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锁骨切开前入路联合后入路切除胸顶部胸椎旁哑铃型海绵状血管瘤1例
1
作者 董广琦 王冬滨 +2 位作者 刘艳成 夏洪刚 张海泉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93-95,100,共4页
脊髓海绵状血管瘤是由血管母细胞的局部停滞发育引起,内皮细胞扩张造成的一种罕见发育性血管畸形,而非一种肿瘤。脊髓海绵状血管瘤仅占脊髓血管畸形的5%~12%[1-2]。病变最常发生在脊柱胸椎段,约占54%~60%,很少纯粹局限于硬膜外腔,生长... 脊髓海绵状血管瘤是由血管母细胞的局部停滞发育引起,内皮细胞扩张造成的一种罕见发育性血管畸形,而非一种肿瘤。脊髓海绵状血管瘤仅占脊髓血管畸形的5%~12%[1-2]。病变最常发生在脊柱胸椎段,约占54%~60%,很少纯粹局限于硬膜外腔,生长可从硬膜外沿椎间孔向外延伸,表现为哑铃形态[3],可被归为哑铃型肿瘤的一种,“哑铃型肿瘤”最初由Heuer在1929年提出,用来形容一类肿瘤的生长形态,即脊柱肿瘤生长过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纵隔肿瘤 海绵状血管瘤 哑铃型肿瘤 前后路联合手术
下载PDF
袖套结构联合肿瘤型假体柄初始稳定性的有限元分析
2
作者 左金增 田东牧 +2 位作者 高原 胡永成 张净宇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24-729,共6页
目的对新型梯形袖套联合不同长度(90、105、20、135 mm)、形状(直柄、曲柄)假体柄进行有限元分析,研究其初始稳定性的差异。方法建立股骨-袖套-假体有限元模型,设定其接触模式为面与面接触,模拟生理活动中单足站立、快速行走的加载条件... 目的对新型梯形袖套联合不同长度(90、105、20、135 mm)、形状(直柄、曲柄)假体柄进行有限元分析,研究其初始稳定性的差异。方法建立股骨-袖套-假体有限元模型,设定其接触模式为面与面接触,模拟生理活动中单足站立、快速行走的加载条件,研究股骨-袖套-假体柄微动情况。结果单足站立及快速行走时,梯形袖套联合直柄微动值大于曲柄,当假体柄长度为120 mm时,微动峰值及微动平均值达高峰。梯形袖套联合直柄在单足站立及快速行走时微动平均值分别为(67.7±43.5)、(64.1±59.2)μm,微动峰值分别为121、146μm。随着假体柄长度及形状的变化,梯形袖套周围微动值保持不变。结论梯形袖套联合曲柄优于直柄,当假体柄长度为90 mm时,可保持最佳初始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袖套 肿瘤型假体柄 初始稳定性 微动
下载PDF
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结合心理评量技术在下肢恶性骨肿瘤合并骨折中的应用
3
作者 李佩伶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2年第6期1010-1013,共4页
目的:分析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结合心理评量技术在下肢恶性骨肿瘤合并骨折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2月~2021年6月期间天津市天津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科收治的68例手术治疗下肢恶性骨肿瘤合并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 目的:分析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结合心理评量技术在下肢恶性骨肿瘤合并骨折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2月~2021年6月期间天津市天津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科收治的68例手术治疗下肢恶性骨肿瘤合并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结合心理评量技术。分别以90项症状清单(Symptom check list-90,SCL-90)进行心理评估、以下肢功能评价表(Lower extremity functional scale,LEFS)进行下肢功能评估,并评估患者的护理依从性和对护理的满意率。结果:观察组护理后SCL-90各项分值较对照组更低(P<0.05),观察组护理后LEFS除肢体疼痛分值降低且低于对照组外,各项分值均升高且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各项护理依从评分、护理满意率更高(P<0.05)。结论: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结合心理评量技术用于恶性下肢骨肿瘤合并骨折患者中能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改善下肢功能,提高依从性和护理满意度,值得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评量技术 骨恶性肿瘤 心理状态 依从性 加速康复外科
下载PDF
血红素氧化酶1在ADSCs增殖、凋亡和成骨分化的作用
4
作者 陈晓鹏 胡永成 +3 位作者 方成 张丽娟 张荣信 黄文敬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15年第5期379-384,共6页
