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污泥蚓粪的土壤改良效果及其重金属健康风险
1
作者 赵淑艳 邢玉亮 +4 位作者 周鑫 刘阳 范紫嫣 周涛 宋丹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63-466,479,共5页
将污泥蚓粪作为改良剂施用于土壤,研究了污泥蚓粪的最佳配比,并利用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生菜(Lactuca sativa L. var. ramosa Hort.)和小白菜(Brassica campestris L. ssp. chinensis(L.)Makino var. communis Tsen et Lee)通过摄食途径... 将污泥蚓粪作为改良剂施用于土壤,研究了污泥蚓粪的最佳配比,并利用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生菜(Lactuca sativa L. var. ramosa Hort.)和小白菜(Brassica campestris L. ssp. chinensis(L.)Makino var. communis Tsen et Lee)通过摄食途径进入人体的健康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风干污泥蚓粪占混合基质总质量的10%为最佳配比,该混合基质中铬未检出,镍、铜、锌、砷、镉、铅的质量浓度分别为(5.6±0.3)、(5.9±0.3)、(20.1±2.9)、(5.8±0.7)、(0.25±0.05)、(10.20±1.10)mg/kg,均未超过《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168—1995)的二级标准和《农用污泥中污染物控制标准》(GB 4284—84)。该混合基质中生长的生菜和小白菜的重金属检测结果表明,《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2—2012)中规定的铬、砷、镉和铅均未超标。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进行评价的铬、镍、铜、锌、砷、镉、铅不具有非致癌风险,砷、镉、铅不具有致癌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泥蚓粪 土壤 重金属 健康风险
下载PDF
Burkholderia sp.IDO3中靛蓝合成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合成特性 被引量:2
2
作者 刘紫嫣 马桥 +7 位作者 由胜男 张旭旺 张西迪 殷庆鑫 李炫莹 厉舒祯 张照婧 曲媛媛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2634-2643,共10页
【目的】克隆和表达靛蓝合成基因,并将其用于靛蓝合成研究。【方法】对菌株Burkholderia sp.IDO3中靛蓝合成基因进行克隆和大肠杆菌异源表达,构建能合成蓝色色素的基因工程菌。利用液相色谱和质谱对产物进行分析,采用单因素法对培养温... 【目的】克隆和表达靛蓝合成基因,并将其用于靛蓝合成研究。【方法】对菌株Burkholderia sp.IDO3中靛蓝合成基因进行克隆和大肠杆菌异源表达,构建能合成蓝色色素的基因工程菌。利用液相色谱和质谱对产物进行分析,采用单因素法对培养温度、转速、培养基成分等进行优化,并考察优化条件下的靛蓝合成曲线。【结果】构建了一株重组大肠杆菌E.coli IND_AB,该菌株能够在LB培养基生长的过程中合成蓝色色素,产物分析表明该色素为靛蓝;菌株IND_AB在30°C和150 r/min条件下能在LB培养基中合成22.9 mg/L靛蓝,优化培养条件后产量达到25.4 mg/L;优化LB培养基各组分浓度后产量可提高到35.1 mg/L;外加50.0 mg/L吲哚或0.1 g/L色氨酸后靛蓝产量可分别提高到57.7 mg/L和64.4 mg/L,相比初始产量提高了152.0%和181.2%;靛蓝合成曲线表明在添加吲哚或色氨酸的培养基中,菌株IND_AB前6 h没有靛蓝生成,6-15 h为靛蓝合成加速期,18 h达到产量平衡。【结论】重组大肠杆菌IND_AB可用于生物合成高纯度靛蓝,为靛蓝的微生物合成提供了有效的基因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靛蓝合成基因 吲哚 色氨酸 微生物合成
原文传递
吲哚——种间及跨界信号分子新成员 被引量:4
3
作者 曲媛媛 戴春晓 +1 位作者 张旭旺 马桥 《生物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2177-2188,共12页
