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第三届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微创脊柱外科年会专题讨论纪要
1
作者 徐宝山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336-1341,共6页
近年来微创脊柱外科技术发展迅速,但同时也产生很多争议。第三届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微创脊柱外科工作组年会针对七个热点问题进行了专题讨论:经皮椎体成形术和后凸成形术的选择及骨水泥灌注量、游离型椎间盘突出症椎间孔镜和椎间盘镜的选... 近年来微创脊柱外科技术发展迅速,但同时也产生很多争议。第三届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微创脊柱外科工作组年会针对七个热点问题进行了专题讨论:经皮椎体成形术和后凸成形术的选择及骨水泥灌注量、游离型椎间盘突出症椎间孔镜和椎间盘镜的选择、退变性脊柱侧凸的微创手术策略、腰椎管狭窄症的微创手术选择、颈椎间盘突出症显微镜和内镜的选择、退变性腰椎滑脱微创手术策略、胸椎管狭窄的手术策略;会议充分讨论了各种微创技术的特点、优势和局限性,取得了很多重要共识,有利于各种微创技术的合理应用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 外科手术 微创性 会议摘要
下载PDF
掌握多种技术手段积极稳妥地开展脊柱内镜微创手术 被引量:8
2
作者 徐宝山 《中国骨伤》 CAS 2017年第2期97-99,共3页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脊柱微创技术迅猛发展,包括脊柱内镜、经皮介入和内固定、经通道显微镜技术、导航和机器人技术等等。微创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已深入人心,甚至也有人认为风险小、代价小,不必承担大手术的风险,因而受到广大患者的...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脊柱微创技术迅猛发展,包括脊柱内镜、经皮介入和内固定、经通道显微镜技术、导航和机器人技术等等。微创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已深入人心,甚至也有人认为风险小、代价小,不必承担大手术的风险,因而受到广大患者的欢迎和追求。在这种形势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移位 内窥镜 外科手术 微创性
下载PDF
康复干预措施对脊柱微创手术患者的疼痛改善及预后影响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孟宪红 张晓晖 +1 位作者 宋月 吕银莹 《吉林医学》 CAS 2019年第8期1873-1874,共2页
目的:分析康复干预措施对脊柱微创手术患者的疼痛改善作用以及预后影响。方法:选取收治的100例脊柱微创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奇偶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0例。对照组脊柱微创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试验组脊柱微创患者采用... 目的:分析康复干预措施对脊柱微创手术患者的疼痛改善作用以及预后影响。方法:选取收治的100例脊柱微创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奇偶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0例。对照组脊柱微创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试验组脊柱微创患者采用康复护理干预措施,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VAS(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护理前试验组和对照组脊柱微创患者的VAS评分分别为(5.78±1.20)分和(5.37±1.14)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试验组和对照组脊柱微创患者的VAS评分分别为(2.22±0.65)分和(4.14±1.03)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总并发症发生率为16.0%,对照组患者的总并发症发生率为58.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脊柱微创手术患者采用康复护理措施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疼痛程度,降低并发症发生几率,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复护理 脊柱微创手术 疼痛程度 预后
下载PDF
基于RNA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鉴定椎旁肌退变中关键的铁死亡基因
4
作者 张春虹 黄洪超 +4 位作者 刘越 杜立龙 许海委 黎宁 李勇进 《天津医药》 CAS 2024年第9期991-995,共5页
