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术前及术中2次应用康柏西普辅助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6
1
作者 梁泽玉 陈松 +3 位作者 何广辉 王俊华 高翔 武斌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62-167,共6页
目的对比并分析术前1次、术前及术中2次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intravitreal injection conbercept,IVC)辅助玻璃体切割术(pars plana vitrectomy,PPV)治疗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患者术中及术... 目的对比并分析术前1次、术前及术中2次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intravitreal injection conbercept,IVC)辅助玻璃体切割术(pars plana vitrectomy,PPV)治疗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患者术中及术后临床指标的不同。方法回顾性随机病例对照研究,依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将确定为严重PDR患者并需行PPV治疗的158例162眼纳入研究。依据IVC次数分为3组:A组为单纯PPV组48例50眼,B组为术前1次IVC组61例63眼,C组为术前及术中2次IVC组49例49眼。3组患眼临床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 0. 05)。所有患眼手术操作均由同一名术者完成,统计并分析3组患眼的PPV手术时间、术中严重出血率、术后玻璃体内积血(postoperative vitreous cavity haemorrhage,POVCH)发生率、术后不同时间POVCH发生率、术后不同程度POVCH发生率、术后1个月与3个月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术后1个月与3个月BCVA提高率。结果 B组、C组的PPV手术时间[(87. 85±12. 37) min、(88. 45±13. 66)min]及术中严重出血发生率(12. 70%、12. 24%)均低于A组[(91. 02±17. 90) min、34. 00%](F=24. 709,P <0. 05;χ~2=11. 330,P <0. 05); C组术后3个月内POVCH发生率及严重出血程度均低于A组、B组(均为P <0. 05); C组术后POVCH出血程度均轻于A组、B组,C组术后1个月BCVA均高于A组、B组,C组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BCVA提高率分别高于A组及B组(χ~2=14. 038,P <0. 05;χ~2=11. 076,P <0. 05)。结论 PPV术前及术中2次IVC可有效降低PDR患者术后短期(1个月)内POVCH的发生率,减轻POVCH出血程度,改善PDR患者术后视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康柏西普 玻璃体切割术 玻璃体内积血
下载PDF
非对称区域折射型多焦点人工晶状体与可调节型人工晶状体的临床效果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田亚宾 马忠旭 +1 位作者 黄婉荣 马瑶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157-1160,共4页
目的对比植入非对称区域折射型多焦点人工晶状体(multifocal intraocular lens,MIOL;SBL-3)与可调节型IOL(accommodating IOL,AIOL;Tetraflex HD)后的视觉质量。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在我院诊断为单纯性白内障,并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 目的对比植入非对称区域折射型多焦点人工晶状体(multifocal intraocular lens,MIOL;SBL-3)与可调节型IOL(accommodating IOL,AIOL;Tetraflex HD)后的视觉质量。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在我院诊断为单纯性白内障,并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术的患者26例(38眼)为研究对象,其中植入SBL-3 MIOL者18眼为MIOL组,植入Tetraflex HD AIOL者20眼为AIOL组。术后1个月、3个月分别检查患者裸眼远、近视力,最佳矫正远、近视力及远视力矫正下近视力,3个月时使用视觉质量分析系统评估患者斯特列尔比率、调制传递函数截止频率(MTFcutoff)值及客观调节幅度。采用SPSS 18.0分析数据。结果术后3个月时两组患者间裸眼远视力及最佳矫正远、近视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MIOL组裸眼近视力及远视力矫正下近视力分别为(0.245±0.079)log MAR、(0.279±0.074)log MAR,均优于AIOL组的(0.303±0.094)log MAR和(0.339±0.077)log MA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3个月时,视觉质量分析系统测得MIOL组和AIOL组斯特列尔比率值分别为0.19±0.29和0.15±0.05,客观调节幅度分别为(2.72±0.49)D和(2.19±0.49)D,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非对称区域折射型MIOL与AIOL在视觉质量方面具有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 可调节型人工晶状体 非对称区域折射型多焦点人工晶状体 视觉质量分析系统
下载PDF
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外伤性视网膜脱离合并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4
3
作者 张琼 陈松 +3 位作者 王昀 宫丽 王德功 林莉 《临床眼科杂志》 2014年第2期109-112,共4页
目的:探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 VRS)治疗合并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PVR)的外伤性视网膜脱离(RD)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7年6月至2013年3月50例(51只眼)合并PVR的外伤性RD患者行VRS治疗,术后随访5~26个月,平均10.8个月... 目的:探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 VRS)治疗合并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PVR)的外伤性视网膜脱离(RD)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7年6月至2013年3月50例(51只眼)合并PVR的外伤性RD患者行VRS治疗,术后随访5~26个月,平均10.8个月。结果视网膜完全解剖复位47只眼,部分复位3只眼,未复位1只眼,总有效率98.4%。视力提高者41只眼(80.39%);视力不变者7只眼(13.73%),视力下降者4只眼(7.84%)。51只眼均行硅油填充术,继发性青光眼14只眼(27.45%);8只眼因术后硅油进入前房行前房冲洗术(15.69%);5只眼视网膜复位后Ⅱ期硅油取出术后低眼压或多次复发RD,长期硅油高粘度填充(9.80%)。结论通过VRS手术能有效解除外伤性PVR引起的视网膜牵拉,复位视网膜,提高视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脱离 玻璃体视网膜病 增生性 眼外伤 玻璃体切除术
下载PDF
SMILE与LASIK矫正低中度散光效果的矢量分析和比较 被引量:15
