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3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榆木山地区玉门砾岩磁性地层及其对青藏高原东北部变形隆升意义 被引量:14
1
作者 刘栋梁 宋春晖 +2 位作者 方小敏 戴霜 李海兵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98-905,共8页
青藏高原新生代变形隆升过程是青藏高原新生代构造演化研究的热点问题,地处于高原东北部祁连山东北缘的榆木山是研究高原变形隆升时空过程的关键研究区之一。榆木山地区发育了一套粗砾相磨拉石——玉门砾岩,磁性地层研究表明其底部地质... 青藏高原新生代变形隆升过程是青藏高原新生代构造演化研究的热点问题,地处于高原东北部祁连山东北缘的榆木山是研究高原变形隆升时空过程的关键研究区之一。榆木山地区发育了一套粗砾相磨拉石——玉门砾岩,磁性地层研究表明其底部地质年代约为3.58Ma。经古水流、磁化率、野外考察等推断玉门砾岩可能主要为构造隆升的产物,同时在榆木山地区还发育3个与玉门砾岩有关的不整合面,其跨越年龄分别约为:5.23~3.58Ma、2.88~2.58Ma和<1.77~0.8Ma。综合分析认为该地区变形隆升不晚于3.58Ma,之后至少经历两期构造变形隆升,该结果比北东向分步生长变形隆升模式推测的变形隆升时间明显早约1Ma,应该是对高原东北部青藏-昆黄运动的响应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榆木山 磁性地层 玉门砾岩 青藏高原变形隆升
下载PDF
印度-亚洲大陆的初始碰撞 被引量:4
2
作者 赵俊猛 杜品仁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783-796,共14页
印度-亚洲大陆碰撞形成了青藏高原,影响了中亚、东南亚、东亚直到西太平洋的构造变形,改变了从岩石圈地幔到大气圈的多个圈层状态,是研究青藏高原形成和演化的前提和基础,但是,至今对最初在何时、何地发生碰撞仍意见不一。文中以近10a... 印度-亚洲大陆碰撞形成了青藏高原,影响了中亚、东南亚、东亚直到西太平洋的构造变形,改变了从岩石圈地幔到大气圈的多个圈层状态,是研究青藏高原形成和演化的前提和基础,但是,至今对最初在何时、何地发生碰撞仍意见不一。文中以近10a来该项研究的成果为基础,通过一些问题的讨论,展现研究进展,突出存在矛盾,探讨下一步的研究重点。讨论的问题有:1)初始碰撞时亚洲南缘的古纬度是多少?2)大印度有多大?3)定日地区最高海相层的年龄有多大?4)55MaBP前后的碰撞是陆-陆碰撞还是陆-弧碰撞?5)外喜马拉雅的岩浆活动能否厘定初始碰撞?6)最后归纳了2004年以来初始碰撞时限研究的一些结果。从近10a的研究结果看,印度-亚洲初始碰撞时限集中在K/E、E_1/E_2和E_2/E_3界线附近。与以前的结果相比,是在向更早和更晚扩展。文中认为,不同观点的争论对发现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促进研究发展有推动作用;提出未来的印度-亚洲碰撞研究,除了要面对和解决各种资料、论据的不确定性外,还要更精确地限定印度和亚洲在晚白垩世和古近纪期间的古地理位置,确定新特提斯洋内岛弧或微陆块在此期间的位置、大小,以及弧-陆碰撞与陆-陆碰撞在标志和效应等方面的差别,总之,要深入探索碰撞过程的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亚洲大陆碰撞 古地磁学 大印度 最高海相层位 外喜马拉雅
下载PDF
印度与欧亚大陆碰撞时限的古地磁研究进展与问题 被引量:3
3
作者 张大文 颜茂都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251-1268,共18页
古地磁学在限定印度—欧亚板块碰撞时限的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受磁倾角浅化、地球磁场长期变以及重磁化等诸多因素影响,不同时期获得的古地磁数据质量参差不齐,造成其限定的印度—欧亚大陆碰撞时限从65到20多百万年不等。本文... 古地磁学在限定印度—欧亚板块碰撞时限的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受磁倾角浅化、地球磁场长期变以及重磁化等诸多因素影响,不同时期获得的古地磁数据质量参差不齐,造成其限定的印度—欧亚大陆碰撞时限从65到20多百万年不等。