目的探究椎旁肌退变(PMD)中的基因表达谱,并鉴定关键的铁死亡基因。方法选取正常和PMD患者各3例,分别取椎旁肌组织进行RNA测序,获得差异表达的基因。通过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和基因功能富集分析,与铁死亡基因取交集,鉴定与铁死亡相... 目的探究椎旁肌退变(PMD)中的基因表达谱,并鉴定关键的铁死亡基因。方法选取正常和PMD患者各3例,分别取椎旁肌组织进行RNA测序,获得差异表达的基因。通过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和基因功能富集分析,与铁死亡基因取交集,鉴定与铁死亡相关的关键中枢基因。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铁死亡基因对PMD疾病的诊断价值。结果在PMD中共鉴定出292个差异表达的基因,其中125个显著下调,167个显著上调。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14个差异表达的基因与铁死亡相关,其中铁死亡基因MUC1、ATF3、CDKN1A是关键的中枢基因,对诊断PMD具有良好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功能富集分析发现它们可能通过调控细胞凋亡、铁死亡和骨骼肌组织发育、分化等介导PMD的发生与进展。结论铁死亡基因MUC1、ATF3、CDKN1A可作为诊断PMD的生物标志物,为解码PMD的病理机制及开发新的药物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序列分析 RNA 铁死亡 计算生物学 椎旁肌退变
下载PDF
腰椎椎体间融合失败因素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李路明 徐宝山 +2 位作者 朱少文 郭翔翔(综述) 王涛(审校)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24年第4期381-384,共4页
腰椎椎间融合失败(FLIF)是腰椎椎间融合术后常见的、可预防的并发症,其特征是腰椎椎间融合术后融合部位未形成连续骨小梁结构,同时存在放射性透射线。FLIF是患者术后疼痛、融合节段失稳和病情复发的主要原因,且患者量呈上升趋势。目前F... 腰椎椎间融合失败(FLIF)是腰椎椎间融合术后常见的、可预防的并发症,其特征是腰椎椎间融合术后融合部位未形成连续骨小梁结构,同时存在放射性透射线。FLIF是患者术后疼痛、融合节段失稳和病情复发的主要原因,且患者量呈上升趋势。目前FLIF发生率大约为7%~20%。FLIF受多种危险因素影响,包括吸烟、止痛药物的使用、融合材料的选择、手术因素和患者因素等。通过分析腰椎融合失败的危险因素,为患者和医师提供指导性意见,可减少FLIF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融合 脊柱手术 融合失败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小切口肋膈隐窝外入路在胸腰段脊柱侧前方手术中的应用
6
作者 徐宝山 马信龙 +5 位作者 夏群 张晓林 姜洪丰 杨强 刘越 吉宁 《天津医药》 CAS 2015年第2期196-199,共4页
目的探讨小切口肋膈隐窝外入路在胸腰段脊柱侧前方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该入路行胸腰段脊柱侧前方手术31例,男22例,女9例,年龄22-58岁,平均(41±12)岁,包括T12爆裂型骨折12例,L1爆裂型骨折15例,T12L1椎间盘突出4例。侧卧位... 目的探讨小切口肋膈隐窝外入路在胸腰段脊柱侧前方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该入路行胸腰段脊柱侧前方手术31例,男22例,女9例,年龄22-58岁,平均(41±12)岁,包括T12爆裂型骨折12例,L1爆裂型骨折15例,T12L1椎间盘突出4例。侧卧位下以伤椎为中心沿11肋行长约12 cm小切口,切除部分第11肋骨,辨认胸膜转折,其中26例胸膜转折低于第11肋骨床,分离保护第11肋间血管和神经,在其深面分离至12肋骨上缘内面;在胸膜转折远侧切开胸内筋膜进入肋膈隐窝外间隙,将胸膜囊推向近侧显露膈肌上面;同时分离膈下腹膜外间隙,切断膈肌在第11、12肋骨的止点和弓状韧带,显露椎体侧方。结果肋膈隐窝胸膜囊较松弛,与胸壁和膈肌的胸内筋膜之间存在自然间隙,有疏松组织,胸膜外间隙容易分离;31例均能顺利、充分地显露T11-L2椎体侧方。4例术中出现胸膜撕裂,立即修补后仍行胸膜外显露,均未进入胸腔。手术固定融合节段T11-L2。术后3例有肋间神经疼痛症状,保守治疗后均明显好转。结论小切口肋膈隐窝外入路容易分离胸膜外间隙,在胸腰段脊柱侧前方手术中可避免开胸对胸腔的干扰,在达到充分显露的基础上减少创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段脊柱 手术入路 肋膈隐窝
下载PDF
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坐-立位脊柱-骨盆矢状面序列的影像变化 被引量:6
7
作者 刘阳 徐宝山 +4 位作者 许海委 黎宁 姜洪丰 王涛 刘越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4期3857-3861,共5页
背景:脊柱-骨盆矢状面序列对于退变性腰椎滑脱的诊治十分重要,但是目前关于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序列的研究局限在站立位体位,坐位下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序列未见相关报道。目的:分析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坐-立位脊柱-骨盆矢... 背景:脊柱-骨盆矢状面序列对于退变性腰椎滑脱的诊治十分重要,但是目前关于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序列的研究局限在站立位体位,坐位下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序列未见相关报道。目的:分析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坐-立位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的影像学资料,探究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从站立位到坐位的变化特点。