4
作者 张佳媚 王雁 +3 位作者 陈晓琴 李晓晶 徐路路 窦瑞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32-437,共6页
背景小切口角膜微透镜取出术(SMILE)术中无准分子激光虹膜跟踪技术,故矫正散光的效果存在争议,了解其矫正近视散光的效果将对临床有-定的指导意义。目的探讨SMILE与飞秒激光辅助的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FS—LASIK)矫正低中度... 背景小切口角膜微透镜取出术(SMILE)术中无准分子激光虹膜跟踪技术,故矫正散光的效果存在争议,了解其矫正近视散光的效果将对临床有-定的指导意义。目的探讨SMILE与飞秒激光辅助的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FS—LASIK)矫正低中度近视散光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设计。纳入2013年12月至2014年7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分别接受SMILE的患者51例95眼及同期接受FS—LASIK的低中度近视散光患者40例69眼,SMILE组与FS—LASIK组间术前球镜度、柱镜度和等效球镜度(sE)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眼于术前及术后1d、1周、1个月、3个月均检查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并进行显然验光、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眼压测量及角膜地形图测量。利用矢量分析法计算2种手术方式术前及术后残余散光的分布情况,并选取矫正指数(cI)、成功指数(IOS)、误差角(AofE)和变平指数(FI)等指标评价散光的矫正效果,以安全性指数、有效性指数作为评价视力恢复程度的指标,对2个组间疗效指标的差异进行比较,对术前Kappa角与各参数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SMILE组术后球镜度、柱镜度和sE分别为(0.003±0.106)、(-0.063±0.126)和(-0.029±0.101)D,FS.LASIK组分别为(0.112±0.212)、(-0.091±0.142)和(0.067±0,198)D,SMILE组术后球镜度和SE均明显低于FS—LASIK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4.328、-3.197,均P〈0.05)。矢量计算结果显示,SMILE组术后以顺规散光为主,而Fs.LASIK组术后则以斜轴散光为主,SMILE组术后cI和FI均明显低于FS—LASIK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051、-3.126,均P〈0.05),SMILE组术后cI略低于1,而FS—LASIK组术后cI略高于1。SMILE组IOS和AofE小于FS—LASIK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1.557,P=0.119;Z=-1.923,P=0.054)。2个组中术眼术后的安全性指数和有效性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SMILE组安全性指数和有效性指数与术前Kappa角的偏移量均呈负相关(r=-0.258、-0.257,均P〈0.05)。结论SMILE和FS-LASIK均能有效矫正低中度近视散光,术后均能达到预期视力。SMILE手术切口的愈合反应轻于FS—LASIK,故术后残余散光轴向偏差小。SMILE术后散光呈欠矫趋势,术者可根据经验适当增加散光矫正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外科手术 飞秒激光 近视 散光 矢量分析 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微透镜取出术
下载PDF
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矫治近视术后角膜上皮的重塑及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5
5
作者 侯杰 王雁 +2 位作者 雷玉琳 郑秀云 张颖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104-1108,共5页
背景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矫治近视后角膜上皮会发生重塑效应,主要表现为上皮厚度的变化,目前关于单一步骤的经角膜上皮的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TransPRK)后角膜上皮厚度变化的研究鲜见报道。目的探讨TransPRK矫治近视术后... 背景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矫治近视后角膜上皮会发生重塑效应,主要表现为上皮厚度的变化,目前关于单一步骤的经角膜上皮的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TransPRK)后角膜上皮厚度变化的研究鲜见报道。目的探讨TransPRK矫治近视术后角膜光学区内不同区域上皮厚度的变化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设计,收集2014年8月至2015年6月在济南市明水眼科医院行TransPRK手术的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43例43眼,术前等效球镜度为一1.25- -6.25D。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及6个月应用频域眼前节光相干断层扫描仪(OCT)对患者角膜0~2、2~5及5~6mm范围内的上皮厚度进行测量,研究术后不同时间角膜上皮厚度的变化规律并分析其与屈光度、切削深度、光学区大小以及角膜非球面性变化(Q值)等因素的相关性。结果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及6个月角膜中央上皮厚度分别为(52.37±3.42)、(53.97±4.33)、(51.03±4.11)、(55.14±5.46)和(56.68±5.09)p,m,术后3个月与6个月角膜上皮厚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个月,角膜0~2、2~5及5~6mm范围内角膜上皮厚度较术前分别增厚(3.69±4.23)、(5.19±3.88)和(6.23±3.91)txm,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角膜上皮厚度与屈光度和Q值变化量均呈正相关,与光学区大小呈负相关(均P〈0.05);2-5mm区和5~6mm区上皮厚度变化与切削深度均呈正相关(r=0.380、0.383,均P〈O.05),而中央区角膜上皮厚度与切削深度无相关性(P〉0.05)。结论TransPRK术后角膜光学区内上皮增厚的分布呈“负透镜式”的变化,越接近光学区周边增厚越显著,上皮厚度变化量受屈光度、切削区大小及切削深度的影响,且这种不均匀增厚会影响角膜的非球面特性,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掩藏个性化手术应该达到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准分子激光 屈光性角膜切削术 角膜上皮 Q值
下载PDF
不同类型青光眼患者手术前后角膜生物力学变化特征 被引量:19
6
作者 王蕊 杨瑾 +2 位作者 尹则琳 田晓峰 李轩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82-389,共8页
