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肿瘤过继免疫细胞治疗靶抗原选择的新视野 被引量:2
1
作者 魏枫 任秀宝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91-196,共6页
过继免疫细胞输注(adoptive cell transfer,ACT)属于肿瘤的被动免疫疗法。转移性黑素瘤患者在接受了ACT治疗后,部分患者肿瘤出现了持久的完全消退,显示了ACT在肿瘤治疗中的强大潜力。基因修饰淋巴细胞技术进一步为我们打开了肿瘤ACT治... 过继免疫细胞输注(adoptive cell transfer,ACT)属于肿瘤的被动免疫疗法。转移性黑素瘤患者在接受了ACT治疗后,部分患者肿瘤出现了持久的完全消退,显示了ACT在肿瘤治疗中的强大潜力。基因修饰淋巴细胞技术进一步为我们打开了肿瘤ACT治疗新领域的大门。肿瘤ACT治疗成功的关键在于如何鉴定出肿瘤细胞上合适的具有免疫原性的靶点,从而使得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umor infiltrating lymphocyte,TIL)或基因修饰淋巴细胞只攻击肿瘤细胞而不损伤正常组织。肿瘤组织过表达的分化抗原、共有非突变的肿瘤抗原以及肿瘤间质来源的抗原等大多在正常组织上有低水平表达,并非肿瘤ACT治疗的合适靶点。相反,共有突变的肿瘤特异性抗原、病毒癌基因编码的抗原以及个体肿瘤的独特驱动性突变产物有望成为肿瘤ACT治疗的理想靶点。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未来肿瘤免疫治疗的进展很可能来自于免疫靶向个体肿瘤的独特的突变抗原,尤其是对肿瘤致癌性至关重要的基因的突变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抗原 过继性细胞 突变
下载PDF
VEGF-C/VEGFR3通路对肿瘤患者外周血来源DC的影响 被引量:9
2
作者 李玉灵 赵华 +2 位作者 魏枫 杨莉莉 任秀宝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92-396,共5页
目的:通过体外培养肿瘤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来源的DC,探讨VEGF-C/VEGFR3信号通路对DC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GM-CSF和IL-4共同诱导的方法培养DC,分别采用VEGF-C(VEGF-C-DC),LPS(LPS-DC)或LPS+V... 目的:通过体外培养肿瘤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来源的DC,探讨VEGF-C/VEGFR3信号通路对DC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GM-CSF和IL-4共同诱导的方法培养DC,分别采用VEGF-C(VEGF-C-DC),LPS(LPS-DC)或LPS+VEGF-C(LPS+VEGF-C-DC)诱导,同时设未处理组即未成熟DC细胞(imDC);流式细胞术检测DC表面CD80、CD83、VEGFR3和TLR4的表达情况,同时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VEGFR3在DC的表达;ELISA方法检测不同处理组的DC上清中IL-6、TNF-α、IL-12的分泌情况。结果:LPS-DC高表达VEGFR3;LPS-DC和LPS+VEGF-C-DC高表达CD80和CD83,明显高于imDC(18.56%vs 8.52%,P<0.05),显示出成熟DC的表型特征;与LPS-DC相比,LPS+VEGFC-DC表面TLR4的表达下调,LPS+VEGF-C-DC上清液中细胞因子IL-6、TNF-α和IL-12的分泌减少。结论:VEGF-C/VEGFR3通路通过降低DC表面TLR4的表达减少其细胞因子的分泌,对DC起负向免疫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TOLL样受体4 树突状细胞
下载PDF
免疫检查点在肿瘤放疗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3
3
作者 颜次慧 宋新苗 任秀宝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785-789,共5页
