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天津市慢性病综合干预项目的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9
1
作者 于世北 张燕杰 +2 位作者 梁晓琴 董燕敏 吴彤宇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CAS 2000年第3期103-105,共3页
目的 :为评价天津市政府在国内率先启动以社区为基础的恶性肿瘤、冠心病、脑卒中和高血压预防与控制项目 (简称天津项目 )的综合干预效果。方法 :利用该项目建立的慢性病疾病和死亡监测系统 ,对干预与对照点的脑卒中和急性冠心病事件的... 目的 :为评价天津市政府在国内率先启动以社区为基础的恶性肿瘤、冠心病、脑卒中和高血压预防与控制项目 (简称天津项目 )的综合干预效果。方法 :利用该项目建立的慢性病疾病和死亡监测系统 ,对干预与对照点的脑卒中和急性冠心病事件的校正发病率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经过 7年的综合干预 ,干预点男性脑卒中发病率下降 16 .3% ,女性下降 14.8%。由于同时期对照点的脑卒中发病率逐年上升 ,净变化为 92 .3% (男 )和 82 .8% (女 ) ;急性冠心病事件的净变化为 5 3.0 % (男 )和 30 .6 % (女 )。结论 :天津项目的综合干预措施 ,对脑卒中和急性冠心病事件发病率的控制是非常有效的 ,干预与对照点的净变化有显著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行病学 脑卒中 冠心病 发病率 干预
下载PDF
心脏外科手术后心肌营养素-1的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2
2
作者 陈彤云 王赞鑫 +3 位作者 毛用敏 徐美林 张玉兰 魏民新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68-471,共4页
目的:检测心脏外科手术对于外周血中心肌营养素-1(CT-1)表达的影响和围术期心肌中CT-1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在心脏外科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①50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患者,于术前、术后6小时、术后3天、术后1... 目的:检测心脏外科手术对于外周血中心肌营养素-1(CT-1)表达的影响和围术期心肌中CT-1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在心脏外科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①50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患者,于术前、术后6小时、术后3天、术后1周取外周静脉血测定CT-1浓度,术后10个月随访再次检测,并记录心功能临床指标进行比较。②15例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于术前、术后6小时、术后3天、术后1周监测外周血CT-1浓度;并分别于体外循环开始和结束时,取右心耳心肌组织活检,免疫组化测定CT-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①50例OPCABG患者随访率63.3%。外周血CT-1水平在围术期没有明显变化,10个月后复查值高于其术前基础值。术前外周血CT-1水平与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NYHA)分级呈正相关,与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呈正相关;与左心室射血分数呈负相关。术后10个月复查结果CT-1水平与NYHA分级、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左心室射血分数等无明显相关性。②15例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心肌缺血时间(49±10)min,围术期外周血CT-1浓度无明显变化,手术主动脉阻断时间(即心肌缺血时间)48(43~54)min。心肌中CT-1蛋白水平缺血后[28.90(26.39~31.08)%]较缺血前[24.25(20.08~29.25)%]升高(P=0.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缺血刺激心肌分泌CT-1的增加。心脏外科手术可导致外周血CT-1长期表达的升高。术前外周血CT-1水平可一定程度反映心功能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营养素-1 体外循环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下载PDF
老年钙化性主动脉瓣狭窄与外周血炎性细胞及血脂水平的关系 被引量:11
3
作者 唐一鹏 陈庆良 +3 位作者 姜楠 陈彤云 付博 白云鹏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66-470,共5页
目的探讨老年(≥65岁)患者发生钙化性主动脉瓣狭窄与其外周血炎性细胞水平及脂质代谢异常的相关性。方法连续纳入2015年6月—2017年6月间在我院诊断为钙化性主动脉瓣狭窄的老年患者76例作为病例组,选取78例因胸部不适住院的老年人(除外... 目的探讨老年(≥65岁)患者发生钙化性主动脉瓣狭窄与其外周血炎性细胞水平及脂质代谢异常的相关性。方法连续纳入2015年6月—2017年6月间在我院诊断为钙化性主动脉瓣狭窄的老年患者76例作为病例组,选取78例因胸部不适住院的老年人(除外心脏瓣膜病)作为对照组。2组入院时均检测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比例(N%)、中性粒细胞计数(N)、淋巴细胞计数(L)、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 BNP)、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载脂蛋白α(apo-α)、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等指标,比较这些指标在2组间的差异。结果病例组WBC、N%、N、NLR、hs-CRP、NT-pro BNP、VLDL均高于对照组,L、HDL均低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吸烟、hs-CRP及NT-pro BNP升高是老年钙化性主动脉瓣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钙化性主动脉瓣狭窄不是一种简单的退行性病变,其与全身炎症反应、脂质代谢异常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瓣狭窄 白细胞 老年人 钙化性主动脉瓣狭窄 炎性细胞 脂质