目的比较不同类型青光眼患者角膜生物力学差异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探讨青光眼术后角膜生物力学的变化趋势。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7年1—7月天津市眼科医院收治的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APACG)(缓解期或慢性期)患者61例61... 目的比较不同类型青光眼患者角膜生物力学差异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探讨青光眼术后角膜生物力学的变化趋势。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7年1—7月天津市眼科医院收治的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APACG)(缓解期或慢性期)患者61例61眼、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CPACG)患者94例94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患者70例70眼和年龄相关性白内障(ARC)患者64例64眼。采用Corvis ST测量活体角膜的生物力学参数,分析并比较不同类型青光眼患者术前角膜生物力学参数差异以及青光眼手术后的变化,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探讨年龄、矫正后眼压(IOPcc)、中央角膜厚度(CCT)、眼轴长度(AL)、平均角膜屈光力(K)与角膜生物力学参数的关系。结果与ARC组相比,术前CPACG组和POAG组第一压平速度(A1V)、第二压平时间(A2T)较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ARC组和APACG组相比,术前CPACG组和POAG组第二压平速度(A2V)较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1V、A2T、角膜顶点改变的最大垂直距离(DA)及最大压陷时角膜表面未发生改变的两点距离(PD)与IOPcc均呈负相关(r=-0.494、-0.612、-0.652、-0.277,均P<0.05),A2V、第一压平时间(A1T)及最大压陷曲率半径(CCR)与IOPcc均呈正相关(r=0.508、0.960、0.249,均P<0.05);第一压平长度(A1L)及第二压平长度(A2L)与K均呈负相关(r=-0.323、-0.227,均P<0.05),A1V、A2T及DA与K均呈正相关(r=0.214、0.256、0.242,均P<0.05)。与术前相比,CPACG组术后1个月A1T、A2V减小,A1V、A2T、DA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OAG组术后1个月A1T、A2V减小,A2T、DA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术前相比,APACG组、ARC组术后1个月角膜生物力学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CPACG和POAG患眼角膜形变能力较差,青光眼手术后角膜形变能力逐渐恢复;APACG(缓解期或慢性期)由于眼压一过性升高,对角膜形变能力影响较小,手术前后无明显差异;角膜生物力学各参数受IOPcc和K值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光眼 角膜生物力学 青光眼手术 角膜屈光力
下载PDF
贝伐单抗结膜下注射对青光眼滤过术后滤过泡瘢痕化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11
7
作者 梁沛 杨瑾 林锦镛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591-596,共6页
背景青光眼滤过手术术后滤过道的瘢痕化是导致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传统的抑制滤过道瘢痕化的方法是丝裂霉素C的应用,但存在较多的并发症。研究表明贝伐单抗具有抑制新生血管和纤维增生的作用,其对青光眼滤过术后滤过泡瘢痕化是否有... 背景青光眼滤过手术术后滤过道的瘢痕化是导致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传统的抑制滤过道瘢痕化的方法是丝裂霉素C的应用,但存在较多的并发症。研究表明贝伐单抗具有抑制新生血管和纤维增生的作用,其对青光眼滤过术后滤过泡瘢痕化是否有抑制作用受到关注。目的观察贝伐单抗结膜下注射对兔眼小梁切除术后滤过泡纤维瘢痕形成的抑制效果。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7~9周龄新西兰大白兔40只随机分为4个组,各组兔右眼均行常规小梁网切除术。贝伐单抗单次注射组兔眼术毕结膜下注射贝伐单抗0.05ml(25mg/m1),贝伐单抗多次注射组兔眼分别于术毕及术后3、7d注射贝伐单抗,每次均注射0.05ml,丝裂霉素c组兔眼术毕局部涂用丝裂霉素c,生理盐水组兔眼术毕以同样的方法注射0.05ml生理盐水。所有兔眼术后每隔1日用Sehiotz眼压计测量眼压,行裂隙灯显微镜检查以观察滤过泡形态及其表面的血管分布,并用卡尺测量和计算滤过泡面积。分别于术后14d和28d摘取实验眼行滤过泡组织病理学检查,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滤过道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标志物CD31的表达以计算微血管数目。结果各组兔眼术后眼压值的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88,P=0.47)。与贝伐单抗单次注射组、丝裂霉素c组和生理盐水组兔眼滤过泡的形态比较,术后7d贝伐单抗多次注射组兔眼滤过泡高度隆起且弥散,表面血管稀疏。贝伐单抗多次注射组兔眼滤过泡生存时间为27d,而贝伐单抗单次注射组、丝裂霉素C组均为19d,生理盐水组为13d。术后14d各组兔眼滤过道胶原纤维百分比分别为(49.18±1.54)%、(26.41±1.23)%、(50.68±1.87)%和(70.63±1.81)%,贝伐单抗单次注射组、贝伐单抗多次注射组、丝裂霉素c组滤过道胶原纤维百分比均低于生理盐水组,贝伐单抗多次注射组低于贝伐单抗单次注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8d贝伐单抗多次注射组胶原纤维百分比为(66.82±1.53)%,其他3个组出现瘢痕化。术后14d贝伐单抗多次注射组兔眼滤过道组织中微血管数目明显低于贝伐单抗单次注射组、丝裂霉素C组和生理盐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28d贝伐单抗多次注射组兔眼滤过道组织中微血管数且为3.51±O.31,均高于贝伐单抗注射组、丝裂霉素组和生理盐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青光眼滤过术后结膜下注射贝伐单抗有助于维持功能滤过泡的形态,抑制滤过道瘢痕化,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源化单克隆抗体 贝伐单抗 结膜/病理 动物模型 纤维化/预防&控制 青光眼/手 小梁切除术 伤口愈合/药物作用
下载PDF
基于CorvisST的角膜生物力学参数在圆锥角膜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14
8
作者 吴元 李晓丽 +2 位作者 晏晓明 荣蓓 李海丽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30-134,共5页