目的:探讨应用慢病毒介导血红素氧化酶1(HO-1)基因转染诱导脂肪来源基质干细胞(ADSCs)后对细胞增殖、凋亡和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取健康10周龄SD大鼠双侧腹股沟脂肪,分离、培养ADSCs,观察第3代细胞形态并进行成骨和成脂分化研究,流式... 目的:探讨应用慢病毒介导血红素氧化酶1(HO-1)基因转染诱导脂肪来源基质干细胞(ADSCs)后对细胞增殖、凋亡和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取健康10周龄SD大鼠双侧腹股沟脂肪,分离、培养ADSCs,观察第3代细胞形态并进行成骨和成脂分化研究,流式分析细胞表面标记物,确立分离细胞为ADSCs。利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HO-1基因重组慢病毒载体,并以Polybrene(8μg/m L)介导慢病毒转染ADSCs,倒置显微镜下观察转染细胞荧光表达优化转染复数,Western blot检测HO-1蛋白表达。设HO-1转染组(A组)、空载体转染组(B组)和未转染组(C组);MTT,流式分析和茜素红钙结节染色分别检测各组增殖、凋亡和成骨分化情况。结果:分离获得的ADSCs具有多向分化潜能:CD29(+)、CD44(+)、CD90(+)、CD31(-)、CD45(-);经菌液PCR和Western blot鉴定HO-1基因重组慢病毒载体构建成功,与B、C组相比,A组具有较高的细胞活性(P<0.05),无血清培养基中较低的凋亡率(P<0.05),并增加细胞钙化基质形成的量(P<0.05)。结论:成功构建HO-1基因重组慢病毒表达载体并转染大鼠ADSCs,HO-1基因转染入ADSCs后表达HO-1蛋白成功,HO-1转染后可以发挥对ADSCs促增殖、抗凋亡和促成骨分化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基质干细胞 血红素氧化酶1 慢病毒载体 成骨分化
下载PDF
前列腺癌患者骨转移性疼痛的治疗及护理研究现状
5
作者 张宏 《罕少疾病杂志》 2022年第9期111-112,共2页
PCa是男性最常见的上皮性恶性肿瘤,其发病较为隐蔽,患者早期以骨骼疼痛为主要表现,病症一旦确定,通常已处于病症晚期且已发生了骨转移。骨转移癌痛极为强烈而难以自控,对病患身心伤害极严重。临床目前治疗疼痛主要采取三阶梯止痛方法。... PCa是男性最常见的上皮性恶性肿瘤,其发病较为隐蔽,患者早期以骨骼疼痛为主要表现,病症一旦确定,通常已处于病症晚期且已发生了骨转移。骨转移癌痛极为强烈而难以自控,对病患身心伤害极严重。临床目前治疗疼痛主要采取三阶梯止痛方法。本文就PCa骨转移疼痛病患的治疗及护理进行了相关综述,旨在为临床医护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癌 骨转移 疼痛 治疗 护理
下载PDF
重视精准智慧医疗研究,积极应对骨肿瘤诊治发展趋势 被引量:1
6
作者 胡永成 伦登兴 于秀淳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6期1065-1067,共3页
自实施以手术为主的综合疗法以来,骨肿瘤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水平有了很大的进步和突破。原发性恶性骨肿瘤的生存率明显提高,如骨肉瘤五年生存率从原来的5%~20%提高至60%~70%。骨肿瘤的特点是:(1)发病部位广;(2)肿瘤类型多;(3)肿瘤异质性高... 自实施以手术为主的综合疗法以来,骨肿瘤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水平有了很大的进步和突破。原发性恶性骨肿瘤的生存率明显提高,如骨肉瘤五年生存率从原来的5%~20%提高至60%~70%。骨肿瘤的特点是:(1)发病部位广;(2)肿瘤类型多;(3)肿瘤异质性高;(4)结构和功能重建并重;(5)转移性肿瘤多于原发性肿瘤。基于上述特点,骨肿瘤的诊断须遵循临床、影像、病理三结合的基本原则;在遵循肿瘤切除原则达到局部控制的基础上,还要进行有效的骨与软组织结构性缺损重建和获得尽量完美的运动功能。由于基因研究、生物信息技术、数字医学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骨肿瘤的诊疗已经进入具有精确、准时、共享和个体化四大特征的精准医学阶段。利用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组学和代谢组学等技术探索骨肿瘤发生、发展机制,寻找新靶向基因,为未来精准医疗在骨肿瘤中的应用提供了方向。应用基于人工智能的智慧医疗对骨肿瘤的辅助诊断和精准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肿瘤 精准医学 基因 治疗结果
原文传递
新型运动模式铰链膝关节假体磨损有限元分析
7
作者 孔令跃 张静 +2 位作者 田东牧 张净宇 胡永成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7-103,共7页
目的 对新型球轴运动模式铰链膝关节假体进行有限元分析,研究假体磨损仿真的方法及运动方式对假体磨损的影响。方法 基于球轴假体接触力学有限元模型,根据Archard磨损理论,建立磨损有限元模型,以各种运动数据为加载条件,模拟生理活动下... 目的 对新型球轴运动模式铰链膝关节假体进行有限元分析,研究假体磨损仿真的方法及运动方式对假体磨损的影响。方法 基于球轴假体接触力学有限元模型,根据Archard磨损理论,建立磨损有限元模型,以各种运动数据为加载条件,模拟生理活动下膝关节的力学环境,研究球轴假体磨损情况。结果 对于胫骨衬垫,上下楼时平均和最大接触应力均高于步行,上楼时累积磨损体积大于下楼和步行,且磨损均主要发生在衬垫下表面。对于球轴衬套,仅步行时存在短时间接触和磨损,累积磨损体积为0.19 mm^(3)。结论 铰链膝关节假体的球轴运动模式可改善置换后膝关节力学环境,降低衬套磨损,延长假体生存期。有限元仿真可有效预测铰链假体的磨损,为其设计及改进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铰链膝关节假体 假体设计 磨损 有限元分析
下载PDF
儿童胫骨短缩延长矿化期钢板辅助内固定的临床效果
8
作者 邓书贞 付喆 +5 位作者 魏武增 王侃 陈兆强 张中礼 杨建平 胡永成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62-371,共10页
目的探讨儿童胫骨短缩畸形延长矿化期更换钢板辅助内固定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1月至2022年10月天津市天津医院小儿骨科利用环形外固定架延长后更换钢板辅助内固定治疗的胫骨短缩10例患儿资料(钢板辅助组),并以同期单纯采... 目的探讨儿童胫骨短缩畸形延长矿化期更换钢板辅助内固定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1月至2022年10月天津市天津医院小儿骨科利用环形外固定架延长后更换钢板辅助内固定治疗的胫骨短缩10例患儿资料(钢板辅助组),并以同期单纯采用环形外固定架延长的患儿16例作为对照(外固定架组)。26例中男15例、女11例,左侧10例、右侧16例,手术时年龄为(8.8±4.7)岁(范围5.1~13.8岁)。对比两组患儿的性别、侧别、手术时年龄,记录两组患儿延长长度、外固定架指数、愈合指数、Kolcaba舒适状况量表评分、膝和踝关节活动度、并发症及平均住院总费用。