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专家答疑:怎样治疗口腔溃疡
1
作者 陈瑞扬 《开卷有益(求医问药)》 2005年第2期13-13,共1页
编辑同志: 我女儿今年15岁,从5岁开始患口腔溃疡,原以为口腔溃疡是由于缺乏维生素或"上火"所致,但补充维生素和吃去火的中成药治疗都没有什么效果.后来又去过许多医院,吃过各种药物但仍然没有治愈,至今已有10年历史.
关键词 口腔溃疡 溃疡复发 专家答疑
下载PDF
主诉口腔黏膜不适的抑郁症17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陈瑞扬 张文萍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05年第2期113-113,共1页
关键词 心理疾病 抑郁症 口腔黏膜
原文传递
口腔白斑病的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汪容 黄蓉 +3 位作者 湛超军 王培琳 陈瑞扬 刘晨路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CAS 2023年第1期31-36,共6页
口腔白斑病(oral leukoplakia,OLK)作为一类常见的具有恶变潜能的口腔黏膜疾病,是发生在口腔黏膜上、不能擦去且不能以临床和组织病理学的方法诊断为其他疾病的一种白色损害,不包括局部刺激因素去除后可消退的单纯过角化症[1]。OLK病因... 口腔白斑病(oral leukoplakia,OLK)作为一类常见的具有恶变潜能的口腔黏膜疾病,是发生在口腔黏膜上、不能擦去且不能以临床和组织病理学的方法诊断为其他疾病的一种白色损害,不包括局部刺激因素去除后可消退的单纯过角化症[1]。OLK病因复杂,发病机制不明,可能与烟草、残冠残根等因素长期刺激,念珠菌感染和某些全身因素有关。口腔白斑病属于口腔潜在恶性疾患(oral potential malignant disorder,OPMD),平均恶性转化率为3.5%。目前预测OLK恶变的因素主要基于临床数据,包括高龄、女性、白斑病损面积>200 mm2、非均质型白斑和上皮异常增生程度等[2]。近期,Wu[3]等报道中国口腔白斑病恶性转化率为1.7%,从OLK检出到恶变的平均间隔期为26.7个月,因此,精确有效地治疗口腔白斑病并防治其恶变一直以来都是口腔医学领域研究关注的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白斑病 念珠菌感染 全身因素 口腔医学 临床数据 恶性疾患 角化症 均质型
原文传递
口腔癌筛查与诊断的影像学技术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7
4
作者 梁艳梅 杨子晗 +2 位作者 尚建伟 刘晨路 张军 《中国激光》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5期1-13,共13页
目前,口腔黏膜病的筛查和诊断主要依靠临床医生的目视观察和触诊,组织病理学仍然是口腔癌诊断的金标准.目视观察、触诊和组织病理学方法都存在不同的局限性.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X射线计算层析、核磁共振、超声、荧光、光... 目前,口腔黏膜病的筛查和诊断主要依靠临床医生的目视观察和触诊,组织病理学仍然是口腔癌诊断的金标准.目视观察、触诊和组织病理学方法都存在不同的局限性.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X射线计算层析、核磁共振、超声、荧光、光声、光学相干层析等技术逐渐被应用于口腔黏膜病的成像研究.不同影像学技术的成像原理、成像能力及性能各不相同,在口腔癌的筛查与诊断中可以发挥不同的优势,具有极大的临床应用潜力.本文主要总结了现有影像学技术在辅助口腔癌筛查和诊断中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它们的临床适用性,并预测了口腔癌筛查与诊断影像学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用光学 医学和生物成像 口腔癌 影像学技术 筛查 诊断
原文传递
口腔扁平苔藓与过敏原 被引量:1
5
作者 陈瑞扬 张文萍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02年第6期462-463,共2页
目的 研究口腔扁平苔藓的发生、发展与吸入性和食物性过敏原的关系。方法 应用 2 0种食物性过敏原溶液和 18种吸入性过敏原溶液 ,采用皮内注射法 ,对 95例口腔扁平苔藓患者进行过敏原过敏反应检查。结果  95例全部呈现过敏反应。其中... 目的 研究口腔扁平苔藓的发生、发展与吸入性和食物性过敏原的关系。方法 应用 2 0种食物性过敏原溶液和 18种吸入性过敏原溶液 ,采用皮内注射法 ,对 95例口腔扁平苔藓患者进行过敏原过敏反应检查。结果  95例全部呈现过敏反应。其中 84例同时存在食物性和吸入性过敏原过敏反应。 6例单纯对食物性过敏原过敏 ,5例单纯对吸入性过敏原过敏。部分食物过敏原呈现迟发性超敏反应。结论 口腔扁平苔藓的发生、发展与吸入性和食物性过敏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扁平苔藓 过敏原 病因 诊断 治疗
原文传递
灼口综合征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黄蓉 陈瑞扬 +1 位作者 张淼 刘晨路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CAS 2022年第3期205-208,共4页
国际疼痛协会对灼口综合征的定义是每天疼痛超过两小时持续三个月以上,但不伴有口腔的器质性病变、黏膜无破损,而最新第五版口腔黏膜病学教材将灼口综合征(burning mouth syndrome,BMS)定义为以舌部为主要发病部位,烧灼样痛感为主要表... 国际疼痛协会对灼口综合征的定义是每天疼痛超过两小时持续三个月以上,但不伴有口腔的器质性病变、黏膜无破损,而最新第五版口腔黏膜病学教材将灼口综合征(burning mouth syndrome,BMS)定义为以舌部为主要发病部位,烧灼样痛感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也可表现为麻木感、刺痛感、无皮感、味觉迟钝以及钝痛不适等感觉,又称舌痛症,好发于绝经期妇女。国内外许多学者都对其进行了研究,但BMS的病因认识尚不统一,本文将从精神因素、局部感染、神经因素、唾液因素、系统疾病、药物及过敏、口腔内局部刺激和内分泌及免疫因素等方面对灼口综合征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灼口综合征 绝经期妇女 烧灼样痛 局部感染 神经因素 刺痛感 麻木感 味觉迟钝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