目的应用可视化角膜生物力学分析仪(Corvis ST)对圆锥角膜与正常角膜生物力学参数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基于Corvis ST的角膜生物力学参数在圆锥角膜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连续收集2015年10—12月于北京... 目的应用可视化角膜生物力学分析仪(Corvis ST)对圆锥角膜与正常角膜生物力学参数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基于Corvis ST的角膜生物力学参数在圆锥角膜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连续收集2015年10—12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门诊就诊的圆锥角膜患者17例24眼作为圆锥角膜组,同期招募正常志愿者40人40眼为正常对照组。应用Corvis ST测量2个组人群的角膜生物力学参数并进行比较;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参数对圆锥角膜的诊断效率及其特异度与敏感度;将各参数作为自变量,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对圆锥角膜的诊断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除第一次压平速度(Vin)、第二次压平时间(A2T)和最大压陷时间(HCT)这3个参数外,圆锥角膜组最大压陷深度(HCDA)、第二次压平速度(Vout)、两峰间距(PD)均高于正常对照组,第一次压平时间(A1T)、第一次压平长度(A1L)、第二次压平长度(A2L)、最大压陷时角膜曲率半径(HCR)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多种生物力学参数均对圆锥角膜具有诊断意义,其中,HCR的诊断效率最高,曲线下面积为0.927,敏感度为95.8%,特异度为82.5%;HCR(OR=0.205)和中央角膜厚度(CCT)(OR=0.970)2个参数作为自变量进入回归模型,建立圆锥角膜诊断的预测模型如下:Logistic(P)=23.47-1.59×HCR-0.30×CCT,该模型可进一步提高圆锥角膜诊断的敏感性(达到95.8%)和特异性(达到95.0%)。结论Corvis ST可有效测量角膜生物力学特性。HCR等多种参数对圆锥角膜具有诊断意义,可考虑作为诊断/筛查圆锥角膜的辅助检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视化角膜生物力学分析仪 圆锥角膜 角膜生物力学
下载PDF
高度近视白内障植入不同人工晶状体术后高阶像差的观察 被引量:7
9
作者 宋慧 邢晓杰 汤欣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66-269,共4页
背景Bigbag人工晶状体(IOL)由于特殊设计有利于支撑高度近视患者白内障术后的玻璃体及视网膜,保证了周边视网膜的可视化,便于高度近视患者的眼底检查。但是其凹凸式设计,是否在囊袋稳定的基础上具有减少像差的优势尚不清楚。目的... 背景Bigbag人工晶状体(IOL)由于特殊设计有利于支撑高度近视患者白内障术后的玻璃体及视网膜,保证了周边视网膜的可视化,便于高度近视患者的眼底检查。但是其凹凸式设计,是否在囊袋稳定的基础上具有减少像差的优势尚不清楚。目的观察高度近视白内障眼植入不同类型的IOL术后眼高阶像差的变化。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观察研究设计,分析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的高度近视患者39例39眼,分为BigbagIOL植入组19眼及AR40eIOL植入组20眼。行上方透明角膜缘隧道切口,连续环形撕囊直径≥5mm,采用phaco—chop术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2个组术眼分别将BigbagIOL和AR40eIOL植于囊袋内。术后2个月散瞳检查术眼IOL位置、后囊膜皱褶及眼底并发症,并在绝对暗室内观察瞳孔直径〉4.5mm时的全眼像差及眼内各高阶像差,并对2个组间的结果进行比较。用角膜地形图仪对角膜表面进行检查。结果2个组术后IOL位置居中,在2个月的随访过程中未发现任何并发症。术后2个月在4.5mm瞳孔直径下,BigbagIOL植入组与AR40eIOL眼的全眼高阶像差的均方根值(RMS)、慧差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296、-3.322,P〈0.05),而球差和三叶草像差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256、-0.573,P〉0.05);2个组间眼内仅慧差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04,P〈0.05),而RMS、球差和三叶草像差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073、0.380、0.288,P〉0.05)。结论高度近视患者植入BigbagIOL具有术后预留度数准确、术后视觉质量较好等优点,与植入AR40eIOL眼相比,高阶像差各成分差异以彗差为主,且差异主要来自眼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晶状体 白内障 近视 波前像差
下载PDF
微创核黄素-紫外线A巩膜胶原交联对巩膜生物力学强度的增强作用及安全性 被引量:5
10
作者 王红燕 肖博 +1 位作者 楚艳华 韩泉洪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96-101,共6页
目的研究微创核黄素-紫外线A行巩膜胶原交联后巩膜生物力学特性的改变及其安全性。方法采用计算机取随机数法将56只清洁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非交联对照组和交联后1 d、7 d、15 d、1个月、2个月和3个月组,每组8只,其中6只用于巩膜... 目的研究微创核黄素-紫外线A行巩膜胶原交联后巩膜生物力学特性的改变及其安全性。方法采用计算机取随机数法将56只清洁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非交联对照组和交联后1 d、7 d、15 d、1个月、2个月和3个月组,每组8只,其中6只用于巩膜生物力学性能检测,2只分别用于组织病理学检查和细胞凋亡检测。各组兔均取右眼为实验眼,左眼为正常对照眼。兔实验眼以质量分数0.1%核黄素溶液(不含右旋糖酐)作为光敏感剂点眼,1次/2 min,共10次,然后制作微创结膜切口,微创紫外线巩膜交联仪发光二极管(LED)端插入并贴近眼球后部巩膜照射30 min,紫外线波长为370 nm,辐照度为3 mW/cm2。照射期间用医用体温计测量巩膜温度;按照分组时间点获取实验兔球壁组织,采用千分尺测定巩膜厚度;采用微材料力学性能测试系统对巩膜条带行预拉伸、拉伸破坏试验,测定巩膜的极限应力、极限应变和8%弹性模量;制备兔眼球组织切片并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评估眼球组织病理学变化;采用TUNEL法检测视网膜细胞凋亡情况。结果非交联对照组和交联后1 d、7 d、15 d、1个月、2个月和3个月组实验兔及其左右眼间巩膜厚度的总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眼别=0.02,P〉0.05;F组别=1.71,P〉0.05)。与非交联对照组比较,兔右眼交联后1 d、7 d、15 d、1个月、2个月和3个月组巩膜极限应力和8%弹性模量均明显增加,极限应变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交联后1 d、7 d、15 d、1个月和2个月组比较,交联后3个月组实验眼极限应力、8%弹性模量值均下降,极限应变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非交联的左眼比较,交联后各时间点右眼极限应力、8%弹性模量值均增加,极限应变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交联后实验兔眼角膜、巩膜、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组织均无明显病理学改变。细胞凋亡检测结果显示,非交联对照组和交联后1 d、7 d、15 d、1个月、2个月和3个月组实验眼视网膜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1.00±0.33)%、(12.33±1.58)%、(12.02±0.45)%、(11.81±0.85)%、(12.15±0.61)%、(12.14±0.25)%和(11.74±0.63)%,组间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78,P=0.14)。结论微创核黄素-紫外线A巩膜胶原交联术可有效增强兔巩膜的生物力学强度,且对眼球各组织无明显病理性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 核黄素 紫外线A 巩膜胶原交联 生物力学
下载PDF
外直肌超长量后徙术治疗大角度外斜视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12
11
作者 杨丽坤 李宁东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38-442,共5页