结果钢板辅助组与外固定架组性别、侧别、手术时年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延长长度分别为(5.44±1.25)、(5.78±1.11)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96,P=0.096)。钢板辅助组外固定架指数及愈合指数为(17.86±2.94)、(40.94±6.63)d/cm,均短于外固定架组的(50.97±7.03)、(45.24±5.98)d/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299,P<0.001;t=1.289,P=0.033)。矿化期更换钢板辅助内固定后患儿Kolcaba舒适状况量表评分(103.35±4.60)分明显高于外固定架组的(70.65±15.0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21,P=0.001)。术前、延长结束及末次随访时两组膝和踝关节活动度比较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延长端愈合时钢板辅助组膝关节活动度(137.89°±4.40°)及踝关节活动度(64.35°±5.50°)均大于外固定架组(114.09°±13.60°和56.65°±8.8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7.235,P<0.001;t=7.821,P=0.002)。钢板辅助组4例出现针道感染,无再骨折发生;外固定架组13例出现针道感染,2例拆除外固定架后发生再骨折。钢板辅助组平均住院总费用相对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45,P=0.036)。结论儿童胫骨短缩延长矿化期更换钢板辅助内固定临床效果可靠,可显著缩短外固定架佩戴时间,利于截骨延长端愈合及膝、踝关节功能恢复,患儿舒适度高,并发症少,适用于大距离延长、多次延长、关节功能受限、外固定架耐受性差及治疗依从性差的患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胫骨 肌肉骨骼畸形 外固定器 内固定器
原文传递
原位保留瘤段骨联合髋关节假体治疗股骨近端恶性肿瘤的初步临床效果 被引量:1
9
作者 刘金伟 刘艳成 +1 位作者 张净宇 胡永成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4期1623-1633,共11页
目的探讨微波灭活原位保留瘤段骨联合髋关节假体治疗股骨近端恶性肿瘤的技术要点及其初步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天津市天津医院收治的28例股骨近端恶性肿瘤患者资料,男12例、女16例,年龄(65.3±10.9)岁(... 目的探讨微波灭活原位保留瘤段骨联合髋关节假体治疗股骨近端恶性肿瘤的技术要点及其初步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天津市天津医院收治的28例股骨近端恶性肿瘤患者资料,男12例、女16例,年龄(65.3±10.9)岁(范围39~85岁)。股骨近端原发恶性肿瘤伴髓腔跳跃灶2例,转移瘤26例;根据微波灭活时是否原位保留瘤段骨分为保留骨量组(18例)和常规手术组(10例)。保留骨量组根据术前CT及MRI评估,原位保留部分瘤段骨,微波灭活后行髋关节置换;常规手术组采用瘤段全切,断端微波灭活后行组配型髋关节置换。比较两组的截骨长度、观察术后假体稳定性,并采用肌肉骨骼肿瘤协会(Musculoskeletal Tumor Society,MSTS)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28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1.9±5.9)个月(范围4~24个月)。保留骨量组术中截骨长度(9.2±2.5)cm,常规手术组(15.4±3.6)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0,P=0.002)。保留骨量组采用普通型髋关节假体5例、组配型髋关节假体13例,2例采用普通型假体患者分别在术后3、8个月出现X线片上截骨面部分骨吸收,假体-骨界面未出现松动、骨折,无疼痛及行走受限;常规手术组10例均采用组配型髋关节假体,1例术后19个月出现行走时疼痛,X线片示假体松动。保留骨量组术后3个月MSTS评分为(16.6±1.9)分,良6例、中12例,优良率为33%(6/18);常规手术组(15.5±3.6)分,良3例、中5例、差2例,优良率为30%(3/10),两组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4,P=0.366)。保留骨量组术后6个月MSTS评分为(21.7±3.2)分,优3例、良9例、中1例、差1例,优良率86%(12/14);常规手术组(16.5±4.9)分,优1例、良3例、中3例、差2例,优良率44%(4/9),两组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3,P=0.006)。保留骨量组术后1年MSTS评分为(22.3±7.6)分,优8例、良2例、中1例、差1例,优良率83%(10/12);常规手术组(22.1±6.6)分,优3例、良3例、中1例、差1例,优良率75%(6/8),两组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6,P=0.957)。术后6个月保留骨量组的MSTS评分中的活动功能、接受程度、支具辅助及行走能力较常规手术组均有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3,P=0.030;t=2.74,P=0.012;t=2.80,P=0.011;t=2.59,P=0.026)。结论微波灭活原位保留瘤段骨联合髋关节假体可增加假体稳定性和减少软组织损伤,有利于早期功能恢复,是治疗股骨近端恶性肿瘤可供选择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 肿瘤 微波 髋假体 对比研究
原文传递
全脊椎切除术与次全脊椎切除术治疗脊柱转移瘤的临床疗效分析
10
作者 郭志文 刘艳成 +2 位作者 李爽 张净宇 胡永成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888-894,共7页
