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4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学科交叉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与改革路径——以天津大学为例 被引量:5
1
作者 陈天凯 李媛 +5 位作者 刘晓 朱佳雷 卢铮松 何芳 李斌 郑刚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7-33,共7页
学科交叉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突破传统思维、寻求爆破式发展提供了弯道超车的重要内推力,已经成为高校改革的高频词和发展的着力点。天津大学2019年启动实施的“天智计划”,是针对学科交叉人才培养的重要探索,也是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发... 学科交叉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突破传统思维、寻求爆破式发展提供了弯道超车的重要内推力,已经成为高校改革的高频词和发展的着力点。天津大学2019年启动实施的“天智计划”,是针对学科交叉人才培养的重要探索,也是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创新举措。基于“天智计划”的理念与进展,结合专题调查问卷及教育管理经验,围绕落实立德树人、强化顶层设计、重视协同推进等三个方面,提出进一步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改革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科交叉 交叉学科 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 研究生教育
下载PDF
课程思政在地理专业实践教学中的探索与运用——以天津大学地理科学为例 被引量:8
2
作者 李云帅 李晓东 +3 位作者 郎赟超 郝倩 徐延平 赵剑博 《高教学刊》 2021年第14期162-165,共4页
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在地理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中强化“课程思政”,不仅能够有效解决地理科学专业“培养什么人和为谁培养人”的问题,而且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智慧,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文... 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在地理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中强化“课程思政”,不仅能够有效解决地理科学专业“培养什么人和为谁培养人”的问题,而且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智慧,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文章通过优化完善课程思政体系整体设计,深入挖掘地理专业实践教学中的思政元素资源,并结合天津大学地理科学专业进行实际案例分析,力求探索提高地理专业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思政 实践教学 地理科学 思政元素 思政案例
下载PDF
天津市2018—2020年春节PM_(2.5)中水溶性无机离子特征及重污染过程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纪传文 肖浩 +3 位作者 李亲凯 郝新妮 丁士元 李晓东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87-296,共10页
为阐明大气污染重点整治和新冠疫情影响下我国华北地区城市春节期间重污染过程PM_(2.5)中水溶性无机离子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结合气态前体物浓度和气象要素,对天津市2018—2020年连续3年春节假期的2次重污染过程PM_(2.5)中主要... 