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封锁下的隐秘交通--明长城暗门建筑类型及其价值揭示 被引量:1
1
作者 李哲 拓晓龙 +2 位作者 姚旺 张梦迪 李严 《新建筑》 2022年第2期140-144,共5页
以往认为缘边分布的“关”和“口”是长城内外人员、物资和信息交流的通道,然而在明长城各关口之间还存在“毛细血管”层级的官方孔道——暗门。被长期忽视的暗门此前仅以局部个例示人,文章首次借助明长城全线图像数据筛检、史料挖掘及... 以往认为缘边分布的“关”和“口”是长城内外人员、物资和信息交流的通道,然而在明长城各关口之间还存在“毛细血管”层级的官方孔道——暗门。被长期忽视的暗门此前仅以局部个例示人,文章首次借助明长城全线图像数据筛检、史料挖掘及全线普查,发现其不仅数量众多、沿线分布广泛,且因地形环境、通关需求衍生出类型丰富的暗门体系。此外,暗门在边疆民族互动中扮演多面角色,深度参与缘边基层社会的发展,影响长城内外政治经济关系的走向。研究揭示暗门蕴含的古代军事智慧及相应的工程规划建设思想,分析其对长城内外经济活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长城 暗门 建筑图谱 军事智慧 数字复原
下载PDF
中国海洋文化遗产资源体系构成及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4
2
作者 牛小溪 谭立峰 刘芳 《经济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11-219,共9页
海洋文化遗产是与人类涉海活动和海洋观念相关的文化遗产,结合中华海洋文化典型特征分为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水下海洋文化遗产、航海海事文化遗产、海疆海防文化遗产、涉海宗教及信俗文化遗产、海洋聚落遗址文化遗产、海洋非物质文... 海洋文化遗产是与人类涉海活动和海洋观念相关的文化遗产,结合中华海洋文化典型特征分为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水下海洋文化遗产、航海海事文化遗产、海疆海防文化遗产、涉海宗教及信俗文化遗产、海洋聚落遗址文化遗产、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等7类。从沿海11省市中遴选出海洋文化遗产共518个,借助ArcGIS空间统计工具分析了各类型遗产的空间分布模式及整体格局,并与省级行政区划、汉语方言、流域分区相关联。结果表明:各类型海洋文化遗产分布均呈显著集聚状态;行政区划下遗产资源分布相对均衡;方言区划对海洋文化遗产的地域差异更具解释力;流域区划对遗产资源的整合度更高。最后针对海洋文化遗产资源特征,提出了以发掘省域优势资源为基础,主题阐释框架和海洋遗产廊道相结合的开发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文化遗产 海上丝绸之路 遗产资源 宗教与信俗文化 方言区 流域 资源开发
原文传递
基于空间句法的史前聚落遗址空间特征研究--以夏家店下层文化聚落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宋晋 张玉坤 《中国名城》 2022年第6期36-43,共8页
史前聚落作为人类生产、生活与社会组织形态的物化载体,是史前遗址的常见类型,也是文明起源与发展演进的重要见证。以3处典型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史前聚落遗址为例,引入空间句法理论,对其空间功能、形态与结构特征进行解读,结果表明:(1)整... 史前聚落作为人类生产、生活与社会组织形态的物化载体,是史前遗址的常见类型,也是文明起源与发展演进的重要见证。以3处典型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史前聚落遗址为例,引入空间句法理论,对其空间功能、形态与结构特征进行解读,结果表明:(1)整合度分析显示院落及院区是可达性最高的区域,以高等级居住功能为主;靠近聚落出入口以带回廊的大房址为中心,是内部主要的公共场所;以生产、仓储等服务功能为主的空间是聚落人群活动的集中区域。(2)选择度分析显示聚落主要以南北向道路为主,依次连接各级支路和小巷,同时起到划分内部不同功能等级区的作用。(3)可理解度分析显示出聚落空间逐渐由复杂向规整、有序的方向发展,同时也带来由依靠内部空间防御向外部设施防御的转变。综合上述研究结果,提出具备原型意义的夏家店下层文化聚落空间图示,拓展空间句法的应用范畴,为史前聚落空间量化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句法 史前聚落遗址 空间特征 夏家店下层文化 聚落考古学
