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肘关节叉状成形术治疗肘关节结核的临床评价 被引量:3
1
作者 任凯晶 李晓辉 +3 位作者 于建华 宋立明 高志国 张铁良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07年第2期247-249,252,共4页
目的:探讨肘关节叉状成形术治疗肘关节结核的手术特点及术后疗效。方法:自1973~2002年16例肘关节结核患者行肘关节叉状成形术,获得随访9例9肘,手术时平均年龄(43.22±8.90)岁(33~56岁),手术指征为严重疼痛、关节僵硬、畸形或窦道... 目的:探讨肘关节叉状成形术治疗肘关节结核的手术特点及术后疗效。方法:自1973~2002年16例肘关节结核患者行肘关节叉状成形术,获得随访9例9肘,手术时平均年龄(43.22±8.90)岁(33~56岁),手术指征为严重疼痛、关节僵硬、畸形或窦道,术后均使用抗结核药1年,随访(9.22±3.27)年(4~13年)。以HSS肘关节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随访时5肘无疼痛,4肘轻度疼痛,平均屈伸活动范围90度。HSS评分:术前(22.22±6.18)分,术后(84.67±7.73)分,其中优3肘,良4肘,可2肘。结论:肘关节叉状成形术是治疗肘关节结核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肘关节叉状成形术 疗效评价
下载PDF
计算机导航在全膝关节置换中的应用技术及进展 被引量:6
2
作者 李晓辉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6期1242-1245,共4页
[目的]精确的下肢力线和假体的摆放位置是全膝关节置换成功的关键。计算机导航辅助全膝关节置换的出现使之成为可能,并得到了不断改进和发展,获得了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导航新技术不断开发使计算机的运行环境和操作界面更加友好,为广... [目的]精确的下肢力线和假体的摆放位置是全膝关节置换成功的关键。计算机导航辅助全膝关节置换的出现使之成为可能,并得到了不断改进和发展,获得了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导航新技术不断开发使计算机的运行环境和操作界面更加友好,为广大学者普遍接受。随着这一技术的进一步完善,计算机辅助手术必将成为全膝关节置换标准方式。未来的研究重点是,开发更小创伤的示踪器固定系统、电子平衡测量仪和智能化截骨锯等。并通过开发影像依从和非影像依从两种方法联合的影像加强导航系统,架起从现有技术向机器人智能化转变的桥梁,以实现完全通过机器人来完成手术操作的最终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置换 膝关节 计算机辅助手术 手术技术
下载PDF
大鼠压迫性脊髓损伤的特征性超微病理表现 被引量:6
3
作者 舒衡生 于建华 +2 位作者 孙志明 邵珩 刘津平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921-922,共2页
[目的]观察大鼠压迫性脊髓损伤的特征性超微结构改变。[方法]将20只W istar成年雄性大鼠置入后路脊髓压迫装置,制成压迫性脊髓损伤动物模型,4周后脊髓取材行高倍透射电镜观察。[结果]发现压迫性脊髓损伤是缺少炎性细胞反应的坏死,单方... [目的]观察大鼠压迫性脊髓损伤的特征性超微结构改变。[方法]将20只W istar成年雄性大鼠置入后路脊髓压迫装置,制成压迫性脊髓损伤动物模型,4周后脊髓取材行高倍透射电镜观察。[结果]发现压迫性脊髓损伤是缺少炎性细胞反应的坏死,单方向性髓鞘断裂和特征性创伤细胞的出现是此类损伤的特异性改变。[结论]这些特征性超微结构改变可为压迫性脊髓损伤的超微病理变化提供更为全面准确的描述,为临床确诊鉴别此类损伤提供可靠理论根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超微结构 创伤细胞
下载PDF
导航辅助全膝关节置换与传统置换技术早期临床及X线评估 被引量:7
4
作者 李晓辉 于建华 +2 位作者 龚跃昆 任凯晶 刘军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5期1162-1167,共6页
目的 探讨导航辅助技术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优势.方法 2007年8月至2008年5月天津市天津医院关节外科中心选择膝关节评分表(KSS)-A类患者60例(67膝),进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应用导航辅助技术(导航组)19例22膝,平均年龄64.5岁... 目的 探讨导航辅助技术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优势.方法 2007年8月至2008年5月天津市天津医院关节外科中心选择膝关节评分表(KSS)-A类患者60例(67膝),进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应用导航辅助技术(导航组)19例22膝,平均年龄64.5岁.应用传统置换技术(非导航组)41例45膝,平均年龄66岁.全部67膝均为初次置换,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力线和关节活动功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1.05).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术后3个月行膝关节X线检查,测量假体的摆放角度和下肢力线.术后1、3、6个月采用KSS评分标准行膝关节功能评价.结果 导航组的手术时间平均88.6 min,非导航组平均为67.6 min(P <0.05);导航组出血量平均555.3 ml,非导航组647.6ml(P<1.05);导航组平均住院7.74 d,非导航组平均住院8.68 d(P <0.05);导航组术后下肢力线平均外翻1.045°,非导航组平均外翻2.356°,导航组术后力线误差在±3°以内21例(95.5%),而非导航组术后力线误差在±3°以内36膝(80%).术后3个月以内,导航组KSS评分高于非导航组(P<0.05);至术后6个月,导航组平均86.8分,非导航组84.3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导航辅助技术可提高膝关节假体安放的准确性,术后功能恢复快,住院时间短,但术后6个月时KSS膝关节评分导航组并不占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成形术 置换 治疗 计算机辅助 导航