为阐明大气污染重点整治和新冠疫情影响下我国华北地区城市春节期间重污染过程PM_(2.5)中水溶性无机离子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结合气态前体物浓度和气象要素,对天津市2018—2020年连续3年春节假期的2次重污染过程PM_(2.5)中主要水溶性无机离子(WSIIs)浓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018年和2020年春节假期PM_(2.5)平均浓度(98.32μg·m^(-3)和137.7μg·m^(-3))显著高于2019年(49.97μg·m^(-3)).PM_(2.5)平均浓度在污染期Ⅱ(2020年为206.5μg·m^(-3))是污染期Ⅰ(2018年98.32μg·m^(-3))的2.1倍;2次污染事件中NO_(2)浓度变化不大,而SO_(2)浓度在污染期Ⅱ(14.89μg·m^(-3))是污染期Ⅰ(30.04μg·m^(-3))的49.6%.SNA在WSIIs中占比超过77%,主要以NH_(4)NO_(3)、(NH_(4))_(2)SO_(4)形式存在,其中NH_(4)NO_(3)为最主要的无机盐,且污染期Ⅱ的NH_(4)NO_(3)浓度远高于污染期Ⅰ.此外,污染期Ⅱ的PM_(2.5)/CO、SOR、NOR均明显升高,表明更有效的SO_(4)^(2-)和NO_(3)^(-)形成过程是导致污染期Ⅱ中PM_(2.5)浓度偏高的主要原因之一.不利的边界层高度、相对湿度、风速等气象要素形成静稳、强逆温天气,导致大气环境容量减小,并使得污染期Ⅱ的二次无机气溶胶生成效率大幅提高,进而削弱了疫情效应与减排措施的影响.而污染期Ⅰ除了二次转化外,PM_(2.5)浓度可能更多受到区域传输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节 水溶性无机离子 SNA 形成机制 天津
下载PDF
基于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天津市水资源承载力模拟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陈文娟 姚润钖 +3 位作者 石文豪 李奇 赵景窥 张永根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2-51,共10页
为研究天津市水资源供需远景发展情况,根据天津市水资源供需和发展现状,结合系统动力学方法和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天津市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系统动力学模型。将2012—2019年的历史数据与系统动力学方法的模拟数据进行比较,相对误差绝对值基... 为研究天津市水资源供需远景发展情况,根据天津市水资源供需和发展现状,结合系统动力学方法和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天津市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系统动力学模型。将2012—2019年的历史数据与系统动力学方法的模拟数据进行比较,相对误差绝对值基本小于10%,所构建的模型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可用于预测天津市未来的水资源承载力发展情况。在此基础上,通过设定现状延续型(S_(1))、综合节水型(S_(2))、开源治污型(S_(3))和综合发展型(S_(4))4种不同情景,利用所构建的系统动力学模型预测了2020—2035年水资源供需平衡情况。结果表明:2035年现状延续型情景下天津市总需水量可达41.58×10^(8)m^(3),2035年S_(1)~S_(4)情景的水资源承载系数分别为0.1782、0.3973、0.4815和0.7281,分析得到2025年南水北调东线供水将大幅缓解天津市水资源超载现状;在4种发展情景中,综合发展型方案对缓解水资源供需不平衡的效果最优,未来应遵循“节水优先,保障供水”的原则,综合实施节水、治污、开源等措施保障天津市水资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承载力 系统动力学模型 水资源承载系数 天津市
下载PDF
海河平原典型区表层土壤有机碳库变化及影响因素——以天津市津南区为例
5
作者 李硕 刘汉粮 +3 位作者 孙少波 刘永涛 程绪江 张亚娜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16-825,共10页
为探究海河平原典型区表层土壤有机碳库的变化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本研究基于1980年和2016年两期土壤调查数据,采用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了天津市津南区土壤有机碳密度(SOCD)及土壤有机碳库的变化,运用线性回归和随机森林模型分析了土壤有机碳... 