本文针对这一现状,通过对拉萨陆块和特提斯喜马拉雅已有的晚白垩世—古近纪古地磁数据开展严格的可靠性评判,共筛选出10条有效数据(其中拉萨陆块9条、特提斯喜马拉雅1条),获得以下认识:①拉萨陆块晚白垩世期间基本稳定在10°~16°N,在始新世晚期—渐新世早期位于21.8+2.5/-2.3°N;②特提斯喜马拉雅在晚白垩世中期位于约34.2+4.4/-5.0°S,并与印度板块有基本一致的古纬度;③对于用来限定碰撞时限的晚白垩世晚期—始新世早期的古地磁结果,经评判分析,认为至少到目前为止,在明确磁倾角浅化及浅化程度、地球磁场长期变是否被平均掉和剩磁的原生性及重磁化程度等问题之前,还缺乏真正有效的古地磁数据。因此,总体来说,现有的古地磁数据在限定拉萨陆块与特提斯喜马拉雅碰撞时限的精确度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亟待针对存在争议的岩石地层单元开展更详细的磁学和非磁学相结合的综合研究进行验证,并在更多地区获得高质量的古地磁数据(尤其是晚白垩世晚期—古近纪)。此外,考虑到两个陆块呈近东西向的巨型狭长条带,其地质时期的展布方向会显著影响东、西部的古纬度,今后的相关古地磁研究应尽量分东、西部不同区域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萨陆块 特提斯喜马拉雅 晚白垩世—古近纪 碰撞时限 古地磁 可靠性评判
下载PDF
大陆碰撞过程中的多地体变形模式 被引量:4
4
作者 皇甫鹏鹏 李忠海 范蔚茗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230-1243,共14页
几乎所有的大陆碰撞造山带都含有多个增生地体,它们是大陆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前人对地体拼贴过程及其相应地质记录都做过详细探讨,但对后期大陆持续汇聚过程中的多地体之间的变形行为及拆离模式目前研究得仍较为薄弱.为此,我们以&qu... 几乎所有的大陆碰撞造山带都含有多个增生地体,它们是大陆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前人对地体拼贴过程及其相应地质记录都做过详细探讨,但对后期大陆持续汇聚过程中的多地体之间的变形行为及拆离模式目前研究得仍较为薄弱.为此,我们以"两地体"结构为代表,通过系统的动力学模型试验,来探讨多地体流变结构及其几何参数对大陆碰撞动力学过程的影响.模型结果显示,大陆碰撞过程中的地体变形行为主要受控于靠近主碰撞带的地体流变强度(确切来说是地壳流变强度,下同)及其几何宽度,而与远离主碰撞带的地体流变和几何属性关系较弱.同时,模型结果也揭示出大陆碰撞造山带中地体之间的相互俯冲仅发生在靠近主碰撞带一侧地体较宽的情况下,且总是弱地体向相对强的地体之下俯冲.该研究成果不仅对喜马拉雅—青藏高原造山带中地体变形演化给予重要的动力学启示,也对含有多地体结构的碰撞造山带的动力学演化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体变形 地体拆离 大陆碰撞 青藏高原 数值模拟
下载PDF
盲逆断层震后变形耦合机制研究——以2017年伊朗M_(W)7.3地震为例
5
作者 王洵 王卫民 +1 位作者 何建坤 周云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71-586,共16页
震后变形是地震周期中一个重要阶段,深入研究其产生机制有助于提高对地震演化过程、断层性质及地震危险性评估的认识.2017年伊朗M_(W)7.3地震InSAR观测资料丰富,为研究扎格罗斯造山带山前褶皱带盲逆冲断层震后变形机制提供了切入点.合... 震后变形是地震周期中一个重要阶段,深入研究其产生机制有助于提高对地震演化过程、断层性质及地震危险性评估的认识.2017年伊朗M_(W)7.3地震InSAR观测资料丰富,为研究扎格罗斯造山带山前褶皱带盲逆冲断层震后变形机制提供了切入点.合理详细的震源模型及高精度的形变观测是开展震后余滑或黏弹松弛研究的首要前提,本文采用多视角InSAR资料联合远场波形数据反演该地震的破裂滑动分布,并解算得到伪三维地表位移,利用InSAR时序分析提取震源区主震后一年半内变形特征,显示震源区震后形变特征与同震位移场类似,LOS向形变速率最大值约8 cm·a^(-1),震后变形预示震源区可能存在明显的震后应力调整现象.利用震后半年内形变资料约束的纯运动学余滑模型表明同时期释放能量为矩震级M_(W)6.7,进一步探讨应力驱动震后余滑及下地壳黏弹性松弛对震后变形的贡献,基于分层黏弹模型的模拟计算表明震后余滑和黏弹松弛效应的耦合模型可以更好地解释地表震后变形特征,其中震后余滑主要分布在同震破裂区的上方浅部,对主震后一年半内震后地表变形起主导作用,震源区壳下黏滞系数量级下限约为10^(19)Pa·s,震后变形对扎格罗斯褶皱带的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更长周期的震后变形机制研究还需长期高精度观测和顾及岩石圈流变结构的横向不均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朗M_(W)7.3地震 InSAR 联合反演 震后形变 震后余滑