下载PDF
城市商圈驱动的商业绅士化特征识别与效应判定--以天津滨江道商圈为例
4
作者 孙德龙 杨钧然 +1 位作者 都嘉城 苑思楠 《南方建筑》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3-73,共11页
商业绅士化是指低端业态被更高端业态排斥和置换的现象。城市商圈的转型升级可能带来区域的物质环境与社会空间重构,从而产生商业绅士化现象,在促进内城复兴的同时,也可能对周边社区居民产生排斥、置换等负面效应。国内缺乏针对这一现... 商业绅士化是指低端业态被更高端业态排斥和置换的现象。城市商圈的转型升级可能带来区域的物质环境与社会空间重构,从而产生商业绅士化现象,在促进内城复兴的同时,也可能对周边社区居民产生排斥、置换等负面效应。国内缺乏针对这一现象的实证研究。以天津市滨江道商圈为例,结合宏观与微观尺度的分析,探究商圈对商业绅士化的影响及可能对区域产生的负面效应。在宏观层面,针对整个中心城区,判定天津各级商圈对区域商业绅士化的辐射效应及空间差异;在微观层面,针对滨江道商圈,判定商圈内的商业绅士化格局及核心区对外围区造成的负面效应。研究发现:(1)仅有市级商圈对区域商业绅士化的影响显著,其周边区域商业绅士化程度随距商圈中心距离的增大而衰减;(2)滨江道商圈的商业绅士化程度由核心区向外围区逐渐减弱,且核心区的转型升级带动了外围区的商业绅士化发育,使得业态同质化现象显著,停车占道现象严重,居民出行路线呈现被滨江道步行街割裂的态势。滨江道商圈核心区域的持续转型升级造成了对商圈周边的辐射效应及商圈内外围居住区的溢出效应,带动了其商业绅士化的发展,其中城市增长同盟与新中产消费群体分别从供需两端起到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业绅士化 商圈 置换 排斥 空间生产理论
下载PDF
柬埔寨传统建筑特征在现代建筑创作中的留与变 以凡·莫利万作品为例
5
作者 马锡栋 李小蛟 李严 《室内设计与装修》 2022年第6期112-113,共2页
在现代建筑创作过程中,地理环境与历史文脉会对建筑师的创作风格产生一定影响,而建筑作品则从侧面反映建筑师的设计思维与创作路径。本文通过解析柬埔寨传统建筑特征,结合新高棉主义大师凡·莫利万的3个代表性作品,探讨柬埔寨传统... 在现代建筑创作过程中,地理环境与历史文脉会对建筑师的创作风格产生一定影响,而建筑作品则从侧面反映建筑师的设计思维与创作路径。本文通过解析柬埔寨传统建筑特征,结合新高棉主义大师凡·莫利万的3个代表性作品,探讨柬埔寨传统建筑特征在现代建筑创作中的留与变,以期为当代建筑创作提供一定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莫利万 柬埔寨 传统建筑特征 现代创作 留与变
下载PDF
浅析中国传统建筑构件门槛
6
作者 宋晋 于家兴 张玉坤 《室内设计与装修》 2022年第6期106-107,共2页
门槛是中国传统建筑中极富文化与象征意蕴的小木作构件。本文以门槛为研究对象,在文献梳理和实例分析的基础上,从概念辨析、类型划分以及功能与形式的复杂化发展方面,对门槛的历史沿革、内涵意义与发展演变进行解读,从中得出可供当代建... 门槛是中国传统建筑中极富文化与象征意蕴的小木作构件。本文以门槛为研究对象,在文献梳理和实例分析的基础上,从概念辨析、类型划分以及功能与形式的复杂化发展方面,对门槛的历史沿革、内涵意义与发展演变进行解读,从中得出可供当代建筑传承与发展的3点启发,即“动态的”空间观、兼具界面与空间双重属性的外围护结构以及“过渡空间”的重要作用,以期应对建筑与城市日趋隔绝、地域性消失的局面,避免建筑沦为非人性化的“居住机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槛 传统建筑 建筑构件 界面与空间 过渡空间
下载PDF
乡村产业建筑再利用研究——以嵊泗县黄龙乡为例
7
作者 马锡栋 李小蛟 都铭 《建筑技艺》 2022年第10期23-25,共3页
在剖析乡村产业建筑类型、分布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发展背景和建筑价值考察制定现状评价体系,并以浙东嵊泗县黄龙乡为例,从功能植入、空间重塑和村民参与三方面构建乡村产业建筑再利用策略及路径,为国内乡村建成环境更新提供参考。
关键词 乡村产业建筑 区域发展 再利用 嵊泗县
下载PDF
基于VR实验的传统村落空间视认知行为研究——以闽北下梅和城村为例 被引量:11
8
作者 苑思楠 张寒 +1 位作者 何蓓洁 张玉坤 《新建筑》 2019年第6期36-40,共5页