为探究海河平原典型区表层土壤有机碳库的变化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本研究基于1980年和2016年两期土壤调查数据,采用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了天津市津南区土壤有机碳密度(SOCD)及土壤有机碳库的变化,运用线性回归和随机森林模型分析了土壤有机碳(SOC)主要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津南区表层土壤有机碳库2016年储量为1.14×10^(6)t,比1980年增加了6.61×10^(4)t;SOCD与成土母质关系密切,不同时期SOCD都表现出冲积物>冲积-海积物>湖沼积物这一规律;两期SOCD高值区分布基本一致,主要分布在津南区西北部及中部咸水沽镇附近,1980—2016年SOCD变化有“北减南增”的趋势;有机碳变化(∆SOC)受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地利用变更(LUC)共同影响,其中土壤全氮含量变化(∆TN)、碳氮比(C/N)变化、氮磷比(N/P)变化与∆SOC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土壤有机碳初始值(ISOC)、CaO含量、pH变化(∆pH)与∆SOC呈显著负相关(P<0.05)。研究表明,土壤有机碳库在农用地向城镇用地转换时表现为“碳源”,而农用地性质不变时表现为“碳汇”,∆TN、C/N变化、N/P变化和LUC在SOC动态变化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时空分布 随机森林 海河平原
下载PDF
甲烷团簇同位素研究进展及其在表层地球系统碳循环研究中的应用
6
作者 王欣楚 刘丛强 +4 位作者 李思亮 徐胜 丁虎 庞智勇 帅燕华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63-478,共16页
团簇同位素是当今地球化学研究的前沿领域。有关团簇同位素技术原理、指示意义、模型校正等方面研究已取得初步成果,而在表层地球系统研究领域以及地理、环境和生态等领域的综合应用研究工作亟待加强。在表层地球系统中,碳循环过程涉及... 团簇同位素是当今地球化学研究的前沿领域。有关团簇同位素技术原理、指示意义、模型校正等方面研究已取得初步成果,而在表层地球系统研究领域以及地理、环境和生态等领域的综合应用研究工作亟待加强。在表层地球系统中,碳循环过程涉及广泛且影响深远,而甲烷(CH_(4))作为碳循环中关键环节的重要物质组成,揭示其来源及地球化学过程具有重大意义。甲烷团簇同位素技术的引入将为开展相关研究提供有效工具,该技术在揭示时间-空间不同尺度碳循环研究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团簇同位素的理论基础、测试分析现状及国内外主要研究成果。重点讨论了CH_(4)团簇同位素研究现状、理论模型和同位素不平衡的影响因素,并论述了团簇同位素在天然气、大气和水体CH_(4)成因和转化的应用典型案例。最后提出对开展不同实验室间测试结果对比、测定自然丰度下环境样品、探索准平衡过程的展望,以期对未来应用甲烷及其他物质,如二氧化碳的团簇同位素开展表层地球系统碳循环研究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簇同位素 甲烷 二氧化碳 表层地球系统 碳循环
下载PDF
淡水生态系统温室气体通量监测方法综述
7
作者 李航 王晓锋 +3 位作者 袁兴中 王继龙 李贤祥 周婷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53-1172,共20页
淡水系统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清单中最具不确定性的组成部分。淡水生态系统温室气体通量监测的方法多种多样,不同方法之间观测结果存在偏差,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全球或区域间的相互比较,是造成目前全球估算不确定性的重要原因。然而,目前... 淡水系统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清单中最具不确定性的组成部分。淡水生态系统温室气体通量监测的方法多种多样,不同方法之间观测结果存在偏差,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全球或区域间的相互比较,是造成目前全球估算不确定性的重要原因。然而,目前关于淡水系统温室气体排放通量监测方法的系统梳理、比较及影响因素分析等鲜见报道。本研究在总结淡水系统温室气体排放特征的基础上,整理当前主要监测方法(箱法、边界层模型法、微气象法、倒置漏斗法)的基本原理、通用模型与算法、适用条件以及优缺点等,评价不同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适应性;进一步分析不同方法观测偏差的主要影响因素,提出当前箱法与边界层模型法存在方案众多、缺乏统一规范等问题,为研究方法的优化提供科学支撑;同时,综述了不同方法的对比研究,大部分研究发现箱法估算结果高于边界层模型法,而微气象法与箱法、边界层模型法观测的结果的一致性仍存在争议;最后,本研究提出未来应重点关注淡水系统温室气体通量监测方法的偏差来源及潜在影响,建议开展更多相关的方法学研究,进一步优化相关的估算模型及参数,研发具有普适性的监测规范,为提高监测结果的精度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水水体 温室气体排放 监测方法 影响因素 研究进展
下载PDF