下载PDF
古老大陆岩石圈地幔再循环与蛇绿岩中铬铁矿床成因 被引量:15
6
作者 史仁灯 黄启帅 +5 位作者 刘德亮 樊帅权 张晓冉 丁林 William L GRIFFIN Suzanne Y O'REILLY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43-652,共10页
不同地区、不同时代蛇绿岩中不同类型铬铁矿岩的Re-Os同位素研究表明,在铬铁矿石或围岩中均存在极度亏损的具有大陆岩石圈地幔属性的物质。新疆达拉布特古生代蛇绿岩带中萨尔托海富Al铬铁矿岩的Os同位素组成为0.1109~0.1256,对应的模... 不同地区、不同时代蛇绿岩中不同类型铬铁矿岩的Re-Os同位素研究表明,在铬铁矿石或围岩中均存在极度亏损的具有大陆岩石圈地幔属性的物质。新疆达拉布特古生代蛇绿岩带中萨尔托海富Al铬铁矿岩的Os同位素组成为0.1109~0.1256,对应的模式年龄为3.5~0.6Ga;西藏班公湖—怒江中生代蛇绿岩带中东巧富Cr铬铁矿石及围岩Os同位素组成介于0.1175~0.1261,对应的模式年龄为1.5~0.1Ga;雅鲁藏布江中生代蛇绿岩带中罗布莎富Cr铬铁矿岩的Os同位素变化范围为0.1038~0.1266,对应的模式年龄为3.37~0.28Ga,而该带中不含矿的泽当二辉橄榄岩的Os同位素组成为0.1256~0.1261,没有古老大陆岩石圈地幔属性的物质存在,与新特提斯洋地幔Os组成较为接近。推测在蛇绿岩形成过程中,古老大陆岩石圈地幔参与循环有利于形成铬铁矿床,明确提出"熔体与古老大陆岩石圈地幔反应成矿"的假说,指出蛇绿岩带中存在的古老微陆块可能是找矿的指示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OS同位素 铬铁矿岩 蛇绿岩 古大陆岩石圈地幔
下载PDF
川西高原黄土记录的末次冰期气候变化 被引量:8
7
作者 刘维明 杨胜利 方小敏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974-982,共9页
川西高原位于高原气候区和季风气候区的过渡位置,该地区的气候特征对于认识青藏高原对周边气候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漳腊黄土剖面的14 C年代测试、地层对比,结合粒度-年龄模型建立了剖面的年代序列。测试了粒度、色度、磁化率和... 川西高原位于高原气候区和季风气候区的过渡位置,该地区的气候特征对于认识青藏高原对周边气候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漳腊黄土剖面的14 C年代测试、地层对比,结合粒度-年龄模型建立了剖面的年代序列。测试了粒度、色度、磁化率和碳酸盐等指标,建立了剖面的气候演化序列。结果表明,剖面记录了104ka以来的气候变化过程。漳腊黄土粒度在MIS(深海氧同位素阶段)3和MIS4阶段的中值粒径接近,分别为17.6μm和17.7μm,反映了期间有一次高原隆升。漳腊黄土粒度曲线记录了多个粒度变粗和变细事件,粒度在H(海因里希)2时明显粗于H1,表明受到了高纬气候系统的影响。另外还存在2个明显的粒度变细事件,分别发生在处于MIS3的28~31ka和42~45ka,是低纬气候系统影响的结果。漳腊黄土研究结果表明川西高原气候系统影响因素的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末次冰期 气候变化 亚轨道尺度波动 川西
下载PDF
印度与欧亚板块碰撞以来东喜马拉雅构造结的演化 被引量:42
8
作者 丁林 钟大赉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17-333,共17页
在野外填图,构造观察及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识别并描述了东喜马拉雅构造结中的推覆断裂、正断裂及走滑断裂、背斜(形)和向斜(形)等构造类型,讨论了这些构造位置及与印度板块挤入,印支地块旋转的关系,还探讨了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对印度... 在野外填图,构造观察及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识别并描述了东喜马拉雅构造结中的推覆断裂、正断裂及走滑断裂、背斜(形)和向斜(形)等构造类型,讨论了这些构造位置及与印度板块挤入,印支地块旋转的关系,还探讨了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对印度板块持续向北推挤下的特殊应变调节方式。在印度大陆部分,东喜马拉雅构造结由3个向外逐渐变新的构造结组成,即北东向的南迦巴瓦峰复式背斜、北西向的桑复式向斜及北东向的阿萨母复式向斜。上述3个构造结是协调印度板块的挤入、喜马拉雅弧的扩展及印支地块的旋转的构造。在欧亚大陆内部的冈底斯岛弧,在派区及阿尼桥走滑断裂协调下,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的基底挤入冈底斯岛弧内部,在大拐弯顶端形成向上的挤出构造。在南迦巴瓦峰构造结的北西侧,由于掀斜式抬升及重力滑动,使得冈底斯盖层与结晶基底脱耦,上盘盖层沿东久向北西方向滑动。在南迦巴瓦峰构造结北东侧,由于印支地块的挤出和旋转,形成一系列的北西向走滑断裂,如实皆断裂、嘉黎一高黎贡断裂、澜沧江断裂及红河断裂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 构造演化 青藏高原