目的:对比分析全脊椎切除术和次全脊椎切除术治疗脊柱转移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5月~2017年2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43例脊柱转移瘤患者的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全脊椎切除组14例,次全脊椎切除组29例.两组患者性别、... 目的:对比分析全脊椎切除术和次全脊椎切除术治疗脊柱转移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5月~2017年2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43例脊柱转移瘤患者的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全脊椎切除组14例,次全脊椎切除组29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原发肿瘤性质、病灶类型等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采用KPS(Karnofsky performance scale)评分、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Frankel分级对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的功能状态、疼痛程度以及神经功能进行评估.术后随访观察患者生存情况,绘制Kaplan-Meier曲线,使用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结果:全脊椎切除组与次全脊椎切除组患者术前VAS评分分别为5.29±1.54分、5.00±1.58分,KPS评分分别为70.71±8.29分、69.31±11.00分,术后1个月VAS评分分别为1.00±1.52分、0.97±1.88分,KPS评分分别为85.00±7.60分、85.17±17.45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两组组内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Frankel分级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例出现局部复发,其中全脊椎切除组1例,次全脊椎切除组5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416,P=0.011).生存分析结果显示全脊椎切除组患者术后中位生存时间为10.0个月(95%CI:0.29~19.71);次全脊椎切除组患者术后中位生存时间为11.0个月(95%CI:4.60~17.40),全脊椎切除与次全脊椎切除的两组患者术后半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63.6%、63.2%,术后1年生存率分别为45.2%、42.1%,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全脊椎切除与次全脊椎切除手术均能明显改善脊柱转移瘤患者功能状态、疼痛程度以及神经功能,全脊椎切除有助于减少脊柱转移瘤术后局部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转移瘤 全脊椎/次全脊椎切除术 手术疗效 生存期
下载PDF
股骨远端球轴型旋转铰链膝关节的设计与临床应用
11
作者 徐明 张净宇 +2 位作者 郑凯 于秀淳 胡永成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744-750,共7页
目的探讨球轴型旋转铰链膝关节假体重建股骨远端骨缺损的可行性及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1年11月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〇医院及天津市天津医院收治的13例股骨远端原发肿瘤患者和3例膝关节周围假体置换术后翻修患者资... 目的探讨球轴型旋转铰链膝关节假体重建股骨远端骨缺损的可行性及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1年11月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〇医院及天津市天津医院收治的13例股骨远端原发肿瘤患者和3例膝关节周围假体置换术后翻修患者资料,男8例、女8例,年龄(43.3±17.8)岁(范围15~71岁)。13例股骨远端肿瘤患者中,骨肉瘤6例、骨巨细胞瘤5例、平滑肌肉瘤1例、软骨肉瘤1例;3例假体置换术后翻修患者中,肿瘤型假体术后无菌性松动2例、表面人工膝关节假体周围骨折1例。设计并制作球轴型旋转铰链膝关节假体重建16例患者肿瘤切除或假体翻修术后股骨缺损。术后定期随访,复查X线片评估下肢力线,采用中文版36条简明健康调查量表(36-item short-form,SF-36)评价术后生活质量,应用美国骨骼肌肉系统肿瘤协会(Musculoskeletal Tumor Society,MSTS)93膝关节功能评分评估肢体功能。结果16例患者均顺利安放假体,除2例行全股骨置换患者外,其余14例患者肿瘤切除后骨缺损长度(18.2±11.7)cm(范围8.6~47.1 cm)、手术时间(138±19)min(范围110~170 min)、术中出血量(211±118)ml(范围100~500 ml)。术后下肢全长正位X线片示16例患者下肢机械轴线与膝关节中心的距离为0.1(0,0.7)cm,髋膝踝角179.0°±2.3°(范围173.3°~182.2°)。术后随访12~36个月,16例患者均未发现假体并发症。SF-36评分显示生理功能评分为(56.7±7.0)分(范围42.7~67.4分)、心理功能评分(54.1±7.6)分(范围40.5~66.3分)。膝关节最大屈曲角度为120.0°±15.6°(范围95°~130°),其中肿瘤相关的15例患者MSTS 93评分为(25.0±1.7)分(范围22~28分),其中优7例、良8例。1例患者术后10个月出现肿瘤肝、肺转移,术后18个月死亡;其余15例患者至末次随访时均存活,无瘤生存时间为(25.8±8.4)个月(范围12~36个月),无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结论球轴型旋转铰链膝关节重建股骨远端骨缺损,术中假体安装简单、快速,短期随访未出现假体相关并发症,临床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体设计 膝关节 股骨肿瘤 假体周围骨折