下载PDF
选择性顺行脑灌注及主动脉球囊阻断联合中低温停循环在A型主动脉夹层全弓置换术中的应用初探 被引量:9
4
作者 张韶鹏 陈彤云 +1 位作者 姜楠 陈庆良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97-400,共4页
目的探讨选择性双侧脑灌注及主动脉球囊阻断技术联合中低温停循环技术在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中的效果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2018年1月收治的10例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在中低温(鼻咽温度28℃)停循环下急诊行经... 目的探讨选择性双侧脑灌注及主动脉球囊阻断技术联合中低温停循环技术在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中的效果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2018年1月收治的10例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在中低温(鼻咽温度28℃)停循环下急诊行经典孙氏手术,术中采用选择性双侧脑灌注技术及主动脉球囊阻断。分析手术时间、停循环时间等指标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 10例患者中无死亡病例发生,均顺利康复出院。术中停循环时间(8.75±1.48)min,转机时间(153.25±15.27)min,阻断时间(94.62±12.24)min,手术时间(377.62±32.71)min。自体血回输(800.0±86.6)m L,未输注异体红细胞等成分血。1例患者术后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其他患者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经典孙氏术中采用选择性双侧脑灌注技术及主动脉球囊阻断技术联合中低温停循环技术,可以明显缩短停循环时间及手术时间,术后复苏时间短,神经系统并发症少,手术效果明显,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外科手术 主动脉夹层 孙氏手术 中低温停循环 选择性脑灌注 主动脉球囊阻断技术
下载PDF
颈动脉体损伤对COPD大鼠模型呼吸调控功能的影响
5
作者 徐北政 赵晓赟 +2 位作者 杨洋 王菁 刘珊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21年第4期349-353,共5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体化学损伤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大鼠呼吸运动的影响。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30只Wistar大鼠分为两组,COPD组20只:用烟熏联合LPS气道内注药法建立大鼠COPD模型;对照组10只:同等条件饲养但不进行烟熏,气道内滴注... 目的:探讨颈动脉体化学损伤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大鼠呼吸运动的影响。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30只Wistar大鼠分为两组,COPD组20只:用烟熏联合LPS气道内注药法建立大鼠COPD模型;对照组10只:同等条件饲养但不进行烟熏,气道内滴注生理盐水。实验组8周造模成功后,颈部正中切开暴露双侧颈动脉体(CB),用双氧水浸润的滤纸条包裹颈总动脉分叉部,造成CB化学损伤;对照组在用同样方法分离暴露双侧颈总动脉后,用NS滤纸条包裹,对CB进行假损伤处理。分别记录每组大鼠呼吸频率、呼气间期、吸气间期、吸呼比等呼吸生理指标及血气分析结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造模结束后取所有大鼠双侧CB行病理学观察。结果:呼吸生理指标:CB损伤前COPD组呼吸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t=3.186,P=0.004),CB损伤后COPD组呼吸频率更低(t=-3.266,P=0.003)、吸气时间更长(t=3.989,P<0.001)、吸呼比更高(t=6.103,P<0.001)。损伤CB后,无论是COPD组还是对照组的呼吸频率都较损伤前降低(对照组t_(1)=5.136,COPD组t_(2)=9.656,P<0.001)。血气分析结果:CB损伤前、后COPD组血浆pH、动脉氧分压均低于对照组,二氧化碳分压均高于对照组(损伤前的组间对照tpH=-5.996,t_(PaO_(2))=11.640,t_(PaO_(2))=-3.415,损伤后的组间对照t_(pH)=-13.874,t_(PaCO_(2))=13.475,t_(PaO_(2))=-17.295;损伤前、后的COPD组自身对照t_(pH)=-13.781,t_(PaCO_(2))=4.341,t_(PaO_(2))=6.019,损伤前、后的对照组自身对照t_(pH)=3.766,t_(PaCO_(2))=-2.858,t_(PaO_(2))=17.394,均P<0.05)。CB病理切片镜下可见实质细胞(球细胞和支持细胞)明显增生、体积增大、毛细血管增生。结论:CB在COPD大鼠的呼吸调控功能中起到重要作用,COPD环境下CB肥大增生从而代偿,通过增加呼吸频率提高机体通气量对抗慢性持续低氧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大鼠模型 CB 化学感受器 呼吸调控
下载PDF
不同糖代谢状态下血清谷氨酰转移酶水平的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3
6
作者 杨洋 刘珊 孙丽荣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595-597,共3页
回顾性分析天津地区不同糖耐量人群资料,分糖耐量正常组、糖耐量异常组、初诊2型糖尿病组.结果显示随着糖代谢异常程度的加重,血清谷氨酰转移酶(GGT)水平逐渐升高,早期胰岛素分泌指数下降,抵抗指数增加,空腹和餐后血糖升高,HbA1C升高... 回顾性分析天津地区不同糖耐量人群资料,分糖耐量正常组、糖耐量异常组、初诊2型糖尿病组.结果显示随着糖代谢异常程度的加重,血清谷氨酰转移酶(GGT)水平逐渐升高,早期胰岛素分泌指数下降,抵抗指数增加,空腹和餐后血糖升高,HbA1C升高,血清GGT水平与早期胰岛素分泌指数呈负相关(P<0.05).GGT水平升高是糖代谢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氨酰转移酶 糖尿病 2型 早期胰岛素分泌指数 DIABETES MELLITUS type 2