原文传递
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的原因分析及治疗 被引量:7
5
作者 赵秀祥 于建华 +1 位作者 卜延民 郑得志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9年第9期816-817,共2页
目的探讨初次全髋关节置换(THA)术后髋关节脱位的易发因素及治疗方法。方法笔者共治疗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患者15例,分析患者的原发病、脱位的时间、次数、原因及治疗方法。结果8例采用闭合复位后牵引或石膏固定,有1例再次脱位,复... 目的探讨初次全髋关节置换(THA)术后髋关节脱位的易发因素及治疗方法。方法笔者共治疗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患者15例,分析患者的原发病、脱位的时间、次数、原因及治疗方法。结果8例采用闭合复位后牵引或石膏固定,有1例再次脱位,复位后改为外支架固定。7例手术患者未出现再脱位。结论THA术后,早期脱位多与术后搬动不当或假体位置不良有关,中晚期脱位多与术前合并症及术后功能锻炼不当有关。偶发性脱位多可非手术治疗,复发性脱位多需手术矫正假体的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髋关节 置换术 脱位 假体
原文传递
膝关节翻修术中骨缺损修复的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3
6
作者 李晓辉 于建华 贾健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CAS 2009年第2期65-67,共3页
关键词 骨缺损修复 翻修术 膝关节 假体松动 长期稳定性 病理机制 应力遮挡 下肢力线
原文传递
非影像依赖型计算机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的初步临床观察
7
作者 李晓辉 于建华 +3 位作者 郑得志 贾健 龚跃昆 卜延民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19-523,共5页
目的 探讨非影像依赖型计算机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技术特点、学习曲线及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8月至2008年5月应用非影像依赖型无线导航技术(导航组)辅助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KSS—A类患者19例22膝,男5例5膝,女14例17膝,平... 目的 探讨非影像依赖型计算机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技术特点、学习曲线及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8月至2008年5月应用非影像依赖型无线导航技术(导航组)辅助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KSS—A类患者19例22膝,男5例5膝,女14例17膝,平均年龄64.53岁;同期应用器械定位技术(非导航组)41例45膝,男11例12膝,女30例33膝,平均年龄66.34岁。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下肢力线和关节活动度无差异。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力线内或外翻偏差、早期关节最大屈曲角度及股四头肌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导航组手术时间比非导航组长,但随手术例数增加及经验积累呈逐渐下降趋势,实施5例手术后因导航技术增加的手术时间平均小于17min。导航组出血量(555.26±152.66)ml,非导航组(647.56±146.61)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导航组术后下肢力线内或外翻偏差角度平均1.159°±1.322°,非导航组2.489°±1.5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天两组股四头肌功能不良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5天导航组患者伸膝迟滞均小于25°。结论 导航技术的应用可提高全膝关节置换术假体安放的准确性,学习曲线短,术后早期股四头肌功能恢复比传统定位技术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成形术 置换 外科手术 计算机辅助 治疗结果
原文传递
血栓弹力图、D-二聚体预测骨科大手术围手术期抗凝治疗终点并发DVT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33
8
作者 杨军 董宝军 +3 位作者 张福江 肖瑜 刘文彬 王毅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801-807,共7页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phy,TEG)、D-二聚体(D-dimer,D-D)预测骨科大手术围手术期抗凝治疗终点并发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1至2013年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knee arthropla...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phy,TEG)、D-二聚体(D-dimer,D-D)预测骨科大手术围手术期抗凝治疗终点并发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1至2013年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knee arthroplasty,TKA)患者60例(患者组),再按随机数字法分为低分子肝素组和利伐沙班组(各30例)。对照组为同期健康体检者42例。TEG检测采用美国Hemoscope公司TEG5000型血栓弹力图仪。