人类世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其科学
8
作者 刘丛强 李思亮 +5 位作者 刘学炎 王宝利 郎赟超 丁虎 郝丽萍 张琼予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55-466,共12页
地球已进入新的地质时代——“人类世”,人类已成为全球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人类活动导致的地球生态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关键生源要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改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地球生态系统的关键功能,给人类福祉和可持续发展带... 地球已进入新的地质时代——“人类世”,人类已成为全球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人类活动导致的地球生态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关键生源要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改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地球生态系统的关键功能,给人类福祉和可持续发展带来诸多威胁。本文基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新进展,综述了人类世全球变化特征、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在地球系统各圈层演化中的作用及其变化规律。特别关注了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生产和消费模式改变等人类活动对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气候、生态和环境效应。研究表明,应对人类世全球变化需要系统理解人类活动作为主要驱动力的多要素和多尺度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及其生态和环境效应,基于地球系统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开展针对人类世社会-生态系统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研究。在文末提出了人类世生物地球化学研究的优先领域和方向,并强调解决受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高度影响下人类世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各种复杂科学问题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世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全球变化 地球系统科学
下载PDF
MC-ICP-MS高阻放大器校正偏移对同位素测试的影响——以汞同位素为例
9
作者 李鹏飞 郑旺 +3 位作者 孟旭男 张立欣 孙若愚 陈玖斌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0-150,共11页
增益(Gain)校正有助于消除MC-ICP-MS不同高阻放大器之间的阻值差异,进而提高同位素分析的精度和准确度,但有关Gain的偏移和校正频率对同位素测试的影响和作用原理还缺乏系统认识。本研究结合本实验室Neptune Plus MC-ICP-MS的Gain校正数... 增益(Gain)校正有助于消除MC-ICP-MS不同高阻放大器之间的阻值差异,进而提高同位素分析的精度和准确度,但有关Gain的偏移和校正频率对同位素测试的影响和作用原理还缺乏系统认识。本研究结合本实验室Neptune Plus MC-ICP-MS的Gain校正数据,以实际测试的汞同位素数据为例,评估了放大器Gain校正系数偏移对同位素测试的影响。结果显示,当测试标样和样品的校正系数偏移幅度一致时,汞同位素测试结果基本无变化;当偏移幅度存在明显差异且单一放大器校正系数的相对偏移幅度超过–0.070‰~0.058‰时,汞同位素的测试结果大于分析误差。Gain校正系数单日的相对变化幅度(–0.028‰~0.028‰)可保证汞同位素测试结果小于分析误差,但长期的偏移却会导致汞同位素变化远超分析误差。此外,仪器的硬件、温度和真空度等也是Gain校正系数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建议定期维护仪器,并每日进行Gain校正,以保证测试结果的稳定和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 高阻放大器 放大器校正 汞同位素
下载PDF