原文传递
肺癌脊柱转移瘤患者一年生存率的危险因素分析
12
作者 闫兵山 张净宇 +6 位作者 刘艳成 于秀淳 张国川 叶招明 王国文 张余 胡永成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09-418,共10页
目的探讨肺癌脊柱转移患者一年生存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天津市天津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六〇医院、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收治的肺... 目的探讨肺癌脊柱转移患者一年生存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天津市天津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六〇医院、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收治的肺癌脊柱转移瘤住院患者343例,男188例、女155例,年龄(59.47±10.21)岁(范围23~91岁)。根据患者是否接受手术治疗分为手术组150例和非手术组193例,记录人口学特征、原发肿瘤类型、非脊柱骨转移情况、内脏转移情况、受累椎体数量、椎体病理性骨折、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脊柱肿瘤不稳定评分(spinal instability neoplastic score,SINS)、身体功能状态Karnofsky评分(Karnofsky performance scale,KP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评估不同治疗方案对肺癌脊柱转移瘤患者生存预后的影响,并通过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肺癌脊柱转移瘤患者一年生存率的独立因素。结果46~60岁为高发年龄段(43.7%,150/343),38.5%(132/343)的患者存在受累椎体病理性骨折,58.3%(200/343)的患者合并脊柱外骨转移,36.2%(124/343)的患者合并内脏转移。原发肿瘤中腺癌最为多见(61.5%,211/343),其次为大细胞肺癌(12.5%,43/343)、小细胞肺癌(6.4%,22/343)、鳞癌(6.1%,21/343)和混合细胞肺癌(5.3%,18/343),约8.2%(28/343)的患者肺癌细胞类型不明。150例手术组中微创手术21例(14.0%)、单纯减压手术28例(18.7%)、分离手术76例(50.7%)、根治手术25例(16.6%),59.3%的手术组患者(89/150)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至少改善1级。所有患者平均生存时间9.88个月,中位生存时间8(5,14)个月,6、12、24个月存活率分别为62.1%(213/343)、30.0%(103/343)和3.8%(13/343);手术组平均生存时间10.24个月、中位生存时间9(5,15)个月,非手术组平均生存时间9.41个月、中位生存时间7(5,13)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00,P=0.584)。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放疗[HR=1.913,95%CI(1.471,2.488),P<0.001]、化疗[HR=1.313,95%CI(1.040,1.658),P=0.022]、靶向药物治疗[HR=1.683,95%CI(1.221,2.319),P=0.001]、KPS[HR=1.593,95%CI(1.140,2.225),P=0.006]及病理类型[HR=0.322,95%CI(0.225,0.460),P<0.001]是肺癌脊柱转移瘤患者一年生存率的独立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手术治疗可显著改善肺癌脊柱转移患者神经功能和一般状态,接受放疗、化疗、靶向药物治疗可改善肺癌转移瘤患者一年生存率,KPS<50分及原发肿瘤为非腺癌则降低一年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脊柱疾病 肿瘤转移 多中心研究 预后 手术治疗
原文传递
胸腔镜辅助下侧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椎体后缘骨软骨病 被引量:22
13
作者 许海委 徐宝山 +6 位作者 胡永成 马信龙 黄洪超 黎宁 王涛 刘越 姜洪丰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405-411,共7页
目的探讨胸腔镜辅助下侧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胸腰段或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伴椎体后缘骨软骨病(vertebral osteochondrosis,VO)的可行性及其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采用胸腔镜辅助下... 目的探讨胸腔镜辅助下侧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胸腰段或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伴椎体后缘骨软骨病(vertebral osteochondrosis,VO)的可行性及其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采用胸腔镜辅助下侧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胸腰段或高位LDH伴VO 10例患者的病历资料,男6例,女4例;年龄37~65岁,平均49.2岁。手术节段均为单节段,累及T_(12)L_(1)节段5例、L_(1,2)节段2例、L_(2,3)节段3例。4例患者为单纯胸腰段或高位LDH伴VO;6例患者合并黄韧带增生、骨化致椎管狭窄或后凸畸形,联合后路减压内固定术或矫形手术。主要观察指标为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椎间隙前、后缘高度,根据改良MacNab标准评估临床疗效。