研究选取闽北下梅、城村两个自然形态传统村落作为样本,利用VR技术搭建空间认知实验平台,实现了对人在传统村落环境中的运动、头部方向及视点的跟踪与可视化分析,进而探究了村落环境中人的空间认知与行为机制。该研究从认知视角进一步... 研究选取闽北下梅、城村两个自然形态传统村落作为样本,利用VR技术搭建空间认知实验平台,实现了对人在传统村落环境中的运动、头部方向及视点的跟踪与可视化分析,进而探究了村落环境中人的空间认知与行为机制。该研究从认知视角进一步阐释了传统村落空间形态规律,揭示了传统村落中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的空间要素认知特性与重要价值,为村落保护乃至当代城市与建筑空间营建提供了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现实 中国传统村落 视认知 空间行为 头部方向 视点分析
下载PDF
河北省邢台市重点小城镇发展评估与分析
9
作者 闫宇 张玉坤 张蔚 《建设科技》 2021年第7期99-106,共8页
为了更好地发挥重点小城镇在城镇化和带动乡村发展的过程中的示范作用,我国现阶段重点小城镇的综合发展水平及相关发展阻力值得被探究。本文以河北省邢台市为例,首先利用运用元胞自动机(Cellular Automata,CA)中的SLEUTH模型以模拟土地... 为了更好地发挥重点小城镇在城镇化和带动乡村发展的过程中的示范作用,我国现阶段重点小城镇的综合发展水平及相关发展阻力值得被探究。本文以河北省邢台市为例,首先利用运用元胞自动机(Cellular Automata,CA)中的SLEUTH模型以模拟土地利用变化,从用地扩展和城市扩张的角度分析重点小城镇未来的发展趋势。其次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17个重点小城镇的发展情况进行综合性评估。两种量化分析方法分别从现状评估和未来预测的方向对邢台市重点小城镇的发展问题与阻碍进行剖析和总结。并结合县域经济水平,从城镇规模、空间布局、等级结构等角度提出重点小城镇的未来发展和规划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点小城镇 层次分析法 SLEUTH模型 发展评估
下载PDF
明长城居庸关防区军事聚落空间布局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玉坤 李松洋 李哲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CSCD 2022年第2期107-113,共7页
居庸关防区是明代拱卫京师的重要屏障和连通内外的核心枢纽,是明长城体系中大型关城防区的典型代表。其空间控制力范围远超过居庸关关城边界,是经长期发展形成沿太行山脉五路分守的居庸关防区。本研究基于历史典籍中对居庸关防区聚落军... 居庸关防区是明代拱卫京师的重要屏障和连通内外的核心枢纽,是明长城体系中大型关城防区的典型代表。其空间控制力范围远超过居庸关关城边界,是经长期发展形成沿太行山脉五路分守的居庸关防区。本研究基于历史典籍中对居庸关防区聚落军事属性的记载,经现场踏勘考察定位,在厘清居庸关防区层次体系的基础上,建立可融入明长城整体框架的居庸关防区军事聚落信息数据库。分析得到居庸关防区军事聚落空间布局总体特征及其与驻军数量分布和自然地理环境的相关关系。其一,防区聚落分布与战事分布趋同,形成西路与关沟两个中心;其二,防区边缘聚落密度高、驻军密度小、前哨作用突出,防区腹地聚落密度低、驻军密度高、屯兵作用突出;其三,除长城边墙沿线外,防区内聚落多设置在海拔较低、坡度较小、南向采光较多的区域。这一方法与结论,对明长城军事聚落空间布局的整体性研究和重要关城节点军事作用机制的讨论与现代保护策略的制定均有重要意义和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庸关 居庸关防区 明长城 空间布局
下载PDF
丝路聚落与明长城聚落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严 姚旺 +1 位作者 张玉坤 李哲 《新建筑》 2020年第6期127-131,共5页
传统村落与军事聚落在古代与当代均承载了居住、防御、商贸等各项功能,有相似性,同时也因选址、功能、历史演变等因素影响有显著差异。文章以143个丝路沿线传统村落和918个明长城军事聚落为研究对象,通过ArcGIS平台和航照,分析二者的空... 传统村落与军事聚落在古代与当代均承载了居住、防御、商贸等各项功能,有相似性,同时也因选址、功能、历史演变等因素影响有显著差异。文章以143个丝路沿线传统村落和918个明长城军事聚落为研究对象,通过ArcGIS平台和航照,分析二者的空间分布和选址特征;借助中规院传统村落基础信息库和课题组明长城空间数据库,选择代表性案例量化比较二者各类功能布局的历史演变、结构与特征,以期为当代丝路与长城建筑遗产的保护研究提供“传承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绸之路 传统村落 明长城 军事聚落 比较