海洋大气气溶胶中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
10
作者 胡伟 王亚杰 +3 位作者 段沛敏 靳蕊 李晓东 傅平青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0-243,共14页
海洋气溶胶是海洋大气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或间接影响地球系统的能量收支及气候变化。生物标志物如脂类、糖类、木质素类以及蛋白类化合物等,可用来识别海洋气溶胶的来源和提供重要的生物地球化学信息。然而,海洋气溶胶中单个有机物种... 海洋气溶胶是海洋大气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或间接影响地球系统的能量收支及气候变化。生物标志物如脂类、糖类、木质素类以及蛋白类化合物等,可用来识别海洋气溶胶的来源和提供重要的生物地球化学信息。然而,海洋气溶胶中单个有机物种的浓度很低,其检测和表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本文综述了海洋气溶胶中生物标志物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检测方法、分子组成、来源和影响因素等。高分辨率色谱和质谱联用法广泛应用于海洋气溶胶中生物标志物测量,其他一些新兴的方法也被开发应用。海洋气溶胶中的脂类和糖类化合物的浓度呈现近岸高、远洋低的变化趋势,其浓度和组成随气象条件和排放源种类和强度变化呈现显著的季节特征,表明受到陆地长距离传输的影响。然而,更多研究强调了蛋白质和氨基酸的海洋生物来源,海洋排放的氨基酸在亚微米颗粒物上大量富集;蛋白质在长距离传输过程中由于光化学反应而降解。木质素也已被证明在远洋气溶胶中占比较高。此外,本文也指出了加强生物标志物在陆-海-气界面循环研究的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气溶胶 生物标志物 分子组成 长距离传输
下载PDF
岩溶泉水温度对降雨—流量响应的指示作用
11
作者 何清 陈喜 +1 位作者 张志才 程勤波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2-278,335,共8页
岩溶区土-岩交错、裂隙和管道发育,加大了降雨入渗补给方式和多重水流辨识难度。文章利用贵州陈旗小流域场次降雨、泉流量以及大气、土壤和泉水温度观测数据,识别降雨入渗补给方式、泉流量来源以及热传导机制。结果表明:强度小、历时长... 岩溶区土-岩交错、裂隙和管道发育,加大了降雨入渗补给方式和多重水流辨识难度。文章利用贵州陈旗小流域场次降雨、泉流量以及大气、土壤和泉水温度观测数据,识别降雨入渗补给方式、泉流量来源以及热传导机制。结果表明:强度小、历时长的降雨,泉水温度缓慢上升且持续时间长,以“分散入渗补给”和热传导作用为主;随着降雨强度增大、持续时间缩短,泉水温度上升时段缩短、下降快速,以“径流集中入渗补给”和“直接集中入渗补给”为主,热传导减弱、平流作用增强。退水初期泉水温度比泉流量下降快速,后期则相反。指示退水初期泉流量来源于大量细小裂隙水向岩溶管道中释放,后期释放量减小并趋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泉 降雨-径流响应 泉水温度 入渗补给
下载PDF
新加坡和胡志明城区降水离子组成及来源分析
12
作者 张琨 宋韦 +1 位作者 陈志立 刘学炎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09-320,共12页
近年来工农业发展导致东南亚城市大气污染日趋严重,然而其大气沉降离子组成观测仍稀少,导致关键污染组分的通量特征和来源并不十分清楚。本研究于2019年5月至2020年4月观测新加坡和胡志明城区降水离子(SO_(4)^(2-)、NO_(3)^(-)、NO_(2)^... 近年来工农业发展导致东南亚城市大气污染日趋严重,然而其大气沉降离子组成观测仍稀少,导致关键污染组分的通量特征和来源并不十分清楚。本研究于2019年5月至2020年4月观测新加坡和胡志明城区降水离子(SO_(4)^(2-)、NO_(3)^(-)、NO_(2)^(-)、F^(-)、Cl^(-)、NH_(4)^(+)、K^(+)、Na^(+)、Ca^(2+)、Mg^(2+))浓度,基于正矩阵分解模型(PMF)进行来源分析,并重点讨论了占比较高的SO_(4)^(2-)的沉降通量及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偏北的胡志明市降水年均pH为6.9±0.5,但新加坡降水年均pH为4.5±0.4,呈重酸雨特征,其降水SO_(4)^(2-)在总离子中的占比(34%)和沉降通量(28.8 kg S/(ha·a))也显著高于胡志明市(分别为15%和19.3 kg S/(ha·a)),二者硫沉降也高于东南亚和中国大部分地区当前的沉降水平。PMF模型解析结果表明,农业源对新加坡和胡志明市降水NH4+的贡献分别为62%和47%,生物质燃烧源对降水K^(+)的贡献均达到73%,海洋源对新加坡和胡志明市降水Na+的贡献分别达到50%和92%,对降水Cl^(-)的贡献分别达到54%和45%。本研究提供了疫情前夕研究城市降水化学的重要数据,为评估后期疫情人为活动变化对空气污染的影响提供了参考依据,同时丰富了东南亚地区的降水化学组成和来源认识,为该地区城市空气质量管理及其生态环境效应评估提供了关键科学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沉降 雨水化学 来源解析 东南亚地区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的西南岩溶泉流量模拟研究