方法:纳入2019年3至9月天津市天津医院收治的44例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其中男12例,女32例,年龄50-84岁,所有患者均拍摄站立位全脊柱X射线片和坐位全脊柱X射线片,通过院内影像归档与通信系统测量每例患者的骨盆入射角、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腰椎前凸角、胸椎后凸角、矢状面平衡轴等参数,比较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站立位、坐位矢状位序列的不同,运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站立位、坐位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间相关性。试验获得天津市天津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结果与结论:①由站立位转变为坐位时,44例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的骨盆倾斜角增大[(21.3±10.1)°,(34.0±10.4)°,P<0.001]、骶骨倾斜角减小[(31.5±8.6)°,(20.8±12.7)°,P<0.001]、腰椎前凸角减小[(40.9±14.6)°,(25.8±15.0)°,P<0.001]、矢状面平衡轴增大[(43.0±43.4),(75.0±34.8)mm,P<0.001],骨盆入射角与胸椎后凸角无明显改变(P>0.05);②无论站位还是坐位,腰椎前凸角与其他5项参数均具有相关性(P<0.05);由站位转换为坐位后,骶骨倾斜角与矢状位平衡参数矢状面平衡轴的相关性消失(P>0.05),腰椎前凸角与矢状面平衡轴的相关性仍然存在(P<0.05);③结果表明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从站位转换为坐位时,脊柱-骨盆矢状位形态表现为骨盆围绕双侧股骨头发生后旋,骨盆呈后倾状态,腰椎生理曲度变浅,脊柱矢状位平衡轴前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 骨盆 矢状位序列 体位变化 退变性腰椎滑脱 站位 坐位 腰椎手术
下载PDF
加速康复外科护理在椎间盘镜腰椎髓核摘除术患者围术期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王冯奇 李艳娜 张玲 《中国伤残医学》 2020年第18期17-19,共3页
目的:观察加速康复外科理念(ERAS)对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术患者围术期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6月-2018年8月天津医院脊柱微创外科收治的接受椎间孔镜腰椎髓核摘除术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ERAS护理,对照组给... 目的:观察加速康复外科理念(ERAS)对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术患者围术期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6月-2018年8月天津医院脊柱微创外科收治的接受椎间孔镜腰椎髓核摘除术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ERAS护理,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结果:2组患者在术后VAS均显著降低.观察组在术后第1天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1.94±0.71 vs 2.26±0.80,P=0.038).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46).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5.94±1.19 vs 8.96±1.81,P<0.001).观察组患者住院期间护理满意度(4.28±0.81 vs 3.34±0.98,P<0.001)及睡眠质量(4.28±0.81 vs 3.34±0.98,P<0.00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ERAS护理理念有助于椎间盘镜腰椎髓核摘除术患者的术后康复,降低术后并发症,并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及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速康复外科 护理 椎间盘镜腰椎髓核摘除术
下载PDF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胸椎间盘突出症的初步体会 被引量:13
9
作者 刘越 徐宝山 +2 位作者 吉宁 姜洪丰 杨强 《天津医药》 CAS 2017年第2期121-124,共4页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胸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及可行性。方法对1例胸椎间盘突出(T11/12)患者采取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患者取俯卧位,局麻X线透视下穿刺至病变节段,正位透视穿刺针尖位于上关节突外缘,侧位透视针尖在上关节突尖...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胸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及可行性。