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糖皮质激素在肝功能衰竭中治疗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
作者 魏巍 曹武奎 李谦 《肝脏》 2015年第3期257-259,共3页
肝功能衰竭(liver failure,LF)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严重肝脏损害,导致其生物合成、解毒、排泄和生物转化等功能发生严重障碍或失代偿,出现以凝血机制障碍和黄疸、肝性脑病、腹水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症候群[1]。在欧美国家,药... 肝功能衰竭(liver failure,LF)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严重肝脏损害,导致其生物合成、解毒、排泄和生物转化等功能发生严重障碍或失代偿,出现以凝血机制障碍和黄疸、肝性脑病、腹水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症候群[1]。在欧美国家,药物是引起急性和亚急性肝功能衰竭的主要原因,酒精性肝损害常导致慢性肝功能衰竭。在我国,引起肝功能衰竭的主要病因是肝炎病毒,其次是药物及肝毒性物质(如乙醇、化学制剂等)。目前,重型肝炎肝功能衰竭临床救治仍然相当困难,内科多采用综合支持治疗。Marik[2]等研究发现,绝大多数肝功能衰竭患者存在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提出“肝肾上腺综合征”的概念,认为肝病患者肾上腺功能变化是一个动态过程,由于病情进展,肾上腺功能随之发生障碍,甚至衰竭。肾上腺皮质激素,又名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stemid,GC),可以阻止或延缓过强的细胞免疫引起的原发性肝损伤,可以稳定肝细胞膜,阻止肝细胞的崩解和坏死。但是激素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是一把双刃剑,在肝病领域使用更是存在很大的争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急性肝功能衰竭 糖皮质激素 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 治疗作用 慢性肝功能衰竭 肾上腺皮质激素 凝血机制障碍 酒精性肝损害
下载PDF
血清miRNA在乙型肝炎诊断和预后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
作者 冯洪玲 李谦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14年第10期1124-1126,共3页
miRNA分子是一大类内源性非编码小RNA分子,通过结合靶mRNA的3’UTR区对基因表达进行调节,导致翻译的抑制或靶mRNA的失稳,从而参与了广泛的生理及病理过程。miRNA也存在于血液循环中,由于其具有相对较小、含量丰富、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 miRNA分子是一大类内源性非编码小RNA分子,通过结合靶mRNA的3’UTR区对基因表达进行调节,导致翻译的抑制或靶mRNA的失稳,从而参与了广泛的生理及病理过程。miRNA也存在于血液循环中,由于其具有相对较小、含量丰富、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并且在血清中相对稳定成为了临床上非侵袭性的生物标志物。最近的研究也显示miRNA分子与包括乙型肝炎在内的多种人类疾病有关。本文将总结血清miRNA与乙型肝炎诊断和预后之间关系的最新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miRNA 乙型肝炎 诊断 预后
下载PDF
重症监护病房肝病患者的血栓预防与出血控制
3
作者 邢文立 李谦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2237-2240,共4页
肝脏涉及多种与凝血相关的蛋白合成,常常伴有复杂的凝血系统异常。实验室及临床证据提示肝病患者会达到一个凝血再平衡的状态,但是这种平衡状态相对脆弱,所以临床上出血及血栓形成事件常有发生。急、慢性肝病患者都可能因为出血或血栓... 肝脏涉及多种与凝血相关的蛋白合成,常常伴有复杂的凝血系统异常。实验室及临床证据提示肝病患者会达到一个凝血再平衡的状态,但是这种平衡状态相对脆弱,所以临床上出血及血栓形成事件常有发生。急、慢性肝病患者都可能因为出血或血栓形成等各种严重的并发症而进入重症监护病房。胃肠道出血、全身或局部血栓形成和体外循环中发生的凝血事件等是重症监护病房中肝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给予肝病患者个体化的预防血栓形成的治疗,并给予限制性的输血策略(等待观察策略)是合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疾病 止血障碍 输血 血栓形成 综述
下载PDF
两台血液灌流机组合实现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肝衰竭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6
4
作者 殷桂春 轧春妹 +2 位作者 李谦 冯洪玲 王麟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738-742,共5页
目的观察两台血液灌流机组合实现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治疗肝衰竭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42例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42例患者共行血液净化治疗166例次,其中血浆置换(PE)97例次... 目的观察两台血液灌流机组合实现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治疗肝衰竭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42例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42例患者共行血液净化治疗166例次,其中血浆置换(PE)97例次,DPMAS治疗69例次。DPMAS治疗采用两台血液灌流机组合,一台作为血液泵,另一台作为血浆泵,每次两种方法均治疗2—3h。于每次治疗前后检测肝功能、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电解质及血常规,观察不良反应并总结护理经验。结果42例肝衰竭患者存活率64.29%。PE和DPMAS治疗后均可使总胆红素(TBil)、血氨(NH3)、总胆汁酸(TBA)、TNF—α下降,白蛋白(ALB)升高,以各指标治疗前后变化率(治疗后/治疗前×100%)进行分析显示,PE治疗后TBil、TBA下降较DPMAS治疗后更明显[TBil:(62.21±5.51)%比(64.39±4.61)%,t=2.683,P=0.008;TBA:(77.10±4.44)%比(85.91±6.95)%,t=9.952,P=0.000],PE治疗后ALB升高较DPMAS治疗后更明显[(113.12±2.90)%比(101.87±2.91)%,t=24.602,P=0.000],PE治疗后与DPMAS治疗后NH3、TNF-α下降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H3:(79.59±5.72)%比(80.56±7.56)%,t=0.934,P=0.351;TNF—α:(61.66±4.67)%比(62.73±3.67)%,t=1.638.P=0.108]。DPMAS治疗前后血电解质及血常规均无明显变化[K^+(mmol/L):3.92±0.83比3.91±0.82,t=0.501,P=0.618;Na^+(mmol/L):136.89±5.69比136.74±5.83,t=1.077,P=0.285;Cl^-(mmol/L):96.58±3.33比96.55±3.27,t=0.245,P=0.807;白细胞计数(×10^9/L):5.22±0.93比5.43±1.11,t=1.125,P=0.265;血红蛋白(g/L):110.97±19.20比112.69±19.67,t=0.643,P=0.522;血小板计数(×10^9/L):105.28±26.82比101.96±3.08.t=0.727,P=0.470]。69例次DPMAS治疗中有64例次顺利完成治疗,5例次因管路内凝血提前中止治疗。DPMAS治疗过程中有53例次无任何不适;3例次出现血压下降;9例次出现周身不适、恶心等;4例次治疗后出现低热,经对症处理或未予处理均缓解。DPMAS治疗前后应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减少其焦虑;治疗前管路充分预冲,防治凝血;治疗中严密监测患者情况变化,随时调整。结论两台血液灌流机组合实现DPMAS治疗肝衰竭患者的疗效可靠、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其操作简单,可节约血浆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灌流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 血浆置换 肝衰竭 人工肝支持系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