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性别非冠心病胸痛患者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雒芳玲 杜学芹 +1 位作者 张峰 林文华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7-39,共3页
目的:分析不同性别的非冠心病胸痛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通过冠状动脉造影(CAG)/冠状动脉CT(CTCA)及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心肌灌注显像(SPECT-MPI)明确诊断为非冠心病胸痛的患者141例,按性别分组,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特点、误诊原... 目的:分析不同性别的非冠心病胸痛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通过冠状动脉造影(CAG)/冠状动脉CT(CTCA)及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心肌灌注显像(SPECT-MPI)明确诊断为非冠心病胸痛的患者141例,按性别分组,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特点、误诊原因、病因、用药情况及精神状态。结果:141例中女85例,男56例。女性患者病史长(P<0.01),发病年龄高(P<0.05),吸烟率低,更多伴放射性疼痛及心电图ST-T改变(P<0.01)。81.2%女性和55.4%男性未及时行CAG/CTCA检查而延误诊断。功能性疾病为胸痛主要病因,不同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排除冠心病前女性患者用药比例高于男性(P<0.01),排除冠心病后,男性和女性患者焦虑、抑郁均较排除冠心病前明显降低(P<0.01),94.9%女性和全部男性停服药物。结论:非冠心病胸痛患者临床特征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女性更易被长期误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心电描记术 胸痛 性别因素 情绪障碍 冠状血管造影术 体层摄影术 发射型计算机 单光子 放射性核素显像 精神病状态评定量表
下载PDF
利用腔内影像观察他汀联用PCSK9抑制剂对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影响的Meta分析
2
作者 刘霖泽 赵宇飞 +2 位作者 肖炯 郝敬严 林文华 《中国基层医药》 CAS 2024年第3期405-411,共7页
目的评估他汀联用PCSK9抑制剂(PCSK9i)的降脂治疗对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作用,并验证他汀联用PCSK9i的降脂效果。方法通过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图书馆、万方、知网数据库,获取从建库到2022年12月20日的全部文献... 目的评估他汀联用PCSK9抑制剂(PCSK9i)的降脂治疗对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作用,并验证他汀联用PCSK9i的降脂效果。方法通过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图书馆、万方、知网数据库,获取从建库到2022年12月20日的全部文献。英文检索关键词为“PCSK9 Inhibitors”“Alirocumab”“Evolocumab”“plaque”“IVUS”“OCT”等,中文检索关键词为“PCSK9抑制剂”“斑块”“血管内超声”“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等。筛选所有利用血管内超声(IVUS)或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观察他汀治疗与他汀联用PCSK9i治疗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文献。使用Review Manager(Revman)5.4处理数据。结果共纳入9项研究,1912例患者。分析结果显示,相较于他汀单药治疗,他汀联用PCSK9i能够显著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百分比(PAV)(MD:-2.08 mm^(3),95%CI:-2.94~-1.23 mm^(3),P<0.001),加速PAV的消退(MD:-1.13 mm^(3),95%CI:-1.49~-0.77 mm^(3),P<0.001);改善总动脉粥样硬化体积(TAV)(MD:-6.42 mm^(3),95%CI:-14.34~1.51 mm^(3),P=0.11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促进TAV消退(MD:-5.16 mm^(3),95%CI:-7.09~-3.23 mm^(3),P<0.001);显著增加薄帽斑块纤维帽厚度(FCT)(MD:8.46μm,95%CI:5.13~11.79μm,P<0.001)。此外,他汀联合PCSK9i治疗可以明显降低患者血脂水平。结论他汀联用PCSK9i可明显改善粥样斑块的特征和表型,并大幅降低血脂水平。对于存在高心血管风险的患者,建议尽早启动他汀联合PCSK9i治疗,并长期维持,确保更多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冠状动脉粥样斑块 心血管风险 META分析 降脂效果 动脉粥样硬化 单药治疗 血管内超声
原文传递
永久起搏器单双极导线工作性能比较 被引量:3
3
作者 刘菁晶 林文华 +8 位作者 张峰 王晓冬 安立敏 司海龙 史宏岩 宋振国 敬锐 王志坚 任自文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516-519,共4页
目的:观察单、双极导线于起搏器置入术中及术后起搏阈值、感知、阻抗的变化规律并比较其差异。方法:对2005-07-2008-04间所有置入双极导线可程控极性起搏器的患者共208例(男101例,女107例,平均年龄63岁)随访1年,分别在置入时、术后1周、... 目的:观察单、双极导线于起搏器置入术中及术后起搏阈值、感知、阻抗的变化规律并比较其差异。方法:对2005-07-2008-04间所有置入双极导线可程控极性起搏器的患者共208例(男101例,女107例,平均年龄63岁)随访1年,分别在置入时、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年测试单、双极起搏阈值、阻抗以及P/R振幅,比较同一时间不同极性间各项指标的差异以及同一极性不同时间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无论心房还是心室导线,术中双极起搏能量及电压阈值均显著低于单极(P<0.01)。术后1周以及长期随访时二者能量阈值无显著性差异,单极起搏电压阈值低于双极(P<0.01)。从术后1周开始,心房和心室双极电压及能量阈值均有升高趋势,心室单极电压及能量阈值有升高趋势。心房单极电压及能量阈值自术后1周开始下降,术后12个月仍低于术中水平。无论心房还是心室导线,双极阻抗于术中及术后任何时间均高于单极(P<0.01),双极P/R振幅于术中及术后任何时间均高于单极(P<0.01)。结论:无论心房还是心室导线,术中以及术后起搏压阈值、阻抗以及P/R振幅在单、双极状态下均明显不同,而起搏能量阈值在术中单极高于双极,术后二者无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律失常 心脏起搏 人工 阻抗 感知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