方法对1例胸椎间盘突出(T11/12)患者采取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患者取俯卧位,局麻X线透视下穿刺至病变节段,正位透视穿刺针尖位于上关节突外缘,侧位透视针尖在上关节突尖部、椎间孔后缘,环锯扩大椎间孔后安置工作通道至椎间隙后缘,内镜下在后纵韧带腹侧和椎间隙内摘除突出退变的髓核,直至脊髓完全松解。术后放置引流,并观察手术结果。结果手术顺利摘除突出髓核,脊髓显露清晰,减压充分。患者术后2 d拔出引流管,3 d下地活动,临床症状明显缓解。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AS)腿痛由8分降至1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自64降至4。Mac Nab标准评分为优。结论胸椎间盘突出症临床上手术风险大、创伤大,应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胸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可操作性,手术创伤小、恢复快,短期效果优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 椎间盘移位 椎间孔镜 髓核摘除术
下载PDF
可动式椎间盘镜下MED-TLIF的设计与临床应用 被引量:7
10
作者 徐宝山 马信龙 +4 位作者 杨强 刘越 姜洪丰 许海委 吉宁 《天津医药》 CAS 2016年第7期910-913,933,共5页
目的探讨可动式椎间盘镜(MMED)下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LIF)的手术方法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MMED 由外套管和内套管构成,根据镜下TLIF 操作需要,研制可通过12、14 mm 高度融合器的大号外套管和镜下骨凿.设计手术方法:在症状... 目的探讨可动式椎间盘镜(MMED)下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LIF)的手术方法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MMED 由外套管和内套管构成,根据镜下TLIF 操作需要,研制可通过12、14 mm 高度融合器的大号外套管和镜下骨凿.设计手术方法:在症状严重侧的椎弓根入钉点之间行纵行切口,经肌间隙安置外套管,显露关节突关节,MMED 下经椎间孔入路神经减压,刮除椎间盘和终板软骨,退出内套管,椎间隙内植骨并安置融合器,透视下置入经皮椎弓根螺钉,进一步复位固定.临床应用MMED 行椎间盘镜(MED)-TLIF 手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56例,包括椎管狭窄伴失稳32 例,1 度滑脱15 例,2 度滑脱9 例;节段包括L4/5 31 例、L5-S1 23 例、L4-S1 2 例.比较患者术前术后功能障碍指数(ODI),腰、腿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并采用Macnab 标准评价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放手术者,未发生神经损伤.手术时间90-180 min,平均(120±30)min,术中出血50-200 mL,平均(120±50)mL.术后X 线片和CT 示内固定位置良好,复位程度平均72%.术后随访6-36 个月,术前ODI 50.1±11.2,末次随访5.8±5.6,腰痛VAS 评分术前7.1±4.2,末次随访1.2±1.0,腿痛VAS 评分术前4.1±2.5,术后1.1±0.9.根据Macnab 标准:优36 例,良20 例.结论MMED 下MED-TLIF 操作方便,可在兼顾减压的基础上达到满意的复位及融合固定,同时减少手术创伤和稳定结构的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移位 外科手术 微创性 椎管狭窄 内固定器 椎间盘镜 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 经皮固定 腰椎管狭窄
下载PDF
可动式椎间盘镜下保留后韧带复合体的颈椎管扩大成形术的设计与临床应用 被引量:6
11
作者 徐宝山 马信龙 +4 位作者 杨强 刘越 姜洪丰 许海委 吉宁 《天津医药》 CAS 2017年第4期409-412,共4页
目的探讨可动式椎间盘镜(MMED)下保留后韧带复合体的颈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局限性颈椎管狭窄症的效果及可行性。方法天津市天津医院2015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局限性颈椎椎管狭窄症患者11例,男6例,女5例,年龄51~77岁,平均(67.4±7.6... 目的探讨可动式椎间盘镜(MMED)下保留后韧带复合体的颈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局限性颈椎管狭窄症的效果及可行性。方法天津市天津医院2015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局限性颈椎椎管狭窄症患者11例,男6例,女5例,年龄51~77岁,平均(67.4±7.6)岁;狭窄节段包括C3~5者5例,C4~6者4例,C5~7者2例。应用MMED方法对其进行治疗。MMED工作通道可根据操作需要随意倾斜。设计手术方法:透视定位狭窄节段,行后正中切口2.5 cm,沿项韧带分离至棘突,沿棘突两侧切断少许肌肉附着点,紧贴棘突一侧插入操作套管,显露目标节段的椎板及椎板间隙,安置手术套管及成像系统,镜下用磨钻在椎板与关节突交界处开槽,磨除骨质后勾起黄韧带,超薄枪钳咬除黄韧带及部分椎板,显露硬膜囊。同法沿棘突另一侧安置通道,开槽减压;双侧侧方椎管减压充分后,棘突及后韧带复合体后移,椎管扩大。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随访评估疗效。结果手术时间80~120 min,平均(100±18)min,术中出血50~120 m L,平均(80±20)m L。术后CT示椎管减压充分,棘突后移椎管扩大。患者均未发生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术后症状不同程度改善。术后随访6~18个月,X线示颈椎序列良好,功能障碍指数(ODI)由术前42.2±16.3降至6.2±4.3,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由术前8.2±3.3改善至末次随访15.1±4.2,根据改善率[(术后JOA-术前JOA)/(17-术前JOA)]优5例,良5例,有效1例。结论 MMED下保留后韧带复合体的颈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局限性颈椎管狭窄症可达到充分减压并减少手术创伤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椎管狭窄 外科手术 微创性 内镜 可动式椎间盘镜