结果1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在胸腔镜辅助下能清晰显露并彻底去除突出的椎间盘和骨化物,脊髓、神经根和硬膜囊得到充分减压。手术时间(115.4±23.8)min(范围70~180 min);术中失血量(122.6±21.3)ml(范围40~310 ml)。术后随访时间为12~36个月,平均21.6个月。末次随访时10例患者VAS评分由术前(7.2±1.9)分降至(1.8±1.1)分,ODI由术前64.3%±13.9%降至16.3%±5.1%,椎间隙前缘高度由术前(7.8±1.5)mm改善至(11.9±2.3)mm,椎间隙后缘高度由术前(4.5±1.1)mm改善至(7.4±1.6)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改良MacNab疗效评定为优9例、良1例。结论胸腔镜辅助下侧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胸腰段或高位LDH伴VO,可提供清晰的手术视野,能够充分显露、彻底去除突出的椎间盘及骨化物,术后近期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 腰椎 椎间盘移位 脊柱骨软骨病 胸腔镜 脊柱融合术
原文传递
《中国骨关节炎疼痛管理临床实践指南(2020年版)》解读与实施建议 被引量:11
14
作者 邢丹 林剑浩 胡永成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0期1429-1434,共6页
《中国骨关节炎疼痛管理临床实践指南(2020年版)》涉及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疼痛管理的非药物治疗以及药物治疗等领域,共14条推荐意见。与国内的骨关节炎诊疗共识相比,该指南在方法学的选择和推荐意见的提出方面存在一定的优势。因... 《中国骨关节炎疼痛管理临床实践指南(2020年版)》涉及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疼痛管理的非药物治疗以及药物治疗等领域,共14条推荐意见。与国内的骨关节炎诊疗共识相比,该指南在方法学的选择和推荐意见的提出方面存在一定的优势。因此,有必要解读该指南,以加快对指南的理解和传播。最终的目的是:①加强对OA疼痛治疗的规范和理解;②加强OA临床工作者对本指南制订方法学的理解,从而更好地结合推荐意见和证据指导临床实践;③加快指南制订方法学在我国的传播;④为制订基于我国现状的临床实践指南提供方法学指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实践指南 骨关节炎 推荐意见 非药物治疗 疼痛管理 方法学 疼痛治疗 我国现状
原文传递
《中国髌股关节骨关节炎诊疗指南(2020年版)》要点解读 被引量:6
15
作者 曾超 王昊晨 +3 位作者 吴紫莺 王伊伦 胡永成 雷光华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29-132,共4页
髌股关节骨关节炎(patellofemoral osteoarthritis,PFOA)是膝关节骨关节炎的一种重要亚型,因人群患病率高、疾病负担重,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为此,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湘雅医院)、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关节外科学组以及《中... 髌股关节骨关节炎(patellofemoral osteoarthritis,PFOA)是膝关节骨关节炎的一种重要亚型,因人群患病率高、疾病负担重,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为此,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湘雅医院)、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关节外科学组以及《中华骨科杂志》编辑部组织并成立了指南制订专家小组,按照指南制订规范,于2020年9月发布了《中国髌股关节骨关节炎诊疗指南(2020年版)》,对我国PFOA临床诊疗实践的规范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指南内容主要包括PFOA的诊断(症状、体征和影像学改变)、非手术治疗(基础治疗和药物治疗)以及手术治疗(修复性手术和重建手术)等管理措施。本文基于《中国髌股关节骨关节炎诊疗指南(2020年版)》,对PFOA诊疗相关的热点问题进行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髌股关节骨关节炎 中华医学会 老年疾病 湘雅医院 专家小组 膝关节骨关节炎 重建手术 人群患病率
原文传递
可注射性硫酸钙骨水泥的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伦登兴 徐丽娜 +3 位作者 冯江涛 王丰 王鹏生 胡永成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661-668,共8页
目的探讨塑性剂的类型及浓度对可注射性硫酸钙骨水泥(injectable calcium sulfate cement,ICSC)的抗压强度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不同浓度的羧甲基纤维素(carboxymethylcellulose,CMC)、甲基纤维素(methylcellulose,MC)、透明质酸(hyalur... 目的探讨塑性剂的类型及浓度对可注射性硫酸钙骨水泥(injectable calcium sulfate cement,ICSC)的抗压强度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不同浓度的羧甲基纤维素(carboxymethylcellulose,CMC)、甲基纤维素(methylcellulose,MC)、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硬脂酸(stearic acid,SA)与半水硫酸钙机械混合;与生理盐水反应后,观察复合物的抗压强度;并记录ICSC自身性能的改变:如凝固时间、可注射性能。按塑性类型分为CMC组、MC组、HA组、SA组及单纯硫酸钙组;每组再按塑性剂的浓度分亚组:如1%、3%、5%MC组。