吲哚作为一种典型的氮杂环芳烃化合物,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吲哚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是一种新型种间及跨界的信号分子。研究发现,吲哚不仅可以调节微生物的毒性、耐药性、生物膜形成以及群感效应等生理生化行... 吲哚作为一种典型的氮杂环芳烃化合物,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吲哚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是一种新型种间及跨界的信号分子。研究发现,吲哚不仅可以调节微生物的毒性、耐药性、生物膜形成以及群感效应等生理生化行为,调控植物生长发育和防御系统的形成过程,还能够影响动物的肠道炎症、细胞氧化压力及荷尔蒙分泌等生理健康。因此吲哚在微生物代谢、动物健康和植物生长等多个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及生态学双重意义。文中综述了吲哚从生物代谢到信号传递的研究历史,及其在微生物种内或种间以及微生物-动植物之间跨界的信号传导与调控作用的研究进展,旨在为揭示复杂环境中吲哚生物代谢及信号调控的生物学意义与生态学机制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吲哚 氮杂环芳烃化合物 种间信号 跨界信号
原文传递
PFOS前体物质(PreFOSs)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其降解特性 被引量:5
4
作者 赵淑艳 周涛 +2 位作者 王博慧 梁田坤 柳丽芬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3321-3328,共8页
从氟化工厂附近土壤中分离出1株能以全氟辛烷磺酸前体物质(Pre FOSs)为唯一碳源和能源生长的降解菌PF1,经形态观察及16S r DNA基因序列分析,初步鉴定该菌为生丝微菌属(Hyphomicrobium sp.).在温度为30℃、p H为7.0~7.2条件下,菌株PF1对... 从氟化工厂附近土壤中分离出1株能以全氟辛烷磺酸前体物质(Pre FOSs)为唯一碳源和能源生长的降解菌PF1,经形态观察及16S r DNA基因序列分析,初步鉴定该菌为生丝微菌属(Hyphomicrobium sp.).在温度为30℃、p H为7.0~7.2条件下,菌株PF1对全氟辛基磺酰胺(PFOSA)和N-乙基全氟辛基磺酰胺(N-Et FOSA)48 h降解率分别为14.6%和8.2%,对PFOS无降解能力.对降解产物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表明PFOSA的降解产物为PFOS;N-Et FOSA能被降解生成PFOSA和PFOS,同时也产生少量的全氟辛基磺酰胺乙酸(FOSAA).由此推断Pre FOSs降解途径,在菌株PF1的作用下,PFOSA脱去氨基直接转化成PFOS.NEt FOSA主要有2种降解途径:(1)N-Et FOSA脱乙基产生PFOSA,PFOSA再进一步脱氨基生成PFOS,此为主要途径;(2)NEt FOSA中的N-乙基被氧化成乙酸基生成FOSAA,FOSAA进一步脱去乙酸基生成PFOSA,并最终脱氨基生成PFO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FOS前体物质(PreFOSs) 微生物降解 生丝微菌属 分离鉴定 降解特性
原文传递
苯酚降解菌生物转化吲哚及甲基吲哚的特性 被引量:1
5
作者 宋兆健 张立志 +4 位作者 于聪 漆世英 包冬莉 吴炜泽 张旭旺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084-1091,共8页
为探索吲哚类废水的资源化处置效果,考察了苯酚降解菌对吲哚及甲基吲哚的生物转化行为,从土壤中分离筛选苯酚降解菌,结合16S rRNA序列分析对菌株进行鉴定;利用菌株休眠细胞对吲哚及甲基吲哚进行生物转化,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其转... 为探索吲哚类废水的资源化处置效果,考察了苯酚降解菌对吲哚及甲基吲哚的生物转化行为,从土壤中分离筛选苯酚降解菌,结合16S rRNA序列分析对菌株进行鉴定;利用菌株休眠细胞对吲哚及甲基吲哚进行生物转化,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其转化产物,并结合响应曲面法对吲哚转化合成靛蓝的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筛选得到的1株苯酚降解菌YC为Pseudomonas菌属;菌株YC的休眠细胞可对吲哚、5-甲基吲哚、6-甲基吲哚、7-甲基吲哚进行生物转化,生成靛蓝及甲基取代靛蓝。菌株转化吲哚合成靛蓝的最适条件为:生物量OD6602.50,吲哚50.00 mg·L-1,反应体系pH 8.00,在此条件下,靛蓝产量可达到29.78 mg·L-1。综合上述结果,苯酚降解菌Pseudomonas sp.YC能较好地转化吲哚及甲基吲哚合成靛蓝类色素,在吲哚类废水生物修复中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酚降解菌 吲哚 甲基吲哚 靛蓝 响应曲面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