下载PDF
可动式椎间盘镜颈椎前路手术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6
12
作者 徐宝山 马信龙 +4 位作者 杨强 刘越 姜洪丰 黎宁 吉宁 《天津医药》 CAS 2017年第5期541-544,共4页
目的探讨可动式椎间盘镜(mobile MED,MMED)颈椎前路手术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可行性。方法采用MMED颈椎前路手术治疗天津市天津医院2015年5月—2016年12月收治的15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男9例,女6例,年龄39~73岁,平均(59.6±14.1)岁。13... 目的探讨可动式椎间盘镜(mobile MED,MMED)颈椎前路手术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可行性。方法采用MMED颈椎前路手术治疗天津市天津医院2015年5月—2016年12月收治的15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男9例,女6例,年龄39~73岁,平均(59.6±14.1)岁。13例行椎间盘切除融合术,2例行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采用全麻、仰卧位,在相应节段行颈前稍偏右侧横切口3~4 cm,经气管食管鞘和血管鞘之间入路到达颈前筋膜,显露病变节段椎间盘,切开纤维环刮除椎间隙内髓核。在相邻椎体稍偏左侧安置撑开器,稍偏右侧安置MMED工作通道,连接镜头和成像系统,镜下刮除向后突出的椎间盘和椎体上下缘骨刺,勾起并切断后纵韧带,显露硬膜囊。2例椎体次全切除患者用镜下磨钻磨除椎体后缘,切除后纵韧带,利用MMED向各方向倾斜通道和视野,达到脊髓腹侧彻底减压,双极电凝彻底止血。撤出MMED通道,刮除近远侧软骨终板,植骨后钛板固定。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随访并评估疗效。结果本组15例患者均未发生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镜下显露清晰,容易达到彻底减压;术后症状不同程度改善。手术时间80~150 min,平均(110±25)min,术中出血50~150 mL,平均(80±25)mL。术后CT示减压充分、植骨固定位置满意。术后随访6~18个月,X线示颈椎序列良好、固定融合满意;功能障碍指数(ODI)由术前41.5±17.6降至5.9±4.8,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由术前8.9±4.2改善至末次随访15.4±5.1;手术疗效优9例,良6例。结论MMED颈椎前路手术显露清晰,有利于镜下精细减压,是一种可行的微创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外科手术 微创性 内镜 可动式椎间盘镜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多种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3
13
作者 张凯辉 徐宝山 杨强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1期3400-3406,共7页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来源于中胚层的非造血干细胞,主要取材于骨髓,其有着较强的自我更新能力、多向分化能力以及低免疫原性,易于接受外源基因的导入,是近些年研究应用的热点。目的:综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各疾病中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来源于中胚层的非造血干细胞,主要取材于骨髓,其有着较强的自我更新能力、多向分化能力以及低免疫原性,易于接受外源基因的导入,是近些年研究应用的热点。目的:综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各疾病中的研究与应用进展。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2011至2016年Pub Med数据库(http://www.ncbi.nlm.nih.gov/PubM ed)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http://www.sinomed.ac.cn/zh/),中文检索词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英文检索词为"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therapy"。排除重复性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章,共保留其中的49篇文献进行归纳总结。结果与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肝脏疾病、糖尿病、血液系统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移植物抗宿主病、运动系统疾病等方面均有了新的研究与应用进展,但其应用仍有致瘤性风险。随着对其深入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致瘤等相关问题将逐步得到解决,从而更好地应用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 间质干细胞 疾病 组织工程 干细胞 骨髓干细胞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治疗 基因表达 致瘤性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下载PDF