13
作者 马从文 张志才 +3 位作者 陈喜 程勤波 彭韬 张林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8-56,共9页
岩溶泉对西南岩溶区生态系统稳定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受岩溶区独特水文地质结构与多重水流过程控制,岩溶泉流量具有复杂的动态变化特征,机器学习模型为其模拟和预测提供了有效手段。然而,岩溶泉域降雨−泉流量过程及其时空变异... 岩溶泉对西南岩溶区生态系统稳定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受岩溶区独特水文地质结构与多重水流过程控制,岩溶泉流量具有复杂的动态变化特征,机器学习模型为其模拟和预测提供了有效手段。然而,岩溶泉域降雨−泉流量过程及其时空变异特征对机器学习模型结构与模拟精度的影响仍不明晰。本文选取西南典型岩溶泉,基于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建立岩溶泉流量模拟模型,利用泉域实测逐小时降雨与泉流量序列进行模型训练与验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不同降雨−泉流量过程对岩溶泉流量模拟精度的影响,以及岩溶水文地质结构对降雨−泉流量响应滞时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显示,山坡岩溶泉与流域出口岩溶泉训练期纳什效率系数(NSE)分别为0.942与0.951,验证期分别为0.831与0.834。对于山坡岩溶泉与流域出口岩溶泉,利用全年实测序列训练的模型预测雨季泉流量存在较大偏差,NSE分别为0.793与0.798,而利用雨季实测序列训练的模型预测雨季泉流量,精度显著提升,NSE分别为0.956与0.962,且此差异在暴雨频繁的5、6、7月尤为显著。受浅薄土壤与表层岩溶带分布影响,山坡岩溶泉LSTM模型时序步长显著小于流域出口岩溶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学习 LSTM 岩溶泉流量 响应滞时 岩溶降雨−泉流量过程
下载PDF
西秦岭天水地区志留纪利桥花岗岩的岩石成因——来自地球化学和锆石U-Pb年代学与Hf同位素的约束
14
作者 李国倩 周开 +4 位作者 李云帅 张建新 武亚威 郭祺 毛小红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30-343,共14页
花岗岩在探讨大陆地壳生长与演化、造山带的形成及地球动力学演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西秦岭天水地区利桥花岗岩主要由斜长石、石英、钾长石和黑云母等矿物组成,锆石U-Pb年代学表明岩体结晶年龄为439±3 Ma。利桥花岗岩具有高硅... 花岗岩在探讨大陆地壳生长与演化、造山带的形成及地球动力学演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西秦岭天水地区利桥花岗岩主要由斜长石、石英、钾长石和黑云母等矿物组成,锆石U-Pb年代学表明岩体结晶年龄为439±3 Ma。利桥花岗岩具有高硅、富碱的特征,其铝饱和指数A/CNK值介于1.01~1.16之间,属于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钙碱性花岗岩。利桥花岗岩富集K、Ba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La、Ce等轻稀土元素,亏损Nb、Ta和Ti等高场强元素,显示具有俯冲带岛弧岩浆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利桥花岗岩具有较低的Mg#值(25~41),且La/Yb-La、La/Sm-La图解显示该花岗岩在形成明显与部分熔融作用相关,此外岩体中的镁铁质微粒包体和正的锆石εHf(t)值,表明这些花岗岩在形成过程中有幔源物质的贡献。结合区域地质背景,我们认为利桥花岗岩是弧-陆碰撞前俯冲洋壳中先存的基性岩或新生地壳发生部分熔融所致,当然也不排除其为大陆边缘弧增厚下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年代学 HF同位素 全岩地球化学 花岗岩 西秦岭
下载PDF
江西龙南花岗岩风化壳形成和演化的铀系不平衡约束
15
作者 贾国栋 徐胜 刘丛强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66-379,共14页