下载PDF
青藏高原北部白榴碧玄岩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杨迪 丁林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49-467,共19页
本文在可可西里北部边缘银顶山地区首次发现含橄榄石的高镁高钾质超基性火山岩。火山岩在阿尼玛卿—昆仑—木孜塔格缝合带南侧呈熔岩残丘形式产出,分布面积约为0.2 km^2,其形成时代为上新世(5~4 Ma),是岩浆的快速侵位—喷溢的结果。斑... 本文在可可西里北部边缘银顶山地区首次发现含橄榄石的高镁高钾质超基性火山岩。火山岩在阿尼玛卿—昆仑—木孜塔格缝合带南侧呈熔岩残丘形式产出,分布面积约为0.2 km^2,其形成时代为上新世(5~4 Ma),是岩浆的快速侵位—喷溢的结果。斑晶主要为橄榄石(10%~12%)+白榴石(21%~27%)+霞石(13%~16%)±透辉石(29%~31%),基质主要为透辉石+云母+Fe-Ti氧化物+玻璃,定名为白榴碧玄岩。对3个样品51个点的橄榄石电子探针数据计算显示,橄榄石牌号为Fo_(74-87)Fa_(13-26),属贵橄榄石,岩石中的橄榄石均不存在扭折带,表明这些橄榄石很可能是岩浆结晶的产物,而非岩浆捕获体。通过计算,银顶山地区橄榄石的结晶温度大约在1 226℃~1 234℃左右。白榴碧玄岩的化学组分:SiO_2<45%,MgO>10%,Na_2O+K_2O>8%,Mg~#(68.84~70.80),而Cr(149×10^(-6)~156×10^(-6))和Ni(138×10^(-6)~151×10^(-6)),^(87)Sr/^(86)Sr(约0.708 6)和^(143)Nd/^(144)Nd(约0.512 4),处于EMII源区范围内。初步认为藏北地区上新世超基性火山岩来自于较深的源区,最有可能是软流圈顶部地幔的局部熔融,并受到俯冲地壳物质的交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镁-高钾质 白榴碧玄岩 上新世 软流圈 青藏高原
下载PDF
帕米尔高原现代地壳运动首期GPS观测及处理 被引量:3
10
作者 潘正洋 何建坤 卢双疆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3年第1期103-110,共8页
介绍了在帕米尔高原进行全球定位系统(GPS)观测的剖面布设和首期观测情况,详细描述了GAMIT/GLOBK软件的处理流程,对研究区域首期GPS观测数据进行处理,并将结果归算到ITRF08参考框架下,GAMIT计算得到的准观测值均满足结果需要的精度,其... 介绍了在帕米尔高原进行全球定位系统(GPS)观测的剖面布设和首期观测情况,详细描述了GAMIT/GLOBK软件的处理流程,对研究区域首期GPS观测数据进行处理,并将结果归算到ITRF08参考框架下,GAMIT计算得到的准观测值均满足结果需要的精度,其中单天解标准化均方差都小于0.3mm,最好站点的单程均方根残差处于3~5mm,最差站点的单程均方根残差处于7~9mm,满足GAMIT结算的预期结果。GLOBK在ITRF08参考框架下对GAMIT的单天解联合全球解一起结算,并且对处理结果及其误差进行分析与研究,得到GPS站点的精确坐标。结果表明:所有站点的点位精度水平分量为1~2mm,高程分量为3~7mm,达到帕米尔地区GPS观测预期的设计要求。这对于研究帕米尔高原运动学特征及探讨青藏高原的隆升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运动 全球定位系统 GAMIT GLOBK软件 ITRF08参考框架 单天解 全球解 帕米尔
下载PDF
基于GPS应变、地震应变率与震源应力场对帕米尔高原现今构造变形特征的分析 被引量:7
11
作者 潘正洋 邵志刚 +3 位作者 周云 王洵 解孟雨 艾萨·伊斯马伊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143-1154,共12页