背景临床上矫正超过50。的大角度外斜视时往往需对3条或4条水平直肌进行手术,以避免因外直肌超长量后徙(〉7Inm)引起的眼球外转受限。但研究表明,超长量外直肌后徙可有效矫正大角度外斜视,且术后并不出现眼球明显外转受限。这个结... 背景临床上矫正超过50。的大角度外斜视时往往需对3条或4条水平直肌进行手术,以避免因外直肌超长量后徙(〉7Inm)引起的眼球外转受限。但研究表明,超长量外直肌后徙可有效矫正大角度外斜视,且术后并不出现眼球明显外转受限。这个结果仍有待临床上进行验证。目的观察双眼外直肌超长量后徙或合并非主导眼内直肌缩短对大角度外斜视的矫正效果。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法对2013年5月至2014年10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行双眼外直肌超常量后徙术或合并非主导眼内直肌缩短术的间歇性或恒定性大角度外斜视患者51例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其中29例为间歇性外斜视,22例为恒定性外斜视。所有患者均接受术前及术后眼前节、眼底、眼球运动和双眼视功能检查,采用三棱镜加遮盖法测量斜视角大小。依据病史、眼球运动、知觉状态和斜视角度数对患者行个体化手术治疗,术中结合可调整缝线技术,行双眼外直肌超长量后徙术或合并非主导眼内直肌缩短术。术后随访时间均超过6个月,比较术眼术前和术后眼位变化、眼球运动情况以及双眼知觉功能。结果行双眼外直肌超长量后徙术者33例,双眼外直肌超长量后徙术合并非主导眼内直肌缩短术者18例。术前患者视远(5111)斜视度为-52△-120△,平均(-70.57±16.46)△;视近(33cm)斜视度为-55△—-130△,平均(-75.65±16.14)△。左眼外直肌后徙8~15mm,平均(11.17±1.67)mm,右眼外直肌后徙9~15mm,平均(11.28±1.62)mm,非主导眼内直肌缩短3~6mm。末次随访时患者视远斜视度为+4△~-14△,平均(~3.45±4.20)△;视近斜视度为+4△~-14△,平均(-5.49±3.96)△,其中41例术后眼球正位,占80.4%,10例欠矫,未发现过矫者。32例患者术后立体视较术前改善,其中术前无立体视的27例中18例术后获得不同程度的立体视。无-例患者出现眼球运动障碍。结论双眼外直肌超长量后徙术或合并非主导眼内直肌缩短术可有效治疗大角度外斜视,可减少需要手术的眼外肌数目,术后未发现眼球运动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科手术 外斜视/手术 眼外肌/手术 治疗结果 双眼视 外直肌后徙 超长量 大角 度外斜视
下载PDF
人眼像差在自适应光学系统矫正后的稳定性变化 被引量:2
12
作者 陈晓琴 王雁 +3 位作者 江洋琳 戴云 赵豪欣 张雨东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941-946,共6页
背景 自适应光学(AO)系统在眼科临床及基础研究中日渐重要,但人眼像差矫正后Zernike系数主要项的稳定性变化特点尚少见报道. 目的 观察AO测量人眼像差的重复性,并探讨不同像差矫正后Zernike系数稳定性的变化. 方法 纳入2014年2-4月在... 背景 自适应光学(AO)系统在眼科临床及基础研究中日渐重要,但人眼像差矫正后Zernike系数主要项的稳定性变化特点尚少见报道. 目的 观察AO测量人眼像差的重复性,并探讨不同像差矫正后Zernike系数稳定性的变化. 方法 纳入2014年2-4月在校硕士研究生及符合条件的志愿者41名.应用AO测量波前像差,分别研究并分析散光(Z2-2、Z22)、离焦(Z20)、彗差(Z3-1、Z31)、三叶草(Z3-3、Z33)和球差(Z40)的Zernike系数,第3~7阶像差、总高阶像差(HOA)及总像差(TOA)的均方根值(RMS)重复性及矫正像差后的稳定性变化.测量的重复性评估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组内标准差(Sw)、重测度(r)及组内相关系数(ICC)综合分析.波前像差矫正后的稳定性变化采用非参数Friedman双向秩次方差分析. 结果 Z2-2、Z22、Z20及TOA RMS的测量显示良好的可重复性(ICC>0.9);Z1、Z3-3、Z33、Z40、3阶像差RMS、4阶像差RMS、HOARMS的测量均显示较好的可重复性(均ICC>0.75);其余参数的测量显示可重复性弱(均ICC<0.75).各波前像差中Z31的r最大,为0.163 μm;各Zernike单项系数及各阶像差RMS值总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低阶像差矫正前后不同时间点Z2-2、Z20、Z22、Z3-3、Z3-1、Z31、Z33、Z40和HOA RMS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Z2-2、Z22在矫正后第4秒进入稳定状态,Z20在矫正后第6秒进入稳定状态;Z3-3、Z33分别在矫正后第4秒、第3秒进入稳定状态,Z3-11在矫正后第4秒进入稳定状态,Z3-1在矫正后第3秒至第9秒处于稳定状态,Z0、HOA RMS分别在矫正后第3秒、第5秒进入稳定状态.矫正5阶内像差前后不同时间点Z2-2、Z20、Z2-2、Z3-3、Z3-1、Z33、Z40和HOA RMS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Z31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Z2-2、Z20、Z22分别在矫正后第4秒、第5秒、第3秒进入稳定状态;Z3-3、Z33分别在矫正后第2秒、第3秒进入稳定状态,Z3-1及Z40均在矫正后第2秒进入稳定状态;HOA RMS在矫正后第5秒进入稳定状态.结论 人眼像差矫正后,不同像差达到稳定的时间不同.5阶内像差矫正后Z20、Z22、Z3-3、Z3-1、Z40比仅矫正低阶像差更早进入稳定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适应光学系统 波前像差 重复性 矫正 稳定性
下载PDF
光学生物测量仪SW-9000与IOL-Master测量青少年眼球生物学参数的对比 被引量:3
13
作者 杨晓艳 李丽华 +2 位作者 陈晓琴 刘春燕 陈松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46-349,共4页
目的比较SW-9000和IOL-Master测量青少年眼轴长度(axial length,AL)、角膜曲率及角膜直径的准确性和一致性。方法选取来我院进行验光配镜的青少年患者101例,分别在自然瞳孔下进行SW-9000和IOL-Master测量,主要分析AL、角膜平坦曲率(flat... 目的比较SW-9000和IOL-Master测量青少年眼轴长度(axial length,AL)、角膜曲率及角膜直径的准确性和一致性。方法选取来我院进行验光配镜的青少年患者101例,分别在自然瞳孔下进行SW-9000和IOL-Master测量,主要分析AL、角膜平坦曲率(flattest keratometry,FK)、角膜陡峭曲率(steepest keratometry,SK)、角膜水平直径(白到白距离;white to white,WTW)等生物学参数指标在两种测量方法之间的一致性和相关性。应用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和Bland-Altman一致性分析来评估两种检查设备的可靠性和一致性。结果两种测量方法测得的AL、FK、SK、WTW平均差值分别为0.09 mm、-0.08 D、-0.22 D、0.12 mm。两种测量方法测量的95%一致性界限范围,AL为0.56 mm,FK为1.38 D,SK为1.81 D,WTW为3.28 mm;其中WTW的范围最宽。2种仪器所测结果进行ICC分析,结果显示,AL、FK、SK、WTW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97、0.987、0.983和0.179。结论 SW-9000测量AL、角膜曲率与IOL-Master的测量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SW-9000测量AL略长于IOL-Master,角膜曲率略平坦于IOL-Master;角膜直径的测量两者一致性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生物学参数 SW-9000 IOL-MASTER 青少年
下载PDF
近视性屈光参差对双眼视功能参数的影响 被引量:8
14
作者 王海英 赵堪兴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59-563,共5页
