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T引导下阿霉素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定量感觉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张忠 刘继强 +3 位作者 翟建亮 田立东 马文庭 郑宝森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658-662,共5页
目的评价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阿霉素治疗后疼痛程度和感觉功能变化,并探讨二者的相关性。方法于CT引导下阿霉素治疗23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分别于治疗前以及治疗后1 d、7 d、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 目的评价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阿霉素治疗后疼痛程度和感觉功能变化,并探讨二者的相关性。方法于CT引导下阿霉素治疗23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分别于治疗前以及治疗后1 d、7 d、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疼痛程度,定量感觉检测(QST)测定患侧下颏冷觉、温觉、冷痛觉、热痛觉阈值。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1 d、7 d、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VAS评分降低(均P=0.000);治疗后1、3、6和12个月患侧下颏冷觉(P=0.003,0.000,0.000,0.000)和冷痛觉(P=0.022,0.000,0.000,0.013)阈值降低,温觉(P=0.004,0.002,0.000,0.000)和热痛觉(P=0.004,0.002,0.000,0.000)阈值升高。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阿霉素治疗后VAS评分与患侧下颏冷觉(r=0.703,P=0.000)和冷痛觉(r=0.679,P=0.002)阈值呈正相关,与温觉(r=-0.782,P=0.000)和热痛觉(r=-0.726,P=0.001)阈值呈负相关。结论 QST检测是一种无创性、简便的感觉功能评价方法,可以定量测定感觉神经损害,成为评价三叉神经毁损术治疗效果的有价值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阿霉素(非MeSH词) 感觉阈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X线引导经卵圆孔及周围支注射阿霉素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价值:与三维CT比较 被引量:6
2
作者 张忠 刘继强 +3 位作者 翟建亮 田立东 郑宝森 马文庭 《中华麻醉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24-527,共4页
目的 通过与三维CT比较,评价X线引导经卵圆孔及周围支注射阿霉素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价值。方法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91例,性别不限,年龄33~76岁,病程6月~24年,VAS评分6~9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X线组(n=43)... 目的 通过与三维CT比较,评价X线引导经卵圆孔及周围支注射阿霉素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价值。方法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91例,性别不限,年龄33~76岁,病程6月~24年,VAS评分6~9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X线组(n=43)和CT组(n=48)。2组均采用Hartel前入路行卵圆孔穿刺。眶上孔、眶下孔、卵圆孔注射0.5%阿霉素0.2、0.3和0.5 ml。治疗后1年内疼痛缓解欠佳(VAS≥4分)时,口服奥卡西平及辅助用药(曲马多、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等)。记录治疗后1 d~1周、1周~1个月、1~3个月、3~6个月及6个月~1年,奥卡西平及辅助用药情况。记录手术时间、穿刺次数、治疗期间及治疗后1年内并发症发生情况和复发情况。结果 与CT组比较,X线组穿刺次数增多,治疗过程中面部血肿发生率升高(P〈0.05或0.01),手术时间、奥卡西平和辅用药的使用率、治疗过中头晕、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咀嚼肌无力和面部麻木发生率、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三维CT比较,X线引导经卵圆孔及周围支注射阿霉素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无明显差异,表明X线引导有显著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成像 王维 阿霉素 三叉神经痛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