花岗岩风化壳在我国华南地区广泛分布,其形成和演化对地貌、生态环境和矿产资源等具有重要影响。作为风化壳最基本的参数之一,生成速率是理解风化壳形成和演化的关键因子。铀系不平衡法是当前广泛应用于确定风化壳生成速率的重要地球化... 花岗岩风化壳在我国华南地区广泛分布,其形成和演化对地貌、生态环境和矿产资源等具有重要影响。作为风化壳最基本的参数之一,生成速率是理解风化壳形成和演化的关键因子。铀系不平衡法是当前广泛应用于确定风化壳生成速率的重要地球化学手段,由于稀释剂获取困难,我国开展的研究较少。本研究以江西龙南花岗岩风化壳剖面为研究对象,开展铀系不平衡研究以确定其生成速率。研究结果显示:风化壳剖面中U和Th的含量范围分别为(3.25~3.39)×10^(-6)和(41.46~47.67)×10^(-6);活度比(^(234)U/238U)a、(^(230)Th/^(234)U)a和(^(230)Th/^(232)Th)a范围分别为1.008~1.023、1.063~1.112和0.239~0.271。通过铀系不平衡法对铀系同位素进行拟合后得到风化壳20~120 cm区域的演化时间约为841 ka,据此确定风化壳的生成速率约为1.2 m/Ma。本研究中,控制风化壳生成速率的因素主要是表层覆盖,气候和构造的影响很小。此外,由于风化壳的生成速率远低于宇宙成因核素确定的剥蚀速率,因此风化壳的演化状态为厚度逐渐减小的非稳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铀系不平衡法 生成速率 花岗岩风化壳 演化状态 非稳态
下载PDF
砷矿物演化与矿物生态初探
16
作者 唐鸣昊 滕辉 +2 位作者 陆现彩 王汝成 朱翔宇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18-427,共10页
矿物是行星演化重要的记录者。地球演化过程中一系列重大的地质事件都是通过研究矿物所记载的相关信息得到证实的。砷(As)是对生命最危险的有毒元素之一,也是指示地球化学环境演变过程的灵敏元素,目前发现的砷矿物超过760种。本文基于... 矿物是行星演化重要的记录者。地球演化过程中一系列重大的地质事件都是通过研究矿物所记载的相关信息得到证实的。砷(As)是对生命最危险的有毒元素之一,也是指示地球化学环境演变过程的灵敏元素,目前发现的砷矿物超过760种。本文基于“矿物演化”和“矿物生态学”的概念,研究砷矿物多样性,分析其深时演化过程。结果发现,随着地质历史的演进,砷矿物多样性呈现幕式增长特点,其增长期与超大陆碰撞期以及大氧化期相对应。这主要和超大陆碰撞期热液和风化活动增强促进As的迁移转化,以及大氧化期As从还原态向成矿及迁移能力更强的氧化态转变有关。另外,根据现有砷矿物产地-砷矿物种类数据,基于泊松-对数正态分布LNRE(大量罕见事件)模型,预测地壳中至少存在1958种砷矿物,其中263种出现的概率超过95%,其形成主要受“决定性因素”控制;而大部分砷矿物出现概率较小,其中184种出现的概率甚至低于0.1%,形成主要受“偶然性因素”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砷矿物 矿物演化 矿物生态学 矿物多样性
下载PDF
真菌促进硅酸盐矿物风化的速率、机制以及地质、地球化学效应
17
作者 李子波 陆现彩 +6 位作者 滕辉 刘连文 郄文昆 庞科 张文轩 季峻峰 陈骏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22-335,共14页
真菌分布广泛,从地球表层到深达1.4 km的陆壳都可以找到它们的存在。根据它们的生态习性和营养方式,真菌可分为腐生、共生和寄生真菌。菌丝是真菌的基本结构单位。真菌的菌丝通过其顶端延长的生长方式和强大的代谢能力,在硅酸盐矿物的... 真菌分布广泛,从地球表层到深达1.4 km的陆壳都可以找到它们的存在。根据它们的生态习性和营养方式,真菌可分为腐生、共生和寄生真菌。菌丝是真菌的基本结构单位。真菌的菌丝通过其顶端延长的生长方式和强大的代谢能力,在硅酸盐矿物的风化过程中发挥独特的作用,尤其是对含有营养元素的硅酸盐矿物。这一过程调控着成壤、成矿,以及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等重要地质与地球化学过程。但是,真菌在硅酸盐自然风化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一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首先梳理了真菌的生长方式,旨在阐明其促进硅酸盐矿物风化的速率、机制以及对硅酸盐矿物自然风化的贡献。通过文献回顾并结合全球变化的背景,本文提出了未来相关工作重点攻关方向;(1)进一步限定真菌在自然环境中对硅酸盐矿物风化的贡献;(2)阐明真菌促进的硅酸盐矿物风化与地质、地球化学过程的偶联;(3)应用功能真菌提高陆地增强硅酸盐风化(enhanced silicate weathering)的碳去除效率。这些研究将深化对真菌在地表关键过程中扮演角色的认识,为地球系统模型(GEOCARB、COPSE和SCION)提供重要信息,提高不同圈层相互作用预测的准确性,并为增强硅酸盐风化实现高效固碳提供新途径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 硅酸盐矿物 碳循环 固碳 地球系统