下载PDF
杆的天文特性与建筑“尚中理念”的天文探源
12
作者 田晓媛 张玉坤 《建筑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183-187,共5页
"立杆测影"是早期人们认识天文的基本方法,通过挖掘"杆"的天文内涵,求得"天地之中"在建筑空间中的应用,表达"中心与外围"的建筑时空布局。归纳建筑中"柱"的天文缘起,以史前建筑和聚... "立杆测影"是早期人们认识天文的基本方法,通过挖掘"杆"的天文内涵,求得"天地之中"在建筑空间中的应用,表达"中心与外围"的建筑时空布局。归纳建筑中"柱"的天文缘起,以史前建筑和聚落为例,探析建筑"尚中理念"的天文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尚中 建筑天文
原文传递
传统村落理水生态智慧数字化解析——以江西流坑村为例 被引量:5
13
作者 李哲 黄斯 +1 位作者 王晗 李严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CSCD 2022年第3期371-381,共11页
在传统村落长期除水害、兴水利的营建与发展过程中,通过适应天然水体和利用地域水系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的策略,有着朴素的理水生态智慧。本研究从村落水系格局梳理、空间特征计算、水环境量化三个方面,对江西流坑村的理水策略和效果做出... 在传统村落长期除水害、兴水利的营建与发展过程中,通过适应天然水体和利用地域水系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的策略,有着朴素的理水生态智慧。本研究从村落水系格局梳理、空间特征计算、水环境量化三个方面,对江西流坑村的理水策略和效果做出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探索村落理水研究的技术方法和潜力。研究结果表明,流坑村具有源头引水—中程排水—末端调蓄的层次清晰的水系格局:通过三维点云计算可知,其选址精确利用了微地形,采用多水源理水策略,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水系格局,为村落各类需求提供了充足水源;采用双水源理水策略;村中塘湖可容纳83.0%的雨水,且植被面积约占村落总面积的34.7%,具有较高的地表渗透率,中程排水效果甚佳;通过水环境质量检测可知,其塘湖水体环境质量良好,末端调蓄功能较强。该研究旨在填补以往对传统村落理水非量化研究的空缺,挖掘传统村落隐没的信息和价值,加深人们理解传统村落水利统筹、布局和营建的生态智慧,实现传统村落水利文化遗产保护与现代利用的双赢,为我国村镇聚落发展建设过程中妥善处理雨洪问题、实现水资源可持续、保护生态环境提供有益启示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水生态智慧 水系格局 三维点云计算 水环境量化 水利遗产
原文传递
河套地区史前城址与聚落遗址时空关系研究
14
作者 宋晋 张玉坤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8-47,共10页
基于GIS空间分析方法,从集聚性、分布密度和重心位移的角度,按照仰韶晚期、庙底沟二期、龙山这三个时期对河套地区66座城址与848座聚落遗址的时空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城址与聚落遗址的集聚程度有关但规律并不一致,城址逐渐区别... 基于GIS空间分析方法,从集聚性、分布密度和重心位移的角度,按照仰韶晚期、庙底沟二期、龙山这三个时期对河套地区66座城址与848座聚落遗址的时空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城址与聚落遗址的集聚程度有关但规律并不一致,城址逐渐区别于聚落遗址,其功能、作用与地位更加重要。2)城址与聚落遗址的分布密度存在一定关联,龙山时期尤为明显,有92.1%的城址位于聚落遗址密度较大的区域。3)城址相比聚落遗址分布重心更加偏北,两者重心均在陕北榆林及其周边地区按逆时针方向移动,说明了该地区在仰韶晚期至龙山时期的重要地位。研究表明河套地区史前城址与聚落遗址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两者的时空分布与演进过程受到气候变迁、文化碰撞和生业变化的多重影响,并最终导致了不同地区差异化的社会发展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址 聚落遗址 GIS 时空关系 河套地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