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NP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肿瘤空洞形成的意义 被引量:17
1
作者 黄纯 王柳春 +6 位作者 肖建宇 叶兆祥 刘竹君 徐文静 程新 王晶 李凯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712-715,共4页
目的分析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经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NP方案(长春瑞滨+顺铂)治疗后的肺部病灶内空洞形成现象,探讨其对抗血管生成治疗效果评价的意义。方法57例晚期NSCLC患者,分别经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NP方案(29例)... 目的分析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经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NP方案(长春瑞滨+顺铂)治疗后的肺部病灶内空洞形成现象,探讨其对抗血管生成治疗效果评价的意义。方法57例晚期NSCLC患者,分别经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NP方案(29例)和NP方案(28例)治疗。治疗2个周期后行胸部CT检查,进行疗效评价;对治疗后出现肿瘤空洞的NSCLC进行临床及CT灌注成像分析;治疗前、后采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患者外周血活化循环血管内皮细胞(aCECs)数量。结果NP方案组患者中见肺部病灶内空洞形成;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NP方案组患者中,5例(17.2%)肺部病灶内空洞形成,其中腺癌3例,腺鳞癌1例,肉瘤样癌1例,均未出现咯血症状。CT显示,5例均为周围型肺癌,单发空洞,形态以类圆形为主,平均直径为2.7cm;3例薄壁,2例厚壁;4例位于瘤体中央,1例偏心。CT灌注功能成像显示,空洞形成患者的肿瘤内部供血处于抑制状态。5例空洞形成患者治疗前aCECs为323.2/10^5±236.9/10^5,治疗后下降至33.0/10^5±33.6/10^5。结论肺部肿瘤出现空洞是抗血管生成治疗后一个较为独特的影像学表现。将其与CT灌注成像以及外周血aCECs联合观察,可能有助于评价抗血管生成治疗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 非小细胞肺癌 空洞 功能成像 活化循环血管内皮 细胞
原文传递
多西他赛联合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治疗初治后进展或毒性反应不可耐受的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 被引量:14
2
作者 王晶 李凯 +10 位作者 孙彤 张明军 李维廉 姚嫱 刘巍 丁翠敏 何志勇 茅卫东 王慧敏 张宇 周鑫莉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618-622,共5页
目的 评价多西他赛联合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治疗初治后进展或毒性反应不可耐受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多中心前瞻性临床对照研究,以多西他赛联合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组)和单药多西他赛... 目的 评价多西他赛联合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治疗初治后进展或毒性反应不可耐受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多中心前瞻性临床对照研究,以多西他赛联合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组)和单药多西他赛(化疗组)在一线化疗后继续治疗嗍NSCLC,观察客观缓解率(ORR)、临床受益率(CBR)、疾病进展时间(TTP)和不良反应。结果联合组和化疗组的ORR均为0,CBR分别为62.5%和5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和化疗组患者的TTP分别为2.63和2.07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9)。因一线化疗后PD人组的患者中,联合组和化疗组的TTP分别为1.33和1.67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46);因一线化疗出现不可耐受毒性人组的患者中,联合组和化疗组的TTP分别为4.70和3.17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0)。入组治疗2个周期后获疾病稳定(SD)的29例患者中,联合组和化疗组的中位TTP分别为6.23和3.27个月(P=0.040)。联合组和化疗组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可能在不增加毒副作用的情况下延长多西他赛化疗获益患者的TT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多西他赛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 治疗结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