可动式椎间盘镜下MED-LIF手术的设计与临床应用 被引量:4
14
作者 徐宝山 马信龙 +4 位作者 刘越 杨强 姜洪丰 许海委 吉宁 《天津医药》 CAS 2016年第8期1043-1047,1063,共5页
目的为腰椎椎间盘退变性疾患提供一种可达到充分减压和腰椎椎体间融合(LIF)的微创手术方法。方法可动式椎间盘镜(MMED)由外层操作套管和内层手术套管构成,根据LIF的操作需要,研制可通过12、14mm高度融合器的大号操作套管。设计手... 目的为腰椎椎间盘退变性疾患提供一种可达到充分减压和腰椎椎体间融合(LIF)的微创手术方法。方法可动式椎间盘镜(MMED)由外层操作套管和内层手术套管构成,根据LIF的操作需要,研制可通过12、14mm高度融合器的大号操作套管。设计手术方法:在症状严重侧的椎弓根投影连线与棘突之间行纵行切口,紧贴棘突安置操作套管,MMED下经椎板间隙开窗减压,切除椎间盘,刮除椎间盘和终板软骨,如对侧狭窄可经硬膜囊背侧行对侧潜行减压;退出手术套管,松解椎间隙并植骨、植入融合器,透视下经皮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临床应用MMED行椎间盘镜下腰椎椎体间融合(MED-LIF)手术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患者102例,节段包括L3411例、L4564例、L5S121例、L3~53例、L4~S13例。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随访评估疗效。结果患者均未发生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1例因螺钉位置不佳中转开放手术。手术时间90~200min,平均(120±30)min,术中出血50~300mL,平均(120±80)mL。术后X线片和CT示内固定位置良好,减压充分并保留对侧骨性结构。术后随访6~36个月,功能障碍指数(ODI)由术前44.2%±16.3%降至末次随访的4.9%±4.7%;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腰痛由术前(5.3±4.1)分降至(2.1±1.7)分,腿痛由术前(6.7±3.5)分降至(1.0±0.8)分。根据Macnab标准:优46例、良50例、可6例。结论MMED下MED-LIF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可达到充分减压、复位及融合固定,同时减少手术创伤和稳定结构的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椎间盘移位 外科手术 微创性 内镜
下载PDF
取向性丝素蛋白仿生软骨支架的制备及其生物相容性评估 被引量:4
15
作者 杨强 丁晓明 +4 位作者 徐宝山 赵艳红 刘越 张扬 马信龙 《天津医药》 CAS 2015年第7期709-712,I0002,共5页
目的利用定向结晶技术制备具有仿生取向微孔结构的丝素蛋白支架,探讨其作为软骨支架的可行性。方法以丝素蛋白为原料,采用定向结晶技术制成具有仿生取向微孔结构的支架,扫描电镜观察支架结构,测量支架的孔径、孔隙率和力学性能。从兔颈... 目的利用定向结晶技术制备具有仿生取向微孔结构的丝素蛋白支架,探讨其作为软骨支架的可行性。方法以丝素蛋白为原料,采用定向结晶技术制成具有仿生取向微孔结构的支架,扫描电镜观察支架结构,测量支架的孔径、孔隙率和力学性能。从兔颈背部分离出脂肪干细胞,培养后获取第3代细胞,接种到支架上。CCK8检测支架上细胞增殖情况;HE染色和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在支架上的黏附能力;LIVE/DEAD染色观察支架上的细胞活性。结果扫描电镜显示,支架纵切面可见平行排列的微管样结构,具有较为统一的方向性,横切面可见椭圆或圆形孔隙结构,横截面微孔结构的平均孔径为(112.43±12.65)μm,孔隙率高达(90.25±2.05)%,支架压缩弹性模量为(52.48±5.78)k Pa;复合脂肪干细胞培养,HE染色和扫描电镜可见细胞均匀黏附在支架表面及孔隙内,分泌大量沿微孔结构取向分布的细胞外基质;CCK8检测结果显示细胞在支架上增殖良好;LIVE/DEAD染色显示细胞保持良好的活性,未见死细胞。结论取向性丝素蛋白支架具有均匀的仿生取向微孔结构,具有合适的孔径、孔隙率和生物相容性,力学强度良好,可作为软骨组织工程的支架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 软骨 丝素蛋白 取向微孔 脂肪干细胞
下载PDF
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腰椎融合术后疼痛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春虹 闫兵山 +3 位作者 徐宝山 马信龙 杨强 刘越 《天津医药》 CAS 2017年第9期980-983,共4页