背景正常的双眼视功能有赖于调节、集合等眼动参数的相互协调,屈光参差眼由于物像不等等因素的存在,会引起双眼视功能的相应变化,了解双眼视功能参数的变化有助于确定屈光参差的合理矫治方案。目的研究近视性屈光参差对双眼视功能参... 背景正常的双眼视功能有赖于调节、集合等眼动参数的相互协调,屈光参差眼由于物像不等等因素的存在,会引起双眼视功能的相应变化,了解双眼视功能参数的变化有助于确定屈光参差的合理矫治方案。目的研究近视性屈光参差对双眼视功能参数的影响。方法收集天津市眼科医院和天津职业大学验光配镜中心就诊的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70例,患者双眼等效球镜差≥1.0D,矫正视力≥0.8,排除有各种显性斜视、屈光间质混浊、眼底疾病、眼外伤、眼手术史等器质性病变患者。受试者按照双眼屈光参差程度的不同分为低度屈光参差组和中高度屈光参差组,低度屈光参差组为1.0D≤双眼等效球镜差〈2.5D,中高度屈光参差组双眼等效球镜差≥2.5D。同期选取双眼等效球镜差〈1.0D的患者35例作为无屈光参差组。所有受试者完全矫正屈光参差后检查双眼视功能参数,包括综合验光仪检查、Worth四点检查法评价双眼视功能、远近距水平眼位测量检测调节力、融合交叉圆柱镜(FCC)法测量调节功能、旋转棱镜法测量集合功能、立体视检查图测定立体视。结果所有受试者屈光参差完全矫正后显示,无屈光参差组Worth四点检查的检出率为94.3%,低度屈光参差组为80.o%,中高度屈光参差组为60.o%,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137,P〈0.05),其中中高度屈光参差组四点的检出率低于无屈光参差组和低度屈光参差组,而五点的检出率高于无屈光参差组和低度屈光参差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组间远距离水平隐斜度的正常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4.489,P=0.344);3个组近距离水平隐斜度的正常检出率分别为65.7%、42.9%及3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045,P〈0.05)。无屈光参差组、低度屈光参差组和中高度屈光参差组立体视的正常检出率分别为91.4%、77.1%和54.3%,呈现出依次下降的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863,P=0.002),其中无屈光参差组与低度屈光参差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696,P〉0.05),无屈光参差组与中高度屈光参差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208,P〈0.05)。与无屈光参差组比较,中高度屈光参差组远距离水平隐斜视、调节集合/调节(AC/A)值、负相对调节(NRA)、正相对调节(PRA)、调节幅度、双眼调节滞后量的改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屈光参差全矫后,中高度屈光参差组立体视、Worth四点及近距离眼位的正常检出率下降,其余双眼视功能参数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光参差 近视 双眼视功能
下载PDF
微创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 被引量:12
15
作者 陈莉 陈松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61-264,共4页
目的观察微创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非随机临床对照研究。收集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高度近视性黄斑裂孔患者24例24眼,同期收集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43例43眼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行标准三通... 目的观察微创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非随机临床对照研究。收集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高度近视性黄斑裂孔患者24例24眼,同期收集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43例43眼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行标准三通道经睫状体平坦部23G微创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观察两组术前及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黄斑裂孔封闭情况。结果高度近视性黄斑裂孔组与特发性黄斑裂孔组的解剖闭合率(79.2%和88.4%)及术后BCVA(Log MAR)(0.56±0.42和0.63±1.38)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末次随访时BCVA(Log MAR)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886、6.735,均为P<0.001)。两组术中均未见医源性裂孔形成,术后无眼内出血或眼内炎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是修复高度近视眼解剖和功能的有效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近视黄斑裂孔 玻璃体视网膜手术 内界膜剥除
下载PDF
甘油醛局部应用对大鼠角膜生物力学特性的短期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莹 韩风梅 +2 位作者 楚艳华 韩泉洪 赵堪兴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14-417,共4页
背景目前已有一些角膜胶原交联的方法可用于圆锥角膜的治疗,但其安全性均存在一定问题。甘油醛是一种效果好、不良反应少的交联剂,但其对角膜生物力学特点的作用尚不清楚。目的评估甘油醛点眼对大鼠角膜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方法将15... 背景目前已有一些角膜胶原交联的方法可用于圆锥角膜的治疗,但其安全性均存在一定问题。甘油醛是一种效果好、不良反应少的交联剂,但其对角膜生物力学特点的作用尚不清楚。目的评估甘油醛点眼对大鼠角膜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方法将15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个组,分别为0.005mol/L甘油醛组、0.050mol/L甘油醛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5只,均取右眼为实验眼;每日点眼2次,连续7d。实验终点处死大鼠,获取大鼠角膜,采用读字法评估各组大鼠角膜的透明度,然后切取两端附带2mm巩膜组织的角膜中央2mm^6mm的条带进行生物力学检测,比较各组大鼠角膜6%弹性模量E(MPa)、极限应力o'max(MPa)、极限应变emax(%)等指标变化,并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0.005mol/L甘油醛组、0.050mol/L甘油醛组和空白对照组均可透过大鼠角膜清晰显示文字。采用6%应变时,0.005mol/L甘油醛组角膜的平均应力为(0.463±O.065)MPa,0.050mol/L甘油醛组为(0.846±0.240)MPa,均较空白对照组的(0.195±0.103)MPa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29、0.000);0.005mol/L甘油醛组、0.050mol/L甘油醛组、空白对照组角膜极限应力分别为(6.043±2.084)、(10.759±3.337)、(5.295±1.313)MPa,其中0.050mol/L甘油醛组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7),0.005mol/L甘油醛组与空白对照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60)。0.005mol/L甘油醛组、0.050mol/L甘油醛组角膜极限应变分别为(36.57±3.09)%、(28.53±1.89)%,均较空白对照组的(43.87±1.89)%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9、0.000)。0.005mol/L甘油醛组、0.050mol/L甘油醛组6%弹性模量E值是(7.718±1.076)MPa和(14.102±4.011)MPa,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的(3.252±1.717)MP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29、0.000)。空白对照组大鼠角膜组织切片显示胶原纤维密度最低,0.050mol/L甘油醛组较0.005mol/L甘油醛组大鼠角膜胶原纤维密度致密,角膜上皮层及内皮层完整。结论甘油醛交联明显改善了角膜的生物力学指标和胶原纤维密度,但如用于对圆锥角膜的治疗仍需进一步研究角膜交联的长期效果及其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交联术 圆锥角膜 甘油醛 生物力学 弹性模量