放射治疗诱导DNA损伤与细胞死亡,并且通过改变肿瘤表型、肿瘤微环境,参与内源性免疫反应的调节.免疫检查点信号途径在抗微生物免疫反应中参与维持自身耐受,限制组织损伤,但其在抗肿瘤免疫中抑制细胞毒T细胞活化与功能,增强免疫抑制细胞... 放射治疗诱导DNA损伤与细胞死亡,并且通过改变肿瘤表型、肿瘤微环境,参与内源性免疫反应的调节.免疫检查点信号途径在抗微生物免疫反应中参与维持自身耐受,限制组织损伤,但其在抗肿瘤免疫中抑制细胞毒T细胞活化与功能,增强免疫抑制细胞作用,导致免疫逃逸.阻断免疫检查点信号能够恢复抗肿瘤免疫,延缓肿瘤进程.近年来,放疗与免疫治疗联合应用已成为基础与临床研究的热点.在此就放疗对机体免疫系统的作用、免疫检查点的负性调控机制以及放疗联合阻断免疫检查点用于肿瘤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以期为拓展肿瘤综合治疗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治疗 免疫检查点 细胞毒T淋巴细胞抗原-4 程序性死亡蛋白-1
原文传递
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微卫星不稳定与T淋巴细胞浸润的关系 被引量:7
4
作者 桑友洲 梅静思 +4 位作者 于文文 张喜英 魏枫 于津浦 任秀宝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71-377,共7页
目的:分析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组织错配修复蛋白MLH1、MSH2和MSH6的表达和T淋巴细胞浸润情况,探讨微卫星不稳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与NSCLC组织T淋巴细胞浸润的关系。方法:收集天津医科大学肿... 目的:分析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组织错配修复蛋白MLH1、MSH2和MSH6的表达和T淋巴细胞浸润情况,探讨微卫星不稳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与NSCLC组织T淋巴细胞浸润的关系。方法:收集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2004年至2010年NSCLC组织标本100例,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癌组织中MLH1、MSH2和MSH6的表达,以其中1种及1种以上蛋白表达阴性者判定为MSI;同时检测T淋巴细胞浸润情况,并分析MSI与NSCL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NSCLC组织中MSI检出率24%,少于微卫星稳定(microsatellite stability,MSS)。MSI NSCLC组织中T淋巴细胞浸润明显高于MSS者。免疫组化结果显示:MSI NSCLC组织CD3^+、CD4^+、CD8^+ T淋巴细胞浸润数目明显多于MSS NSCLC组织,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SI与患者的年龄有关(P<0.05),而与患者的性别、肿瘤组织类型、肿瘤大小、淋巴结有无转移和肿瘤有无远处转移均无关(P>0.05)。结论:MSI影响NSCLC肿瘤免疫微环境,MSI的检测可为NSCLC免疫治疗效应提供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微卫星不稳定 T淋巴细胞浸润
下载PDF
肝细胞肝癌上皮间质转化的相关分子机制 被引量:4
5
作者 叶英楠 王越 +3 位作者 王扬 李慧 任秀宝 于津浦 《国际肿瘤学杂志》 CAS 2013年第8期608-611,共4页
侵袭和转移是造成肝细胞肝癌(HCC)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近年来,HCC上皮间质转化(EMT)已经被认为是HCC侵袭、转移的关键细胞学基础。尽管引起和维持EMT的分子机制并没有被完全阐明,但是转化生长因子.13(TGF.B)、磷脂酰肌醇3激... 侵袭和转移是造成肝细胞肝癌(HCC)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近年来,HCC上皮间质转化(EMT)已经被认为是HCC侵袭、转移的关键细胞学基础。尽管引起和维持EMT的分子机制并没有被完全阐明,但是转化生长因子.13(TGF.B)、磷脂酰肌醇3激酶(P13K)/蛋白激酶B(AKT)、细胞核转录因子一KB(NF.KB)、Wnt/β-连接素(13-catenin)等细胞信号通路在EMT过程中的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已经被证实。上述通路通过调控EMT过程直接或间接影响HCC的预后,这也为HCC的新型靶向药物的研究提供了分子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细胞转化 肿瘤 转化生长因子Β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