研究帕米尔高原的构造变形特征对于理解印度板块向北推挤过程中的应变分配方式以及应力转换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区域GPS应变场、地震应变场与震源应力场分析帕米尔高原的构造形变特征.主要结论为:(1)该区域变形主要以NNW-SSE或... 研究帕米尔高原的构造变形特征对于理解印度板块向北推挤过程中的应变分配方式以及应力转换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区域GPS应变场、地震应变场与震源应力场分析帕米尔高原的构造形变特征.主要结论为:(1)该区域变形主要以NNW-SSE或近N-S向的挤压为主,在高原内部伴有明显的近ENE-WSW或E-W向拉张,应力方向在帕米尔高原与塔吉克盆地区域呈现逆时针旋转的趋势,而在塔里木盆地则显示几乎与帕米尔高原的一致的应力状态,这可能与两侧盆地块体的强度差异有关.(2)安德森断层参数A∅显示帕米尔高原北缘与西侧区域为逆断层应力状态,在高原内部为正断层应力状态,这与GPS应变的结果显示的应变主要集中在主帕米尔断裂与阿莱谷地附近而在高原内部应变较低是一致的,另外应力在喀喇昆仑断裂北段的方向基本平行于断层走向,以及断层北端较低的滑动速率,这说明了地壳挤压缩短可能是帕米尔高原主要的的构造变形特征,并不支持由于边界走滑断裂导致的应变分异或者块体挤出的模式.(3)综合考虑地震应变方向与SHmax从帕米尔北部NNW-SSE方向到天山北部的近N-S方向的转换,GPS应变方向在帕米尔高原两侧盆地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旋转,应力场安德森参数A∅显示的应力状态以及SKS的结果显示的近ENE-WSW方向,我们认为印度板块向北推挤与天山造山带碰撞导致帕米尔高原不对称的径向逆冲是帕米尔高原现今构造变形的主要成因与构造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米尔高原 GPS应变 地震应变率 震源应力场 不对称的径向逆冲
下载PDF
青藏高原雪冰样品中低含量水溶金属离子分析方法对比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高少鹏 邬光剑 +3 位作者 徐柏青 于正良 刘晓明 石燕云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CAS 2020年第2期28-33,共6页
从采自青藏高原阿汝和古里雅冰川的两支冰芯中选取31个样品,分别用三种仪器对比分析K^+、Na^+、Ca^2+、Mg^2+四种水溶金属离子,寻求最佳分析方案。分析结果对比发现,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OES)法在K+测量中存在困难,而离子色谱(... 从采自青藏高原阿汝和古里雅冰川的两支冰芯中选取31个样品,分别用三种仪器对比分析K^+、Na^+、Ca^2+、Mg^2+四种水溶金属离子,寻求最佳分析方案。分析结果对比发现,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OES)法在K+测量中存在困难,而离子色谱(IC)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均能够满足要求,且分析结果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四种离子的相关系数(R2)均在0.97以上,且并未出现ICP-MS法比IC法测量值明显偏高的现象。因此,除IC法外,ICP-MS法也是检测青藏高原雪冰样品中水溶金属离子的有效手段,其测定速度更快,且可以同时进行微、痕量元素检测,适用于大批量冰芯样品的快速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冰 水溶金属离子 分析方法
下载PDF
地壳放射性生热效应对大陆俯冲过程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宋菁菁 王岳军 +2 位作者 范蔚茗 皇甫鹏鹏 周永智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0-72,共13页
岩体中的放射性生热是地幔对流和地壳变质作用的关键热源之一,但地壳放射性生热率是如何影响大陆俯冲-碰撞的动力学过程,尤其是大陆碰撞区域的热结构演化,尚未获得共识。本文使用热-力学数值模拟方法对上、下地壳放射性生热率进行系统... 岩体中的放射性生热是地幔对流和地壳变质作用的关键热源之一,但地壳放射性生热率是如何影响大陆俯冲-碰撞的动力学过程,尤其是大陆碰撞区域的热结构演化,尚未获得共识。本文使用热-力学数值模拟方法对上、下地壳放射性生热率进行系统的模拟实验,以研究其对大陆俯冲动力学演化过程的影响。模型实验表明,由于大陆上地壳富集U、Th和K等主要放射性生热元素,且放射性生热率的变化区间较大(1.0~3.0μW/m^3),导致其对大陆俯冲碰撞动力学演化过程的影响较为显著,主要包括进入俯冲通道内的上地壳体积大小、碰撞区域内地壳熔融范围、俯冲下地壳物质折返的规模和两大陆的耦合程度等四个方面。而大陆下地壳则以中-基性岩为主,相对亏损U、Th、K等主要放射性生热元素,且放射性生热率的变化区域较小(0.2~0.8μW/m^3),致使其对大陆俯冲演化过程的影响相对有限,主要通过控制俯冲下地壳以及大陆板片的粘滞度和流变强度的大小,进而制约大陆俯冲过程下地壳物质折返的规模以及板片倾角的大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性生热 大陆俯冲 地壳熔融 俯冲地壳折返 板片倾角