结果单纯硫酸钙的抗压强度为(21±4.58)mPa,终凝时间为(3.86±0.09)min。不同浓度的SA对硫酸钙抗压强度的影响均不明显(F=1.593,P=0.266),但可明显延长凝固时间(F=29.868,P=0.000)。不同浓度CMC均明显降低硫酸钙的抗压强度(F=23.943,P=0.000),且凝固时间均延长至120 min以上。MC均能改善硫酸钙的抗压强度(F=4.808,P=0.034),并延长凝固时间(F=191.192,P=0.000);其中,1%、3%的MC明显改善抗压强度(P=0.007,0.027),而5%改善不明显(P=0.193)。不同浓度HA均能改善其抗压强度(F=3.818,P=0.058),并延长凝固时间(F=262.515,P=0.000);其中3%和5%明显改善(P=0.026,0.015),1%组不明显(P=0.062)。单纯硫酸钙的可注射量仅为20%;1%~5%HA组、3%和5%MC组高达90%以上;而CMC组无可注射性能。结论SA和CMC不能用于改善硫酸钙的抗压强度;而合适浓度的HA与MC不仅能改善ICSC的抗压强度,并能够提高可注射性能,但MC更能满足凝固时间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钙 抗压强度 生物力学
原文传递
经皮骨水泥椎间盘成形术和经皮骨水泥椎间融合术对脊柱稳定性影响的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爽 邵鹏飞 +7 位作者 徐宝山 刘艳成 张净宇 刘钢 张洪亮 郭志文 李晓晔 胡永成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407-1412,共6页
目的 通过体外生物力学试验,比较经皮骨水泥椎间盘成形术(percutaneous cement discoplasty,PCD)以及经皮骨水泥椎间融合术(percutaneous cement interbody fusion,PCIF)对脊柱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生物力学试验分为正常对照(intact,INT... 目的 通过体外生物力学试验,比较经皮骨水泥椎间盘成形术(percutaneous cement discoplasty,PCD)以及经皮骨水泥椎间融合术(percutaneous cement interbody fusion,PCIF)对脊柱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生物力学试验分为正常对照(intact,INT)组、经皮腰椎间盘切除(percutaneous lumbar discectomy,PLD)组、PCD组、PCIF组。取6具新鲜成年男性L运动节段标本(包括椎体及椎间盘),分别制作PLD、PCD以及PCIF标本。分别于处理前以及上述处理后,采用MTS多自由度模拟测试系统进行生物力学测试,包括轴向加载300 N压力前后标本高度,并计算差值;加载7.5 Nm扭矩下前屈、后伸、左/右侧弯以及左/右旋转的脊柱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及刚度。结果 轴向加载压力后,PLD组椎间高度变化大于其他组(P<0.05)。PLD组与INT组比较,各向ROM均增大,刚度均减小(P<0.05)。PCD组与INT组比较,前屈、后伸、左/右旋转ROM均增大,刚度减小(P<0.05);与PLD组比较,前屈、后伸、左/右侧弯ROM均减小,刚度增大(P<0.05)。PCIF组与INT组比较,左/右侧弯ROM均减小,刚度增大(P<0.05);与PLD组比较,各向ROM均减小、刚度增大(P<0.05);与PCD组比较,前屈、左/右侧弯、左/右旋转ROM均减小,刚度增大(P<0.05)。结论 PCD和PCIF均能减小腰椎运动节段ROM、增加刚度,其中前者主要影响屈伸和侧弯刚度,后者对腰椎各向ROM,尤其是侧弯及旋转方向限制性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行性变 生物力学 经皮骨水泥椎间盘成形术 经皮骨水泥椎间融合术 脊柱稳定性
原文传递
同种异体肌腱羟脯氨酸测定的正交试验
18
作者 万彦林 高冰 +2 位作者 王丽敏 胡永成 夏群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56-361,共6页
[目的]探讨不同因素对检测同种异体肌腱中羟脯氨酸(hydroxyproline,HYP)含量的影响。[方法]使用分光光度计,基于正交试验的方法,对同种异体肌腱进行HYP含量检测,以样品的酶解时间(4、12、24 h)、酶解的水浴温度(37℃、60℃、100℃),根... [目的]探讨不同因素对检测同种异体肌腱中羟脯氨酸(hydroxyproline,HYP)含量的影响。[方法]使用分光光度计,基于正交试验的方法,对同种异体肌腱进行HYP含量检测,以样品的酶解时间(4、12、24 h)、酶解的水浴温度(37℃、60℃、100℃),根据样品在酶解过程中需要盐酸优化酶解,设定酸酶比(1∶2,1∶1,2∶1),样品酶解时的水浴震荡频率(180 r/min、200 r/min、250 r/min)4个单因素变量交替试验,得到最优化检测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在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酶解时间12 h,水浴温度为60℃,酸酶比为2∶1,保证pH值为7.4左右,200 r/min震荡频率,能保证HYP酶解效果最佳,正交试验及极差分析表明酸酶比影响作用最大,其他影响因素依次为水浴温度、震荡频率和时间。[结论]同种异体肌腱HYP含量检测,需调整pH值、温度、震荡频率及酶解时间保证酶的活性做高,使样本检测率达到最高,以期合理使用资源,同时达到最佳的检测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种异体肌腱 羟脯氨酸 分光光度法检测 正交试验
原文传递
外固定支架辅助钢板技术矫正青少年股骨远端外翻畸形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邓书贞 杨建平 +8 位作者 胡永成 张中礼 王侃 付喆 陈兆强 曲大伟 张华东 陈安辉 吉耿锋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780-789,共10页