下载PDF
视网膜颞上分支静脉阻塞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与多焦视网膜电图的观察 被引量:3
17
作者 田璐 徐延山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11年第4期515-518,共4页
目的:观察视网膜颞上分支静脉阻塞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和多焦视网膜电图各参数的特征及相关性。方法:随机选择视网膜颞上支静脉阻塞患者30例(30只眼),对侧眼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及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检查,OCT... 目的:观察视网膜颞上分支静脉阻塞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和多焦视网膜电图各参数的特征及相关性。方法:随机选择视网膜颞上支静脉阻塞患者30例(30只眼),对侧眼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及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检查,OCT用来观察黄斑区视网膜厚度,mfERG分析其一阶反应的P1、N1波各成分特征。结果:OCT显示患眼各个分区的视网膜厚度与对侧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fERG显示患眼1环、颞上象限、上半侧区域P1波振幅密度,颞上象限、上半侧区域N1波潜伏期与对侧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眼CSF视网膜厚度与2环的P1波振幅密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0.691,P=0.02);直径5 mm中心凹周围视网膜平均厚度与3环P1波振幅密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0.636,P=0.03)。结论:OCT与mfERG相结合能更全面反映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眼功能、厚度及微结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 黄斑水肿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多焦视网膜电图
下载PDF
一汉族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视网膜色素变性家系视紫红质基因检测分析
18
作者 陈雪娟 高翔 +1 位作者 赵晨 赵堪兴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02-607,共6页
背景视紫红质(RHO)基因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视网膜色素变性(adRP)最常见的致病基因,错误折叠的RHO突变型蛋白积聚在内质网从而引起内质网应激(ERS)是其引起视网膜色素变性(RP)的主要发病机制之一。目的检测一汉族adRP家系的致... 背景视紫红质(RHO)基因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视网膜色素变性(adRP)最常见的致病基因,错误折叠的RHO突变型蛋白积聚在内质网从而引起内质网应激(ERS)是其引起视网膜色素变性(RP)的主要发病机制之一。目的检测一汉族adRP家系的致病突变基因,探讨其遗传学基础。方法对参与研究的所有家系成员进行详细的眼科检查。利用新一代测序技术(NGS)对该家系进行189个遗传性视网膜疾病相关基因的目标区域捕获测序,数据经分析滤过,候选突变进行Sanger测序验证和致病性评估。构建视紫红质一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质粒(RHO—pEGFP),包括RHO-pEGFP-N1野生型和RHO-pEGFP-N1突变型质粒,转染人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系(ARPEl9)和人肾胚293细胞系(HEK293)培养24h,用细胞免疫荧光法观察野生型和突变型RHO—GFP融合蛋白在细胞内的定位;采用荧光定量PCR(Q—PCR)及Westernblot法检测ERS关键因子X盒结合蛋白-1(XBPl)在细胞中的表达。结果该汉族家系共5代,遗传模式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家系中患病者眼底特征为RP。NGS数据经分析过滤后获得惟一可能致病突变RHOP.P53R,Sanger测序验证该错义突变在该家系中呈共分离,现存的11例患者均呈杂合子。野生型RHO—GFP融合蛋白呈绿色荧光,分布于呈红色荧光的内质网及细胞膜,而突变型RHO—GFP融合蛋白仅积聚在内质网。与转染RHO-pEGFP—N1野生型的细胞相比,转染RHOp5-pEGFP—N1突变型的HEK293细胞中XBPl表达上调了(1.28±O.09)倍。表达突变型蛋白的HEK293细胞内XBPlmRNA中被特异性地剪切了26个碱基的内含子,转染突变型蛋白的HEK293细胞中XBPl蛋白水平表达明显高于转染野生型、转染空pEGFP—N1质粒细胞及未转染细胞。结论RHO p.P53R是该家系的致病突变基因,该突变型RHO蛋白不能有效地从内质网向细胞膜转运,蓄积在内质网,引起蛋白折叠错误,发生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染色体显性视网膜色素变性 视紫红质 新一代深度测序 内质网应激
下载PDF
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术后角膜生物力学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6
19
作者 窦瑞 王雁 +3 位作者 吴文静 李晓晶 徐路路 张佳媚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48-455,共8页