结果低分子肝素组与利伐沙班组围手术期不同时间点各指标检测结果仅术后抗凝治疗前D.D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低分子肝素组不同时间点TEG的R、K、Alpha、CI及D.D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利伐沙班组不同时间点TEG的Alpha、MA、CI及D—D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抗凝治疗终点发生肌间静脉血栓为7例,腘静脉血栓为1例。DVT组TEG的Alpha、MA、C1以及D.D检测结果高于非DV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预测抗凝治疗终点发生DVT临床诊断价值较好的指标依次为TEG的CI、MA、Alpha及D—D,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46、0.733、0.707和0.644;敏感度分别为75%、75%、62.5%及62.5%;特异性分别为80.8%、76.9%、78.8%及71.1%;阳性预测值分另0为37.5%、33.3%、31.3%及25.0%;阴性预测值分另U为95.4%、95.2%、93.2%及93.1%。MA=68.35mm为预测抗凝治疗终点DVT发生的最佳临床诊断临界点。结论TEG的CI、MA、Alpha在骨科大手术围手术期抗凝治疗终点预测DVT发生的准确性高于D—D,其联合检测将提高排除DVT的诊断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成形术 置换 静脉血栓形成 血栓弹力描记术 ROC曲线
原文传递
广泛微孔涂层非骨水泥假体在股骨翻修的应用 被引量:7
9
作者 于建华 张铁良 +2 位作者 卜延民 赵秀祥 郑得志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10-114,共5页
目的报告采用广泛微孔涂层非骨水泥股骨假体对失败的骨水泥固定股骨假体翻修的近期效果。方法1998年至2003年,对20例骨水泥固定型人工髋关节置换后无菌性松动的股骨假体采用广泛微孔涂层假体进行翻修。翻修前使用国产假体18例,进口假体2... 目的报告采用广泛微孔涂层非骨水泥股骨假体对失败的骨水泥固定股骨假体翻修的近期效果。方法1998年至2003年,对20例骨水泥固定型人工髋关节置换后无菌性松动的股骨假体采用广泛微孔涂层假体进行翻修。翻修前使用国产假体18例,进口假体2例;全髋关节置换14例,人工股骨头置换6例。所有假体均为骨水泥固定,早期骨水泥技术固定18例,第二代骨水泥技术固定2例。原始疾病为股骨头无菌性坏死14例,股骨颈骨折6例。从初次关节置换到翻修手术的时间最短5年,最长17年,平均11.5年。其中4例患者为再次翻修。根据Paprosky分型,Ⅰ型3髋,Ⅱ型6髋,ⅢA型11髋。翻修假体,AML(DePuy)5髋,Solution(DePuy)7髋,Full-coated(Zimmer)6髋,Perfecta延长柄(WrightMed)2髋。翻修时患者平均年龄64岁(41~77岁),术后平均随访时间40个月(18~60个月)。结果Harris评分从术前平均34分改善为术后平均85分。根据Engh骨长入分级标准评定,术后X线表现骨性固定17例,稳定性纤维固定3例。无一例因松动需要再翻修的病例,骨皮质密度和厚度均明显增加。结论广泛微孔涂层假体在股骨干骺端和股骨髓腔同时存在缺损时,可以在相对正常的股骨远端髓腔获得轴向及抗旋转初始稳定,为骨长入和生物学固定创造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假体 翻修 固定 非骨水泥 术后 患者 干骺端 分级标准 密度 平均年龄
原文传递
血栓弹力图在骨科大手术围手术期抗凝治疗预防深静脉血栓中的动态监测作用 被引量:14
10
作者 杨军 王毅 +3 位作者 张福江 肖俞 刘文彬 董宝军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33-336,共4页
目的:通过血栓弹力图( TEG)动态检测,探讨TEG在骨科大手术围手术期抗凝治疗预防深静脉血栓( DVT)中的监测作用。方法选择天津市天津医院2011年至2013年行膝关节置换术( TKA)患者60例,男22例,女38例,年龄50~74岁。同期健康... 目的:通过血栓弹力图( TEG)动态检测,探讨TEG在骨科大手术围手术期抗凝治疗预防深静脉血栓( DVT)中的监测作用。方法选择天津市天津医院2011年至2013年行膝关节置换术( TKA)患者60例,男22例,女38例,年龄50~74岁。同期健康体检者42例,男24例,女18例,年龄45~75岁。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低分子肝素( LMWH)组,利伐沙班组,各30例。均采用常规剂量抗凝治疗,两组患者其余治疗均同常规治疗。 TEG( R值、K值、Angle值、MA值、CI值)检测采用美国Haemoscope公司的TEG@5000型血栓弹力图仪。应用美国GE LOGIQ 7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系统诊断有无DVT形成。使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分析实验数据,采用ROC曲线,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 PPV)、阴性预测值( NPV)评估TEG各参数对DVT的诊断价值。结果抗凝治疗终点利伐沙班组 TEG 的 Angle 值、 MA 值、 CI 值异常检出率(36.7%,46.7%,36.7%)均高于 LMWH 组(10.0%,20.0%,1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963,P=0.015;χ2=4.800,P=0.028;χ2=4.356,P=0.037)。预测抗凝治疗终点发生DVT的临床诊断价值,CI、MA和Angle敏感度分别为75.0%、75.0%、62.5%,特异度分别为80.8%、76.9%、78.8%。以MA为68.35 mm作为抗凝治疗终点预测DVT发生的临床最佳诊断临界点。结论 TEG的R值可判断抗凝药物抗凝治疗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5,38:333-33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弹力描记术 关节成形术 置换 静脉血栓形成 肝素 低分子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