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改进胃癌临床T分期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被引量:1
1
作者 郭世伟 董银萍 +5 位作者 武子镇 刘勇 王学军 张汝鹏 梁寒 邓靖宇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760-764,共5页
目的建立改进的胃癌临床T分期模型,并对其预测效果进行评价,为改善临床T分期预测价值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接受根治性手术的胃癌患者227例,其中102例为pT1~pT2期,125例为pT3~pT4期,患者术前均行超声内镜(EUS)及多层螺旋CT检查。比较pT1~pT... 目的建立改进的胃癌临床T分期模型,并对其预测效果进行评价,为改善临床T分期预测价值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接受根治性手术的胃癌患者227例,其中102例为pT1~pT2期,125例为pT3~pT4期,患者术前均行超声内镜(EUS)及多层螺旋CT检查。比较pT1~pT2期和pT3~pT4期患者性别、年龄、肿瘤位置、Borrmann分型、基于CT的T分期、EUS下肿瘤侵犯胃壁层数、EUS肿瘤纵切面最大短径等临床及病理特征的差异。根据临床经验纳入基于CT的T分期、EUS下肿瘤侵犯胃壁层数建立传统的常规临床T分期Logistic回归模型。将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pT3~pT4期胃癌的影响因素并建立改进临床T分期Logistic回归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常规临床T分期模型与改进的临床T分期模型的预测效果。结果常规临床T分期模型为Logit(P)=-2.599+2.409×基于CT的T分期+2.553×EUS下肿瘤侵犯胃壁层数。单因素分析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于CT的T3~T4分期(OR=12.528,95%CI:4.347~36.109)、EUS下肿瘤侵犯胃壁第5层(OR=7.533,95%CI:2.539~22.353)、较长EUS肿瘤纵切面最大短径(OR=31.084,95%CI:8.681~111.307)为pT3~pT4的独立影响因素。以这3个变量建立改进临床T分期模型Logistic回归方程为Logit(P)=-7.884+2.528×基于CT的T分期+2.019×EUS下肿瘤侵犯胃壁层数+3.437×EUS肿瘤纵切面最大短径。改进临床T分期模型预测pT3~pT4期的临床价值优于常规临床T分期模型(AUC:0.952 vs. 0.891;Z=3.870,P<0.01)。在淋巴结阳性亚组中,改进临床T分期模型的预测价值亦优于常规临床T分期模型(AUC:0.916 vs. 0.864;Z=2.058,P<0.05)。结论改进后的临床T分期模型可更好地预测胃癌患者的病理T分期,为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腔内超声检查 肿瘤分期 LOGISTIC模型 超声内镜 临床T分期
下载PDF
1456例胃癌淋巴结转移规律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6
2
作者 梁建刚 梁寒 +3 位作者 邓靖宇 王学军 王晓娜 吴亮亮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154-1160,共7页
目的探讨胃癌周围淋巴结转移的特点和规律,为规范完善的外科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2003年3月至2011年8月期间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1456例胃癌患者进行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根据患者的手术标本(包括切除的胃组织和清扫的周围... 目的探讨胃癌周围淋巴结转移的特点和规律,为规范完善的外科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2003年3月至2011年8月期间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1456例胃癌患者进行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根据患者的手术标本(包括切除的胃组织和清扫的周围淋巴结组织)常规病理检查结果,按照13版胃癌处理规约分站统计,明确各组淋巴结枚数及发生转移的情况;根据美国癌症联合会(AJCC)第8版TNM分期标准进行肿瘤T、N和M分期,了解胃癌不同部位淋巴结转移情况;并分析各种临床因素包括患者性别、年龄、肿瘤直径、肿瘤Borrmann分型、肿瘤T分期和M分期、肿瘤分化程度、肿瘤是否侵犯血管和淋巴管及神经、手术根治度等对淋巴结转移的影响。结果1456例胃癌患者中,发生淋巴结转移者1062例(72.9%),总计阳性淋巴结9766枚。44例早期胃癌患者中11例(25.0%)发生淋巴结转移,1412例进展期胃癌患者中1051例(74.4%)出现淋巴结转移。发生淋巴结转移最多的组别为No.3[653例(44.8%)],其次为No.6[437例(30.0%)]和No.7[345例(23.7%)];其他依次为No.1[304例(20.9%)]和No.4sb[290例(19.9%)];No.14v淋巴结转移23例(1.6%),同时伴有转移的淋巴结组别有No.6(16/23,69.6%)、No.8a(15/23,65.2%)和No.3(12/23,52.2%)。不同部位的胃癌淋巴结转移发生较多的组别按比例高低排序:近端胃癌309例依次为No.3[133例(43.0%)]、No.1[96例(31.1%)]、No.2[90例(29.1%)]和No.7[89例(28.8%)];中段胃癌144例则依次为No.3[68例(47.2%)]、No.6[50例(34.7%)]、No.7[40例(27.8%)]和No.4sb[38例(26.4%)];远端胃癌700例依次为No.3[287例(41.0%)]、No.6[265例(37.8%)]、No.4sb[138例(19.7%)]和No.8a[138例(19.7%)];弥漫型胃癌303例则依次为No.3(165例,54.4%)、No.6(100例,33.0%)、No.7(88例,29.0%)、No.1(84例,27.7%)和No.4sb(72例,23.8%)。全组患者淋巴结跳跃转移发生率为7.2%(105/1456)。淋巴结转移与肿瘤大小(RR=2.016,95%CI:1.550~2.621,P=0.000)、肿瘤分化程度(RR=1.631,95%CI:1.405~1.894,P=0.000)、肿瘤T分期(RR=1.886,95%CI:1.629~2.184,P=0.000)和M分期(RR=3.671,95%CI:1.265~10.660,P=0.017)以及手术根治度(RR=3.819,95%CI:2.023~7.207,P=0.000)有关。结论胃癌周围淋巴结引流的主要方向是胃小弯,之后趋向胃左动脉、肝总动脉和腹腔干周围淋巴结,并最终引向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故除紧邻胃周的No.6淋巴结外,No.7、No.8和No.9淋巴结宜作为胃癌根治手术清扫的重点。肿瘤大小、分化程度、肿瘤侵犯深度和远处转移等临床因素对淋巴结转移与否有重要影响。对于存在临床不利因素的病患,有必要实施根治手术以保证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淋巴结转移 淋巴结分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