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聚原酸酯 被引量:3
1
作者 魏民 常津 姚康德 《北京生物医学工程》 1999年第1期60-64,共5页
近年来,高分子生物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所谓生物高分子材料是指在生理环境中使用的高分子材料。广义上高分子生物材料可以分为在生物体内可降解的高分子材料和生物体内不可降解的高分子材料,而生物体内可降解的... 近年来,高分子生物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所谓生物高分子材料是指在生理环境中使用的高分子材料。广义上高分子生物材料可以分为在生物体内可降解的高分子材料和生物体内不可降解的高分子材料,而生物体内可降解的高分子材料又可分为天然与人工合成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子材料 聚原酸酯 生物医学
下载PDF
聚原酸酯抗癌药物毫微囊的制备及体外释药研究 被引量:18
2
作者 常津 魏民 姚康德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216-221,共6页
采用W/O/W型复乳制备聚原酸酯载甲氨喋呤(MTX)毫微囊微球,通过多种条件实验,制备了聚原酸酯载药毫微囊,并对药物体外释放动力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有机溶剂组成、内部水相药物浓度、溶剂挥发温度等均对毫微囊的结构与性能... 采用W/O/W型复乳制备聚原酸酯载甲氨喋呤(MTX)毫微囊微球,通过多种条件实验,制备了聚原酸酯载药毫微囊,并对药物体外释放动力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有机溶剂组成、内部水相药物浓度、溶剂挥发温度等均对毫微囊的结构与性能产生影响,经优化所制备毫微囊粒径在500~800nm之间,药物包封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原酸酯 载药毫微囊 抗癌药 体外释药
下载PDF
新型药物载体——半固态聚原酸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3
作者 魏民 宋艳秋 +1 位作者 常津 姚康德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50-152,共3页
目的 :半固态聚原酸酯是近来发展的一种新型聚原酸酯 ,具有许多新的特点 ,作为药物载体对其研究发展进行概述。方法 :对有关文献的分析 ,归纳总结了半固态聚原酸酯的特点、制备、理化性能、生物相容性、生物粘附性和应用。结果 :半固态... 目的 :半固态聚原酸酯是近来发展的一种新型聚原酸酯 ,具有许多新的特点 ,作为药物载体对其研究发展进行概述。方法 :对有关文献的分析 ,归纳总结了半固态聚原酸酯的特点、制备、理化性能、生物相容性、生物粘附性和应用。结果 :半固态聚原酸酯能够直接与药物混合 ,使药物释放体系制备过程简化 ,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粘附性。结论 :半固态聚原酸酯是一种比较理想的药物释放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固态聚原酸酯 药物释放载体 生物相容性
下载PDF
灰色理论在预测甲氨蝶呤毫微囊体外释药的应用探讨 被引量:4
4
作者 魏民 常津 姚康德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9期605-607,共3页
目的 :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长效药物释放过程进行预测 ,从理论上探索灰色理论在药物长效释放领域中的应用 ,进而提出灰色理论在预测中的适用性与科学性。方法 :制备甲氨蝶呤毫微囊作为实验体系 ,根据灰色预测数学模型 ,借助计算机运算 ... 目的 :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长效药物释放过程进行预测 ,从理论上探索灰色理论在药物长效释放领域中的应用 ,进而提出灰色理论在预测中的适用性与科学性。方法 :制备甲氨蝶呤毫微囊作为实验体系 ,根据灰色预测数学模型 ,借助计算机运算 ,预测甲氨蝶呤毫微囊的释药过程 ,对预测结果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 ,计算预测误差 ,评估预测精度。结果 :预测结果与实测值偏差不大 ,在误差允许范围内 ,预测精度较高。结论 :灰色理论可用于预测长效药物释放体系的药物释放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色理论 长效药物释放 预测 甲氨蝶呤 毫微囊
下载PDF
聚原酸酯载药微球的制备及体外药物释放 被引量:3
5
作者 魏民 常津 姚康德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228-230,共3页
0前言近年来,高分子微球技术在医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进入80年代后,出现了生物降解型高分子1~10μm微球以及10~1000nm毫微球[1,2]。聚原酸酯(poly(orthoesters),POE)是一种新型的... 0前言近年来,高分子微球技术在医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进入80年代后,出现了生物降解型高分子1~10μm微球以及10~1000nm毫微球[1,2]。聚原酸酯(poly(orthoesters),POE)是一种新型的生物降解材料,具有生物相容性好,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原酸酯 载药微球 体外释放 抗癌药
下载PDF
固定化酶用聚偏氟乙烯分离膜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6
作者 魏民 常津 姚康德 《化学工业与工程》 CAS 1999年第5期259-262,共4页
为研究膜技术在生物反应器中的应用,选用聚偏氟乙烯为膜材料,聚乙二醇为添加剂,溶于不同的有机溶剂中,以相转化法成膜,以用于酶固定化。文章讨论了挥发时间、凝固浴温度及铸膜液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并对聚偏氟乙烯膜的通透性和固定... 为研究膜技术在生物反应器中的应用,选用聚偏氟乙烯为膜材料,聚乙二醇为添加剂,溶于不同的有机溶剂中,以相转化法成膜,以用于酶固定化。文章讨论了挥发时间、凝固浴温度及铸膜液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并对聚偏氟乙烯膜的通透性和固定化性能进行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定化酶 聚偏氟乙烯 膜分离 制备 性能表征 生物反应器 聚乙二醇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