下载PDF
1970年通海M_S7.7地震后青藏高原东南部小江断裂带和红河断裂带的库仑应力变化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朱晓杰 何建坤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223-1227,1282,共6页
基于1970年通海MS7.7地震的破裂参数,利用模型对不同岩石圈流变特性下库仑破裂应力的变化进行研究,探讨通海地震的静态同震变形和短期震后变形对小江断裂带和红河断裂带上潜在地震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这2条断裂带的一些断裂段在深度7.... 基于1970年通海MS7.7地震的破裂参数,利用模型对不同岩石圈流变特性下库仑破裂应力的变化进行研究,探讨通海地震的静态同震变形和短期震后变形对小江断裂带和红河断裂带上潜在地震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这2条断裂带的一些断裂段在深度7.5 km处库仑破裂应力增量(ΔCFS)的震时变化达到0.12~0.50 bar,48 a后由于下地壳和上地幔的应力松弛,相同位置的库仑破裂应力增量高达0.22~0.90 bar。说明1970年通海MS7.7地震增强了小江断裂带和红河断裂带上潜在的地震活动性,在将来的地震工作中应加强对其的研究,并通过增加野外观测的方式监测其地震活动与地壳运动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滑断裂带 同震变形 震后变形 地震破裂参数 库仑破裂应力增量
下载PDF
论太阳轨道运动不绕过太阳系质心的准2400年周期成因
15
作者 刘复刚 姚允龙 +1 位作者 鲍锟山 王卫民 《大学物理》 2023年第2期40-45,共6页
K指数越大表明行星系统在某一径向方向会合的程度越大.K指数极值标定的太阳轨道运动半径的变化具有凸显的准20 a、179 a、2400 a周期嵌套关系.随时间尺度的增大,K指数极大值不但呈现出显著的准2400 a周期,而且太阳系质心在太阳本体内外... K指数越大表明行星系统在某一径向方向会合的程度越大.K指数极值标定的太阳轨道运动半径的变化具有凸显的准20 a、179 a、2400 a周期嵌套关系.随时间尺度的增大,K指数极大值不但呈现出显著的准2400 a周期,而且太阳系质心在太阳本体内外持续的时间长度的变化也具有准2400 a周期.这其中隐含太阳轨道运动不绕过太阳系质心的准2400 a周期特殊规律.本文以木星和太阳连线为基准方向,创建了行星会合向量指数K.K向量指数图像清晰地呈现出由13~14个准179 a包络线周期(其中3~4个周期谷值出现K<0)构成的太阳轨道运动不绕过太阳系质心的准2400a周期.这一发现为科学辨识太阳轨道运动特征的复杂性又向前推进一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轨道运动 太阳系质心 行星会合指数K 行星会合向量指数K 准2400年周期
下载PDF
铬同位素体系及其在铬铁矿成矿过程中的应用
16
作者 白洋 苏本勋 +5 位作者 肖燕 史仁灯 潘旗旗 袁庆晗 崔梦萌 王静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3637-3650,共14页
近年来铬(Cr)同位素体系在示踪地幔部分熔融、岩浆结晶分异及俯冲带流体相关的地质过程中均取得了重要进展。本文通过实例研究综述了Cr同位素在铬铁矿成矿作用方向的主要进展,包括:(1)Stillwater层状岩体橄榄岩带和Kizildag蛇绿岩壳幔... 近年来铬(Cr)同位素体系在示踪地幔部分熔融、岩浆结晶分异及俯冲带流体相关的地质过程中均取得了重要进展。本文通过实例研究综述了Cr同位素在铬铁矿成矿作用方向的主要进展,包括:(1)Stillwater层状岩体橄榄岩带和Kizildag蛇绿岩壳幔过渡带内铬铁矿及共生硅酸盐矿物的Cr同位素研究,揭示了层状/似层状铬铁矿成矿过程中可能发生明显的Cr同位素分馏,且主要受结晶分异和岩浆补给过程控制;(2)Kizildag蛇绿岩豆荚状铬铁矿床的Cr同位素研究,证明了俯冲带地幔橄榄岩中尖晶石的部分熔融,可能是豆荚状铬铁矿床主要的成矿物质来源之一,同时俯冲带流体也可能直接参与成矿;(3)层状岩体及蛇绿岩中普遍存在矿物间的Cr同位素不平衡分馏现象,不仅可用以记录岩浆作用的冷却时间,同时也证明了铬铁矿成矿过程中释放的流体对矿物间的元素交换具有明显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绿岩 层状岩体 铬铁矿 铬同位素 铬矿床