目的以外固定支架技术为对照,探讨外固定支架辅助钢板技术矫正青少年股骨远端外翻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9年6月矫正并获得随访的22例(25膝)股骨远端外翻患儿的相关资料,术中均即刻矫正畸形,根据畸形矫正后固定... 目的以外固定支架技术为对照,探讨外固定支架辅助钢板技术矫正青少年股骨远端外翻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9年6月矫正并获得随访的22例(25膝)股骨远端外翻患儿的相关资料,术中均即刻矫正畸形,根据畸形矫正后固定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外固定支架辅助钢板矫正组(外固定+钢板组),8例(9膝),男5例(6膝),女3例(3膝),左侧5例,右侧2例,双侧1例,骺板未闭合4例,骺板闭合4例,年龄(14.04±1.99)岁(范围11.7~18岁);外固定支架矫正组(外固定组),共14例(16膝),男6例(8膝),女8例(8膝),左侧8例,右侧4例,双侧2例,骺板未闭合9例,骺板闭合5例,年龄(13.33±1.88)岁(范围10.1~16.5岁)。手术前后均摄站立位双下肢全长正位X线片,评估下肢机械轴线偏移(mechanichal axis deviation,MAD),测量机械轴股骨远端外侧角(mechanichal lateral distal femoral angle,mLDFA),并记录肢体不等长(limb length discrepancy,LLD)变化。记录术后6周,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膝关节活动度,采用Kolcaba的舒适状况量表对外固定+钢板组与外固定组患儿术后2、6周,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舒适度进行评估,同时记录截骨端愈合时间及围手术期并发症。结果外固定+钢板组与外固定组患儿一般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固定+钢板组随访时间26个月(范围12~40个月),截骨端愈合时间(4.00±0.66)个月,mLDFA术前73.33°±4.12°,术后87.89°±1.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582,P<0.05);外固定组随访平均36月(范围22~42个月),截骨端愈合时间(4.41±0.61)个月,mLDFA术前73.31°±3.95°,术后87.31°±1.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118,P<0.05);两组患儿术后MAD均恢复正常,截骨端愈合时间以及术后mLDF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514,P=0.150;t=0.845,P=0.411)。两组之间膝关节功能比较,术后6周,3、6个月时随访外固定+钢板组优于外固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866;t=10.988;t=5.037,均P<0.05),但末次随访时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90,P=0.336)。两组之间术后舒适度比较,术后2、6周,3、6个月时外固定+钢板组明显优于外固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709,t=8.666,t=12.722,t=7.135,均P<0.05),但末次随访时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69,P=0.394)。外固定+钢板组无明显术后并发症,外固定组术后均存在轻度针道感染。结论与外固定支架技术相比,外固定支架辅助钢板技术亦可精确矫正股骨远端外翻畸形,截骨端愈合满意,术后患儿舒适度更高,膝关节功能恢复更快,且无针道感染风险,并发症更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固定器 股骨 膝外翻 截骨术 对比研究
原文传递
中国中老年人群腰背痛患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的队列研究
20
作者 冯江涛 王奇 +1 位作者 胡永成 张树泉 《中华老年骨科与康复电子杂志》 2024年第2期70-79,共10页
目的腰背痛(LBP)可导致活动功能障碍,是中老年人群活动能力丧失的主要原因。然而,关于腰背痛在中国的流行病学研究尚缺乏。本研究旨在调查中国中老年人腰背痛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基于2011-2018年开展的全国性纵向队列研究,中国健康与... 目的腰背痛(LBP)可导致活动功能障碍,是中老年人群活动能力丧失的主要原因。然而,关于腰背痛在中国的流行病学研究尚缺乏。本研究旨在调查中国中老年人腰背痛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基于2011-2018年开展的全国性纵向队列研究,中国健康与退休纵向研究(CHARLS),其中2018年的横断面调查有19752名受访者,2011-2018年的队列研究有9708名参与者。我们根据社会人口学、生活方式、健康状况和地理因素估计了腰背痛的患病率,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用于探究腰背痛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在CHARLS 2018年全国横断面调查中,腰背痛患病率为41.4%。腰背痛在女性中更为常见(48.58%)。另外,低教育水平、生活在农村地区、心脏病、关节炎、酗酒史和睡眠质量差与腰痛风险增加相关,HRs范围为1.16~1.51。东部地区腰背痛患病率最低(32.77%),西南部地区最高(48.54%)。地区差异中,与北方地区相比,东部、东北、中南部、西北和西南地区腰背痛的HRs(95%CI)分别为0.74(0.66,0.83)、1.16(0.99,1.35)、0.89(0.79,1.00)、1.14(0.98,1.32)和1.11(0.98,1.26)。结论腰背痛在中国发病率较高,且患病率因社会人口学、生活方式、健康状况和地理因素而异。女性、文化程度低、农村地区、心脏病、关节炎、饮酒史、睡眠质量差、西部地理位置是发生腰背痛的主要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背痛 发生率 危险因素 纵向研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