目的观察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治疗腰椎融合术后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2月天津医院微创脊柱外科接受腰椎融合手术的患者资料。根据术后给予的镇痛策略分为tDCS组和对照组,tDCS组患者给予氟比洛芬酯注射液联合tDCS... 目的观察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治疗腰椎融合术后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2月天津医院微创脊柱外科接受腰椎融合手术的患者资料。根据术后给予的镇痛策略分为tDCS组和对照组,tDCS组患者给予氟比洛芬酯注射液联合tDCS控制术后疼痛,必要时使用吗啡控制爆发性疼痛;对照组给予氟比洛芬酯联合吗啡镇痛。记录患者术前及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阿片类药物使用量及治疗相关并发症等指标。结果共纳入42例。tDCS组22例,平均年龄(56.7±10.5)岁;对照组20例,平均年龄(60.3±9.2)岁。2组患者术前VAS、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术后24 h及出院时疼痛VAS评分、ODI与同组内术前相比明显改善;与对照组相比,tDCS组患者术后24 h VAS评分(2.0±1.7)、出院时VAS评分(2.1±0.9)以及出院时ODI(20.9±6.5)明显低于对照组(3.3±1.4,2.9±1.3,25.4±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tDCS联合阿片类药物控制术后暴发性疼痛,可减少约25%阿片类药物的使用量(P<0.01),而并发症仅为电极粘贴部位的瘙痒、疼痛、灼热及刺痛。结论在腰椎融合术后患者中使用经颅直流电刺激可降低患者疼痛、减少麻醉药物使用、促进患者快速康复,不会增加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替代阿片类药物治疗疼痛的潜在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融合术 腰椎 镇痛 镇痛药 阿片类 经颅直流电刺激 脊柱退变性疾病
下载PDF
有关退变性腰椎滑脱治疗的争议问题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越 姜洪丰 +2 位作者 黄洪超 黎宁 徐宝山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883-886,共4页
退变性腰椎滑脱(DLS)属于脊柱外科常见疾病,是引起成年人腰腿痛的重要原因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上DLS主要表现为腰痛、神经根放射性疼痛及间歇性跛行等症状。对于DLS的治疗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及认识,临床上存在多个争... 退变性腰椎滑脱(DLS)属于脊柱外科常见疾病,是引起成年人腰腿痛的重要原因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上DLS主要表现为腰痛、神经根放射性疼痛及间歇性跛行等症状。对于DLS的治疗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及认识,临床上存在多个争议点。从DLS治疗过程中存在的保守与手术选择、减压与融合、融合方式的选择、融合是否需要内固定、滑脱是否需要复位以及微创还是开放手术等相关争议问题展开综述,为临床上个性化治疗DLS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退行性变 脊椎滑脱 减压术 外科 脊柱融合术 内固定器
下载PDF
颈前路内镜联合后路单开门治疗多节段椎管狭窄伴巨大椎间盘突出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黎宁 徐宝山 +5 位作者 刘越 杨强 姜洪丰 吉宁 张春虹 杨涛 《天津医药》 CAS 2017年第2期125-128,共4页
目的探讨颈前路经皮内镜椎间盘切除术(APECD)联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ODLP)治疗多节段椎管狭窄伴巨大椎间盘突出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6年9—11月收治的多节段椎管狭窄伴巨大椎间盘突出患者3例,男2例、女1例,年龄56~61岁。3例患者... 目的探讨颈前路经皮内镜椎间盘切除术(APECD)联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ODLP)治疗多节段椎管狭窄伴巨大椎间盘突出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6年9—11月收治的多节段椎管狭窄伴巨大椎间盘突出患者3例,男2例、女1例,年龄56~61岁。3例患者均有明显肌力或感觉异常,手术治疗先行ODLP使脊髓后移,然后行APECD。术前和术后分别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颈部和上肢疼痛情况,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评价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本组患者术后2周疼痛程度和神经功能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术中未发生颈髓损伤或血管损伤,术后无切口感染、血肿形成、脑脊液漏、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等并发症。结论多节段椎管狭窄伴巨大椎间盘突出实施APECD联合ODLP治疗,能够安全地进行神经减压并改善症状。APECD能保留椎间盘和运动节段,虽然不能预防椎间盘退变,但有利于延缓邻近节段的退变,因此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椎管狭窄 颈椎病 外科手术 微创性 椎间盘 内镜 椎板成形术
下载PDF
加速康复外科方案在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手术围手术期的应用 被引量:4