下载PDF
北祁连清水沟红帘石变硅质岩矿物学、原岩特征及地质意义
18
作者 郭晶 张建新 +5 位作者 李云帅 武亚威 李国倩 周开 郭祺 毛小红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8-249,共12页
北祁连早古生代大洋俯冲带以发育早古生代的蛇绿(混杂)岩带及高压低温变质带为特征。在清水沟高压低温混杂岩片中出露蛇纹岩以及榴辉岩、蓝片岩、红帘石硅质岩和多硅白云母石英片岩等典型高压低温变质岩石。本文对北祁连清水沟含红帘石... 北祁连早古生代大洋俯冲带以发育早古生代的蛇绿(混杂)岩带及高压低温变质带为特征。在清水沟高压低温混杂岩片中出露蛇纹岩以及榴辉岩、蓝片岩、红帘石硅质岩和多硅白云母石英片岩等典型高压低温变质岩石。本文对北祁连清水沟含红帘石的变硅质岩进行了详细的岩相学、矿物化学及地球化学分析,发现该岩石主要由石英、多硅白云母、红帘石、石榴子石、蓝闪石、单斜辉石以及砷硅锰矿、赤铁矿等矿物组成,结合矿物化学及围岩变质条件,推测该岩石可能也经历了高压低温榴辉岩相变质作用。全岩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北祁连清水沟含红帘石变硅质岩的原岩为远洋环境沉积的含泥硅质岩,由于热液活动的参与,使得Fe、Mn富集沉积,进而与大陆活动边缘或大陆岛弧物质被卷入到俯冲带中,共同经历了高压低温变质作用。变硅质岩中红帘石、砷硅锰矿以及石榴子石中大量的赤铁矿包裹体表明该岩石形成于高氧逸度条件,而石榴子石中的Fe3+从核部到边部的降低趋势,也表明俯冲变质过程中氧逸度的变化,这一过程释放的氧所形成的流体对于探究岩石圈地幔氧逸度变化、岛弧岩浆生成以及俯冲带氧循环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帘石 富锰变硅质岩 高氧逸度 榴辉岩相变质 北祁连
下载PDF
降水驱动下大港河硝酸盐迁移转化过程及来源解析
19
作者 王俊 亢晓琪 +2 位作者 吴亚丽 牛远 余辉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88-299,共12页
为定量识别大港河流域硝酸盐来源的贡献,在降水条件下,对秋季(2020年11月)和春季(2021年3月)典型月份在大港河流从上游山林农业区到下游湖滨区共布设8个河水及沉积物监测点,其中包含地下水、生活污水及畜禽粪便、山林农业区和流域土壤... 为定量识别大港河流域硝酸盐来源的贡献,在降水条件下,对秋季(2020年11月)和春季(2021年3月)典型月份在大港河流从上游山林农业区到下游湖滨区共布设8个河水及沉积物监测点,其中包含地下水、生活污水及畜禽粪便、山林农业区和流域土壤等20个硝酸盐氮源监测点,通过大港河水体水化学分析、结合硝酸盐氮氧双同位素示踪技术和贝叶斯混合模型,探究了大港河流域水体硝酸盐来源及迁移转化过程,确定了各硝酸盐源的贡献.结果表明:(1)秋季和春季大港河流域水体中TN浓度均值分别为3.20和3.23mg/L,劣于地表水环境质量Ⅴ类标准,NO_(3)^(-)-N是影响水体水质氮素超标的主要赋存形式;(2)降水的驱动作用影响大港河流域硝酸盐浓度的季节变化,流域氮循环过程以硝化作用为主,多种氮转化过程共同发生;(3)生活污水或畜禽粪便对流域水体的硝酸盐为主要贡献,其贡献率在秋季和春季分别为40.8%±32.8%和55.8%±27.3%,其次是地下水和流域土壤,降水对流域硝酸盐的贡献作用始终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大港河流域 氮氧双同位素 硝酸盐来源 贝叶斯混合模型 来源解析
下载PDF
输配电线路巡检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被引量:9
20
作者 田玲 金东海 张华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85-87,共3页
在分析国内现有输配电线路巡检管理系统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较为实用的、适合在农村电网中使用的新型线路巡检管理系统:由信息钮、识读器、掌上电脑和后台PC机4大部分构成,运用SQLSever2000数据库技术开发管理系统,与原有地理信息系统... 在分析国内现有输配电线路巡检管理系统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较为实用的、适合在农村电网中使用的新型线路巡检管理系统:由信息钮、识读器、掌上电脑和后台PC机4大部分构成,运用SQLSever2000数据库技术开发管理系统,与原有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快速准确的进行线路巡检数据自动采集、加工、处理、传递与共享,实现线路巡检电子化、缺陷反馈信息化、线路管理智能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电网 线路巡检管理系统 SQL SEVER 2000数据库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