下载PDF
西藏改则蛇绿岩中斜长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锆石U-Pb年龄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30
17
作者 樊帅权 史仁灯 +3 位作者 丁林 刘德亮 黄启帅 王厚起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67-478,共12页
西藏改则蛇绿岩主要由地幔橄榄岩、均质辉长岩、玄武岩、玄武安山岩和斜长花岗岩组成。其中斜长花岗岩主要由石英、基性斜长石组成,SiO2含量较高,为72.18%~74.55%,Mg#均值为42,Na2O含量为1.30%~3.13%,K2O含量很低,为0.26%~0.67%,Na2O... 西藏改则蛇绿岩主要由地幔橄榄岩、均质辉长岩、玄武岩、玄武安山岩和斜长花岗岩组成。其中斜长花岗岩主要由石英、基性斜长石组成,SiO2含量较高,为72.18%~74.55%,Mg#均值为42,Na2O含量为1.30%~3.13%,K2O含量很低,为0.26%~0.67%,Na2O/K2O变化范围为3.64~8.23。斜长花岗岩和中基性岩(辉长岩、玄武岩和玄武安山岩)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改则斜长花岗岩可能是由基性岩部分熔融形成的,并且斜长花岗岩富集Sr、Rb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Ti等高场强元素,具有岛弧型火山岩的特点,推测该斜长花岗岩形成于岛弧环境,是SSZ型蛇绿岩的组成单元。LA-ICPMS法测得斜长花岗岩中锆石U-Pb加权平均年龄为189.8±1.9Ma,表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改则地区在早侏罗世发生了俯冲作用,该区的俯冲消减时间要早于西段的班公湖地区,晚于东段丁青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长花岗岩 熔岩 蛇绿岩 锆石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 构造环境
下载PDF
冈底斯明则-程巴斑岩-夕卡岩型Mo-Cu矿床成矿时代与含矿岩石成因 被引量:28
18
作者 孙祥 郑有业 +5 位作者 吴松 游智敏 伍旭 李淼 周天成 董俊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392-1406,共15页
冈底斯东南缘克鲁-冲木达矿带以发育渐新世斑岩-夕卡岩型Mo-W-Cu成矿作用而有别于冈底斯中新世斑岩-夕卡岩型Cu-Mo-Au矿带,但是对渐新世成矿岩石类型及成因以及渐新世与中新世斑岩成矿作用存在差异的原因尚不清楚,严重制约了该带矿产资... 冈底斯东南缘克鲁-冲木达矿带以发育渐新世斑岩-夕卡岩型Mo-W-Cu成矿作用而有别于冈底斯中新世斑岩-夕卡岩型Cu-Mo-Au矿带,但是对渐新世成矿岩石类型及成因以及渐新世与中新世斑岩成矿作用存在差异的原因尚不清楚,严重制约了该带矿产资源潜力评价。为此,本文选择矿带内程巴斑岩型Mo矿床及明则夕卡岩型Cu矿床开展了成岩与成矿年代学及含矿岩石成因研究。明则矿区与夕卡岩矿化有关的二长岩的结晶年龄为30.4±0.6Ma,表明夕卡岩矿化时代约30Ma,这与程巴斑岩型Mo矿床矿石中辉钼矿Re-Os同位素分析所揭示的约30Ma矿化时代一致。明则二长岩的SiO2含量为55%~57%,K2O含量为2.7%~5.0%,属于钾玄岩,具有较高的MgO含量(3.5%~6.9%)、Mg#值(57.6~67.2)以及相容元素含量(Cr=34×10-6~379×10-6;Ni为48×10-6~116×10-6)。而程巴花岗闪长岩的SiO2含量为65%~67%,K2O含量为3.2%~4.1%,属于高钾钙碱性岩,具有较低的MgO含量(1.7%~2.1%)、Mg#值(49.5~51.1)以及相容元素含量(Cr=20×10-6~39×10-6;Ni为16×10-6~25×10-6)。二长岩和花岗闪长岩均显示富集轻稀土元素与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具有弱的Eu负异常,但二长岩的REE含量明显高于花岗闪长岩,且具有较低的Sr/Y比值(24~49),后者Sr/Y比值为54~68。