19
作者 张春虹 宋国敏 《华西医学》 CAS 2022年第10期1512-1516,共5页
目的 分析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在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围手术期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1月-12月在天津医院接受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55例,按照随机数字表... 目的 分析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在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围手术期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1月-12月在天津医院接受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55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传统组及ERAS组,传统组采用常规住院护理管理,ERAS组根据加速康复方案多学科协作制定全程一体化护理方案。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前及术后1、3 d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术前、术后1个月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以及术后1个月改良MacNab疗效优良率。结果 传统组28例,ERAS组27例。ERAS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2.31±1.02)vs.(3.19±0.87)h]、术后首次下床时间[(1.06±0.40)vs.(2.00±0.53) d]均早于传统组,住院时间[(3.8±0.8)vs.(4.6±0.8) d]、住院费用[(3.218±0.910)万元vs.(3.981±1.110)万元]均少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RAS组VAS评分在术后1 d时[(3.2±0.8)vs.(4.1±0.8)分]和术后3 d时[(1.4±0.5)vs.(1.7±0.5)分]均低于传统组(P<0.05),术后1个月的ODI评分低于传统组[(13.3±4.0)vs.(16.6±4.8)分,P<0.05]。术后1个月的改良MacNab疗效评价中,ERAS组与传统组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6.3%vs. 96.4%,P>0.05)。结论 ERAS方案可显著加快患者康复,包括缩短首次排气时间,利于早期下床活动,减少住院时间和住院花费,同时,ERAS方案可有效减轻患者术后疼痛,促使患者尽早恢复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速康复外科 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 围手术期管理 功能康复
原文传递
共培养诱导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向纤维环样细胞分化 被引量:1
20
作者 栾雅静 许海委 +1 位作者 徐宝山 杨强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45-649,共5页
目的通过体外共培养技术诱导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mesenchymal stem cells,HUCMSCs)向纤维环(annulus fibrosus,AF)细胞分化,并探讨共培养后HUCMSCs形态学和组织学的变化。方法取正常足月新生儿脐带及新西兰白兔,分... 目的通过体外共培养技术诱导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mesenchymal stem cells,HUCMSCs)向纤维环(annulus fibrosus,AF)细胞分化,并探讨共培养后HUCMSCs形态学和组织学的变化。方法取正常足月新生儿脐带及新西兰白兔,分别分离培养HUCMSCs和AF细胞。取第2代HUCMSCs和AF细胞,按1∶1比例利用Transwell 6孔培养板共培养。共培养2周后,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共培养组HUCMSCsⅠ型胶原、蛋白聚糖及SOX-9基因的表达;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和甲苯胺蓝染色法检测Ⅰ型胶原蛋白和蛋白聚糖等细胞基质的合成情况。结果对照组HUCMSCs形态多呈长梭形,共培养后HUCMSCs形态逐渐变为短梭形或多角形,并开始出现细胞突触,出现类AF的形态特征;实时荧光定量结果显示,共培养HUCMSCs中Ⅰ型胶原、蛋白聚糖及SOX-9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上调(P<0.05);共培养HUCMSCs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显示Ⅰ型胶原蛋白胞质阳性,甲苯胺蓝染色显示蛋白聚糖阳性,对照组均为阴性。结论体外共培养技术可诱导HUCMSCs向类AF分化,有望为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生物学治疗提供一种新的种子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纤维环细胞 共培养技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