侧重从人工智能社会效应的冲击中激活对人类存在方式的历史性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取代论 人的尊严 人的社会存在方式 存在论风险
下载PDF
施莱尔马赫的语言之“力”
18
作者 秦明利 柴一凡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08-116,共9页
施莱尔马赫的语言之“力”,是其重新审思理性边界与限度,抗衡理性作为唯一准则的一种尝试。他以多元性和统一性为表征的语言之“力”,从语言以人为本的基本定性、语言的对话性和语言的个体性三个维度,弥补了自启蒙运动以来,理性缺失生... 施莱尔马赫的语言之“力”,是其重新审思理性边界与限度,抗衡理性作为唯一准则的一种尝试。他以多元性和统一性为表征的语言之“力”,从语言以人为本的基本定性、语言的对话性和语言的个体性三个维度,弥补了自启蒙运动以来,理性缺失生命活力和人本色彩的缺陷。施莱尔马赫的语言之“力”,不仅为现代诠释学和现代哲学发展提供了范本,为其他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开拓了新的视域,而且也为解决当下社会人与数字化语言的冲突,提供了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莱尔马赫 语言 人本性 对话性 个体性
下载PDF
超越大语言模型:物导向哲学路径下的意义生成
19
作者 郑保章 付晓婧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12-120,共9页
人类创造是人们通过构建关系之网以确证自身在世界之中的位置,塑造意义世界的基础,此种构建需要某种“超越”的外部之物作为支撑。目前,大语言模型已经在智能生成方面表现出巨大的创造潜力,甚至在部分原创性任务中可以取代人类创造,这... 人类创造是人们通过构建关系之网以确证自身在世界之中的位置,塑造意义世界的基础,此种构建需要某种“超越”的外部之物作为支撑。目前,大语言模型已经在智能生成方面表现出巨大的创造潜力,甚至在部分原创性任务中可以取代人类创造,这或将对人类的意义世界造成潜在性威胁。究其症结在于,大语言模型的底层生成逻辑是建立在相关主义基础之上的,而这种基础预设在激进化演绎的同时不可避免地暴露出其深层局限。一方面,大语言模型以“相关主义循环”的方式将自身封闭于字面主义的符号表征与现有的固定范式之内,使得“超越”之维不再可能;另一方面,大语言模型的智能生成功能对于现实架构的渗透性影响又转而超越了相关主义的可理解范畴。从长远角度来看,这种深层矛盾必将冲击一直以来人类从单一主体视域出发建构而成的意义世界。人类何以突破相关主义的内在生成逻辑,维护自身意义世界,这是智能技术时代人类必须直面的问题。立足“物导向哲学”,实现对大语言模型生成逻辑的“超越”,其意义在于这种“超越”的双重性,既能更包容地将大语言模型类智能机器及其功能纳入“物”的可阐释范畴,又能以去中心化的方式突破相关主义束缚,借助“联合实在”的美学活动,通向超越性的外部,为人类创造添注活力,为人类意义世界提供支撑,以此开辟出“超越”大语言模型的意义生成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语言模型 物导向哲学 意义生成 相关主义 联合实在
下载PDF
“共在性”数字诠释学理论构建
20
作者 秦明利 柴一凡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15,共7页
“共在性”数字诠释学,致力于解决数字化生存造成的理解的碎片性、多元性和不平等性,在高速变化的数字时代重构多元共生的存在方式。在数字技术与诠释学的新一轮融合中,“共在性”数字诠释学主张将数字技术作为新的诠释主体,探讨人的数... “共在性”数字诠释学,致力于解决数字化生存造成的理解的碎片性、多元性和不平等性,在高速变化的数字时代重构多元共生的存在方式。在数字技术与诠释学的新一轮融合中,“共在性”数字诠释学主张将数字技术作为新的诠释主体,探讨人的数字化存在。“共在性”数字诠释学融合施莱尔马赫以来的“共在性”诠释学思想、共同体思想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共在”思想为其理论基础,以阐明数字世界中人自身的技术性共在、人与人多元共生的社会性共在、人类文化的艺术性共在以及人的伦理性共在的新样态为基本阐释维度,从而助力数字中国“五位一体”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在性 数字诠释学 数字中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