背景角膜屈光手术术后的视觉效果和角膜生物力学改变是值得关注的问题,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在临床上显示了较好的术后视觉效果,但其对角膜生物力学的长期影响及其影响因素尚不十分清楚。目的探讨SMILE术后角膜... 背景角膜屈光手术术后的视觉效果和角膜生物力学改变是值得关注的问题,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在临床上显示了较好的术后视觉效果,但其对角膜生物力学的长期影响及其影响因素尚不十分清楚。目的探讨SMILE术后角膜生物力学的改变及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方法,纳入2011年8月至2013年7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拟行SMILE的患者58例100眼,患眼术前平均球镜度为(-5.00±1.55)D,平均柱镜度为(-0.98±0.87)D。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3、6、12个月时采用眼反应分析仪(ORA)进行角膜生物力学参数测量,包括角膜阻力因子(CRF)和角膜滞后量(CH)。术眼按切削比(LTR)、术前CRF值和术后残余基质床厚度(RST)的不同分为低、中、高组,分析3种不同因素与术后△CRF和ACH的关系,并分析术前相关参数,如年龄、等效球镜度、球镜度与柱镜度之和、透镜厚度、RST/术前中央角膜厚度(CCT)、术前CCT、术前Km与术后△CRF和ACH的关系。结果SMILE术后1个月CRF和CH值分别为(7.12±1.20)mmHg(1mmHg=0.133kPa)和(7.90±0.97)mmHg,均明显低于术前的(10.17±1.46)mmHg和(10.00±1.16)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5.552,P=0.000;t=13.411,P=0.000)。术后3、6和12个月术眼CRF值分别为(7.06±0.90)、(6.98±1.11)和(6.87±1.07)mmHg,CH值分别为(8.12±0.84)、(8.12±0.97)和(8.14±0.86)mmHg,与各自前-时间点CRF值和CH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RF:P=0.848、0.992、0.270;CH:P=0.370、0.791、0.777)。△CRF和ACH与LTR、术前CRF值及术前CH值均呈正相关(LTR:r=0.468,P=0.000;r=0.299,P=0.004;CRF:r=0.696,P=0.000;r=0.590,P=0.000;CH:r=0.576,P=0.000;r=0.690,P=0.000)。术后12个月术眼2±CRF和ACH值与术前等效球镜度、术前球镜与柱镜度之和及术后RST/术前CCT均呈负相关(等效球镜度:r=-0.496,P=0.000;r=-0.292,P=0.010;球镜与柱镜度数之和:r=-0.484,P=0.000;r=-0.293,P=0.005;RST/术前CCT:r=-0.362,P=0.000;r=-0.243,P=0.019),而与透镜厚度均呈正相关(r=0.495,P=0.000;r=0.325,P=0.002)。此外,△CRF和△cH值与患者年龄、术前CCT和术前Km均无明显相关(均P〉0.05)。结论术眼SMILE术后早期角膜生物力学强度减弱,术后1个月角膜生物力学逐渐恢复并达到稳定状态。RST/术前CCT越大,SMILE对角膜生物力学强度的保护作用越大。除术前CRF和CH外,影响SMILE术后角膜生物力学的主要因素还有透镜厚度和预矫正度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激光手术 屈光手术/方法 角膜基质/手术 生物力学现象 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 影响因素
下载PDF
玻璃体腔注射ranibizumab治疗CRVO前后黄斑区脉络膜厚度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7
20
作者 杜玉芹 韩梅 +2 位作者 解士勇 王莹 李岩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2-77,共6页
背景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是临床上常见的视网膜血管性疾病,目前玻璃体腔注射ranibizumab已用于CRVO继发黄斑水肿的治疗,但关于CRVO治疗前后脉络膜厚度动态变化的研究报道较少。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ranibizumab治疗CRVO前后... 背景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是临床上常见的视网膜血管性疾病,目前玻璃体腔注射ranibizumab已用于CRVO继发黄斑水肿的治疗,但关于CRVO治疗前后脉络膜厚度动态变化的研究报道较少。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ranibizumab治疗CRVO前后脉络膜厚度的变化情况。 方法采用自身对照系列病例观察性研究设计。纳入2013年6月~2014年11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确诊的单眼非缺血型CRVO患者31例31眼,其中男19例,女12例,平均年龄(51.13±16.65)岁。所有患者均在无菌条件下玻璃体腔注射ranibizumab(5 mg,5 ml),每个月注射1次,共注射3次。分别于注射前及首次注射后1、2、3个月采用频域OCT测量仪的深度增强成像(EDI)模式对CRVO眼及对侧健眼中心凹下、距中心凹鼻侧1 mm、距中心凹颞侧1 mm处的脉络膜厚度和视网膜厚度进行测量,采用仪器中的图像分析软件进行手动测量分析,同时记录最佳矫正视力(BCVA)并转换为LogMAR视力,对患眼治疗前后的测量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所有患眼均可见视网膜点、片形火焰状出血,FFA早期可见荧光素渗漏,晚期可见荧光素积存。患眼玻璃体腔注射ranibizumab前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值为(325.32±83.04)μm,治疗后1、2、3个月分别为(294.83±80.61)、(315.95±90.77)和(314.81±84.98)μm,治疗前和治疗后不同时间点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值的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96,P=0.00),治疗后各时间点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值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0.01、0.00);治疗后3个月患眼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值为(314.81±84.98)μm,较健眼的(260.47±55.90)μm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5,P=0.01)。治疗前CRVO眼平均BCVA为0.17±0.09,治疗后1、2、3个月BCVA分别为0.37±0.23、0.42±0.26和0.49±0.21,治疗前及治疗后不同时间点BCVA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50,P=0.00),治疗后各时间点BCVA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健眼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值为(244.14±23.28)μm,CRVO患眼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2、3个月分别为(523.81±147.61)、(352.13±166.71)、(376.39±209.46)和(369.00±225.61)μm,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各时间点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均明显降低,各组间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09,P〈0.01)。 结论CRVO眼黄斑下脉络膜较对侧健眼明显增厚,经过连续3个月ranibizumab的玻璃体腔注射后其厚度值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患眼BCVA明显改善。EDI OCT可客观评价脉络膜厚度的变化,黄斑下脉络膜厚度有望成为评估玻璃体腔注射ranibizumab治疗后CRVO预后的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静脉阻塞/治疗 视网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拮抗剂&抑制剂 人源化单克隆抗体/治疗 玻璃体注射 脉络膜/病理 黄斑/病理 体层摄影术 光学相干断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