两种岩石均具有类似的Hf同位素组成,二长岩的εHf(t)值为+2.8~+6.8,花岗闪长岩εHf(t)值为+4.2~+6.1。综合分析表明,二长岩是受大洋板片流体交代的富集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的产物,而花岗闪长岩是增厚的新生下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二者在形成过程中可能发生了幔源镁铁质岩浆与壳源长英质岩浆的混合作用,这种壳幔相互作用导致区域斑岩-夕卡岩型Cu-Mo矿化,但由于该区隆升剥蚀强烈,上部的斑岩型Cu矿体基本被剥蚀而没有保存下来,因此现今表现为斑岩型Mo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岩型与夕卡岩型矿床 克鲁-冲木达矿带 岩浆混合 岩石成因 渐新世 冈底斯
下载PDF
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地震震源破裂过程反演初步结果 被引量:172
19
作者 王卫民 郝金来 姚振兴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412-1417,共6页
使用远场体波资料和有限断层方法快速反演获得了2013年4月12日芦山地震的震源破裂过程模型,并计算了震中区理论烈度分布.结果显示这次地震是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南端的一次Mw6.7级的逆冲型地震,最大滑动量159cm,震中区烈度达Ⅷ—Ⅸ度(中... 使用远场体波资料和有限断层方法快速反演获得了2013年4月12日芦山地震的震源破裂过程模型,并计算了震中区理论烈度分布.结果显示这次地震是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南端的一次Mw6.7级的逆冲型地震,最大滑动量159cm,震中区烈度达Ⅷ—Ⅸ度(中国地震烈度表).这次地震的震源性质与汶川地震同为逆冲型破裂,主要破裂滑动发生在汶川地震后的库伦应力增加区域,表明汶川地震对这次地震有触发效应,在宏观上可视为汶川地震一次"迟到"的强余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地震 震源过程 有限断层模型 波形反演 理论烈度
下载PDF
藏南昂仁县桑桑地区林子宗群火山岩的形成时代和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31
20
作者 谢克家 曾令森 +2 位作者 刘静 高利娥 胡古月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339-1352,共14页
桑桑地区林子宗群火山岩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和SHRIMP锆石U-Pb地质年代学数据表明:①林子宗火山岩以高钾流纹岩为主,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形成于49.8Ma±0.92 Ma,属于帕那组火山岩地层;②林子宗火山岩稀土元素配分模式较为... 桑桑地区林子宗群火山岩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和SHRIMP锆石U-Pb地质年代学数据表明:①林子宗火山岩以高钾流纹岩为主,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形成于49.8Ma±0.92 Ma,属于帕那组火山岩地层;②林子宗火山岩稀土元素配分模式较为一致,相对于HREE,强烈富集LREE;③林子宗火山岩具有相对低的初始Sr同位素值(87Sr/86Sr(i)=0.70488~0.70569)和较高的初始Nd值(εNd(i)=-1.38~-1.58);④总体上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与岛弧型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类似。桑桑地区林子宗火山岩在形成过程中明显受到角闪石和斜长石分离结晶作用的影响。可能是俯冲的新特提斯洋板片断离或变陡,进而导致经历过俯冲交代作用的富集岩石圈地幔甚至局部下地壳发生部分熔融,形成的初始岩浆发生混合作用,并在近封闭条件下发生高度分离结晶作用的产物。结合已有的结果,认为冈底斯带南带普遍经历了50Ma左右的岩浆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子宗群火山岩 SHRIMP锆石U-PB定年 冈底斯带 岩浆作用 印度-欧亚大陆汇聚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