原文传递
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血清中诱骗受体3水平升高的意义 被引量:1
7
作者 杨洋 刘珊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CAS 2014年第4期414-416,共3页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者血清中诱骗受体3(DcR3)水平升高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病例对照分析方法收集单纯冠心病组56例及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65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指标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者血清中诱骗受体3(DcR3)水平升高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病例对照分析方法收集单纯冠心病组56例及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65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指标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血清中DcR3水平。结果与单纯冠心病组比,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体质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谷氨酰转肽酶(GGT)、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G)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清DcR3含量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冠心病组血清DcR3含量为(0.91±0.43)ng/ml,糖尿病组血清DcR3含量为(1.92±1.04)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2,P<0.01)。结论 SBP、LDL-C、2 h PG、HbA1C、DcR3为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病的危险因素,DcR3可能是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新的预测因子和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骗受体3 糖尿病 2型 冠心病
原文传递
纤维蛋白原BβLys318/Gly319/Asp320在纤维蛋白聚合和血凝块收缩中的作用
8
作者 毛用敏 崔让庄 +3 位作者 程津新 张燕杰 孟冬梅 平立芳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51-353,共3页
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bg)是体内重要的血浆蛋白,其主要功能是参与凝血、止血和血栓形成。Fbg分子中存在众多的功能基团,通过其共同作用,使Fbg的功能得以正常发挥。因此研究Fbg分子中功能基团的定位,氨基酸组成及其所代表的功... 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bg)是体内重要的血浆蛋白,其主要功能是参与凝血、止血和血栓形成。Fbg分子中存在众多的功能基团,通过其共同作用,使Fbg的功能得以正常发挥。因此研究Fbg分子中功能基团的定位,氨基酸组成及其所代表的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已经通过体外重组的方法将FbgBβ链318~320位赖氨酸/甘氨酸/天门冬氨酸(Lys/Gly/Asp,KGD)转变成谷氨酸/甘氨酸/丝氨酸(Glu/Glv/Ser,EGS),经体外细胞培养表达出变异Fb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蛋白原 血凝块 收缩 聚合 体外重组 氨基酸组成 天门冬氨酸 Fbg
原文传递
自体血小板分离技术在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患者的应用 被引量:5
9
作者 王澍 武婷 +1 位作者 陈庆良 郭志刚 《江苏医药》 CAS 2019年第4期397-400,共4页
目的观察自体血小板分离技术在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行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患者68例,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32例,术中应用自体血小板分离制备富血小板血浆,给予鱼精蛋白中和肝素后回输给患者;对照组36例,进行常规血液回收... 目的观察自体血小板分离技术在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行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患者68例,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32例,术中应用自体血小板分离制备富血小板血浆,给予鱼精蛋白中和肝素后回输给患者;对照组36例,进行常规血液回收,未行自体血小板分离。在麻醉诱导后肝素化之前(T1)、鱼精蛋白中和肝素且富血小板血浆回输后5 min(T2)、术后1 h(T3)、术后24 h(T4)检测患者血小板计数。比较两组术中及术后情况。结果在T2、T3、T4时,试验组血小板计数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深低温停循环时间、血小板输入量、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患者红细胞输入量、血浆输入量以及冷沉淀输入量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死亡情况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中应用自体血小板分离可以有效减少输血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 自体血小板分离 输血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